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二林園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中科二林園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敬一寫的 維尼、跳虎與台灣民主 和RobertEugeneCushman的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房市貪婪瘋了!屏東房價漲15%,連鳥不生蛋區都無居住正義也說明:至於,嘉義、彰化則受惠於「嘉義縣馬稠後產業園區」「中科二林園區」「彰化高鐵站」等開發計畫。 南投受益於「台中捷運線延伸至縣內」政策,以及縣府積極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 楊仕樂所指導 吳承宏的 居住「正義」中的族群政治:網路問卷調查研究 (2021),提出中科二林園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居住正義、族群政治、大埔農地、文林苑、南鐵東移。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柳金財所指導 楊弘委的 冬山鄉社區治理與發展之探討–以太和社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太和社區、社區治理、休閒農業、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科二林園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1年二林園區標案查詢則補充:彰供001號中部科學園區第四期(二林園區)開發工程之專15-20公尺道路管路工程. 2021-04-12 ... 108年度中科二林園區水利建造物檢查委託專業服務. 2019-02-13.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科二林園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維尼、跳虎與台灣民主

為了解決中科二林園區的問題,作者朱敬一 這樣論述:

  將來世界局勢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的對立!   中國強勢崛起,面對強鄰虎視眈眈,台灣該如何應變?   美中長期對抗趨勢逐漸成形,台灣處在夾縫中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2021年,將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年;   眼前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我們該如何超前部署,把握創造「關鍵扭轉」的契機?   美中對抗的趨勢自2016年「美中貿易大戰」開始,美中兩國的衝突很快蔓延到外交布局與科技發展等領域的競爭。如今,美中長期對抗趨勢已逐漸成形,台灣長期夾處在兩大強權之間,對於兩強對抗的局面必須有所掌握與準備。   作者朱敬一以經濟學者的背景,2011至2014年擔任科技首長,並於2016至2

019年間出任台灣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大使,對美中貿易與科技衝突可說是躬逢其盛,也因此對於「台灣社會該往哪裡去」產生深刻的思辨與期望。本書即為作者對此一課題思索的總整理。   書中作者以其深入的觀察與精準分析,提出美中衝突「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衝突」,並由此衍伸出全書架構。同時也論述了台灣的國家大戰略,應該要有跳脫框架與地緣政治分析架構的創造性思維,以此保護、發展、永續台灣民主。 本書特色   2021年,將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年,本書帶您掌握大國對峙下的國際脈動與未來趨勢。 名人推薦   科技部人文司司長 林明仁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前文化部部長 鄭

麗君   ─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朱敬一   1955年出生於台北市,29歲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為台灣獲選最年輕的院士。2003年渠獲頒總統科學獎,當時也是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第一位獲獎者。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常任代表等職。2010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7年復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海外院士,是亞洲第一位獲選的社會科學研究者。   除學術期刊論文外,通俗著作有《牧羊人讀書筆記》、《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朱敬一講社會科學:台灣社會的新

世紀挑戰》、《經濟學的新視野》等。 推薦序 以民主深化迎向民主的挑戰/鄭麗君 跳脫框架,武裝思想,捍衛台灣民主自由/陳東升 一個非典型學者的奇幻旅程/林明仁 序 思考台灣大未來 I民主的進程 一、台灣民主的非典型導覽 二、李登輝接下台灣民主轉型第二棒 三、建構永續的台灣民主環境 四、駁斥狹隘的民主修正理論 II民主的補強 一、我們都看不起「華爾街零和經濟學」 二、推出金融商品,須負完全責任 三、健全台灣科技教育與科技產業 四、緩和台灣社會的財富不均 五、駁斥對資本主義的愚蠢批評 III民主的威脅 一、共產黨的發展及其理論脈絡 二、中國共產黨的雙重悲悼 三、阿拉伯之春,不會在中國複製

四、民主與極權體制的必然經濟矛盾 五、駁斥為中國共產黨搽脂抹粉的謬論 IV民主的未來 一、對岸中國,往何處去? 二、「一帶一路」能增加中國影響力嗎? 三、台灣的外交戰略要典範移轉 四、駁斥「棋子」、「棋手」的簡單二分 後記 學術研究者,能夠為台灣做什麼? 推薦序 以民主深化迎向民主的挑戰 鄭麗君   這是生活在台灣的不同世代、不同史觀、不同領域的朋友都應該閱讀的一本書。作者貫穿分析台灣民主化與世界民主轉型的歷史、全球經濟發展及其所致的社會不公平,乃至從冷戰時代一路到美中對抗的國際大趨勢,從而希冀在中國威脅及國際新變局中,為台灣民主永續發展尋找「關鍵扭轉」的出路。   作者朱敬一院

