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年齡分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 陳秀熙、許辰陽所指導 姜淑莉的 彰化肺結核防治效益評估 (2021),提出世界衛生組織年齡分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結核病防治、都治計畫、代檢網、貝氏多階層變動點卜瓦松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莊媖智所指導 李芃樺的 不同類型社會資本對食安避險行為的關係 (2021),提出因為有 食品安全、社會資本、避險行為、結合型社會資本、橋接型社會資本、連結型社會資本、社經地位的重點而找出了 世界衛生組織年齡分層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世界衛生組織年齡分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彰化肺結核防治效益評估

為了解決世界衛生組織年齡分層的問題,作者姜淑莉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結核病為全球最重要之傳染病之一,自1994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陸續推出針對結核病防治的不同面向包含臨床診斷與治療、持續性追蹤,以及國家層級的持續性策略等全球結核病防治建議與策略規劃,包括:1994年的DOTS strategy以及2006年的Global Plan to Stop TB。2015年WHO推行End TB Strategy,主要目標為相較於2015年,至2035年結核病發生率降低90%,死亡降低95%。彰化縣長期投入結核病防治措施包含實驗室診斷代檢網及都治計畫。本論文目的在於(1) 建立貝氏多階層變動點卜瓦松模型階層結核病罹病風險評估模型,(2) 運用彰化結核病監測實

證資料結合(1)評估此兩項結核病防治措施(實驗室診斷代檢網及都治計畫)推行後對於降低結核病罹病風險之成效,(3) 基於(1)與(2)預測並推估彰化縣是否可於20235年達到WHO End TB Strategy目標。材料與方法本研究使用前期與後期比較之類實驗設計(Before-and-After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方法,評估結核病發生率在代檢網及都治計畫介入前後對於結核病罹病風險降低之效益。運用彰化縣由1990年至2016年各年結核病新發個案數與當年人口結構分佈之實證資料進行效益評估。所收集之實證資料包含性別、年齡層(分為0-29歲、30-49歲、50-69

歲及70-84歲)、本國籍與非本國籍別,以及26個鄉鎮(區分為6類都市化程度)。本研究建構貝氏多階層變動點卜瓦松模型,將前述實證資料中年齡、性別、國籍別以階層迴歸方法納入考量,並且將鄉鎮異質性以及都市化程度之對於結合罹病風險之影響納入於模型建構中。本研究除將前述年齡、性別、國籍之人口特性以及鄉鎮差異在結核病罹病風險(基礎發生率)與年代效應之影響納入考量,並將以兩項結核防治介入措施:實驗室診斷代檢網及都治計畫開始推行之年代建立此貝氏模型中的兩個變動點進行效益評估及結核病罹病風險未來趨勢之預測。在此貝氏多階層變動點卜瓦松模型結合彰化實證資料,評估前述兩項主要結核病防治措施對於結核病罹病風險之影響,

做為族群介入措施效益評估,以及預測2035年是否可達到WHO結核防治目標之依據。研究結果彰化縣1990年至 2016年之間共有22,240例新診斷結核病例,發生率為每 100,000人年63.5人。自1990年至2016年在代檢網及都治兩個重要防治措施介入之後的結核病發生率實際趨勢以及利用模型進行1990年至2035年的發生率預測。在介入前階段(1999-2001),整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從1990年的36.5人/100,000上升至2001年76.2人/100,000。在實施代檢網之後(第一個變動點),結核病診斷日期提前,因此在2002 年發生率提高至106人/100,000。隨之在2006

年整體發生率下降至75.3人/100,000。在實施都治之後(第二個變動點),整體發生率更下降到55.0人/100,000,以貝氏變動點模型預測發生率2035年結核病發生率約為26.3/100,000。結核病發生率在不同年齡之間的差異大。預測結核病發生率在2035年5.2/100,000下降到1.8/100,000、14.5/100,000到3.7/100,000、53.8/100,000到13.1/100,000和331.2/100,000到114.9/100,000,下降趨勢在30-49歲以及50-69歲最為明顯。除此之外,加入外籍勞工結核病個案,0-29歲發生率在近期呈現上升的趨勢,從2

