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到三芝公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淡水交通|淡水怎麼去?指點迷津的交通方式(捷運、公車、自駕也說明:搭乘756淡江大學↔北門、757淡海↔北門、857淡海↔板橋、860三芝↔捷運淡水 ... 站,其車站編號分別從Vo1紅樹林– V11崁頂,車站站名列表如下,剩餘的藍海線及三芝線2條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林楨家所指導 林珈羽的 臺北都會區公車路線治理機制的轉變:跳蛙公車 (2018),提出紅樹林到三芝公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跳蛙公車、客製化公車、公車路線治理機制、移動系統、技術政治。

最後網站三芝石門 -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則補充:臺北→士林→竹圍→紅樹林→ 2號省道→三芝→石門 ... 高鐵/臺鐵至臺北火車站下車,轉乘公車或臺北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下車,再轉搭往各景點公車。 【公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樹林到三芝公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北都會區公車路線治理機制的轉變:跳蛙公車

為了解決紅樹林到三芝公車的問題,作者林珈羽 這樣論述:

新北市政府在2015年推出跳蛙公車以增進都市連結,型態是減少公車停靠站以增加行駛速度。後新北市政府建基於跳蛙公車的基礎在2018年2月推出客製化公車的政策,民眾得以利用網路與電子設備表達範圍涵蓋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與桃園市的公車路線需求。新北市政府交通局聲明凡20人表達意願即開通路線。跳蛙公車迄今(2019/5)總共成立46條路線,其中客製化公車總共只成立6條路線,並已撤銷4條。本文分析客製化公車機制為何達不到民眾自創公車路線的目標?筆者以深度訪談一窺公車治理機制背後的操作邏輯,以參與觀察探究市民移動實作的意義。本文以移動系統與技術政治論的概念提出分析架構,指出公車路線治理機制由四項場域構

成,分別是:(1)公車系統;(2)公車路線道路權;(3)移動實作;(4)公車路線。本文指出既有公車路線治理機制由國家、公車業者、民意代表構成,三者間的角力關係使公車路線的新增、調整、撤銷與公車系統的配置處於僵化狀態。客製化公車路線治理機制的轉變,首先是市民進入公車路線治理機制,其次是網路平台被國家提出作為處理公車路線權政治問題的工具。然而,這兩項轉變卻未產製出更多的客製化公車路線。本研究發現市民對公車路線權利的忽視,使客製化公車機制未能發揮預期效果。最後,本文透過跳蛙公車移動系統的提出,勾勒出都市尺度的公車路線治理機制與個體尺度移動實作交錯重疊的錯綜關係,提供一個觀看路上行駛的公車之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