唐綺陽星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唐綺陽星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tephenArroyo寫的 人際關係占星學:從星盤看見愛情、性與人際間的契合度 和陳綺貞的 不在他方(限量盒裝珍藏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專訪唐綺陽:受傷,是人生的禮物!不斷創「星」的人生修復術也說明:擁有百萬粉絲的占星學家唐綺陽,談星象運勢,也談人生跌宕。 ... 唐綺陽的星盤說解裡,有溫柔、有堅定,聽著她的講解,彷彿被一隻手輕輕地拍撫著,說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靈工坊 和印刻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 黃明月所指導 陳相如的 占星學習者的自我轉化學習歷程 (2019),提出唐綺陽星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轉化學習理論、自我轉化、占星學。

而第二篇論文玄奘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釋昭慧教授所指導 王憲蕊的 生命蛻變的探討―以占星學作為靈修之道 (2014),提出因為有 蛻變、意義、占星學、靈修的重點而找出了 唐綺陽星盤的解答。

最後網站【身心靈】第一次加入YB付費會員獻給唐綺陽,關於星座神祕 ...則補充:看懂星盤對我的最大啟示,無論你願不願意,都會按照你的神最高指導靈安排在人間 ... 老師, 付費, 星座, 唐綺陽, 世界, 生命, 書籍, 玫瑰花, 博客來, 時間.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唐綺陽星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際關係占星學:從星盤看見愛情、性與人際間的契合度

為了解決唐綺陽星盤的問題,作者StephenArroyo 這樣論述:

占星大師阿若優獻給困於「愛的迷惘」中的你 放鬆接受自己和別人原來的樣子,找到和你能量最和諧的那人 此時,你們就是契合的一對   史蒂芬.阿若優是知名的人本主義現代占星學者,擅長以四元素(風、火、水、 土)所代表的心理動力來解析星盤。   本書獻給大眾,探討星盤中影響人際、情感、性愛議題的上升、月亮、金星與火星。書中詳盡介紹當上升、月亮、金星、火星各自落入風、火、水、 土四元素時,各有哪些核心特質、心理動力,能與哪些元素的行星和諧相處或是衝突不斷。他深入觀察不同性格的人們,充滿寬容的同理心,讓讀者更認識自己和伴侶的情感、性愛模式,也對身邊親友多了一份理解:「原來他/她的內心是這樣的

!」   不需要懂宮位、相位、心理學、希臘神話,就能讀得津津有味。執業的占星師,也能從中得到深刻啟發。   阿若優認為,以四元素來描述關係中的能量,驚人地準確。四元素是直觀的,人人可以驗證,且跨越文化差異,沒有性別歧視,簡潔而永恆:   火象星座(牡羊座、獅子座和射手座)表達的是宇宙放射的能量,如火一般的熱情、衝動的能量。火象星座反映著高昂的精神力量、強烈的自信、無窮的力量和率直的誠實,渴望讓生命更有意義、以自己的力量影響外在世界,但也常忽略自己和他人內心的細緻需求。   土象星座(金牛座、處女座和摩羯座)非常依賴感官和實際的事物。他們生來就瞭解現實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這種能力令他們富有

耐心和自律。土象元素代表著謹慎、深思熟慮、保守,而且值得信賴。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對於土象星座來說很重要,他們終其一生追求的就是安全感。   風象星座(雙子座、天秤座和水瓶座)釋放生命能量的方式就像呼吸,超越了物質世界,是概念世界的原型。在風象元素中,宇宙能量通過思維模式表現出來。風象星座的內心需求是將自己從當下的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以便客觀地、宏觀地透視,並且以理性、超然的方式來處理每一件事。天生擁有與人溝通以及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水象星座(巨蟹座、天蠍座和雙魚座)依靠感覺生活,他們能感知到別人常常忽略的細微差別異。水象元素代表深度情緒和感覺的回應,從強迫性狂熱到摧毀一切的恐懼

,乃至對世界萬物概括承受的大愛。水象星座天生就能意識到自己靈魂深處的渴望,他們必須保護自己不受外界影響,以確保自己能夠進行深度的反省,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敏銳的察覺力。依賴預感和直覺,深具療癒能量。   怎樣的關係是最好的關係?阿若優特別強調「契合度」:當兩人的能量互相激發、滋養,而非消耗限制時,他們就是契合的最佳伴侶。   阿若優認為,最強烈的能量互動產生於風與火、土與水之間。兩性之間爆炸性的吸引力(通常由金星和火星顯示)未必能給予伴侶長期支持,長期相處需要倚賴月亮的力量。   透過上千份的訪談和問卷結果,阿若優描述擁有各種內在特質、行為舉止的人們,彷彿就像談論你我身邊親朋好友一般生動易懂

!   書末附有相位簡介、合盤基本概念、各行星的象徵意義,是初學者的入門最佳工具!   契合度就是,兩個人以雙方都感到舒服的節奏,和諧地攜手走過一生。他們不需要從對方身上尋求所有的滿足,但將共同面對人生。他們會說:「我們只是在相處!」——史蒂芬.阿若優 本書特色   ★心理占星基礎必讀經典!   ★以風、火、水、土四元素徹底檢驗上升、月亮、金星和火星   ★奠基於上千份調查問卷和個案報告,準確度令人驚異! 專業推薦   胡因夢(身心靈導師、作家)、唐綺陽(占星專家)  