士在本書中整體掌握了台灣與世界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動,除了源於他同時擁有經濟研究、科技與外交的傑出經歷,再加上綜覽文史哲的雜家本色之外,更是因為作者以民主為核心價值,方能一以貫之,洞察過去,並前瞻未來。就如作者所言:「民主,本來就是一整套的議題,不能切割碎片。」這本書充滿朱院士與經典學理或當代論述不停地對話辯證,因而機鋒處處,讓人不禁讚嘆「讀一本書,勝讀萬卷書」。   朱敬一院士,是我十分敬重的公共知識分子。個人認為,他最令人敬佩之處,是在淵博知識裡含藏人文與社會關懷。還記得,二○一二年,個人擔任不分區立委,他剛上任國科會主委,便發生「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計畫」引發農民反搶水運動。和其他政務官有

所不同,朱主委不怕燙手,回應農民訴求,和政院不同調的提出變更用水計畫,更啟動前所未見的科學園區政策環評。身為政策監督者,與他的互動中,我可以見證,他的民主價值觀體現在他的學術研究,也在他的公共實踐裡。   這本書,正可以視為朱院士對民主的謳歌。在「民主進程」裡,朱院士認為台灣民主化的特殊性,在於台灣社會力發展促成了一連串抗爭行動,不斷逼迫統治者改變,而有了民主化的第一棒,接續才有啟動憲政體制民主轉型的李登輝總統做為第二棒,以及二○○○年政黨輪替做為第三棒。然而,並非憲政體制民主化了,每個社會就能成為民主的應許之地,尤其全球化下,民主的許諾更可能失落。民主如何補強?在這個部分裡,朱院士指出,社

會不公平將引發社會衝突;相對剝奪感的加深,正是近十年來民粹主義抬頭的主因,其解方不一定在於修正選舉制度,而在於應致力改善多數人的社會經濟條件。而且,比較公平的社會更傾向歡迎創新,他說:「市場是手段,不是目的……更重要的,就是公平、正義、人權、自由等公認的文明價值。」   在「民主的威脅」裡,朱院士深入解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缺陷,就在於將財產權局限在所有權而忽略支配權,以及世界獨裁者草菅人命的魔鬼性格,讓大家更認識中共極權政治的內在本質,對併吞台灣的反民主體制,做好對抗的準備。個人也認為馬克思理論的謬誤亦在於民主政治哲學的闕如,從而導致作者所言歷史上共產過渡必然走向極權和獨裁。因此,台灣民主真正

的威脅,更精準地說,是來自「對我們有敵意的統治者離文明太遙遠」。如今,獨裁者利用網路控制及數位工具而更為進化了,這是當前所有民主國家亟需一起面對的最重要威脅。最後,前瞻「民主的未來」,面對中國以極權資本主義崛起,對區域安全及世界民主帶來威脅,朱院士認為有賴於民主國家串聯起新型態的圍堵防線,將來世界局勢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的對立。在美中對抗中,美國可能在資訊與國防領域築起一道科技牆,台灣如何思考小國大戰略,找到作者所言的關鍵扭轉,就必須改變傳統外交思維,從民主與極權的終極矛盾中,走出一條在產業、科技及民主的國際合作道路。   我一直相信,歷史是一種思維的方法,如何看過去,影響我們如何思

考未來。朱院士對未來提出的戰略觀,其實就是「民主觀」,不僅是以「民主觀」來看歷史而得出,也是基於相信大多數國家最終會選擇捍衛自由民主價值的信念而來。台灣人在二十世紀民主化了,自此和中國產生了根本差異;台灣人亦在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裡,跨越多元分歧逐步建立以公民身分為基礎的台灣認同,這是亞洲民主實踐裡的重要典範。如何讓台灣民主永續發展,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責任,也是我們守護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唯一道路。   今年十月,被譽為民主聖經的盧梭《社會契約論》首版本,因為收藏家「澄定堂」家族的無私移藏,來到了我們的國家圖書館。大家熟知契約論提出了政府統治的合法權力來自於社會成員的權利讓渡,但契約論更重要命題在

