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可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中國時報可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欣寫的 階級病院 和馬欣的 階級病院(限量題字親簽珍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與林昶佐視訊推在台辦人權峰會坎特:等不及來台灣 - 新唐人 ...也說明:影片聲援西藏應該獲得自由,指出過去25年,中共關壓超過5000名西藏政治犯,譴責「中共政府真可恥」。 為中國人權發聲之際NBA球星坎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陳佩甄所指導 朱喆晨的 2000年後台灣小說的語言政治: 以《文藝春秋》、《哀豔是童年》、《太陽的血是黑的》、《等路》為例 (2021),提出中國時報可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語言政治、台灣當代小說、後殖民、口音政治、白色恐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 管中祥所指導 呂慈芸的 從個體到地方公共生活的獨立書店: 「嘉義書式生活」的文化政治 (2020),提出因為有 嘉義書式生活、嘉義獨立書店、書店經營、公共參與、地方生活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時報可恥的解答。

最後網站生活資訊|娛樂 - 熱血時報則補充:中國 再出手整治娛樂圈,為進一步規範演出經紀行為,切實加強演員管理,促進演出 ... 於《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一劇結緣的日本女星新垣結衣和歌手兼演員星野源,透過經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時報可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階級病院

為了解決中國時報可恥的問題,作者馬欣 這樣論述:

 「原諒我是個怪物,因為我依然對這世界懷有希望。」 暗黑系影評人馬欣首本雜文集。 看她撕痂般扯開所有幸福拼貼, 原來,整個世界都是一座正瘋魔的階級病院。   ★ 馬欣第一本深度解剖自我、洞穿社會的雜文專著,戳破隱埋於家族、校園、性別與社會的病態實況。 ★回望成長以來走過的階級之路,透過頹靡妖異的破格筆觸,集結生命書寫、時論、深度書評與影評,完整俱現當代階級眾生相。 李明璁、李取中、李屏瑤、祁立峰、紀大偉、馬世芳、徐佳瑩、陳雪、陳珊妮、陳建騏、陳德政、張硯拓、五月天瑪莎、雷光夏、楊雅喆、鄧九雲、鄭宜農、膝關節、謝盈萱        各界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她是踩在流冰上、

穴居黑暗裡的文字拾荒者, 不追逐合諧,著迷現世安好下的血腥氣味。 那些關於階級的事她從不避諱; 畢竟看穿了才好應付,說破了才教人安心…… 「階級是視野死角,誰看誰都妄求、誰比誰都自賤。只有製造『羨慕』,才讓人像瞎子一樣,走向上層階級帶領的地方,鬼才知道那是哪裡,終究不是上層人待的地方。多麼奇妙啊,因為羨慕而產生的聰明,往往都是愚笨的,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當代嗎?」──馬欣 同樣一只歪掉的蝴蝶結,老師對窮女孩不耐說道「又是妳」, 換了個家境好的,卻是呵護至極,硬要調整至完美狀態。 同一輛校車駛過破落家屋與華美洋房, 女孩們一個個上車下車,小小心眼遂在車中蔓延開來…… 輪到家族間的權衡角力,誰上

了位咬住權勢,誰下了戲隱身離場, 她記下長輩打破男女階級往上爬,又再度被階級撂倒的身影。 而當同志情感在當代顯影,最大的拒斥來自父權社會的無法想像,種種藉口只是擦脂抹粉。 寫到從階級突圍的那些人,她深刻描繪香港風華, 記住了張國榮、梅艷芳不合時宜,卻如此絕美的凝眸身姿; 跟著椎名林檎妖魅歌吟,解開咒語、嗤咬掉文明, 讓心中爛泥滔滔湧出,原來我們皆有不振作的自由…… 本書分作四輯:輯一「流冰上的童年:關於家的階級暗湧」書寫作者成長經驗、家族變遷中所經歷的階級樣貌;輯二「撕不掉的另類魔咒:身體與性別的階級戰爭」探討性別自主、同性戀情,以及女性面對自我身體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困境;輯三「我們真的面對霸

