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中會 通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長榮大學 神學系碩士班 吳慈恩副教授所指導 黃子睿的 教會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意向研究 (2017),提出七星中會 通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意向、教會青少年、實踐神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文化研究所 黃麗生所指導 安城秀的 基督教傳播與臺灣港市的韓人移民:以基隆韓國教會為中心 (2010),提出因為有 基隆韓國教會、長老教會、臺灣韓僑、韓國人的重點而找出了 七星中會 通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七星中會 通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教會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意向研究

為了解決七星中會 通訊的問題,作者黃子睿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參與教會12到22歲的青少年,在性知識、性態度與性行為意向的現況表現與信仰之間的關聯,並瞭解對象是否因為不同背景變項而在性知識、性態度與性行為意向表現上有所差異。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地區參與教會12到22歲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共發出334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為331份,再將問卷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不同性別在「性態度」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二、年齡「19-22歲」所表現的「性行為意向」與其他年齡所表現的結果最為不同。三、接受過洗禮與未接受洗禮的教會青少年在「性態度」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四、參與青年崇拜或團契時

間的長短,在「性知識」、「性態度」與「性行為意向」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五、教會青少年對於「懷孕與避孕」的「性知識」方面答對比率低於七成,顯見這方面仍有待加強。六、教會青少年願意討論性議題之對象依序為屬靈夥伴、教會輔導、家人,最後則是老師。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教會與家庭教育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建議。

基督教傳播與臺灣港市的韓人移民:以基隆韓國教會為中心

為了解決七星中會 通訊的問題,作者安城秀 這樣論述:

本論文擬以「基隆韓國教會」為中心,從「韓國基督教會的跨國傳教」和「臺灣港市的韓人移民」兩個主軸進行研究,並探討兩者的互動關係。時間點以創立基隆韓國教會的1949年為準,先闡明韓人的移入背景,考察日治時期的臺灣韓人社會。復次探討戰後韓國基督教在臺的傳布背景、情形及其對在臺韓人移民社會的影響。最後探討基隆韓國教會在基隆表現的特質,再以宗教團體作為對象,找出基督教內涵與宗教性特質。 1949年來臺創立的臺灣第一所韓國人教會便位於基隆。二次大戰以後入臺的基督教多數於1950年隨著中國國民黨政權自中國流亡來臺,韓國長老教會亦此時一同進來。就基督教發展史而言,韓國從1784年基督舊教傳入,到1

884年新教第一個傳教士進入,至今基督徒人數已達到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被派遣到國外的傳教士人數占世界第二,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早已接受基督教的臺灣卻被列在韓國海外傳教對象國。韓國人首次接觸到臺灣,乃是1729年由海上船難漂流來的朝鮮人,但所謂移民現象產生在韓國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1910年左右,一些韓國人為了謀生開始移入到臺灣。據臺灣總督府的統計,多數韓人從事商業,其中包含被強制賣來的多數女性。另有韓籍日本兵及抗日運動者。至臺灣光復之前,在臺韓人的統計人數為2299人。 臺灣光復後,按照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的遣送政策,眾多韓人來基隆等候歸國船。但,部分韓人由於輸送船不足,未能實現回韓國的計劃

,而留下來落地生根。光復初期基隆地區的韓人,由於韓國與國民政府的友好關係及臺灣當局優待從事漁業者,度過較為安穩的生活。但過後因沒有精神寄託地方或失去工作等之原因,遭遇各種困難。此時1949年從上海來的韓籍傳教士鄭盛元女士關懷他們,並傳佈基督教,使得成立基隆韓國教會。 由於鄭盛元傳教士的幫助,逐年增加參與教會的韓人及受洗入會者。且教會逐漸被揭曉,至1957年得以與韓國當地長老教會聯繫,而奠定了教會發展的契機。至今基隆地區韓人人口愈來愈減少,但基隆韓國教會卻仍作為該地區韓人社會的根基。而且,對基督教的信仰與傳布仍帶動該地區的韓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