於,所有人在民主裡結合是為了讓每個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所有體系必須被歸結於兩原則:自由,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平等,因為沒有平等就不可能存在自由。   自由與平等,這是亙古的哲學命題,也是當代課題。作者也在正義及社會公平等課題上,透過與羅爾斯、桑德爾、沈恩、皮凱提的對話,特別強調,台灣要追求民主的永續,首先便必須強化內部的社會團結,減少相對剝奪,因為,社會要公平,自由民主才能永續。個人於第一次政黨輪替後,走入體制參與智庫、擔任立委及兩屆首長,深深體會民主要深化,除了尋求憲政體制的合理化,核心關鍵更在於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維護每一個人有更平等的機會,去擁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那一份自由,讓

人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有希望感。畢竟,民主的目的,是為了實踐人的自由。   不論台灣是否能迎來作者所期待的「關鍵扭轉」時代,我們都應該不斷深化自身的民主文化底蘊,反思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目的,以公平社會和創新經濟彼此共榮支撐,並以民主治理改善政治品質,壯大民主共同體,才能真正立足台灣,盱衡世界局勢,以民主迎向挑戰與機會。   (本文作者為前文化部部長) 序 思考台灣大未來   二○一六至二○一九期間,我擔任中華民國派駐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大使。三年間讀了不少雜文,回台之後寫成《牧羊人讀書筆記》一書。我自嘲這三年是在「北海牧羊」;北海是指日內瓦北國之地,牧羊則是在異域「經營」。外交官要經

營什麼呢?當然是拓展邦誼、爭取國際支持、合縱連橫各方勢力,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   這三年外放的特殊機緣,恐怕是絕大多數人少有的際遇。我自己是經濟學的專業,粗通產業經貿。外派期間恰好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美中貿易大戰」,駐   WTO大使是在最前線,遂有國際場域合縱連橫的密集實戰體驗。二○一七年之後,美中對峙正式把「科技」面加入;隨著美國制裁ZTE、華為、抖音、逮捕孟晚舟、施壓台積電,美中戰線迅速蔓延,幾乎形成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鬥爭。碰巧,我自己在二○一二至二○一四擔任過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主委,對於科技政策與資通訊知識都有一些涉獵,遂能對百年難見的美中科技對陣,別有一番體會。親身體驗

這種經貿× 外交× 科技的刀光劍影,就是我前文所說的難得際遇。   分析美/中衝突的緣起   坊間許多評論指出,過去十年美中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大衝突,是肇因於中國日益高調的擴張。習近平明白捨棄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透過亞洲投資銀行、一帶一路、南海擴建礁島、打造航空母艦、推出「中國製造2025」與「中國標準2035」、戰狼外交等,高姿態地向世界宣揚其「霸主」地位。簡言之,論者認為,中國的高調稱霸作為引發了所謂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遂有兩強之間的對峙衝突。在對台政策方面,中國則是催逼甚緊,對於蔡政府幾乎是不假辭色,軍機飛越台海中線示威幾成常態,「武統」喊話甚囂塵上,威

脅台灣的安全與民主。許多人都認為,二○二一年應該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年。   台灣面對這樣大國相爭的環境,要如何自處呢?在《牧羊人讀書筆記》中,我提出pivoting 的戰略構想,譯成中文是「關鍵扭轉」。所謂關鍵扭轉,就是希望台灣能預判戰局走勢,在若干面向超前布局,然後在未來的兩、三年間,運用我們的實力擴大這個預先布局的影響,期待三、五年後形成對我們更為有利的大環境。這樣的布局,不是偶發的、斷續的,而要持續性地推展。關鍵扭轉戰略不同於傳統的「槓桿」。槓桿是在「給定戰局」中左右游移取捨,希望在平衡中求生存或是圖進取;關鍵扭轉則是要靠當下的小小投資,促成未來某些有利於台灣的「嶄新戰局」的出

現。   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思考。但是當我在若干場合演講時,聽眾經常提出的問題是:槓桿平衡很容易思考,大抵是「不要明顯站邊」的邏輯;但是朱老師你所說的關鍵扭轉,要從哪裡切入呢?要如何操作呢?如何能期待其發揮扭轉效果呢?這些問題問得好,一時之間我也沒辦法回答。   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衝突   二○二○年八月十日,一則新聞又啟動了我的思考。當日,香港政府以北京新頒布的「國安法」罪名,逮捕《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每個人也許對《蘋果日報》的風格有不同的評論,但是媒體風格終究是枝節;踐踏新聞自由卻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中國的「法治」當然是個笑話,但是純粹因為言論而逮捕新聞媒