凌了嗎:階級下的人性之惡」深刻描繪強勢與弱勢,階級內的種種欺壓,以及人們面對自身夢想的無力;輯四「貧瘠中各自妖異:試圖衝破階級的那些人」則透過張國榮、椎名林檎、是枝欲和等人物描寫,於階級藩籬之外尋找自由的可能;輯五「黑暗前的殘響:文字與影像的階級展演」透過作者觀影、閱讀經驗,分享種種生命思辨。馬欣華麗又蒼涼的筆觸,試圖鑽探階級、翻轉階級;丟下一個個你我無法迴避的永恆命題。步步為營的人生就怕自階級骨架跌落,而我們該如何生存?又如何拾回碎散的靈魂? ◎ 名人推薦語 (依姓氏筆劃排列) 「看過無數電影聽過無數音樂,會發現自己匍匐而來的這段人生,原來竟是至今最為荒謬費解的一個怪奇文本。感謝馬欣奮

力投出的這記直球,既無閃躲也沒取巧,勝負的定義已被改寫,因為勇敢、不羈,所以超越、自由。」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尼采言『當你長久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但當那深淵的黑如同白晝般的光亮,抑或那沉化作空氣般的吞吐時,身處在這世界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凝視著深淵?於是馬欣透過文字讓深淵來凝視你,同時提醒著我們,這句話的前半是『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她以文字修出一頂頂娉婷樹蔭,在這個正能量高掛的當今,讀者於是動心了, 到底要繼續給明亮地曬,還是縮進一種黑暗,不

再想做英雄,而能如同《四重奏》 的角色般──幸福地卑微著。 《階級病院》篇篇均為作者沒有藏招的洪荒之作,堂堂有精選輯之姿,慎重推薦給各位喜愛馬欣、喜愛觀影,以及喜愛深刻思考之人。 ──吳曉樂(作家)   「我是看了馬欣影評才知道她這個作家,邊看邊想這何止影評,更像質地純粹、體貼人心的散文,如今才有幸讀到她的《階級病院》。馬欣的文字有種獨特聲腔,淡淡說出極愛極痛,熾熱轇轕的光景。就像她的『流冰』意象。冽冽冷冷、底下卻是鮮烈熱情。每個人都是一座浮島,都像一塊流冰,沒法溶解成海水,也回不去原本的冰層。魑魅搏人,世情消磨,只能這麼漂流下去。」   ──祁立峰(作家、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馬欣

說話的聲音很細,臉上總掛著『外頭處處是陷阱所以要小心!』溫室花朵的表情,不像讀她文章時,字裡行間盡是豁出去的篤定。在我心目中她是輛在文字裡衝撞的跑車,零到一百之間的距離緊密到已經分不清是靜止還是疾行、是黑是白、是淡然、還是悲傷,只看到整本……一頁頁的煞車痕,情感濃度之高,觸目驚心。 從《階級病院》,看見她心中如履薄冰的世界原來不只有腳下踩著的天寒地凍,更多的是胸懷裡無限滿載的細膩情意,輻射般投向人心的能量太熱太重,釀造著時事以及專屬於自己的史詩。這杯美酒,我喝得過癮!」   ──徐佳瑩(創作歌手)   「我一直是馬欣的讀者,她自在出入於各種寫作題材的功力,總是教我敬佩,而且,她是一位這麼知道

節制的,把自己的ego掩藏在文脈中的書寫者。《階級病院》所收集的文章,是馬欣多年來第一次比較明確地談到自己,她在回憶的暗室裡,反覆沖洗出一個早熟少女的身影。 保守的教會女中、餐桌旁的家族角力,她像《海灘的一天》裡那個離家前的女孩,隔著一塊毛玻璃,觀察著、窺視著,也丈量著那病態的校園戰場,以及偽善的大人世界。當時站在玻璃後面張著冷靜的眼,覺得自己『不成形狀』的女孩,正是後來我們知曉的,作家馬欣的原型。」 ——陳德政(作家) 「多年來閱讀馬欣的文字,總感覺她的寫字桌旁有一扇小門,裡面藏著各種幽魂與哀傷,不時會衝出來在紙上留下字跡。那是被她封印的,關於世界的真相吧!所以這一回,我真高興看到她終