唐綺陽星盤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來臉書逛逛,每週五有塔羅牌占卜,
https://www.facebook.com/Writer.angus/
影片凡運勢類都要參考太陽與上升喔!
還有具備一成影響力的月亮~
 
若你跟我一樣是交界日附近出生的人,
(19~23號)比如我12.21,
你就還要參考隔壁星座,因為雙重性格,
若上升星座也在交界,就四重人格。
(交界線要看星盤的ASC線,你可以找找看)

#感謝訂閱按讚
#歡迎留言聊聊天啊

占星學習者的自我轉化學習歷程

為了解決唐綺陽星盤的問題,作者陳相如 這樣論述:

科技進步的理性時代,被視為偽科學的占星持續流行,臺灣有相同的狀況。現今針對占星學流行現象的學術研究多採取社會學或心理學取向,社會學取向的實證研究指出,占星學能安撫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全感,心理學取向則發現閱讀每日星座運勢提供的資訊,確實會影響個人的認知。本研究從占星學的流行現象觸發研究動機。面對不安定狀態,認識自我是第一步,定義自我、自我增能、達成自我轉化是成人學習的重要目標,更是啟動成人學習的關鍵動機。故本研究意圖瞭解:成人學習者在學習占星學的過程中自我轉化過程。以轉化學習理論與自我轉化為理論框架、半結構的訪談大綱蒐集研究資料,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在英國占星教育機構Faculty

of Astrological Studies招募研究參與者進行實證研究。本研究共訪談10位占星學習者,分析其興起占星學習的背景脈絡、占星學習過程中觸發自我轉化的工具或方法、占星學習過程中自我轉化的歷程及自我轉化的成果。本研究有以下發現:一、 占星專欄的內容未能說服多數研究參與者,占星學習者投入占星學學習前大多不相信星座,實際獲得解讀星盤觸發研究參與者的學習動機,而願意付費學習占星學的動機與學習有效性有關。二、 占星學符碼提供的自我知識意義觀點是自我轉化的核心,星盤解讀是促進占星學習者持續自我批判反思的工具。三、 研究歸納出占星學習者的自我轉化三階段歷程,包括:自我萌芽階段

、自我轉化階段,以及持續探索自我階段。四、 自我轉化後獲得2組4項自我轉化成果,2組成果都含括個人自我與社會自我,包括:個人自我的「成為更好的自己」與社會自我的「更開放的人我關係」,與個人自我的「生命回歸自我掌控」與社會自我的「賦權後期待迎接挑戰」。依據研究結果有4項貢獻,包括:理論面連結精神分析取向與心理批判取向之轉化學習脈絡,以及研究結果拓展自我轉化的可能性、解釋當代占星學可瞭解自我與開啟機會的原因,應用面發現當代占星學技術可作為自我調控的工具的方法。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成人教育實務與成人學習者分別提出建議。成人教育實務有4點建議,包括:成人教育需重視學習成效、轉化學習課程應提供新

的意義觀點、意義觀點轉化後仍須有相應的轉化學習活動,以及重視成人在生涯轉換期更需要心理層面的支持。針對成人學習者有4點建議,包括:成人需覺知重複出現的生命主題、善用反思工具探索歸納過往經驗、意義觀點轉化後需以行動學習新的觀點,以及善用反思工具作為調節。相關研究結果提供成人教育相關機構與成人教育者參酌討論。

不在他方(限量盒裝珍藏組)

為了解決唐綺陽星盤的問題,作者陳綺貞 這樣論述:

  《不在他方》限量盒裝珍藏組,十件特製珍品:   1.《不在他方》毛邊典藏本   最受藏書家青睞的毛邊本,以裝訂後不切邊,保留書籍素樸樣貌為特色,象徵自然不修飾本色,外以純白瓦楞紙包覆,繫上黃麻線纏繞成蝴蝶結,展現情致獨特的裝幀藝術。   2.《不在他方》平裝本   陳綺貞散文集:收錄38篇散文、7封信件、3場對談、1段問答,以及65張精選攝影作品。   3.「偶然與巧合」2014最新單曲CD   陳綺貞第七張單曲:偶然與巧合。   一個人的機遇是偶然,兩個人的偶然是巧合,   我們有幸在時間中,聽見陳綺貞。   2014年11月於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同步錄音,留下陳綺貞最心愛的城市

聲響。   幸福,不在他方。   4.陳綺貞設計數位紙相機   相機外殼由陳綺貞設計,500萬像素大立光鏡頭、4種創意特效、全功能一鍵操作、80公克重,此相機拍出的照片右下方均內建「不在他方」浮水印。   5.陳綺貞攝影作品帆布斜背包   尺寸:寬(上)42(下)31x高30x厚10cm,米色,嚴選台灣天然12安純棉帆布,材質硬體不易褪色變形,人造棉紗做成織帶的60cm肩背、62-118cm可拆卸背帶,開口處四合扣,廣富號生產製造。   6.Cheer萬用筆記本   13x19cm,164頁,每頁均選摘官網小黑板留言與歌詞,內頁為80磅米道林紙,封面250磅進口高級環保粉面彩柔紙,裸背線