體發行人,卻是為中國共產黨寫下一個再也無法辯解、無法遮掩的劇本: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沒有人本理念、不了解啟蒙意義、活在一百多年前鴉片戰爭陰影、誤解國際環境、以為暴力壓制是唯一真理的政黨。逮捕媒體發行人,呈現了中國共產極權體制與民主自由之間的終極矛盾。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所作所為,讓我對於美/中衝突的本質,有了深一層的體會。   關鍵扭轉是指「預判局勢,提前部署,希望若干時間後產生有利於我的大改變」。這是一種改變「棋局」的思考,跳脫傳統「棋子」、「棋手」的簡單二分法。如前所述,執行這個戰略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關鍵扭轉的方向,才能引領前述「提前部署」。我建議的大方向是:先尋思「民主與極權體制的終極矛盾

」,然後,就各個終極矛盾點,開始提前部署;或是提醒民主國家體認其即將面對的矛盾,或是解說論述矛盾之危害,或是協助形成因應矛盾的彼此聯繫。   當我們構思「戰略」之前,當然更重要的課題是要思考「為什麼要作戰」?台灣如果涉入一場與中國的抗爭,我們想要爭取的是什麼?想要維護的是什麼?必須要回答這個「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問題,我們研擬戰略才有意義。在《牧羊人讀書筆記》中我已經明白陳述,台灣最珍貴的價值、與對岸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的「民主」。中國迄今還活在鴉片戰爭的陰影之下,整天想大國崛起、民族復興、與美爭霸。但是依據以往許多民調,台灣人民早就擺脫了民族主義的陰影,所有人最珍惜的,是我們民主的生活方

式。所以簡單地說,中國以為兩岸之間是「民族」問題,台灣卻認為兩岸問題的關鍵是「民主」。準此,前段「民主與極權之間的矛盾」,既是我們為何而戰的核心觀念,也是我們尋找戰略方向的思考發軔。對此,我們在此書後續將會解說。   台灣外交局面的多面向突破   執行關鍵扭轉戰略,也需要一些觀念的調整。關鍵扭轉的方向極少應用在「已經存在」的戰局中,絕大多數是用在開闢新議題、深入剖析可能的矛盾、提醒盟友理解情況。台灣面對的舊戰局(例如WHO、小邦交國的爭取等)未必要棄守,但是不能在那裡太過消耗戰力或士氣。又由於特定議題只有某些國家能協助改變局面,因此外交重點也要有所調整。   由於關鍵扭轉戰略跳脫了傳統的

外交思考,許多終極矛盾面向幾乎與傳統外交無關,亟需引進資通訊、網路安全、電子商務等專家做討論,故決策體系需要調整。以下我用南海紛爭舉例說明。南海紛爭似乎是一個台灣難以使上力的外交議題。中國不理國際法庭的判決,拚命在南海填島占礁,氣焰囂張。美國則是艦隊穿梭,飛機大搖大擺地飛過。台灣呢?以往,台灣除了發發聲明,根本無從切入。   許多人都知道,南海周邊國家如越南、菲律賓、印尼,因爪哇海溝受擠壓,都經常受到海嘯威脅。台灣的地震科學團隊在南海周邊國家設有數十個地震觀測站,為全球最多,能夠及早測知地震,做海嘯預警,可能拯救幾百萬人的生命。這些地震觀測站設置維護很便宜,需要經費不多。更重要的是:南海周邊

國家不信任老共設置的雷達(鬼知道雷達有沒有其他用途?),只信任「沒有地緣野心」的台灣。以上這個「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地緣終極矛盾」切入點,恐怕完全不在傳統外交部的思考範圍,而需要科技面、地震科學面的參與甚至主導。要執行關鍵扭轉,就是要這樣跳越框架地廣泛思考。   台灣大未來,需要年輕人集體創作   這本書,是寫給台灣年輕人的。具體來說,我有三方面的期待。一、我想為台灣年輕人導覽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分析當前的國際局勢、解說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問題、凝聚台灣社會的政策共識,幫大家了解我們面對的環境。二、在做好前述打底工作之後,我希望年輕人一起投入台灣社會的改造,讓我們的民主環境更有凝聚力,能夠與對岸