於打開門,直接走進去了。關於幸福的空缺,性別的面具,霸凌者的模糊臉孔,甚至體制的沉默殺人,看她直面這一切,過癮又心疼,又隱約知道:這才是讓她覺得安適的地方。雖然名之為病院,亦即是各種苦痛、異常聚集的地方,但傷口就是要通風,才能夠好好地結痂,乾燥,風化。走完這一遭,她是不是好些了呢? 至少身為讀者的我,真的覺得強壯一些些了。」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童年終於摘下了它歡愉的面具,那些當你還未意識到之前即已發生的階級傾斜。所有的孩童都必須奮力生長,或選擇性遺忘。一直到某個年紀之後,馬欣重新喚起了它們。恍然大悟之後你明白:原來在那麼幼小艱困的時光裡,如果曾擁有一本書,或僅僅

是一個人的理解,那是多麽幸運,也是少數可以在幽暗中保護自己的事。謝謝馬欣。」   ──雷光夏(音樂創作者) 「馬欣說過,每個人的天堂或許就是對別人的一點善意。宇宙萬物都是共生並存的,有了天堂的人肯定走過了地獄,而每個人的地獄都不一樣。我一直好奇馬欣經過什麼樣的地獄,讓她的筆鋒像手術刀。劃開皮膚,不需麻醉也不會疼痛,你立刻看清裡面潰爛壞死的組織細胞,還來不及哭喊她已幫你輕輕關上傷口,像魔術一樣。告訴你,沒關係,知道就好。請充滿善意吧。」   ──鄧九雲(演員、作家)   「即使世代更迭,在各種思想上除舊佈新,『階級』確實依然存在於空氣與血液,只是後天上多了更多改變位階的可能。像馬欣這樣去抽

絲剝繭世界每一角落階級之痕的人,實在是非常勇敢。畢竟,憤怒悲傷都是赤裸,而階級裡的眼光,即使邪惡了也鮮少自知。於是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或許讀者們都被迫檢視了自身也不一定。最後可能沒有誰特別清高,但如果能發現自己內心掩藏的情感比想像中不孤獨一些,那其實挺好的。」   ──鄭宜農(創作歌手)   「馬欣老師的文字,像是捨生取義的烈士,像是照見啟示的先知,在你試圖放棄,準備把自己塞進妥協的舒適圈裡,她總有辦法點醒我們這些不合期待的怪胎女孩們,然後靈魂能再次被啟動、被覺醒。」   ──謝盈萱(演員)  

中國時報可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燦爛時光會客室】媒體只是老闆的工具? 中天換照爭議給我們的省思
 
中天新聞台六年到期的執照日前經NCC審議,以7:0的票數一致決議不予換照,
引發討論。而中天發表聲明稿表達不滿、直指政治操作外,同集團的中國時報
也刊登以斗大的「可恥」,抨擊總統、行政院長及七名NCC委員。

以獵巫、緝兇式廣告報復並不是旺中集團第一次作為,早在2009年就曾發生過;而天下雜誌2011年報導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向時為國台辦主任的王毅會談的事件,也是將媒體作為拓展市場的公關工具的案例。

本集節目將回顧幾項旺旺將媒體私器化的歷史爭議。然而,類似問題並非只有旺中才有,NCC此次的判斷標準將來在其他衛星頻道換照時是否能等同視之?過去反媒體壟斷的民進黨,在執政並成為國會多數後,是否會再次起動躺在立院多年停滯不前的相關法案?也是中天換照爭議中,公民社會應當關注的部分。

相關內容:
➡ 中天新聞台換照審查 七委員全數同意不予換照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0555
➡ 旺旺中時集團擬提告 傳播學界公憤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2795
➡ 反媒體壟斷 學者籲NCC訂規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ai3ng6Tvc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7X2b5D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Podcast線上隨時聽
▶iTunes版: https://reurl.cc/lLx0XE
▶Spotify版:https://reurl.cc/Gk3dlD
▶KKBOX版:https://reurl.cc/7o41Q9
▶Firstory版:https://reurl.cc/pDzaka
▶MyMusic版:https://reurl.cc/mnR5j7
▶Cloudflare版:https://reurl.cc/Mv2QY4
▶Google版:https://reurl.cc/1x4ed8

2000年後台灣小說的語言政治: 以《文藝春秋》、《哀豔是童年》、《太陽的血是黑的》、《等路》為例

為了解決中國時報可恥的問題,作者朱喆晨 這樣論述:

