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人口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中和人口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lbertCamus寫的 瘟疫(2021最新名家譯本,卡繆對疫情下被禁錮人心的鼓舞) 和劉滴川的 致命大瘟疫:亡覆帝國盛世的隱形殺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莊區人口數 - Terrainal也說明:根據民政局3月統計資料,目前全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為板橋區、新莊區以及中和區,而進一步觀察近10年來人口淨成長最多的行政區,前5名依序為,淡水區3,35萬人、林口區3,16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好優文化所出版 。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碩士班 洪啟東所指導 呂紹賢的 疫情影響下流域城鎮韌性探討 : 以中台灣大安溪流域為例。 (2021),提出中和人口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疫情、城鎮韌性、公衛危機、大安溪流域、空間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申永順、胡憲倫所指導 張簡健利的 我國2050淨零政策下電動自用小客車發展對減碳及環境衝擊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淨零排放、電動汽車、減碳效益、系統動力學、動態生命週期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和人口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選前6個月北市5月底人口剩247萬!士北、松信少1席 - 蘋果日報則補充:年底大選將於11月26日進行,台北市選委會日前預估,人口若持續下滑,人口減少數最多的士林北投區、松山信義區將各減少1席,對此民政局今表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和人口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瘟疫(2021最新名家譯本,卡繆對疫情下被禁錮人心的鼓舞)

為了解決中和人口數的問題,作者AlbertCamus 這樣論述:

  # 瘟疫是極權,極權也是瘟疫!   # 卡繆面對疾病與極權的反抗姿態,細緻描繪了人類的反抗精神。   #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品。   # 吳錫德、洪明道 專文導讀推薦。   # 「我想通過瘟疫來表現我們所感受到的窒息,和我們所經歷時的那種充滿威脅和流放的氣氛。我也想將這種解釋拓展至普遍存在的概念。」——卡繆   瘟疫逼我們打開眼睛,逼我們去思考。   世界上一切的惡和這世界本身的真相,也會出現在瘟疫中。   面對這樣的瘟疫,人們該奉行的唯一口令是反抗。   — 卡繆 —   卡繆的《瘟疫》是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每當疫疾來臨,這本書總是最早被拿出來討論的現代

文學作品之一。但卡繆不只描寫瘟疫,也將面對瘟疫時人類由一開始的抗拒、否定,之後確認,最後誠實地面對自己面對處境,踏實地將圍困人類的瘟疫加以處理。這太像我們經歷過的一切,先是抗拒疫情,接著否認會大規模人傳人,等到狀況嚴重了,不得不確認遇到大疫,接著才願意誠實面對困境加以處理。經典作品就是有如此的價值,跨越時代反映普世人類,也時時提醒著我們。   《瘟疫》的故事描述一九四幾年的阿爾及利亞奧蘭城,一位醫生發現城裡有不明的疾病,察覺很多老鼠倒斃路旁,開始懷疑城裡有了鼠疫,上報給政府機關,但政府機關卻不想因此驚動人民,遲遲沒有作為。後來疫情爆發,整個城市封鎖,與外界隔離,小說中的幾位主要角色的邊緣小人

物(相對於有權力的官員)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投入防疫工作。《瘟疫》的故事展現了認識世界的荒謬之外,必須要站出來加以反抗,才能爭取到自己的幸福。小說裡還提到:「追求幸福沒什麼可恥的,但是獨自一個人幸福,就可能會讓人覺得可恥。」標示出這種對幸福的追求,不是個人小利,而是全體的幸福。   《瘟疫》與《反抗者》、《正義者》同屬於卡繆同一創作時期的作品,卡繆在其札記中稱為「反抗系列」,這系列的三部曲作品以小說、論述、戲劇等三種文類,反覆辯證人類與惡對壘的反抗精神,訴求個人認知上的反抗,面對過分的事物要勇於畫出底限,說不。   卡繆在一九四〇年創作《異鄉人》時有了寫作《瘟疫》的靈感,當時德國占領了大半個法