的極權資本主義、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共產主義,形成更強烈的對比。三、我希望請年輕朋友一起來構思台灣的未來;「關鍵扭轉」是一個需要創意的戰略構思,需要多一些人的投入,才能醞釀出更豐碩、效果更好的戰局,有效拓展台灣的生存空間。由於在資通訊時代國際局勢不限於「地緣政治」一個面向,所以我們可以在許多方面做關鍵扭轉的嘗試,切入點不虞匱乏。   本書的主題是「台灣大未來」,既包括台灣社會的內部改造,也討論台灣外交環境的變化與我們的自處之道。在這些面向,我們能夠做的事,其實非常多。如前所述,「關鍵扭轉」戰略布局可以切入的課題非常多元,資訊應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電子商務、南海資源、晶片設計等,全都需要年輕人

的創意突破。中國共產黨這個極權體制,想要披著市場經濟的外衣,矇混進自由民主的市場,終究是會處處扞格的。這種種潛在扞格牴觸,就是一個個關鍵扭轉的議題空間。   本書切分為四個主軸:台灣民主的進程、台灣民主的補強、台灣民主的威脅、台灣民主的未來。進程談歷史與情境,補強提出改善社會體質的方向,威脅是要了解隔壁維尼,未來則論及國際戰略,尤其是跳跳虎的角色。每個主軸都是以正面分析為主,但是最後也觸及我對坊間其他誤導見解的評價。   Take it personally   二○一五年,我巡迴台灣若干校園,以「台灣社會的不公平」為題,做多場演講,向大學生解說我們社會的高房價問題、薪資凍漲問題、所得分

配不均問題、財產集中問題。在場學生最常詢問的就是:「老師,我們能做什麼?」如果社會非常不公平但是大家能夠努力的方向非常有限,那麼年輕世代就是「崩世代」,結論悲觀。我對年輕學子的建議很簡單:take it personally。我希望台灣每個年輕朋友,都能把「台灣永續民主問題」、「台灣社會公平問題」、「台灣未來走向問題」等,當成自己切身的問題,像是會讓自己疼痛、會造成家人傷害一樣,勇敢而認真地面對、思考、處理、發聲。   關鍵扭轉的思考方向需要銳利的思考。年輕人正值生猛,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真正開展台灣大未來,永續台灣民主。這是理想、是心願,所以一定要寫在前面。 朱敬一 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二

○二○年十一月十日 駁斥「棋子」、「棋手」的簡單二分 關於台灣前途與兩岸關係的論述,台灣有幾位知名的評論者。其一是蘇起;他認為對岸的底線是「一個中國」,而台灣在不碰觸對岸底線的前提下,最好的戰略就是提出「一個中國 各自表述」的戰略模糊論述。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識」論。另一位報章雜誌關於兩岸關係的知名寫手,就是范疇。 范先生在台灣各大媒體寫專欄大約有十年左右時間,他有他獨特的觀點,也常跳出框架外,發驚人之論;或是言語幽默、或是腦筋急轉彎、或是拉扯讀者的思緒,對讀者而言,這是有趣的刺激、有用的思考訓練。 兩岸論述的不同寫作風格 台灣媒體所刊的兩岸評論。有時候也加進美國,成為美/中/台三邊分析;有

時候加進香港成為美/中/港/台比較論點。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文章都是以台灣/中國為論述主框架。 對於兩岸論述,我有三點評論:第一,要寫有意義的兩岸關係論述,當然只可能在台灣寫;對岸根本沒有言論自由,在中國寫兩岸關係,那就只可能有「習近平偉大,中華民族復興」一種基調一種結論,枯燥乏味,讀之有害健康。在中國撰文,如果硬要尋框架外的突破,那要賭上運氣,冒著被失蹤的風險。有人打趣說:「極權國家也有言論自由,只是言論之後就沒有自由」,描述精準。第二,既然是在台灣寫文章、寫給台灣人看,作者的出發點當然是台灣優先、珍惜台灣的自由民主,這一點也殆無疑義。第三,寫兩岸評論,當然不只是作文比賽,而是希望論點能多少發

