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年度 電視 節目 製作 補助 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 陳慧珊所指導 李語萱的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改編之研究 (2021),提出110 年度 電視 節目 製作 補助 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改編、散文、迷你劇集、《俗女養成記》。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鄭自隆所指導 盧秀美的 獨立製片電視劇產製與行銷研究:《紡綞蟲的記憶》個案 (2021),提出因為有 電視戲劇節目製作、電視戲劇節目行銷、獨立製片、紡綞蟲的記憶的重點而找出了 110 年度 電視 節目 製作 補助 案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0 年度 電視 節目 製作 補助 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改編之研究

為了解決110 年度 電視 節目 製作 補助 案的問題,作者李語萱 這樣論述: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第一季於2019年8月播出,改編自作者江鵝所撰寫的同名散文集。書中作者透過現代視角回望童年時期來自家庭、社會對自己的成長期望,改編為電視劇後,延續原著的核心精神,編織出笑中帶淚的情節,播出後獲得廣大的迴響。本研究以《俗女養成記》作為研究對象,藉由訪談編劇團隊了解改編過程切入的角度及考量,並分析原著散文集、影視劇本、電視劇,以此探討「散文」如何成功地改編為「電視劇」。研究發現,編劇團隊從散文中篩選適合發展為故事的題材、結合自身的生命經驗進行編創,因散文文體的特殊性,需重新將散布於散文篇章中的素材重新連接,重塑人物、建構完整的情節架構。《俗女養成記》講述臺灣中年未婚女性返鄉後

重新接納自己的故事,劇中承襲臺灣新電影的精神,即是反映真實社會與人生,以及鄉土劇中對家庭親情的描繪,同時也突破過往戲劇呈現的框架,置入現代元素,以幽默詼諧的戲劇調性,使觀眾在觀看電視劇的同時,無論悲喜,能在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投射與映照。文學與影視結合,若處理得宜,有助於文學作品的傳播,以戲劇的形式,將原著作品中的精神傳達給更多觀眾。

獨立製片電視劇產製與行銷研究:《紡綞蟲的記憶》個案

為了解決110 年度 電視 節目 製作 補助 案的問題,作者盧秀美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探討獨立製片電視戲劇節目製作與行銷方式,以瞭解台灣電視獨立製片產業之困境與未來展望。研究個案為《紡綞蟲的記憶》,該片曾獲得文化部2016 年度行動寬頻影音節目製作戲劇類補助,在日本與台灣兩地拍攝,並於網路及華視主頻8 點檔播出。談對象為該片監製陳寶華及統籌策劃導演王公誠,從節目企劃、節目製作及節目行銷等研究面向進行分析。電視台在規避風險的心態下,通常不敢貿然投資拍片,除了少數電視台還在製作新的電視劇外,多數都與獨立製作公司合作,獨立製片資金受限,必須依賴政府補助方有能力拍攝;而與電視台合作,並無固定行規,必須個案洽談,分潤依市場狀況(收視率、版權銷售)而定,風險極高。由於國內市場胃納

有限,本研究建議應透過跨文化、跨題材的製作,放眼海外華人市場,平台也應從傳統電視跨足OTT。【關鍵詞】: 電視戲劇節目製作、電視戲劇節目行銷、獨立製片、紡綞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