國,他隨著任職的《巴黎晚報》遷移到克萊蒙費朗,再到波爾多,這種被迫逃難、遷徙、被圍困的感受成了他的靈感。《瘟疫》一方面是真實發生在當時法屬阿爾及利亞奧蘭城的斑疹傷寒,一方面指涉的是入侵法國的德國納粹法西斯政權;傳染病讓人類不得不封鎖彼此,對彼此懷疑,就像法西斯政權,也讓原本自由的人們彼此疑忌,在行動上也被限制、被封鎖。這部小說利用一個城市被疾病困擾的故事,表達一個超越於荒謬的反抗願景:在對抗邪惡的鬥爭中團結的可能性,以及友誼和社群的力量。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反抗系列三部曲:《瘟疫》、《反抗者》、《正義者》   卡繆前後花了七年時光,博覽史料及文獻,又靜心思索人類處境。以納粹德軍入

侵法國的大逃亡,以及確實發生在他的故鄉阿爾及利亞奧蘭市的疫情封城的真實背景,採編年史方式,寫出這本逼真寫實,人物鮮明,細節詳實的寓言式小說。他曾在一九四二年的札記裡寫道:「鼠疫,意味著痛苦和死亡的恐怖,隔離、流亡,分散,這些都是人的命運。人可能自暴自棄,屈膝服輸,並從中看到懲罰罪惡的上帝之手。但人也可以透過反抗,透過團結一致,重新取得自己的尊嚴及自由。」——吳錫德   此時此地讀《瘟疫》,我想起二〇一六年電影《正宗哥吉拉》。《正宗哥吉拉》裡沒有英雄般的人,也沒有屬於人類陣營的巨獸與之抗衡,描述的是人類作為集合體和哥吉拉的對決。哥吉拉反映出人類集合體面對災難時的樣貌,包含了僵化但仍不斷自我修正

的官僚系統、恐慌而有秩序的市民、試圖解決問題的技術官員、日本政府的外交處境。   《瘟疫》同樣沒有偉大的故事,鼠疫並非上帝給人類的懲罰,人也並非正義的一方,沒有英雄從天而降拯救眾人。舊時代敘事失效,意義從何而來呢?《瘟疫》在這樣的框架下,寫下另一種版本的人類處境。   《瘟疫》中有些片段讀來尤其有共感,其中的角色和現下的人們一樣關心著每日確診數。不過,《瘟疫》提供了使人拉開距離的契機,暫時脫離當下的種種情緒,重新對我們正在發生的事賦予評價。   即使清楚知道挑戰必然來臨,強調理性和責任,《瘟疫》仍保有人的情感和溫度,也許這是給我們這個瘟疫時代的禮物吧。——洪明道   災難是常見之事,但是一旦

災難落到自己頭上,往往難以置信。世界上瘟疫和戰爭不斷頻繁發生,但是在瘟疫和戰爭面前,人們還是一樣不知所措。⋯⋯   還沒有人真正接受瘟疫的事實。大多數人在意的只是生活習慣受到擾亂,或是利益受到損害。他們因此惱火、氣憤,這些情緒是不足以拿來對抗瘟疫的。例如,他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怪罪當局。——《瘟疫》   這世界上的惡幾乎都來自於無知,愚昧的善意可能和惡意造成同樣大的損害。世上的好人多於壞人,事實上問題不在於此。人們或多或少無知,這或多還是或少決定了善或惡,最令人悲痛的是自以為無所不知的無知,並自認為有權殺人。殺人者的靈魂是盲目的,若沒有清晰洞見,就不會有真正的良善與崇高的愛。——《瘟疫》  

中和人口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高雄市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定期大會,陳善慧議員市政總質詢(109/11/30),公共建設應符合鄉親期待並積極改善,善慧第三屆第四次市政總質詢,總質詢爭取要點如下:

一、【右昌地區淹水問題亟需改善】
善慧自上任來針對右昌地區淹水問題向市府積極爭取多項改善計畫建議,本次質詢期盼市長帶領新的市府團隊能延續前朝允諾的改善方案,並針對善慧建議地點增設抽水站、滯洪池,陳市長表示淹水地區改善工程已申請1.86億元的預算,未來將逐步、足段進行排水幹線的改善,接著抽水站、滯洪池、廣昌大排設施將陸續進行施作,解決右昌地區長年淹水的問題。