裝裝幀,360度完全攤平設計,書寫更舒適。   7.吉他精緻便籤   依陳綺貞最愛的吉他外型裁製的迷你版紅色吉他精緻便籤,封面為120磅雪銅紙、內頁80磅米道林。   8.塗鴉鉛筆組   HB原木六角筆桿、三枝一組盒裝。   9.「不在他方」明信片套組   12張明信片,10x15cm,250磅進口高級環保粉面彩柔紙。   10.「聲音採集計畫」海報   140磅凝雪映畫紙。   加贈「Placeless Place」藏書票,以陳綺貞親手繪製的插圖雕製印章,手工打印在雪白波麗紙上,製成精美藏書票,每張藏書票標記專屬編號,銘記你與陳綺貞的數字密碼。十件限量珍藏品,全數收納在「不在他方」

書盒中,極具紀念意義與珍藏價值。   當人開始有了一個夢想,就是試圖要與現實做出一個決裂,也是驅動自己跨界的開始。——陳綺貞   以書寫銘刻日常,最迷人的不在遠方   十六個年頭,六張專輯、七張單曲、無數次巡迴演唱會之後   我們終於等到陳綺貞的第一本散文集:《不在他方》   這是一本關於追求的書,探索的對象是現在,是這裡;不屬於過去或未來,也不在他方。     歌壇創作才女陳綺貞從1998年發行《讓我想一想》以來,始終維持一貫清新獨特的風格,長髮、木吉他、乾淨而溫柔的嗓音,輕易將人喚進恬靜美好的迷人裡,詞曲綻放療癒的光,風靡華人世界,為一整個世代留住純真。然而除了歌手身分,私底下的她

亦熱愛攝影與寫作,對她而言,攝影是「日常加上一些不尋常」記憶的封存,而文字則是更深刻的自我追尋與探索,這本散文集緣起於2011年夏天她在古巴哈瓦那的旅行,她說:「旅途中的一切,匆匆忙忙之間,妳只能為發生的事,在地圖上作記號,而無法立即書寫。這些記號的意義,妳必須耐心等待時間為妳充分顯影。」當書寫開始,便是顯影的啟動,寫作,讓她心甘情願放手一搏。   三十八篇散文、七封信件、三場對談、一段問答,記錄她以旅人之眼所烙印的風景,經時光沉澱,澄靜而純粹、趨近於心,貼近日常與真實的感受,不喧譁的思索。   *看見   記錄旅行途中的思索與觀察,有人情的溫度,亦烙印著他方的色澤與律動。在哈瓦那每天爬上

屋頂看日出、看夕陽;以拍立得相機為遇見的人拍照,留下照片作為禮物;在史瓦濟蘭看著在草原上徒步走遠的人、提著空水桶到山坡取水的孩子;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旁,坐看滿天飛舞的鴿子;穿梭柏林的跳蚤市場,買了一個吐司架和從沒見過的小相機;躺在花蓮的產業道路旁,拿著手電筒和觀星盤,試圖找出十二星座……。這些「每一次」,也都是「第一次」,此時此地。   *日常   隨筆,碰觸界線或跨越界線的驅力,蠢蠢欲動的文字引領思維探險,是日常,也是非日常,陳綺貞回憶大學住宿日子、拔牙的體驗、台北早餐店的氣味、晨起的漫步、閱讀的陶醉、聆聽演唱會的悸動,以及在音樂裡反覆迷失與尋找自己的歷程,不時流露她與家人之間深厚的情感,

以及她對台北這座城市的深深眷戀。   *To & From   信件是私密的寫作,好像有個對象可以傾訴,又不確定對方是否理解,是以「挾帶著不確定的憂慮」。擷錄7封2012年《不在他方》劇本信件,穿插文本之間,寄給每一個正在閱讀的你。   *創作路上   靈感謬思的追尋,每一次提問,都向內心深處行去,關於書寫、閱讀、音樂與生活節奏,揭露「故事」帶來的衝擊,同時亦收錄陳綺貞與駱以軍、詹偉雄、張鐵志等作家的對談文字,完整呈現她的創作歷程與態度。 名人推薦   陳芳明(政大台文所教授)、駱以軍(小說家)、鍾文音(作家)相惜推薦   詩,從來都是壓縮了龐雜的意象,成為精煉的句式。但是在解讀時,

壓縮的詩,立即釋出巨大能量,洶湧而來。她的散文作品,便是依賴如此的書寫策略,表面上看似輕盈,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畫面,卻是有無可承受之重。猶如水面浮出冰山一角,底下竟潛伏著碩大的軀體,她的語法,伺機要給人突來的一擊。——陳芳明   似乎她的歌替許多人守護著一個純淨、款款搖晃的透明薄光所在;似乎許多人都曾在某個時光,欠過她一個像整幅星空忍住眼淚、直到一顆流星劃過,那樣的療癒。打開這本書你發覺她的魔術或就在,那讓世界「等一下」,Un Momento,疑惑中相信,悲傷中微笑,看似柔弱卻從不猶豫伸出堅定的手,朝遠方出發的同時卻無比珍惜沙鐘裡每粒昔時時光的沙粒──於是,那個「世界本然,比較美麗,比較透明

一點點的形貌」,就從我們眼前顯影浮現。——駱以軍 作者簡介 陳綺貞   台北蘆洲人,景美女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   2001年出版《不厭其煩》造成搶購狂潮,再版後再度銷售一空,現已絕版。   主要身份為獨立歌手。大學時常於校園、天橋、地下道、咖啡廳、Live House、書店、墾丁海邊等地演唱,多次舉辦大型巡迴演唱會,場場爆滿。1998發行《讓我想一想》,其後陸續發行《還是會寂寞》、《Gropies吉他手》、《華麗的冒險》、《太陽》均獲選為年度十大專輯唱片,2014年發行《時間的歌》。   陳綺貞的作品和概念具有獨特文化風格,不論音樂、文字與影像,她用獨特的方式演繹這個世

