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北市 政府 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補助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新 北市 政府 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補助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長晏寫的 跨域治理:個案分析與應用-大學用書系列(一品) 和龔怡文,劉季宇,簡文郁,鍾立來,葉錦勳,張宜君,陳慈忻,陳淑惠,陳亮全,周偉賢,曾裕淇,林冠慧,林宗弘,林沛暘,邱聰智,李俊穎,的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品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陳湘琴所指導 李忠孝的 彰化縣秀水鄉旗艦計畫之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探討 (2015),提出新 北市 政府 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補助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旗艦競爭型計畫、社區能力、執行成效、彰化縣秀水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 北市 政府 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補助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跨域治理:個案分析與應用-大學用書系列(一品)

為了解決新 北市 政府 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補助作的問題,作者李長晏 這樣論述:

  適用對象   大專院校、國考考生、國民營考生     使用功效   有助於政府實務者、學術界研究者、大學莘莘學子、各類考試考生,理解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跨域議題與跨域思維。     改版差異   全新書     書籍特色   本書著重在理論與個案的結合與應用,從協力治理觀點、協力執行成效、協力經營成效、多層次治理落差、跨域韌性治理、跨域治理、跨區域聯合治理、及非營利組織參與跨域治理等面向,針對鹿港鎮圖書藝文中心的活化轉型、新北市幸福保衛站計畫、臺北水源特定區、高雄氣爆公共安全管理機制、中彰投區域食品安全管理機制、臺中市中區再生、美濃地震台南災區、中彰投空氣污染防治、及日本鶴見川流域治理

等不同個案,加以分析應用,據以歸納跨域治理理論在不同案例上的研究發現與建議。

彰化縣秀水鄉旗艦計畫之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新 北市 政府 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補助作的問題,作者李忠孝 這樣論述:

自民國83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以來,各部會依其業管研擬相關作為,民國91年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的「新故鄉營造計畫」;迄民國94年行政院再頒佈「內政部旗艦競爭型計畫」,透過績優社區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提升起步型社區培力,以提升社區能力並建構夥伴關係。經文獻探討歸納社區能力以「組織能力」、「網絡能力」、「方案能力」、「政治能力」及「資源能力」五大構面能力分佈情形,並以執行成效的「財務面」、「顧客面」、「內部流程面」、「學習面」及「成長面」五大構面數值分析並瞭解能力情形,以提供社區永續發展之參考。本研究採取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469份,有效問卷共計404份(C

ronbach''s Alpha值=0.963),結果簡述如下:一、在社區能力五大構面以「組織能力」為強,題項5平均數4.37、次為「政治能力」題項4平均數4.29次高;另在「政治能力」題項2及「資源能力」題項2、3平均數均為3.75最低,顯示社區在組織運作與公部門互動良好,然而與地區農會與信仰中心較少互動,且在發展社區觀光與特色產業結合意願低。二、在執行成效五大構面以「財務面」題項1平均數4.34最高、「內部流程面」題項3平均數4.28次高;另在「財務面」題項4平均數3.80最低、「成長面」題項4平均數3.81次低,顯示社區經費仍仰賴公部門為主,參加內政部評鑑配合意願低。三、在社區幹部與居民

不同教育程度對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的數值方面,均未達顯著水準,顯示社區發展不因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然而,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平均數為4.07最高,從社區踏查中發現馬興及廍子等績優社區理事長及總幹事均為大學及碩士程度,顯示社區決策者具有高學歷對執行成效較佳。四、在社區成立時間不同對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的數值方面有顯著差異,除20年以上「組織能力」及「財務面」平均數4.28最高外,其餘6-10年平均數皆高於其他變項,因此,資深社區組織能力較健全與成熟,而中生代社區具有活力,企圖心更強。五、社區能力與執行成效之相關性方面,皆具有正向影響關係,且具高度相關 (皮爾森相關係數為0.795),即社區能力越強

,相對在執行成效較為成熟與穩定。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為了解決新 北市 政府 推動社區發展工作 補助作的問題,作者龔怡文,劉季宇,簡文郁,鍾立來,葉錦勳,張宜君,陳慈忻,陳淑惠,陳亮全,周偉賢,曾裕淇,林冠慧,林宗弘,林沛暘,邱聰智,李俊穎, 這樣論述:

  九二一震災是臺灣災害科學發展與政策改革的里程碑,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災損較嚴重?為什麼有些受災社區能夠成功復興?本書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等學者合作的成果,回顧臺灣地震科學,特別是九二一地震之後的研究發展。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震災風險研究導論,介紹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解構震前風險,介紹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概念與其對九二一震災的分析結果,提出「樞紐城鎮」(nexus township)的概念,認為介於都會區與麓山帶之間的中小型交通樞紐城鎮,是社會脆弱之所在。第三部分介紹韌性的概念、探討九二一震災後的房屋重建、社區

重建、校園重建以及心理重建;第四部分「面對下一場巨震」探討臺灣防救災制度變遷,並提供未來改革建議。巨災不僅留下傷痛,也帶來公民參與改革的機會之窗,這是臺灣民主對抗災害風險的「制度韌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