二、【穿越雨水下水道橫越管線處理情形】
今年(109/10/27)左營大路、海功路口發生路面掏空,主因為箱涵內自來水管漏水,導致箱涵周邊路基砂石沖刷掏空,造成路面坑洞,日前(109/11/10)已斷管拆除並將兩側孔洞封塞及填平。
善慧特別重視「橫越雨水下水道之管線」問題,擔心其他地區也有橫越管線造成路面掏空情形,經瞭解後發現高雄市存有多處橫越管線無單位認領進行斷管,未避免道路掏空或其他意外,建請市府團隊要積極解決,。陳市長表示已編列3000萬元的預算,將由公權力介入使無單位認養之橫越管線加速清除。

三、【楠梓區翠屏國中小旁 後勁溪興建便橋】
位於楠梓區的益群橋到德惠橋這段後勁溪流域長度共1.8公里,此段後勁溪兩岸為藍田里及翠屏里,藍田里居民往翠屏國中小或翠屏里往藍田里中山高中的學生往返通學都要繞一大圈行經益群橋,為解決這個問題,善慧持續推動於翠屏國中小旁後勁溪興建人行及單車便橋,希望應延續前朝政策持續進行規劃,水利局長報告,便橋將依通行量體等需求,擬訂計畫並爭取經費。

四、【後勁溪的發展與污染整治】
後勁溪是一條美麗的溪流,但後勁溪長期受到中上游之工業區、工廠等疑似排放廢水造染後勁溪水質受到汙染,尤其下雨天時汙染更是嚴重卻也不易被發現,倘若發現時已找不到排放廢水之源頭,善慧建請市府團隊成立專責稽查隊進行稽查與整治,一發現水質疑似受到汙染時隨即通報,才能預防工業區、工廠排放汙水的問題。

五、【清潔隊人力不足問題應積極改善】
左楠地區總人口數及區域面積與鳳山相近,但左楠區清潔隊員編制不足,工作量繁忙負擔大,要求市府應預算員額規劃下補足人力,市長應允將會先補充臨時人力,以補足左楠地區清潔隊員人力少工作量大之問題。

六、【高雄四座焚化爐營運與未來計畫】
善慧建請市長、環保局針對高雄市四座焚化爐未來需朝著發展綠電優先、設備要汰弱留強、工安第一、空氣品質第一,四大面向努力,使本市垃圾焚化場朝向永續發展目標邁進。

七、【楠梓文中足球場規劃里民活動空間】
位於高雄大學特區的藍田里、中興里、中和里,這三里里內目前沒有里民活動中心,里長時常借用地廟宇空間或於里長服務處做里政宣導等其他活動使用,文中足球場規劃過程中善慧與劉世芳立委皆持續追蹤關心進度,在108年2月說明會時收集里長及里民的需求建議,善慧在上一個會期向時任的運發局長質詢爭取文中足球場應規劃一個空間提供給周圍里長里民做使用,善慧針對這個問題向新任運發局長質詢,運發局長答應未來將免費借用給高大特區三里(藍田里、中興里、中和里)做使用。

八、【極限運動場缺乏不足】
高雄市極限運動場缺乏不足,先前運發局召開說明會將於楠梓區都會公園捷運站下方之道路用地設置滑板場,但該處為道路用地不符合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道路用地之規定,且該處有安全環境之考量,建議市府妥善規劃合適之地點,仿照外縣市設置於公園閒置空間規劃極限運動場,並達到廣設之目的。

九、【爭取左楠地區建置運動中心】
左營、楠梓區人口成長迅速、面積大,市長日前報告未來將規劃10座運動中心,左營楠梓地區人口眾多,10座運動中心區域規劃務必將左楠地區納入優先設置,市長承諾將優先進行楠梓區的之運動中心規劃。

十、【一公頃以下公園管理問題】
目前一公頃以下公園由民政局區公所管理維護,現在區公所之經費與人力無法負荷公園的管理,建請市府針對公園管理成立『公園養護專責單位』才能真正解公園維護問題。

十一、【楠梓區舊惠民捷道增設行人專用道】
新建之慈雲寺旁惠民捷道旁有設置行人專用道,但舊有惠民捷道原為雙向通行故當初未設置人行道,現改為單向通車後,空間已足夠設置行人專用道,因權管問題於經過多個單位會勘後遲遲未有結論,善慧建請市府應積極協調,早日增設人行道,人車分流保護行人安全,市長承諾將依照善慧的建議辦理。