代的許多夢想,很多人說她不只是歌手,更像是藝術家、一個安靜的行動者。不使用FB與微博。她的行動、作品和公眾形象卻默默深刻地影響著華人青年,跨出屬於自己的步伐節奏。   作風低調幾乎很少上通告,媒體常以「陳綺貞現象」來報導她。 (推薦序) 歌手與寫手的奏鳴 陳芳明 Un Momento 駱以軍   *看見 Bolero 星星 戰鬥 一次 Hand talk 夜街 史瓦濟蘭 法國小莊 威尼斯 柏林的第一個晚上 柏林觀光客 你會怕嗎 下雨天愉快 *日常 跨界 租屋 女生宿舍 日常生活 成年禮 武俠 偵探小說 照片 在眼睛的背後 迷失 魔術 座標 渴望的樹 媽媽畫我 聲音採集計畫

台北 風景 家 殞落的希望 妳好嗎 旅行的意義 大象 二十世紀少年 回來了 文字之手 To & From Dear Y 來自Teacher K 來自愛書人 To:∞ 親愛的L 給外婆 From Gmail Server *創作路上 海浪有一天決定和貝殼說話——讀.寫.陳綺貞 一個人的旅館創作時光    vs.駱以軍 我的歌想要傳達一種善意  vs.詹偉雄 綻放之後的陳綺貞        vs.張鐵志 後記 推薦序 歌手與寫手的奏鳴 ——序陳綺貞《不在他方》        陳芳明   音樂歌手與文字寫手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動態的聲音與靜態的文字,兩者產生的想像是不是一樣重?音樂是

時間藝術,文字也是時間藝術,占領的空間都是在心靈深處。收到陳綺貞散文的印刷稿時,這樣的問題不禁在我的心裡浮現。在坊間,她一直被視為才女,或被尊稱為女神,顯然是因為她歌曲創作所塑造起來的形象。每個音符,每句歌詞,完全都是由她親筆創作。從抽象思維到具體演出,這樣的過程很難輕易窺見。同樣的,幻化的感覺變成確切文字時,究竟要經過怎樣的折磨?這本散文集就要付梓問世,她的才女形象,是否又將添加更多神祕的色彩?      二○一二年秋天,陳綺貞出現在我的教室。那年的氣溫很早就下降,穿著厚實而樸素的服裝,她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我必須很抱歉地承認,當時我只發現一位陌生女子,坐在學生中間。我上課的方式總是精神集中

,完全鎖在自己的思考裡。為了讓我的課講得很精采,我從未做任何無謂的聊天,也不會在教室點名。只記得那天下課後,開門時發現許多學生擁擠地站在外面。原來整個校園早已盛傳,陳綺貞回到學校。如果說那是一個事件,我毫不訝異。只見許多學生搶著要與她拍照,請她簽名,那是我回到學界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      那天回到研究室,我立刻請教助理,陳綺貞是誰?這樣提問時,恰好足以把我劃入另外一個世代。助理推薦我聆聽她所寫的一首歌〈旅行的意義〉,無論是歌詞內容,或者曲調旋律,聽來是那樣乾淨,清晰,且略微帶憂傷。這是我第一次聽陳綺貞,也是第一次體會才女的天分。音樂與文學,都同樣屬於藝術領域,凡是沒有讀過的書,都是新書;

沒有聽過的歌,也都是新歌。真正的藝術,沒有新舊之分。我縱然遲到,但也終於趕上了。      陳綺貞是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她在學時,我才初到校園,從未有過謀面的機會。那年秋天,她病後不久,希望能夠重新出發。她選擇回到學校來聽課,我那門「文學批評」,恰好與哲學系合開,或許因為如此,她才走進我的教室。第二個星期,她在下課時前來自我介紹,有些內向羞怯,但談吐時落落大方。她說,已經讀完我的《台灣新文學史》,不免令人感到訝異。後來,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我為林惺嶽畫展演講時,她也前來聆聽。她在台北女巫店演唱,特別邀請我去。可惜我的行程太滿,錯過那次的演出。      又過一年,二○一三年底,她寄來貴賓券,邀請

我出席她在台北小巨蛋的演出。到達現場時,看到那麼龐大的建築,不免感到懷疑,到底需要多少聽眾才能填滿那廣闊的空間?這是我第一次為一位台灣歌手赴約,走進室內時,四望樓上樓下全部的座位,幾乎擠滿了人頭,這時我才意識到陳綺貞的魅力。在台上演出的她,與坐在教室裡的那位女子,似乎前後判若兩人。她的演出,她的歌聲,充滿了生命力。那種震撼,排山倒海而來,使所有的年輕心靈完全失去抗拒。舉目全場,我可能是少數超齡的聽眾。恰恰必須在現場親身感受,才有可能理解台灣流行文化的特質。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缺席,那個晚上彷彿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禮,見證了藝術力量的衝擊。      那晚有許多感動的時刻,尤其她唱那首〈別送我回家〉