本研究關注2000年後出版之四部台灣當代小說《文藝春秋》(2017)、《哀豔是童年》(2006)、《太陽的血是黑的》(2011)、《等路》(2018)中的語言政治,探問蘊含在文學、語言之中的「國族」、「性別」、「階級」面向,檢視語言何以被塑造為控制、支配社會與文化階序的工具。第一章「導論」討論台灣現代化後的語言變化。曾經是日本殖民地、中華民國政府主要反共基地的台灣,在兩次國語政策下,國民接收了政府建構的國族想像,也是台灣初次接觸具有強烈政治意識的語言。本研究則觀察到後代文學作者再藉著各種身分、階級、成長環境與性別的角色,重現台灣語言的歷史與內裡的政治性,開展屬於自己的語言史觀。第二章聚焦分析

《文藝春秋》中呈現的「歷史/語言史重構」。透過文學重構的語言史,讓讀者也能假託角色與文字,再思語言為何得以左右人與社會的意識形態養成,以此探究國族意識和語言是否必然不可分割。第三章則以《哀豔是童年》、《太陽的血是黑的》兩部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為分析主軸,討論性別化的語言政治。本章凸顯的命題是社會既定的性別框架與威權力量的箝制如何滲透到語言內,而女性的語言經驗如何揭露日常語言中的歧視與不公。第四章以《等路》的口音和國語正音議題切入,深究口音歧視何以形成。國語「正音」的迷思如何體現語言資源分配不均,「口音」如何展現隱匿在語言背後的權力結構,同時隱含了人對於社經地位的期待與偏見,更彰顯城市和鄉間的資源差

異,是本章分析重點。本研究認為,語言政策與主流歷史只反映了語言政治的部分面向,而經由文學作品的重構,我們得以看見中、台、日、英四種語言的權力結構與形象流變,讀者亦能借助不同作品的參照,看見屬於新一代作家的文學史觀,以及從當代視角回望並歷史化語言政治。

階級病院(限量題字親簽珍藏版)

為了解決中國時報可恥的問題,作者馬欣 這樣論述:

 【獨家紀念,作者首次題字親簽珍藏版】 「原諒我是個怪物,因為我依然對這世界懷有希望。」 暗黑系影評人馬欣首本雜文集。 看她撕痂般扯開所有幸福拼貼, 原來,整個世界都是一座正瘋魔的階級病院。   ★ 馬欣第一本深度解剖自我、洞穿社會的雜文專著,戳破隱埋於家族、校園、性別與社會的病態實況。 ★回望成長以來走過的階級之路,透過頹靡妖異的破格筆觸,集結生命書寫、時論、深度書評與影評,完整俱現當代階級眾生相。 李明璁、李取中、李屏瑤、祁立峰、紀大偉、馬世芳、徐佳瑩、陳雪、陳珊妮、陳建騏、陳德政、張硯拓、五月天瑪莎、雷光夏、楊雅喆、鄧九雲、鄭宜農、膝關節、謝盈萱──各界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

排序) 她是踩在流冰上、穴居黑暗裡的文字拾荒者, 不追逐合諧,著迷現世安好下的血腥氣味。 那些關於階級的事她從不避諱; 畢竟看穿了才好應付,說破了才教人安心…… 「階級是視野死角,誰看誰都妄求、誰比誰都自賤。只有製造『羨慕』,才讓人像瞎子一樣,走向上層階級帶領的地方,鬼才知道那是哪裡,終究不是上層人待的地方。多麼奇妙啊,因為羨慕而產生的聰明,往往都是愚笨的,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當代嗎?」──馬欣 同樣一只歪掉的蝴蝶結,老師對窮女孩不耐說道「又是妳」, 換了個家境好的,卻是呵護至極,硬要調整至完美狀態。 同一輛校車駛過破落家屋與華美洋房, 女孩們一個個上車下車,小小心眼遂在車中蔓延開來……

輪到家族間的權衡角力,誰上了位咬住權勢,誰下了戲隱身離場, 她記下長輩打破男女階級往上爬,又再度被階級撂倒的身影。 而當同志情感在當代顯影,最大的拒斥來自父權社會的無法想像,種種藉口只是擦脂抹粉。 寫到從階級突圍的那些人,她深刻描繪香港風華, 記住了張國榮、梅艷芳不合時宜,卻如此絕美的凝眸身姿; 跟著椎名林檎妖魅歌吟,解開咒語、嗤咬掉文明, 讓心中爛泥滔滔湧出,原來我們皆有不振作的自由…… 本書分作四輯:輯一「流冰上的童年:關於家的階級暗湧」書寫作者成長經驗、家族變遷中所經歷的階級樣貌;輯二「撕不掉的另類魔咒:身體與性別的階級戰爭」探討性別自主、同性戀情,以及女性面對自我身體與社會期待的多