015年11.8/100,000上升至2035年12.4/100,000。本研究進一步利用貝氏變動點卜瓦松模型評估代檢網及都治介入措施的效益,代檢網及都治介入措施效益為66.8% (95%可信區間: 60.6%, 72.0%)。在 0-29歲、30-49歲、50-69歲、70 歲以上分別介入措施效益達65.1% (95%可信區間: 39.9%, 81.7%)、72.6% (95%可信區間: 59.4%, 82.3%)、73.8% (95%可信區間: 66.0%, 80.3%) 和 63.3% (95%可信區間: 54.8%, 70.5%)。然而在不同都市化程度的地區差異上,從都市化效益高至低介

入效益分別為73.1 (95%可信區間: 59.3, 83.1)、63.2 (95%可信區間: 45.4, 76.3)、78.8 (95%可信區間: 69.6, 85.9)、67.6 (95%可信區間: 46.5, 81.7)、65.4 (95%可信區間: 24.9, 87.0)及62.7 (95%可信區間: 43.9, 76.5),顯現出都市化程度不同對於鄉鎮間結核病罹病風險之差異性與影響。結論本論文利用貝氏多階層變動點模型結合彰化長期結核病族群資料評估結果,顯示結核病實驗室診斷代檢網以及都治策略兩項主要介入措施可降低族群結合風險達66.8%,此介入效益隨年齡層以及都市化程度有所不同。雖然結

核病發生率在結核防治措施介入後呈現下降趨勢,但所有年齡層族群皆無法達到在2035年相較於2015年結核病罹病風險下降發生率90%之目標。而外籍勞工結核病發生率逐漸上升之趨勢,對於彰化縣0-29歲年齡層結核病發生率影響甚大,對於年長族群介入造成之風險下降亦不及於其他族群。結核病防治措施之規畫應針對不同目標族群罹病風險特性發展包含篩檢、診斷,以及治療之介入措施。

不同類型社會資本對食安避險行為的關係

為了解決世界衛生組織年齡分層的問題,作者李芃樺 這樣論述:

前言: 食品安全影響公眾的健康,人們會採取避險行為來避免自己和家人受到傷害,而結合型、橋接型和連結型三種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分別代表個人和同質性群體、異質性群體、政府組織之間的社會關係。本研究目的是探討結合型、橋接型、連結型三種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和個人的食安避險行為之間的關係,並探討性別、年齡、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個人收入、職業位階)是否作為社會資本和食安避險行為關係的修飾因子。方法: 本研究以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七期第五次和第六期第四次為樣本來源,分成2014年和2019年兩個年度分析,最終分析樣本數分別為 1,645位和1,634位;其中結合型社會資本使用和鄰居的互動關係、

而橋接型社會資本使用參與社會團體組織、連結型則使用對政府一般的信任程度以及食安相關的政府信任來進行測量,而食安避險行為包括不吃報導有問題的食物、外食自備餐具、食用有機農漁產品,三項行為亦分別作分析,分析方法使用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 連結型社會資本中的一般政府信任程度對民眾執行三項食安避險行為在兩年度的分析中都有正向的影響;橋接型社會資本則是在兩年度都會增加執行外食自備餐具的行為。而修飾因子的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在2014年時,為不同類型社會資本對不吃報導有問題食物行為之修飾因子,且性別在兩年度的分析中,皆為橋接型社會資本對不吃報導有問題食物行為之修飾因子;而職位則是一般政府信任對不吃報導

有問題食物行為之修飾因子。結論: 在面臨食安相關風險時,連結型社會資本中的一般政府信任會影響民眾的食安避險行為。建議未來政府應注重一般政府治理,使民眾對於整體政府信任程度增加,以面對具有不確定性的食安風險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