揮影響、扭轉一些政策、緩和一下氣氛等。簡言之,兩岸論述背後必然有「入世」的期待。 我相信,絕大多數撰寫兩岸評論的人,都是秉持「台灣優先」理念的;真正堪稱「舔共」的,比例應該極小。台灣有些人動不動給人扣帽子,從立場上否定他人,這樣完全壓縮了理性思辨的空間,背離民主價值,殊不足取。可是,即使我們都同意論述者的善意出發點,為什麼總是有一些論述得不到太多回響呢?這是我想要切入分析的。

中科二林園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居住「正義」中的族群政治:網路問卷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中科二林園區的問題,作者吳承宏 這樣論述:

  高雄城中城大火慘劇,燒出了都市老舊建物更新的必要性。然而,面對產權的複雜,都市更新的推動卻也常在最後臨門一腳時碰到阻礙,文林苑、大埔農地等案例,均是近年來著名的爭議。在這些爭議中,核心的問題是,究竟可否為了公益而強制拆遷所謂的「釘子戶」?「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這句廣為流傳的口號,代表了對財產權的絕對尊重,只要屋主地主不同意,強制拆遷就是暴政。然而,政治的本質是就是對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違背少數人意願的強制性必定存在,何以會在迫遷一事上被無限上綱?少數人不成比例的妨礙多數人的利益怎麼會有正當性?同一時間上演的南鐵東移事件,不就是為了公益而進行拆遷?對此,本文主張,即使在居住「正義」這樣看

似純粹的社會議題中,殖民經歷下的族群政治仍是背後的幽靈。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正義」的標準也就因此而浮動,本文將經由一連串的網路問卷調查加以驗證此一推論。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為了解決中科二林園區的問題,作者RobertEugeneCushman 這樣論述:

  徐世榮教授以這套書揭櫫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是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人必讀之作。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   ★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  

 ★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   ★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   ★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

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

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

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超額徵收:都市計畫?或炒作土地、侵害人權?揭開區段徵收的真相》   區段徵收合憲嗎?   ◎源自十九世紀的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我們必須了解超額徵收在歐洲及美國是如何被實施及被放棄。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但在二十世紀初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   ◎區段徵

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區段徵收」是中華民國特有的「土地徵收」制度,但後來在台灣延用實施下,政府從未依法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十年前,苗栗大埔強拆張藥房的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在那之後,許多類似的區段徵收個案也都引起土地被徵收人的強烈抗爭,如桃園航空城、台北社子島、林口A7、新北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竹北台知園區(璞玉計畫)、竹東二三重埔等,這是因為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區段徵收的實施顯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個時刻,台灣社會亟需盡快理解何謂區段徵收,並辨明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

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如此惡劣的情勢或許有機會隨著羅伯.庫斯曼教授《超額徵收》中譯本的出版而有所改觀。在本書中,庫斯曼教授以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為例,將土地徵收分為二大類:強制徵收(eminent domain)、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後者又可分為三個類別:殘餘地徵收(或稱附帶徵收、一併徵收)、為了保護某項公共建設而在其周圍所實施的有限度擴張徵收(台灣的法律制度似無此徵收),以及為了賺錢財政目的所實施的獲利徵收(即國內的區段徵收)。當時他為了撰寫這本書,還特地從美國遠至歐洲蒐集資料及進行移地研究,如法國、比利時、英國三個國家的實務經驗,而後在一戰期間

從德國返回美國。本書也敘述美國各州當時所實施的眾多案例及法院的判決,內容詳實豐富,也具有很高的價值。雖然這本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但書中所討論的主題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在台灣,「土地徵收」主要分為「一般徵收」與「區段徵收」,其實施的關鍵都來自「都市計畫」。政府經常以「都市計畫」的手段,強制徵收人民的土地,以致引起抗爭。在國外,「超額徵收」是指政府透過強制徵收來獲取土地,其政策的重點在於政府徵收超過實際所需的土地。對都市規劃者來說,超額徵收是一種掌控都市實體環境發展的手段。在《超額徵收》一書中,庫斯曼教授探討了區段徵收的合憲性,

他特別強調,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財務目的而進行徵收,這絕非徵收的公共目的,這樣的徵收不僅違背了法律公平的保護原則,也牴觸了法律的正當行政程序,而這大抵是為何西方民主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都逐漸不再使用區段徵收的主因。   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竟然還在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至今大抵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即使超額徵收的廢止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政府不斷啟動區段徵收,並將其誤導為土地合作開發事業,以致國人受其蒙蔽而產生誤解。區段徵收的定義為何?又從何而來?在中華民國的法制史中,區段徵收最早出現於1930年所制訂的舊《土地法》中,該法後來於1946年做全面的修訂,成為現行的《土地法》。其中,區段