重困境;輯三「我們真的面對霸凌了嗎:階級下的人性之惡」深刻描繪強勢與弱勢,階級內的種種欺壓,以及人們面對自身夢想的無力;輯四「貧瘠中各自妖異:試圖衝破階級的那些人」則透過張國榮、椎名林檎、是枝欲和等人物描寫,於階級藩籬之外尋找自由的可能;輯五「黑暗前的殘響:文字與影像的階級展演」透過作者觀影、閱讀經驗,分享種種生命思辨。馬欣華麗又蒼涼的筆觸,試圖鑽探階級、翻轉階級;丟下一個個你我無法迴避的永恆命題。步步為營的人生就怕自階級骨架跌落,而我們該如何生存?又如何拾回碎散的靈魂? ◎ 名人推薦語 (依姓氏筆劃排列) 「看過無數電影聽過無數音樂,會發現自己匍匐而來的這段人生,原來竟是至今最為荒謬費解

的一個怪奇文本。感謝馬欣奮力投出的這記直球,既無閃躲也沒取巧,勝負的定義已被改寫,因為勇敢、不羈,所以超越、自由。」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她以文字修出一頂頂娉婷樹蔭,在這個正能量高掛的當今,讀者於是動心了, 到底要繼續給明亮地曬,還是縮進一種黑暗,不再想做英雄,而能如同《四重奏》 的角色般──幸福地卑微著。 《階級病院》篇篇均為作者沒有藏招的洪荒之作,堂堂有精選輯之姿,慎重推薦給各位喜愛馬欣、喜愛觀影,以及喜愛深刻思考之人。   ──吳曉樂(作家) 「尼采言『當你長久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但當那深淵的黑如同白晝般的光亮,抑或那沉化作空氣般的吞吐時,身處在這世界

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凝視著深淵?於是馬欣透過文字讓深淵來凝視你,同時提醒著我們,這句話的前半是『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我是看了馬欣影評才知道她這個作家,邊看邊想這何止影評,更像質地純粹、體貼人心的散文,如今才有幸讀到她的《階級病院》。馬欣的文字有種獨特聲腔,淡淡說出極愛極痛,熾熱轇轕的光景。就像她的『流冰』意象。冽冽冷冷、底下卻是鮮烈熱情。每個人都是一座浮島,都像一塊流冰,沒法溶解成海水,也回不去原本的冰層。魑魅搏人,世情消磨,只能這麼漂流下去。」 ──祁立峰(作家、中興大學

中文系副教授) 「馬欣說話的聲音很細,臉上總掛著『外頭處處是陷阱所以要小心!』溫室花朵的表情,不像讀她文章時,字裡行間盡是豁出去的篤定。在我心目中她是輛在文字裡衝撞的跑車,零到一百之間的距離緊密到已經分不清是靜止還是疾行、是黑是白、是淡然、還是悲傷,只看到整本……一頁頁的煞車痕,情感濃度之高,觸目驚心。 從《階級病院》,看見她心中如履薄冰的世界原來不只有腳下踩著的天寒地凍,更多的是胸懷裡無限滿載的細膩情意,輻射般投向人心的能量太熱太重,釀造著時事以及專屬於自己的史詩。這杯美酒,我喝得過癮!」 ──徐佳瑩(創作歌手) 「我一直是馬欣的讀者,她自在出入於各種寫作題材的功力,總是教我敬佩,而

且,她是一位這麼知道節制的,把自己的ego掩藏在文脈中的書寫者。《階級病院》所收集的文章,是馬欣多年來第一次比較明確地談到自己,她在回憶的暗室裡,反覆沖洗出一個早熟少女的身影。 保守的教會女中、餐桌旁的家族角力,她像《海灘的一天》裡那個離家前的女孩,隔著一塊毛玻璃,觀察著、窺視著,也丈量著那病態的校園戰場,以及偽善的大人世界。當時站在玻璃後面張著冷靜的眼,覺得自己『不成形狀』的女孩,正是後來我們知曉的,作家馬欣的原型。」 ——陳德政(作家) 「多年來閱讀馬欣的文字,總感覺她的寫字桌旁有一扇小門,裡面藏著各種幽魂與哀傷,不時會衝出來在紙上留下字跡。那是被她封印的,關於世界的真相吧!所以這一