十二、【道路重複修補問題探討】
高雄市時常有道路小面積路段因凹陷不平或裂縫等狀況時,養工處隨即做修補動作,但時常在同一段出現補了又裂 裂了又補的情況,善慧以近日蔡公一路多次修補的狀況為例,針對此問題善慧建請養工處因調查原因再來決定施作工法,避免同一段道路頻繁修補治標不治本。

十三、【文中11公共設施用地地價稅問題】
文中11公共設施保留地迄今尚未解編,但許多鄉親卻收到地價稅繳納通知書,善慧特別就此問題向都發局長、財政局長詢問,財政局長允諾將進行調查,妥善處理鄉親地價稅地問題。

十四、【高雄大學特區設置派出所】
高大特區人口年年增加、地價年年攀升,新建派出所之規劃刻不容緩!王寶釧苦守寒窯僅18年,日前該處之機關用地已公告編定長達30多年,善慧建議市長應積極規劃派出所設置問題,市長表示未來派出所之增設確實有其必要,將先請局長開始進行派出所增設之前置作業。

十五、【高雄煉油廠舊址運用規劃】
高雄煉油廠之都市計畫變更不只與市府想法不同,其與鄉親之期待也有很大的落差,善慧建議市府應妥善處理煉油廠之都市變更計畫,讓該土地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時善慧與新市府團隊提醒,前市府答應規劃之高楠公路1003巷(金屬工業中心前)穿越原煉油廠廠區直通後勁學專路, 此路段是許多市民會行駛的一條重要便利捷道,但因此路段狹窄及彎道多,汽機車經常搶道,此路段遇到上下班時間時,車流量非常的大時常有汽機車搶道問題,善慧建議市府都市計畫必須改善這條環場道路問題。

十六、【楠梓區慈愛大樓危老建築】
楠梓區慈愛大樓已建造長達4、50年了,現為亟需都更重建的地方,該用地現為第五種商業區,容積率高,如若市府自己公辦都更分配完成後,還可以當社會住宅,善慧建請市府積極處理慈愛大樓都市計畫重建,為楠梓發展注入活水。

十七、【爭取蓮池潭夜間水舞秀打造亮點】
蓮池潭不但需強化周邊日間設施外,若讓觀光客晚上願意來蓮池潭感受潭邊夜間之美也非常重要,建議可參考外縣市的經驗於蓮池潭打造燈光水舞設施,吸引觀光客停留駐足,局長應允納入規劃評估設置。

歡迎追蹤訂閱陳善慧Youtube頻道!

粉絲專頁:陳善慧【善於服務 ‧ 慧做代誌】
https://www.facebook.com/shanhuei1124thankyou/

疫情影響下流域城鎮韌性探討 : 以中台灣大安溪流域為例。

為了解決中和人口數的問題,作者呂紹賢 這樣論述:

台灣流域相關災防研究多以硬式工程與傳統水資源管理為主,尤其探討流域中上游地區結構物的衝擊與損害風險,提及流域內之都市規劃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層面較不重視,且流行疫病傳染影響下城鎮韌性表現更是著墨甚少。大安溪流域為為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產業、文化、民生聚集地區,流域境內產業形式多元,流域內具宗教文化中心(大甲鎮瀾宮)以及科技工廠地區(中部科學園區),除了盛產芋頭等雜糧農產外,還發展花卉、蔬果等精緻農產。2021年5月各台灣城市進入新冠疫情第三級警戒,延伸出有別於過往極端天氣衝擊下的公衛危機,如:無法負荷大量的醫療需求導致系統崩潰(system collapse);觀光人口銳減導致餐飲業歇業問

題。 本研究希望能了解疫情對於城鎮之間的衝擊影響,並透過空間分析方法以及指標評估來進行分析,了解流域城鎮在疫情衝擊的主要問題以及空間變化,本研究主要目的包括:(1).探討臺中市與苗栗縣交界之大安溪流域城鎮在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城鎮衝擊影響,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公衛危機提出建議; (2).流域城鎮在不同地域空間(上游、中游、下游)具有其特點,不同城鎮的特點在災害衝擊下,是否會產生對城鎮造成加劇災害影響的脆弱性,亦或是會具有減緩與調適能力的韌性;(3).研究大安溪流域城鎮在疫情大流行前後韌性概念變化(過往自然災害衝擊與疫病公衛危機的不同),以及城鎮的韌性在流域空間中的差異性。研究方法分為量化方法與質

