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ges of urban ren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科技管理所 何秀青所指導 曾毓婕的 循環經濟跨學科知識脈絡研究 (2020),提出Stages of urban ren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循環經濟、產業共生、產業生態學、主路徑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張嘉修所指導 張藝齡的 整合藻菌共生及創新二階段系統進行高效環保的牛場廢水處理 (2020),提出因為有 藻菌共生、牛場廢水處理、活性碳、固定化載體、小球藻、半批次操作、碳水化合物、循環經濟的重點而找出了 Stages of urban rene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tages of urban ren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循環經濟跨學科知識脈絡研究

為了解決Stages of urban rene的問題,作者曾毓婕 這樣論述:

由於地區發展受限於當地自然條件,使企業採取全球分工和延長供應鏈的策略,大量開採和獲取其他區域的自然資源,創造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使生產資源不斷向價值鏈末端流動,成為廢棄物。循環經濟的概念為整合環境生態學、經濟學和運籌學等領域知識,重新定義和發揮廢棄物的價值,但也因領域和地區之間的條件差異,各研究的核心重點,以及對循環經濟的理解不盡相同。故本研究目的為自循環經濟這個跨學科和跨議題的研究中,探討其整體知識發展,進而分析不同領域和區域間關注的議題差異,並理清影響其知識發展之關鍵。為了解循環經濟的發展,本研究自Web of Science核心資料庫蒐集4,121篇相關文獻,並輔以OECD資料庫之區域數

據,使用關鍵延伸主路徑分析方法,歸納循環經濟的主流見解,並從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的角度剖析循環經濟關鍵議題的異同,再結合迴歸分析探討影響循環經濟研究的重要因素。循環經濟的雛形始於將生態循環的概念應用於工業製造,而企業藉由與鄰近工廠交換廢棄資源來節省成本。近年,循環經濟的研究在產業生態學及共生策略的基礎下,不僅追求經濟及環境利益的最大化,亦成為拓展社會及文化意識,驅動創新的手段。科技技術研究者聚焦於如何藉物質循環系統進行優良的設計,達成環境和產業發展的平衡,反觀在社會科學領域則從政策和組織管理角度,強調以政策法規為驅動力,促使其產業運用物質循環共創商機,進而改變社會傳統的消費型態。除產業生態學和產

業共生對循環境濟研究的影響頗深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以環境維護的角度出發,參考多種學科的知識方法,不僅供商業與經濟學和運籌學等各領域學者不同的研究視角,更推動循環經濟的知識整合與發展,使近年運籌學領域之研究開始納入環境和政策因素等考量,進一步優化循環供應鏈和逆向物流的相關資源決策模型。此外,雖經貿強勢的區域能給予學者們較為豐富的研究素材和資源,但長遠來說,循環經濟研究的發展,仍取決於能使區域資源效率提升之方法和見解。例如,知識主要發展脈絡中,高度工業依賴的地區,多著重於資源轉換和再利用等,改善工業工程領域的資源使用效率,而歐洲地域則聚焦於環境科學和商業管理學科,學術發展均衡,為當地循環創新和

循環商業模式等跨領域議題帶來研究優勢,成為許多後進國家改善區域環境、社會和經濟問題所效法的對象。

整合藻菌共生及創新二階段系統進行高效環保的牛場廢水處理

為了解決Stages of urban rene的問題,作者張藝齡 這樣論述:

牛場廢水含有大量有機物、氮和磷等成分,直接排放會造成嚴重的優養化和環境汙染。常見的牛場廢水處理方式是進行厭氧消化,不但可以進行廢水處理,還能產生沼氣來發電,然而此方法有後續沼渣與沼液需處理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乃應用藻菌共生系統進行牛場廢水之生物處理;主要是利用藻菌之協同作用,有效去除廢中之有機質及營養鹽,且產生之微藻生物質可進行加值利用。微藻生物質富含豐富的養分,可以轉化成更有價值的副產品,例如生質能源、飼料和肥料等,並可減少好氧處理過程所產生大量污泥而造成的二次汙染。本研究的目標是以最適化操作策略設計出一個有效的藻菌共生系統,並配合工程策略來處理能場廢水,以達到國內牛場廢水之排放標準。此外