,觀眾才發現她的母親就在現場。為母親而寫的這首歌,是她生命經驗的重要橋段。幼年時,家庭破碎的傷痛,使她與母親、外婆的感情非常親近。她不忍看到母親在街的對面,注視她走回家。好像回望彼岸,噙著淚水,成長時期的傷心故事又再次席捲過來。短短的一首歌,可以意會她生命的某種缺口,就像蝕破的葉子,生命再也不能保持圓滿狀態。以隱晦、曲折、暗示的方式,唱出生命的最痛,這正是她內斂含蓄的藝術。而這種表現手法,也正好彰顯在她的散文書寫。      《不在他方》有一個英文命名,「Placeless Place」,似乎是指涉一個無根、不確定、無法命名的空間。如果不在他方,應該就是指向此時此地。這正好點出她的生活寄託。她

的居住位置,全然不能定位,不能辨識,不能察覺。這樣的命名,自有她的微言大義。低調,謙遜,內向,是她的性格。即使在演出時歌聲嘹亮,但她的姿態,仍然像教室裡的學生那樣拘謹。記得在演出中間,她穿著工人裝,舉起一支巨型的錄音器具,繞著看台全場走一圈。台前銀幕上出現的影像,則是另外一個場景,她也是同樣的裝扮,站在台北市的十字路口。大約是清晨時分,路上幾乎無人,十字路口有斑馬線,上面則圍繞著行人陸橋。她孤伶伶一個人舉著錄音器,站在馬路中央。單薄的身影,彷彿在抵抗著整個城市。在小巨蛋的看台上緩緩行走時,她帶著微笑,還是那樣含蓄,那樣謙遜,完全是典型的陳綺貞。      書中的一篇散文〈聲音採集計畫〉,描述的

正是這樣場景。身為歌手,或許不能只傾聽自己的聲音,而是要聆聽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卻早已遺忘的各種聲音。半夜的大海,早晨的台北,關不緊的水龍頭,到處都可以接收神奇而陌生的音響節奏。對不同聲音的嚮往,其實是表現對生命的一種執著。這篇短文裡,她寫出使人感到詫異的句子:「我聽到垂直降落的不滿,不如落葉瀟灑躺在充滿生命氣息的泥土上,任人踐踏,發出慶祝自己遠離死亡即將重生的歡呼。」這是濃縮的詩意,也是頑強意志的象徵。有人看到落葉,立即的聯想可能是等待死亡,她反其道而行,竟是嗅到重生的氣味。她的敏銳,竟有如此。      詩,從來都是壓縮了龐雜的意象,成為精煉的句式。但是在解讀時,壓縮的詩,立即釋出巨大能量

,洶湧而來。她的散文作品,便是依賴如此的書寫策略,表面上看似輕盈,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畫面,卻是有無可承受之重。猶如水面浮出冰山一角,底下竟潛伏著碩大的軀體,她的語法,伺機要給人突來的一擊。這種逆勢操作,為的是要在讀者的心版上烙下深深印痕。她不畏懼生活中的瑣碎細微,也不害怕近鄰周遭的平凡庸俗。這些習以為常的風景,也正是無可名狀的市井生活。在喧囂吵雜的巷底樓頭,卻是她生命寄託的所在。        在盆地裡的某個高樓,在城市裡的某個角落,正是歌手出發到遠方的起點。對於自己據守的空間,陳綺貞總是以飽滿的情感在觀察。在歌迷眼中的女神,她過著小人物的生活。她文字的細膩幾乎無所不包,甚至輕易錯過的場景,竟

是她最溫暖的記憶。她所寫的〈日常生活〉,特別使人珍愛。旅行到全世界的大城市,從巴黎到古巴,跨過千萬里的航程,她所懷念的竟是台北住家隔壁的早餐店。在那裡,沒有咖啡店的文雅和知性的生活風情:「每個人都很聰明,不去理會也無心理會旁人,吃飽,看完報紙,離開。沒有大驚小怪,沒有浪漫情懷,一個精實具體的早晨,一個準備好戰鬥,裝上彈匣的場所。」詩的聯想,在這裡就產生了魅力。早餐店,是一個裝上彈匣的場所。多麼精準銳利,一句話點出一個城市的精神。   真正的藝術工作者,從來都不是憑空想像。凡聽過她的歌聲者,幾乎都會說她的歌聲很純淨,歌詞非常簡潔透明。如果從她的散文作品來窺探,就可察覺她擁有一顆入世的心靈。縱然

在成長過程有過親情的傷害,卻可以發現她擁有不碎的意志。作品裡有兩篇文字〈成年禮〉與〈武俠〉,照映著她性格的兩面。從拔牙的艱難過程,到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不服從根性。當她終於把最後一隻智齒拔除時,她說:「我知道,拔掉這顆牙,不只是拔掉多年來的恐懼,也除去了過於早熟的不安,解除了童年被剝奪的傷感,釋放了身體裡自我抵消的力量。」如此莊嚴地描述自己的成年禮,是需要經過深切的覺悟。為自己生命下最精確的定義時,其實也是終結她成長時期所承受的挫折與悲痛。   熟悉她作品的歌迷,恐怕不會料到這位女神對武俠小說特別耽溺。在一次旅行的車上,不意與朋友聊起武俠小說,而談起各自嚮往的武功。有人想要「降龍十八掌」,有人