化方法並行,量化研究主要進行韌性的指標評估與空間分析,質化方法透過文獻分析、實地調查與訪談來補充以及驗證量化方法研究成果。透過田野調查訪談、韌性指標評估以及迴歸模型等方法,研究發現大安溪流域中的城鄉差異會導致疫情衝擊影響有所變化(例如,下游城鎮芋農比起中游城鎮的果農更容易受到疫情影響、上游偏鄉聚落的就醫與資訊取得的困難問題)。研究認為未來發生相同傳染性疫病造成的公衛危機時,透過韌性評估與空間分析方法鎖定重點城鎮,以達到減災與提升地區韌性之效果是可行的,透過全面性的評估與整合政府與利害關係人的調適能力與脆弱表徵,可以降低疫情帶來的衝擊影響以及做出因地制宜的城鎮規劃。

致命大瘟疫:亡覆帝國盛世的隱形殺手

為了解決中和人口數的問題,作者劉滴川 這樣論述:

大瘟疫─壓垮中央集權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傳統的大統一史觀另闢門徑 從疫病探索中央集權政府消亡的原因   絲路開通、帝國戰爭、人口遷徙帶來不同的疾病 影響一個國家的生產力與人心   瘟疫之於秦漢,正如黑死病之於歐洲 對宗教、社會、文化與政治造成毀滅性的巨大影響   頗析重擊和帝國的建安大瘟疫, 描述人類與鼠患長期抗戰中,生活、信仰與文化層面的體現     國家的安定,在於國民的安全   一個時代的終結,總戴著瘟疫的面具   撼動帝國的,不一定是萬馬千軍,而是微小病菌     「疫區如戰場,皆是人間地獄。   可戰爭關乎文明的

興衰,瘟疫卻關乎文明的終結。」     ★借古鑑今!小心瘟疫離我們並不遠     瘟疫,泛指造成一定範圍的連續性的死亡、並引發一連串社會危機的傳染病,比如奪走中世紀歐洲三分之一總人口的黑死病、導致拿破崙東征失敗的斑疹傷寒,以及本世紀擴散全世界的SARS。     古文獻中的瘟疫記載最早可溯及殷商,它的致命威脅至今卻仍如影隨形,即使醫學日新月異,但病原體遵循著天擇規律,也不斷進化成致病性、致死率更高的變種,加上全球化這規模空前浩大的人口遷徙,人類與致病性微生物的博弈恐將永無止息。     透過本書對於大一統帝國流行疫病的摹寫,讀者能夠知曉疫戰下的人性與社會在經歷兩千

年後其實無多大改變,一樣是如此無助、驚恐與看不到光。看本書借鑑歷史,將更能知所因應。     ★以大瘟疫獨特角度,透視帝國的衰微軌跡     過往對於秦帝國與兩漢帝國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對中原地區的集權統治,以及與周邊游牧民族的對應關係,卻忽略了流行疫病對其政權的影響。     回顧強悍的秦漢帝國,連年征伐的金戈鐵馬雖令帝國疆域無比擴張,但也是讓人口大量流動、釀下疫病傳播的遠因。     作者考察中原地區的流行病史,探索秦漢時期長年的內戰及與相鄰游牧民族的征戰,如何促發兩千三百年前第一次的人口大遷徙,而為流行疫病傳播鋪好溫床,以及57場大型瘟疫如何加速這兩個中央集

權帝國覆滅的腳步。     流行疫病對於帝國的生產力、人力結構都有莫大影響,本書補足了在秦帝國與兩漢帝國研究的缺角。     ★旁徵博引,給你跨學科的歷史讀物     瘟疫史,等同一部以疫災爲背景,在政治、文化、科學、藝術、宗教等諸多方面流變的另類文明史。     作者透過對中醫學著作、正史、詩歌、民謠的廣博考據,揭示瘟疫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既面向歷史中的瘟疫,研究瘟疫在當時爆發的歷史原因、歷史特點、疫源地和宿主動物;也面向瘟疫中的歷史,研究瘟疫對中國古代文明造成的重大影響。書中全方位展示瘟疫的文化故事和歷史真相,內容多元,富有可讀性。   媒體書評  

