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海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中華海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延平寫的 1871年班之甲午海戰(精裝兩冊+精美書盒) 和郭延平的 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華民國海軍艦艇列表 - Wikiwand也說明:新高(302)、玉泉(303)、四明(304→504)、賀蘭(305)、會稽(306→506)、長白(307→507)、戴雲(510)、萬壽(512)、龍泉(515)、興龍(517).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暖暖書屋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正修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胡琬珮、周秀蓉所指導 吳振安的 中國大陸滾裝貨輪對台灣防衛系統策略運用模式之影響 (2022),提出中華海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滾裝貨輪、中國動員法、國際港、防衛系統、SWOT 策略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林永禎所指導 王銘仁的 運用商業管理TRIZ 改善國軍人才招募 (2021),提出因為有 觀點圖、根源矛盾分析、發明原理、各軍招募人員、招募改善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華海軍的解答。

最後網站磐石艦:中華民國海軍最大噸位軍艦- 軍事 - 中時新聞網則補充:從這角度來看,海軍新一代的磐石號補給艦,其重要性不言可喻。而且,該艦還是台船公司打造的最大型水面艦,對於未來中華民國海軍的造艦計畫,都具有里程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華海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871年班之甲午海戰(精裝兩冊+精美書盒)

為了解決中華海軍的問題,作者郭延平 這樣論述:

甲午戰爭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華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他們以一校精英對抗日本全國的意志與戰力,形成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本書講述1871年班同學的──   「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1898)北大才創校。   ◆鴉片戰爭後,大清體認到西洋科技與海上武力的威脅,進而構建一支新海軍,培訓第一批幹部。   ◆這批同學懷抱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法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

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1891年熱愛海軍的奕譞親王去世,整個海軍建軍停頓,戶部停購洋艦洋砲。相對的,日本除了貫徹連續八年的購艦計畫與歲入三成的海軍建軍籌費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帶動全國造艦興國的運動。大清的建軍停滯,使速度與火力不如日本。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71年班同學在北洋艦隊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一海軍艦隊。但甲午海戰之後,九艦中有七艦艦長

殉艦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   CNA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

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的向海情懷,以及他們被誤解和承擔歷史的罵名。為還原歷史真貌,作者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時間把雙方軍艦、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逼真還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   套書共分兩冊,《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是壯闊的長詩與海戰影像的重現,《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則詳盡介紹雙方軍艦之規格、性能和配置,以及中日將校資歷。看完這兩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

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本書特色   ◆套書版為兩冊精裝,裝入精美書盒,盒蓋口為磁鐵式,盒內附上金色絲帶,極具收藏價值。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值此之際回溯甲午百年來的爭議,有其重要意義。   ◆為了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許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形式,以及容易成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   ◆本書以海軍專業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和成效。除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

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難以一窺全貌,作者因此決定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並遇見熱愛海軍艦船繪者吳欲賢先生,以其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完成了這兩本書,還原歷史真貌。   ◆本書專屬網站:www.cna1871.com 名人推薦   葉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李鳴皋(海官校1955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副總司令、立法院國防委員)   費鴻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軍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國防大學校長)   汪啟疆(海官校1966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航空部隊指揮官、海院院長)   徐台生(

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黃 河(海官校1980年班)   樂毅駿(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徐 強(前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成功、長榮大學教授)聯合推薦 書評   ◆本書問世,它在海軍史上是一大貢獻,稱得上以簡御繁予讀者一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為甲午海戰死難官兵洗滌受冤罪名。──葉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這本書是以1871年班馬尾海校同學的豪情與悲壯生命為主軸、連貫中華民族自古迄今向海之情懷與沖激,作者以史詩的方式來寫,除了表達歷史的真實面外,也對中國歷朝、歷代統治者、政府、人民對海與海權

思維、作為與情感提出檢討與省思。──李鳴皋(海官校1955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副總司令、立法院國防委員)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二回合大戰。1871年班同學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費鴻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軍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國防大學校長)   ◆作者採用鉅大文字篇頁與圖

片,再現了豐島與黃海海戰。是以詩、史略、圖像的分段效應作出聚焦;甚或一頁圖一行文字的全版來顯示現場,作成類似現代新聞報導的現場直播;詩行雖見淺白,但很自然地帶出了過程與歸納,似乎已成為一部詩電影。──汪啟疆(海官校1966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航空部隊指揮官、海院院長)   ◆延平筆下的1871年班先烈們真正是站在歷史的至高點上,投射了最大的影響力,而這兩鉅冊偉大的史詩正巧由一位中華民國海軍官校1972年班、百年後的學弟來完成,更令所有的讀者凜然於這個中的巧合與宿命。──徐強(前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成功、長榮大學教授)   ◆為了還原歷史真貌,延平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的時間把雙方軍艦