徵收的定義規定於第212條第2項:「謂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應重新分宗整理,而為全區土地之徵收。」但這個定義很不明確,而且賦予了政府非常大的權力。其立法緣由是為了仿照德國人於中國膠州灣租借區之開發前例:在地方建設開始之前,由政府先行「照價收買」擬建設地區的全部土地,防止私人壟斷土地。但在台灣,政府從未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在解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土地亟待解嚴。《超額徵收》這本書幫我們找尋到區段徵收的根源,找到了區段徵收的身分密碼。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督促政府重視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廢除侵害人權的區段徵收制度。 名人推薦   《土地正義》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所長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陳立夫∣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王美琇∣自由時報專欄作家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律

師   《超額徵收》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專文導讀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黃紹恆∣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黃益中∣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詹順

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站長   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廖麗敏∣中國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兼會計室主任   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戴秀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土地正義》   「土地、住宅與空間的議題一直都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問題,徐世榮教授鑽研這個研究主題已經有十多年,《土地正義》一書正是他

長久學術心得的累積,內容非常深入與豐富,值得所有的讀者好好閱讀,可以說是臺灣土地課題研究的代表作品。   世榮兄在這本書充分揭櫫一種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他的論點相當有批判性,促使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是成功的政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   一般學者主要會專注在理論論述,但世榮兄是言行合一,對於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作為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總是衝到第一線,長期投入社會運動,從體制外來維護公眾權益,展現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令我非常佩服,也是當前學術界少有的實踐型學者。   本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

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朋友。」──陳東升(臺大社會系教授)   「世榮老師真正做到不以學識服務權勢,而是用以濟弱扶傾,是薩伊德所定義公共知識份子的最佳詮釋者。」──詹順貴(前苗栗大埔區段徵收案自救會律師、環保署副署長)   「一位從研究土地改革歷史,到義無反顧投身捍衛土地正義的行者,再次用心、用行動寫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林子凌(惜根臺灣協會秘書長)   《超額徵收》   「近年來,台灣的土地徵收引發許多爭議,其中尤以區段徵收的爭議最多,並且引發許多街頭抗爭。台灣區段徵收爭議的討論範疇雖然很廣,但卻極少探討區段徵收的本意。

《超額徵收》一書,雖然是1917年的舊書,確正好填補了台灣在這方面的空白。在《超額徵收》一書中特別提出,區段徵收不是完全不能實施,但以區段徵收做為政府財政收入工具,絕對是一種誤謬。目前台灣實施區段徵收的時機很多,其中許多時機與政府財政收入有關,正可藉由本書的論點來檢討台灣的區段徵收。」──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土地徵收是國家對個人財產權的剝奪,在民主法治與極權專制國家也採行不同方法,國家可否利用區段徵收以遂行其租稅收入之目的,方法與手段是否選擇最小之損害,或有其他更好之替代方案,是否符合憲法第23條之規定等等,都值得我們深思。本書可提供我們思考與判斷上之重要

參考價值。」──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土地徵收是國家取得土地的最後不得已手段,必須基於公益性、必要性、區位不可替代性之原則,依法定程序為之,並給予公平合理的完全補償,否則不得為之。而區段徵收是土地徵收的一種,自當依循上述原則行使,但我政府當局往往將之視為一定區域內土地全部予以徵收整體開發、自籌財源的農地變更使用手段,其實已經逾越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分際,而有重新檢討之必要。今《超額徵收》一書的出版,不僅讓人瞭解到實施超額徵收的原由,從解決殘餘地問題、增進公共建設效能,到獲得增值利益不等,更警惕我們當須深省現今區段徵收的合憲性,是一本地政、公共政策、法律界學者專家、執行業務公

務員,以及初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習專著,謹此特予推薦,值得一讀再讀!」──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上世紀初在歐美即已飽受批判的超額徵收制度,近年來卻因著新自由主義式土地掠奪在全球擴張鞏固,而重現於各國的土地政策。讓這本百年前的鉅著,至今仍振聾發聵,值得我們精讀省思,啟發我們對徵收法制的檢討。」──范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很希望台灣的土地被徵收人及社會弱勢都能認清局勢,我們根本就不是活在一個民主立憲的國家,若以浮濫的土地徵收為例,我們其實是活在一個『以自由民主及愛台灣為名,實質卻是進行土地及人權掠奪』的類社會主義共產國度!這部憲法根本無法保護社會弱勢及