  「該書秉承了劉滴川作品考據扎實、視野開闊、通俗易懂的一貫優點。它講述歷史中的瘟疫,更講述瘟疫中的歷史,是一本跨學科、特徵鮮明的歷史讀物。在收穫知識的同時,還能給予讀者文化的自覺和必要的現代反思。」——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化時空》專欄     「以『大瘟疫』的獨特視角和宏大敘事,洞見了非同凡響的秦漢帝國。」——新華網

我國2050淨零政策下電動自用小客車發展對減碳及環境衝擊之影響

為了解決中和人口數的問題,作者張簡健利 這樣論述:

為因應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臺灣已於2022年3月正式公告國家淨零轉型路徑圖,推動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四大轉型策略,並提出十二項關鍵策略,其中第七項即為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然而電動汽車之減排效果在國內尚未獲致完整的論述,因此本研究將依據油井到車輪 (Well-to-Wheel, WTW) 理論,針對以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並進行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之探討。雖然 LCA 是常用的環境衝擊評估工具,但時間因素一直是其發展的挑戰與限制,而系統動力學 (System Dynamics, SD) 能用來模擬具時間變化且複雜性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將結合S

D與LCA,以動態生命週期評估法來推估以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至2050年之減排潛力及降低之環境衝擊。本研究以能源局公告之能源平衡熱值表 (2020) 及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管理表 (6.0.4版) ,計算出臺灣各發電廠之排放係數,以非核家園政策及國家淨零排放路徑據以推估2050年前我國之能源結構變化,並推估出各年度之電力排放係數,進行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減碳及環境衝擊之計算。在數據蒐集與預測部分是使用系統動力學軟體STELLA來建構系統動力學模型,以推估未來用電量及用油量之變化,配合前述本研究推估之電力排放係數,以及環保署碳足跡資料平台之燃料係數及SimaPro之環境衝擊係數,計算電動汽車之減排潛力及

環境衝擊,並使用openLCA進行蒙地卡羅分析,對其結果進行不確定性分析。此外,本研究亦比較不同再生能源,以及碳捕獲儲存及再利用(CCUS)技術發展情境與結構,探討各情境之減排潛力及環境衝擊。本研究結果顯示,依據我國淨零排放路徑圖之規劃以及本研究能源結構改變之推估,電力排放係數至2050年會下降至0.139 kg CO2e/kWh,較目前0.504 kg CO2e/kWh,顯著下降72%。推動電動汽車有助於臺灣減少碳排放,自2039年後電動汽車的GHG排放量將會隨電力排放係數之降低而逐年降低,總自小客車(含燃油車及電動車)GHG排放將逐年下降,由2020年的1.45×107 tCO2e降至20

50的1.97×106 tCO2e,下降約86%。經本研究生命週期衝擊評估計算得知,電力環境衝擊係數會從2020年的20.2 mPt/kWh降至2050年的5.67 mPt/kWh,減少約72%,但因電動車數量增加而使電力使用量增加之電力環境衝擊會從2020年的1.67×107 Pt提高至2050的2.6×107 Pt,提高約55%。根據不確定性分析結果,在95%信賴區間內,2050年時電動汽車的GHG排放量介於6.359×105 ~ 1.068×106 tCO2e,燃油汽車的GHG排放量介於1.441×106 ~ 3.36×106 tCO2e,電動汽車之減排潛力則介於1.925×106 ~

8.433×106 tCO2e。在本研究以再生能源 (30%~70%) 及CCUS (5%~25%)比例為主要變數之能源情境假設中發現,對環境衝擊最大之情境為再生能源30%且CCUS 5%。當再生能源70%且 CCUS 在25%時電力排放係數最低,所計算出之電動汽車GHG排放亦為最低,減排潛力最大。在總環境衝擊部分,最佳情境為再生能源60%且CCUS 25%。本研究針對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減碳及環境衝擊之研究結果,可提供國內政府機關、電動車業者及利害關係人,未來制定相關政策、商業決策及研究方向等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