、甲午海戰場景很逼真的以電腦科技還原,此外吳欲賢先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這是浩大又艱鉅的工程,很難想像這一切是以他們兩人之力完成的。──徐台生(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甲午戰爭是日本崛起的一戰。甲午戰爭也是給中國人帶來百年苦難的一戰。如今一眨眼又過了兩甲子;驀然回首,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甲午戰爭?本書作者延平學長,一生的黃金歲月都奉獻給了海軍,退伍多年之後仍能抱持熱愛海軍、關懷海權的初衷,逢此甲午戰爭兩甲子,自費出版兩部巨著為海軍先烈蒙塵處昭雪並期後進省思。此情此義,能不令我們欽佩?─

─黃河(海官校1980年班、前成功級張騫艦艦長)   ◆作者已自海軍退役多年,為何寫甲午,我個人認為亦是「莫忘初衷」始然,通常詩人是富有浪漫情懷與理想主義的情愫,而他卻始終秉持初衷致力實踐夢想,藉匡正史實,期以詩喚起國人對海洋之熱愛,寓意深遠。──樂毅駿(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中華海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在Facebook上找到我:http://www.facebook.com/jessechung51

World of Warships 是一款還在測試階段的遊戲,與World of Tanks 類似,但是這次我們的戰場是在一望無際的海洋!! 不要忘記在下面留言告訴我下次你們想看哪一艘船!!

另外希望大家可以多留言,討論我的影片或是給我寶貴的建議!!
感謝大家的支持!

中國大陸滾裝貨輪對台灣防衛系統策略運用模式之影響

為了解決中華海軍的問題,作者吳振安 這樣論述:

自 1949 年以來,中國大陸從不曾放棄以武力犯台作為完成統一大業的手段之一,並持續強化軍事整備及灰色地帶行為襲擾,對我國防安全威脅與日俱增,包含近年逐步 推動國防建設,與自2015年開始的軍事改革,至2020年已基本完成軍隊領導指揮體制、部隊兵力結構改革,期在 2035年達成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並且具備對臺灣作戰優勢及抗衡外軍能力,以對我國防衛安全造成嚴峻之挑戰。中國大陸過去一直以來無 法突破載運大量重型武器裝備與武裝人員的運輸能力,但是至2017年始,中國大陸已透過軍管民用船舶-滾裝貨輪來突破無法載運大量裝備與人員之窘境,達成大量投送貨 物與人,裝穿越台灣海峽之目的。依中國大陸之中

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規定,國家決定實施國防動員後,儲備物資無法及時滿足動員所需,縣級以上的中國大陸政府單位可以依法對民用資源進行徵用,而且預估將超過 37 餘艘以上具有大量運輸能力之滾裝貨輪,可能被徵收軍用。自2019年以來多次的中國大陸大型軍演,皆可看見軍管民用之滾裝貨輪接受徵用於載運重裝備的身影,且部分經改裝之滾裝船可運載至????50輛ZTD-05兩棲突擊車,其大量運載能力,已對我國防衛作戰構成相當程度之威脅。台灣本島國際港口計有五處,其中以高雄港、臺中港與臺北港碼頭數量較多、港區腹地較大且聯外道路較為完整,若遭敵奪佔,並使用各類型滾貨完成武器裝備及武裝人 員之儰裝卸貨,將對我國安全防

衛造成重大影響。本文即針對中國滾裝貨輪發展現況、軍用演訓運用及對我國西部國際港口之威脅,利用情境模式分析、SWOT 與 TOWS策略分析,並整合情監偵手段、強化先期制海能力與完備固封守港等作為,以剖析對我防衛系統之影響,並提出整合現有地面軍力與情資、對敵航母進行制壓、鞏固與開拓軍購市場、善用守勢之利持續戰場經營、持續鞏固國際關係等重要攻略,以及整合情監偵手 段盡早預警、加強避戰、完備封毀港作為等重要防守策略,可供我軍採用及應對,俾利防範中國解放軍可能採取之軍事威脅活動,提高我軍作戰之成功機會。關鍵詞:滾裝貨輪、中國動員法、國際港、防衛系統、SWOT 策略分析

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

為了解決中華海軍的問題,作者郭延平 這樣論述:

甲午戰爭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華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他們以一校精英對抗日本全國的意志與戰力,形成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本書講述1871年班同學的──   「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1898)北大才創校。   ◆鴉片戰爭後,大清體認到西洋科技與海上武力的威脅,進而構建一支新海軍,培訓第一批幹部。   ◆這批同學懷抱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法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

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1891年熱愛海軍的奕譞親王去世,整個海軍建軍停頓,戶部停購洋艦洋砲。相對的,日本除了貫徹連續八年的購艦計畫與歲入三成的海軍建軍籌費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帶動全國造艦興國的運動。大清的建軍停滯,使速度與火力不如日本。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71年班同學在北洋艦隊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一海軍艦隊。但甲午海戰之後,九艦中有七艦艦長

殉艦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   CNA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