喜歡「生死符」,陳綺貞夢想著周伯通的「雙手互搏」。左右手相互對決,恰好是這位歌手的藝術特色。一手寫歌,一手寫散文,相互頡頏,相互提升。表面上說的是武俠,骨子裡卻是她的理想。她說:「人生中想做的事這麼多,如果又能屏除雜念,又能同時進行,豈不是太美妙了。」   對自己,對世界,如果充滿了太多幻想與虛構,也許會被視為不切實際。但是她堅信,「這個世界難道不是由虛構再加上生存本能建構起來的嗎?」。她對於虛無飄渺的想像,是如此雄辯,又是如此無可理喻。然而她一首歌一首歌親自寫出時,不都是從無可名狀的時空,從無法定義的心靈迸裂出來。虛與實的辯證,歌手與寫手的互補,才有可能奏鳴出起落有致的歌聲,也才有可能釀造

如此動人的散文篇章。無論她的音樂或散文有多精緻而空靈,卻都是從尋常庸俗的坊間所孕育出來。她的夢想,不在他方,而是此時此地的台灣。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七日  政大台文所 推薦序 Un Momento 駱以軍   陳綺貞的筆觸,充滿一種「顏色在它們本然的視覺,尚未暈染淹開」的狀態。   很怪,很像在講〈周易〉乾卦的卦辭: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萬事萬物都在一初始萌芽狀態,彷彿夢中將醒未醒之際。譬如她在哈瓦納給那些老人,用拍立得拍照。當他們拿著尚未顯影浮出的底片,焦慮疑惑時,她用西班牙話安撫說:「Un Momento」(等一下)。   

這個「等一下」,那個「生命的影像會在細索無聲的流動後,浮現出來」的時間差,好像是陳綺貞的文字,乃至她創作的歌詞,那在畫面本身輕輕搖晃一下,給人拖曳出來,多出來的暈影,嘆息之感。   那是什麼?乍看(乍聽)是用色簡單的:愛情,祝福,懷念,遺憾,讓開來在主旋律外的小步舞曲,觸摸著貼滿牆的人像照片每一張臉都隱藏一段難以言喻悲不能抑的故事。……但其實生命是這麼流瞬變易,命運交織,百感交集。   如果,這觀看的眼睛,像那張「Un Momento」的拍立得底片,將我們這個,後來像顏料桶全打翻、混淌、漩渦快轉、尖叫激切的世界,收攝停頓在初始未發,「感情的種子狀態」,將要萌發前(或初初萌發之瞬),那種透明

狀態,「哀矜而勿喜」,很奇妙的,它們便成為這個老昆德拉說的,沉重的、下墜的、黑暗、粗俗、寒冷……將我們壓到崩塌、沉沒的,不能承受之重的「受創的世界」,或永劫回歸的歷史的暴行和惡……那之上輕盈、飛翔的療癒和修補精靈。這樣的持續創作,並非只是如我們印象派式的「上帝離心旋轉機器」:美好的光和天使漂浮到上方;醜怪的、重金屬機械、或魔鬼則如鍋渣沉澱於下方。它反而成為一種「生活在他方」的,每一次出發:沒有一種經驗、沒有一種情感,是該被這個已糾結扭曲如發電纜團的世界,所挾持裹脅,它該展開的旅程。   流浪。流浪的途中談別人創作的歌。那像是波拉尼奧在《2666》中,寫一個離家出走的妻子,「不在場」,但她在哪

些地方做些什麼呢?她眼睛看見了什麼?她遇到了哪些人?和他們做些什麼?那個丈夫這樣想像著:   「……勞拉這個形象陪伴了他好幾年的時間,彷彿從冰冷的海水裡轟然冒出的記憶,儘管他並沒有真的看見什麼,因此也不可能記得什麼,只記得她在街上的身影,那是路燈在鄰居牆壁上照射的結果;再有就是作夢,他夢見勞拉沿著堅古卡特出來的公路逐漸走遠,她走在鋪路上,只有為了節省時間、躲避收費高速公路的車輛才走的道路,由於肩扛行李箱,她有些駝背、無畏地走在馬路邊緣。」   回到那個「變易」初始的,一切旅行、一切流浪、一切離散還未啟動的初萌時光。   撐住我 落葉離開後頻頻回頭   撐住我 止不住的墜落   撐住我 讓

我真正停留   ──〈流浪者之歌〉‧陳綺貞   它像是村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那圖書館地下室,一枚一枚吃了人類全體顛倒妄想夢境之獸,死後的頭骨,而那眼瞳被割開的主人公(職業叫「夢讀」)所作的,不過就是撫摸那些頭骨,將那些曾被吞食、混淆在一起的夢之顏料,釋放出來,成為飄浮空中的小螢光點。   我們覺得她(陳綺貞,或她的歌)好像在不斷離開到遠方,但又說不出的那些像是她從那些流浪途中傳回的模糊影像(我們想像的)、她的乾淨的歌,那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安魂曲:諸般不辨來時路、糾纏擠壓、原來如青葉瀑布初心良善的,後來不知為何過去未來縛綁在一起,成為怨憎對、求不得、愛別離、寶變為石、一只一只流著汙濁淚

水的傷口……陳綺貞的歌便像那旋轉顛倒夢境之釋放栓鈕的溫柔的手指,「撐住」或「初萌」,一條延展到「即使只要出發的夢想」,夜間發著光的異國公路的顛晃吉普賽。   我們會想:那是怎樣的一種「靈魂濾篩處理器」呢?那是怎樣一座無人知曉自動灑水的祕密花園呢?她如何能像蜂鳥翅翼,將這一整代人夢中的冷酷異境,不能承受之疲癒和沉重,過渡到一個無比輕盈的、兩腳踮起的飛行時光呢?   其實「輕盈」和「流浪在他方」,似乎是陳綺貞的歌(她的空靈療癒為美聲、她自己創作的歌詞、那些她撥著吉他和弦的曲、或形成故事暗示的這些歌的MV)模模糊糊給人的印象。但這本書裡的陳綺貞,你發現在歌聲之外的意念,像《巫士唐望》那書裡曾說,