,本研究亦探討微藻和細菌的最佳共培養條件,且評估藻菌共生系統對牛場廢水處理的效率。本研究首先探討微藻和細菌在牛糞廢水處理上分別具有的不同功能,發現微藻的生長在未滅菌的情形下明顯優於滅菌的牛糞廢水,而且在細菌的存在下能去除更多的有機物,且實驗結果顯示微藻的主要功能是去除廢水中的氮和磷。接著,根據未滅菌的牛場廢水處理效率和微藻生長情形來篩選出適合處理牛場廢水的藻種,發現Chlorella sorokiniana AK-1在對牛場廢水之耐受性和汙染物的去除,皆有最佳的表現,且可直接培養在50%未滅菌的牛場廢水,因此降低培養微藻所需的培養基成本,以牛場廢水培養出的Chlorella sorokinia

na AK-1其生物質中富含碳水化合物,可達到最高含量47.6±2.7%和最大產率17.8±2.2 g/L/d,其次分別為蛋白質、脂質和葉黃素,最高含量分別為19.1±2.5%、15.8±1.8%和1.7±0.31 mg/g,而最大產率分別是7.4±1.7 g/L/d、5.2±1.2 g/L/d和0.65±0.08 mg/L/d。為了改善牛場廢水有機物之去除效率,透過曝氣2vvm的半間歇操作的方式和90%的高置換率來馴養牛場廢水當中的有效菌群,發現加入0.4 g/L的馴化混菌並同時降低曝氣量(0.2 vvm)可有效改善有機物的去除效率。並發現最適化微藻接種量是0.10 g/L且和0.4 g/L

的馴化混菌共培養在50%未滅菌的牛場廢水,經過7天培養後,藻菌共生系統相較於純菌和純藻系統展現出最好的微藻生長情形和營養鹽移除效率,且最大藻體濃度可達4.32±0.31 g/L,而COD、BOD、TN、NH3N和TP的移除效率則分別為85.3±1.3%、98.0±0.2%、86.0±4.9%、99.6±0.0%和100.0±0.0%。此外,本研究評估不同的微藻接種時間是否會影響牛場廢水處理,發現在第0天僅接種混菌,而於第3天再接種微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AK-1,可提升COD和TN的移除效率。相對於第0天同時接種混菌及微藻AK-1,其COD和TN的移除效率分別從80.5

±2.4%和83.9±2.9%,提升到84.3±3.2%和90.2±2.4%。且於廢水處理3天後再加微藻時,總懸浮固體(TSS)和揮發性懸浮固體(VSS)在經過重力沉降2小時後可分別從1725±290 mg/L和1621±176 mg/L降低到256±72 mg/L和230±49 mg/L,可以得知藻菌的自聚集效果更加明顯,導致藻體沉降能力更好,有利於後續生物質之收集。藉由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藻菌共生系統,發現存在牛場廢水中的主要菌群如下:Rhizobiaceae Sericytochromatia unclassified, Pirellula sp, Devosia unclassif

ied, Acinetobacter unclassified, Acinetobacter towneri 及Owenweeksi。最後,本研究採用工程策略來提高廢水汙染物移除效率和穩定性,實驗可以分成兩部分,(1) 固定化載體的添加,以及(2) 創新的兩階段程序。在固定化載體的部分,添加3 wt%活性碳可以提升藻菌共生系統對牛場廢水汙染物移除之效率。而創新二階段程序則是根據上述第三天接種C. sorokiniana AK-1來提升整體廢水處理效果,此程序分為兩個槽來縮短廢水處理的時間,且每個循環所花費的處理時間縮短為3天,第一槽的功能是利用細菌大量移除牛場廢水中的COD和BOD,之後再利用

第二槽中的藻菌共生系統將TN和TP降至更低的濃度。實驗結果顯示,在最適化90%置換率和3 wt%活性碳添加的條件下,牛場廢水的負荷量可以從55.6%提升到77.8%,且COD、BOD、TN和TP的移除效率可達90-99%,且處理後的放流水符合國內牛場廢水之排放標準 (即COD < 450 mg/L、BOD < 80 mg/L)。COD、BOD、TN和TP的平均出流水含量在77.8%的廢水負荷下分別從3936±888 mg/L、1492±57 mg/L、186.6±25.6 mg/L、71.3±10.1 mg/L降到405±73 mg/L、68±8 mg/L、14.0±1.1 mg/L、1.0±

0.7。綜合上述,本研究不僅發展出有效且創新的藻菌共生廢水處理系統,且因為產生的微藻生物質具有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可製成肥料和生物碳來增加廢水處理額外的利益,而實現經濟循環的概念。此外,以此環境友善的藻菌共生工法進行高效率的牛場廢水處理,彰顯其永續環保的特性及未來商業化應用之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