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的向海情懷,以及他們被誤解和承擔歷史的罵名。為還原歷史真貌,作者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時間把雙方軍艦、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逼真還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   《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是壯闊的長詩與海戰影像的重現。長詩連貫中華民族的整個海洋歷程,並以1871年班馬尾海校同學的豪情與悲壯為主軸,還原甲午海戰的情境、過程,以及戰後影響。而關於中日雙方的軍艦規格

、性能和配置,以及雙方將校的資歷等細節,則另以《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一書詳盡介紹。看完這兩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本書特色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值此之際回溯甲午百年來的爭議,有其重要意義。   ◆為了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許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形式,以及容易成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   ◆本書以海軍專業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

、和成效。除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難以一窺全貌,作者因此決定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並遇見熱愛海軍艦船繪者吳欲賢先生,以其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完成了這兩本書,還原歷史真貌。   ◆本書專屬網站:www.cna1871.com 名人推薦   葉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李鳴皋(海官校1955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副總司令、立法院國防委員)   費鴻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軍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國防大學校長)   汪啟疆(海官校1966年班、備役中將、前

海軍航空部隊指揮官、海院院長)   徐台生(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黃 河(海官校1980年班)   樂毅駿(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徐 強(前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成功、長榮大學教授)聯合推薦 書評   ◆本書問世,它在海軍史上是一大貢獻,稱得上以簡御繁予讀者一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為甲午海戰死難官兵洗滌受冤罪名。──葉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這本書是以1871年班馬尾海校同學的豪情與悲壯生命為主軸、連貫中華民族自古迄今向海之情懷與沖激,作者以史詩的方式來寫,除了表達歷史的真實面外,也

對中國歷朝、歷代統治者、政府、人民對海與海權思維、作為與情感提出檢討與省思。──李鳴皋(海官校1955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副總司令、立法院國防委員)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二回合大戰。1871年班同學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費鴻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軍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國防

大學校長)   ◆作者採用鉅大文字篇頁與圖片,再現了豐島與黃海海戰。是以詩、史略、圖像的分段效應作出聚焦; 甚或一頁圖一行文字的全版來顯示現場,作成類似現代新聞報導的現場直播;詩行雖見淺白,但很自然地帶出了過程與歸納,似乎已成為一部詩電影。──汪啟疆(海官校1966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航空部隊指揮官、海院院長)   ◆延平筆下的1871年班先烈們真正是站在歷史的至高點上,投射了最大的影響力,而這兩鉅冊偉大的史詩正巧由一位中華民國海軍官校1972年班、百年後的學弟來完成,更令所有的讀者凜然於這個中的巧合與宿命。──徐強(前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成功、長榮大學教授)   ◆為了還原歷史真貌,

延平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的時間把雙方軍艦、甲午海戰場景很逼真的以電腦科技還原,此外吳欲賢先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這是浩大又艱鉅的工程,很難想像這一切是以他們兩人之力完成的。──徐台生(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甲午戰爭是日本崛起的一戰。甲午戰爭也是給中國人帶來百年苦難的一戰。如今一眨眼又過了兩甲子;驀然回首,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甲午戰爭?本書作者延平學長,一生的黃金歲月都奉獻給了海軍,退伍多年之後仍能抱持熱愛海軍、關懷海權的初衷,逢此甲午戰爭兩甲子,自費出版兩部巨著為海軍先烈蒙塵處

昭雪並期後進省思。此情此義,能不令我們欽佩?──黃河(海官校1980年班、前成功級張騫艦艦長)   ◆作者已自海軍退役多年,為何寫甲午,我個人認為亦是「莫忘初衷」始然,通常詩人是富有浪漫情懷與理想主義的情愫,而他卻始終秉持初衷致力實踐夢想,藉匡正史實,期以詩喚起國人對海洋之熱愛,寓意深遠。──樂毅駿(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運用商業管理TRIZ 改善國軍人才招募

為了解決中華海軍的問題,作者王銘仁 這樣論述:

國軍的招募員自從2017年開始施行全募兵制後,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需要對青年學子及社會大眾解說國軍的生態與面貌,找尋適合的人才加入國軍,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軍職這項工作,間接的造成了某些軍種招生不易的狀況發生,也因此上級長官開始給予壓力,促使招募人員開始以避重就輕的方試招攬人才,使得社會大眾對國軍開始產生誤解與矛盾,本研究透過設計訪談的方式得出結果來界定問題,接著利用商業管理TRIZ理論中的觀點圖,找出招募工作需要改善的地方與問題,再來透過根源矛盾分析(RCA+),找到問題與原因的矛盾之處,最後利用矛盾矩陣與四十個發明原理產生創新的招募員管理方案,並透過排列出點子優先順序的方式,選出適合

招募員管理的方案,以產出創新方法與建議解決方案。最終產生五項改善方案,其中之最佳方案為「把原先需要多天完成的行程合理安排合併減少天數」為最理想方案,因其所需準備時間最短,而且無論在招募組組長接受度或資深招募員方面皆能達到最高成效為最佳方案,可以可在短時間內減輕招募員眼前困擾的方法;長期則以成立獨立招募單位管理招募更能徹底解決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