某些印第安女獵人,可以穿越時間的間隔,「她們捧起一握水,用手指彈射出去,那些次第消失的水花在她們的意念中,被凍結成一根根延伸細長、絲綢般的銀線。然後她們抓著這些銀線攀爬山岩。」療癒的力量在這些地方祕密發動著、編織著、延伸著:譬如她寫到〈下雨天愉快〉,寫著「這些軟弱的雨也是有始有終的,在天空一定有一個啟始點,從那裡開始,大家決定好要一起墜落,不管最後誰會先停止……如果這種雨是一種哭泣,鐵定會讓愛人完全喪失耐心,徹底的陰霾封鎖天空……這眼淚多到讓我的快樂顯得無情殘忍。」   這寫得多麼的好。一種泡水後「可以膨脹到它本來的好幾倍」的濕雨中所有微細之物的膨脹暈濕感,卻能在這些「字的雨絲之銀線」延展中

,成為「收藏且帶著旅行的記憶」和「旅行中經歷的雨不是這樣的」,那些雨「好像遊行隊伍,突然在你家門口敲鑼打鼓,你才從衣衫不整中意識過來,想探頭看看,結果只看到他們越走越遠的背影」(這真是寫得驚人的好)……   旅次中曾經一瞥而逝的印象,或旅途的放空顛盪中懷念起自己其實微細隱藏,有時間、身世的那個城,那個「日常」它們互相成為懸念、懷念、殘念,也同時在那樣移形換場景的,充滿蒙太奇的鏡頭對調,讓閱讀者感受到一種靈動的、柔軟的、充滿同理心的「讓眼球轉動的小肌肉」。即:她觀看世界的方式。「你是宇宙裡的一個偶然,這個偶然如此珍貴,因為你能感覺。」   她曾經小時候暗下心願「以後一定要坐遍所有公車,環遊所

有世界」,而「高一的我每天花四個多小時搭公車,從北邊的蘆洲一直到南邊的木柵,漫長地耗盡了我一整年的青春。在公車上整日幻想坐飛機四處旅行一定好過困在台北的車陣裡」;她在租屋裡想像著屋子的主人,在她的時光之屋裡,怎樣的生活,感受那些氣味她像我們的張愛玲和赫拉巴爾,著迷於市聲、空氣中的油哈氣、早餐店的猶在夢中的人影;她對被拔掉的智齒、舊照片、武俠小說、陪愛打麻將的外婆,上小學夜間部唱〈往事只能回味〉、馬克吐溫的〈哈克流浪記〉那河流冒險之夢……   對了,我不只一次,和不同年齡層的哥們──有像我這樣的中年大叔;有咖啡屋的氣質女吧台;有二十出頭的小文青──偶然一聽他們說起陳綺貞,他們總說:「我的陳綺貞

」,好像哥倫比亞人暱稱馬奎斯:「我們的Gabo」;或義大利人暱稱當年他們的小馬尾足球先生巴吉歐:「我們的Roby」。似乎她的歌替許多人守護著一個純淨、款款搖晃的透明薄光所在;似乎許多人都曾在某個時光,欠過她一個像整幅星空忍住眼淚、直到一顆流星劃過,那樣的療癒。打開這本書你發覺她的魔術或就在,那讓世界「等一下」,Un Momento,疑惑中相信,悲傷中微笑,看似柔弱卻從不猶豫伸出堅定的手,朝遠方出發的同時卻無比珍惜沙鐘裡每粒昔時時光的沙粒──於是,那個「世界本然,比較美麗,比較透明一點點的形貌」,就從我們眼前顯影浮現。   祝福這本書。 後記   自從第一次不小心寫出點什麼,我就開始留意,

那個不小心。   但是一段時間以後就發現,這麼做會成為尋找「那個不小心」的專家,未必能夠練就當所謂的靈感來時,捕捉那個「什麼」的能力。   「追求」是人生中重要的事。   有點像爬山,越往上越辛苦,越有機會放棄,山的形狀漸漸消失,只剩下無止盡的細節,這些細節會質問你,你這麼做為了什麼?也會代替你回答,這麼做很可能沒有任何結果。原因也變得可笑。只有到了山之所以能夠稱之為山的那個頂峰,順勢看到風景,才能瞭解,自己並沒有因為懼怕或「不知道為了什麼」這麼理所當然的原因,而讓自己有了自憐的機會。   不過此刻我還在一座山裡迷路,被細節耍得團團轉。   有一段日子,每天固定時間,我讓雙手放在鍵盤

上,放滿兩個小時。像小時候練鋼琴,有時候認真,有時候亂彈一通,只是發出聲音讓媽媽知道我沒有偷懶,扎扎實實兩個小時。   現在,沒有旁觀者,鍵盤常常沒有發出敲打的聲音。自己像是靜止的機械,實在沒有什麼好寫的。又或是完全不停止飛快地讓每一顆石頭都被翻開來,每一張照片都被臨摹,每一條地圖上走過的路線都被平面化。一邊寫一邊自嘲,一邊自我分析,直到逐漸在那些「不小心」被創造出的,靈光閃爍的瞬間,才終於發現樂趣。我從「寫」這件事,突然領悟到「讀」這件事。我嘗試成為一個寫作的人,因而窺探到一個讀者的祕密。和小時候彈鋼琴不一樣的是,小時候彈的都是別人的曲子,都是模仿和詮釋,聆聽也是為了讓影子去疊合理想中樂譜