其家園,當權者完全忽視憲法的存在,並恣意掠奪及侵害我們的權益,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排隊等著當那個被掠奪的少數,有許多人排在前面,而且已經很不幸的遭遇到了。」──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用公權力協助權貴財團掠奪平民土地』是台灣炒房炒地國家政策的第一環。想了解當前台灣土地掠奪政策嗎?請看這本批判19世紀歐美國家『超額徵收』的鉅著。21世紀台灣,19世紀人權。早已被文明國家摒棄的這些侵犯人權政策,目前正在台灣以前瞻的『公共利益』為名,大規模、加速發生!別以為『超額徵收』和自己沒關係,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超額徵收,目的是想要攫取超

額利潤。閱讀本書,就可以知道台灣地方政府為何不顧人民反對、農民抗議,一直樂此不疲。這本《超額徵收》,不僅值得全民閱讀,更是從政者都應該仔細閱讀看,並引以為鑑的好書!」──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台灣不當徵收,讓已非少數的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傷心、甚至死亡,而不分黨派的政客們至今仍為所欲為地以『發展』之名為徵收利器,不斷地揮斬人民家園的根基,關心不當徵收及受迫害者,如何援助及自救──就從閱讀此書開始吧!」──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在全球生態多樣性枯竭、自然資源超限利用、氣候變遷的威脅之下,國土自然保育、永續發展已是國家發展之必須策略。然近年來台灣仍動輒以區段

徵收浮濫開發,將珍貴的農綠地、人民珍視的家園轉為可炒作之建地,此乃不永續、不生態、不正義之愚蠢作為。藉由對區段徵收制度來源之認識,期待 《超額徵收》為台灣之短視敲一警鐘!」──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庫斯曼教授的《超額徵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鏡,讓對區段徵收早已習以為的台灣,得以重新思考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冬山鄉社區治理與發展之探討–以太和社區為例

為了解決中科二林園區的問題,作者楊弘委 這樣論述:

優質的生態環境與永續發展是宜蘭民衆長久以來的共同願景。本文研究動機探討從「生活」、「生產」、「生態」三個面向,並以生態復育、生物多樣性的社區永續發展為基礎,建立與自然共生、減碳、綠色導向的低碳環境做為農業型社區發展願景及原則。藉由民衆對社區發展的基礎,推動社區發展新價值,促進世代交替傳承,建構社區永續發展環境。透過社區發展治理科學導入,展現社區新價值與發展,進而帶動社區多元產業的契機。 本研究發現「冬山鄉太和社區」地處近山地區與高平原區交界處,為冬山鄉優良的農業環境。「社區發展」其目的旨在改善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活環境。城鄉社區在公私協力與跨域合作建構下,推動社區有計畫性的「社

會變遷」,改善社區經濟、社會與生活狀況,提高社區民衆生活品質方式與規劃。針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機遇,社區組織作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更是凝聚社區群眾共同參與地區公共事務發展的基石。本文透過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及個案研究方式,以太和社區推動社區發展治理為研究課題,探究農業型社區治理發展模式,在「由下而上」政策引導,找出社區在永續經營的政策軌跡與發展道路。 社會環境治理的基礎在地方基層,其基本單位在社區。首先,研究結果發現「太和社區」為農業型的社區結構,休閒農業為社區可塑形的發展亮點,友善食農產業可作為新型態產業發展;其次,推動生態旅遊讓社區資源產業化,培養青年世代第二專長(生態解說,

生態導覽等),建置媒合產業服務平台,引薦人力資源育成與農事教育推廣;再此,社區產業發展的營造,藉由公私協力與跨域合作的資源整合,建立社區民眾普遍性、常態性、溝通性與共識性的集體意識,整合與參與活化農村動能力量;最後,建立政策誘因機制協助青年返鄉參與地方事物與產業轉型活化,為農村社區注入新活力發展。研究建議透過建立策略聯盟與交流互動等方式,結合區域資源與多元社會責任實踐履行(如企業、政府、學校組織等),共同推動社區治理發展,重建地方社區人才資源庫,解決人口流失、土地閑置和生態失衡的困境,帶動促進新農業再生、活化與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