回,我真高興看到她終於打開門,直接走進去了。關於幸福的空缺,性別的面具,霸凌者的模糊臉孔,甚至體制的沉默殺人,看她直面這一切,過癮又心疼,又隱約知道:這才是讓她覺得安適的地方。雖然名之為病院,亦即是各種苦痛、異常聚集的地方,但傷口就是要通風,才能夠好好地結痂,乾燥,風化。走完這一遭,她是不是好些了呢? 至少身為讀者的我,真的覺得強壯一些些了。」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童年終於摘下了它歡愉的面具,那些當你還未意識到之前即已發生的階級傾斜。所有的孩童都必須奮力生長,或選擇性遺忘。一直到某個年紀之後,馬欣重新喚起了它們。恍然大悟之後你明白:原來在那麼幼小艱困的時光裡,如果曾擁

有一本書,或僅僅是一個人的理解,那是多麽幸運,也是少數可以在幽暗中保護自己的事。謝謝馬欣。」 ──雷光夏(音樂創作者) 「馬欣說過,每個人的天堂或許就是對別人的一點善意。宇宙萬物都是共生並存的,有了天堂的人肯定走過了地獄,而每個人的地獄都不一樣。我一直好奇馬欣經過什麼樣的地獄,讓她的筆鋒像手術刀。劃開皮膚,不需麻醉也不會疼痛,你立刻看清裡面潰爛壞死的組織細胞,還來不及哭喊她已幫你輕輕關上傷口,像魔術一樣。告訴你,沒關係,知道就好。請充滿善意吧。」 ──鄧九雲(演員、作家) 「即使世代更迭,在各種思想上除舊佈新,『階級』確實依然存在於空氣與血液,只是後天上多了更多改變位階的可能。像馬

欣這樣去抽絲剝繭世界每一角落階級之痕的人,實在是非常勇敢。畢竟,憤怒悲傷都是赤裸,而階級裡的眼光,即使邪惡了也鮮少自知。於是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或許讀者們都被迫檢視了自身也不一定。最後可能沒有誰特別清高,但如果能發現自己內心掩藏的情感比想像中不孤獨一些,那其實挺好的。」 ──鄭宜農(創作歌手) 「馬欣老師的文字,像是捨生取義的烈士,像是照見啟示的先知,在你試圖放棄,準備把自己塞進妥協的舒適圈裡,她總有辦法點醒我們這些不合期待的怪胎女孩們,然後靈魂能再次被啟動、被覺醒。」 ──謝盈萱(演員)

從個體到地方公共生活的獨立書店: 「嘉義書式生活」的文化政治

為了解決中國時報可恥的問題,作者呂慈芸 這樣論述:

「嘉義書式生活」是由嘉義獨立書店組成的行動聯盟,書式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嘉義獨立書店能共同突破經營困境,將閱讀帶入地方民眾的日常生活。閱讀推廣雖然是政府部門樂見其成的藝文活動,但書式成員對於在地生活的關注,一方面讓書式產生公共參與的力量,能向政府提出批判、反思,另一方面也接合了書店經營和公共參與的關係,讓嘉義獨立書店成為有別於政府部門的公共空間。書店的公共參與其實並不新鮮,1920年代台灣即有反抗日本殖民政府思想控制的書店,這些書店透過出版、發行有別於官方主流思想的書籍,抵制日本的同化政策。不過,台灣在歷經工業化後,書店如今多半不再具有出版、發行的功能。此外,政府解嚴後,台灣書店也不再具有清晰的

「敵人」,甚至也開始販售政府發行的出版品。本研究發現,嘉義獨立書店以及書式如今所試圖回應的其實是工業化時期台灣政府威權聯合鉅額資本所造成的單一發展模式。在單一的發展模式中,台灣圖書產業開始導向資本主義市場,讓小型書店很難在鉅額資本的壓力下長久生存;在單一的發展模式中,地方的房價上漲、貧富差距拉大、文化變得扁平,讓小型書店更難在地方穩定扎根。面對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威脅,希望能留在地方過好生活的嘉義獨立書店,因此走向了組織的途徑,希望透過日常化的組織,讓書店在地方的經營和公共參與能夠擁有長久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