裡的真實。多年後,我必須自己去創造,去請示出所有我認識的字,在貧乏的語彙和意義中建立一座瞭望台,在繁多無趣的日常裡篩選出微小的意義。這時終於明白為什麼過去那麼漫長身為讀者的日子,有些書看過就忘,有些書永遠跨不過第五頁,而有些書從隨手翻到的地方,都能再次有新發現。因為文字是這麼直接的溝通,介於有和沒有之間,幾乎沒有灰色地帶。   如果「寫」是為了保存記憶,那麼那個天大的祕密就是,「讀」只是為了樂趣。   之後的日子,不再嚴格規定自己把手放在任何地方,卻發現前段時間對於創作的恐懼悄悄被治癒。當一片空白是那樣的白,這個白色是嶄新的世界,而有一個被漫長文明創造出來的字,被你選擇了,寫在純白無雜質的

空間,僅僅就一個字,也純淨的讓你心裡的念頭完全被看透。我就是被這種誠實的魔力所深深吸引。不管人身處在什麼地方,每個人的「寫」只能在此時此刻進行,永遠只能在行動中完成,行動本身就是勇氣。   這是一本關於追求的書,探索的對象是現在,是這裡;不屬於過去或未來,也不在他方。 Bolero還記得小時候外婆帶我去民生西路的西餐廳,算一算八〇年代後期,股市狂飆,不識字的外婆天生對數字熱愛,在股市賺了一點錢,當天有獲利總會帶我出去慶祝。我相對要付出,通常是一個早上陪她在家盯著無聊的電視,或在股市公司,白慘慘的日光燈光下,蹉跎一個上午。那天中午走進西餐廳,瞬間被高雅的環境吸引,那種和日常生活相違背的氛圍

,柔和燈光、沙發、扶梯,和銀色的餐具;都讓家裡綠色防蠅碗罩、破露出黃色泡綿的沙發,還有身上褪色的衣服顯得難為情。外婆自言自語要吃什麼,我所受的家庭教育,出門在外哪有自己點餐的份兒;其實是喜歡喝玉米濃湯,外婆卻幫我點了一份最貴的鮑魚湯。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親眼看見所謂的鮑魚。我以為是一條魚,結果送上來,放在漂亮的橢圓碗裡,清澈的湯,幾搓切的細細的蔬菜,下面漂浮著幾片光滑的物體,咬在嘴裡,像是橡皮膠一樣,原來這就是鮑魚。我問了外婆,怎麼這麼少?原來這東西太貴了,所以一碗只有一點點。才發現貴的東西不一定符合期待。 放豬排的餐盤,高麗菜絲切割整齊,上面擺上一朵雲一樣白滑的那什麼,對,是美乃滋醬。吃進嘴裡

,是會讓人睜大眼睛的那樣沁潤整個口腔;我喜歡那種香氣和令人幸福的滋味,清爽的蔬菜和攪滿香甜的油脂。更不用說白色奶精隨著咖啡旋轉的畫面,上升的煙霧瞬間模糊外婆正在啜飲的臉,而我正吞下一口酸酸又甜甜的冰紅茶。帶我體驗這一切的外婆,簡直就是我的偶像。這間店叫做波麗露。波麗露是什麼意思?外婆說她不知道。人生是用來享受的,不是用來理解世界的。事隔那麼多年,我才算是真的知道波麗露真正的意思。 在我花了幾十個小時,越過幾座海洋,經歷過幾十年的成長,思念外婆千百回合以後,才真正知道,在花開得最美滿的時候,你不移開視線的看著它,在你眼前,開始凋零的瞬間,你沒有驚嘆,沒有憐惜,你只是知道,你正在看著一朵這世界上最

絕美的一朵花。這就是波麗露。當你擁著,或被最愛的人擁著,你順著他的腳步,或踩在他的腳背上,你們一起沒有方向的旋轉,不用數著節拍,任由他的愛情帶你去任何地方,讓他的手握你的手心,而你聞著這一個你所認識最深最久的人,胸口的味道,讓他在你的耳邊開口,卻不說話。

生命蛻變的探討―以占星學作為靈修之道

為了解決唐綺陽星盤的問題,作者王憲蕊 這樣論述:

生命蛻變的起源,往往是遭遇到重大事情,內心感受到痛苦與失落時,多數人會進入宗教內尋求起源與歸屬感,進而發生巨大的正向改變。在現今多元的社會,除了在宗教內尋求外,是否還有其他方式也能達到靈修的目標。本文先對占星學進行論述,包括了占星學理論概述、占星學方法論、占星學的宇宙觀與占星學的生命觀。接著對蛻變進行說明,包含了蛻變的需求、時空、方法,以及心對蛻變的影響、蛻變的意義、蛻變的效果。皈信宗教後,以宗教的宇宙觀、生命觀與價值觀,作為面對生命的法則。同樣的,以占星學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及研究方法,作為面對生命的法則,也就意味著占星學可以作為靈修之道,達到靈修的目標,並能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