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視晚間氣象報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關尚仁、王亞維所指導 陳秀鳳的 台灣電視氣象播報傳播研究--以一個颱風的生與死為例 (2017),提出中視晚間氣象報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颱風、氣象主播、氣象傳播、科學傳播、訊息呈現、媒體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黃昭謀所指導 邱永滸的 氣象主播的工作知識與形象經營之研究-以東森氣象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氣象主播、工作知識、形象經營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視晚間氣象報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視晚間氣象報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電視氣象播報傳播研究--以一個颱風的生與死為例

為了解決中視晚間氣象報告的問題,作者陳秀鳳 這樣論述:

全球極端氣候、天災頻仍,氣象訊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根據中央氣象局104年調查,民眾獲得氣象資訊的管道仍以「電視」占最多數,氣象傳播是科學傳播的一環,本研究以一個颱風從生到死為範圍,對四位電視氣象主播晚間新聞時段氣象預報,分訊息呈現、媒體設計、播報展演等三個層面進行內容分析,並輔之以四位主播的深度訪談,探討國內電視氣象主播在颱風警報發佈前、警報發佈期間與警報解除後,如何對閱聽大眾進行傳播。 近年來由於媒體競爭激烈,使得電視氣象預報從颱風還在一兩千公里外就開始眾聲喧嘩。本研究發現,氣象主播的科學背景會影響其颱風播報敘事結構,對於尚處遙遠的颱風,任立渝、林嘉愷用語比較保守,戴立綱語多暗示,

王淑麗暗示性最強、使用篇幅也最多。在警報發佈期間,任立渝偏重颱風分析,林嘉愷擅長運用圖表解析即時風雨狀況,戴立綱敘事強調生活化提醒閱聽人防颱防淹水,王淑麗用語相對生動活潑、善用周遭事物比擬陳述颱風。在颱風警報解除後,任立渝、林嘉愷和戴立綱立即恢復平日氣象播報格式,惟王淑麗仍停留颱風訊息的陳述。在媒體設計上,林嘉愷使用的虛擬棚、鏡面和圖表,在視覺化的設計和呈現都較其他三人為佳。在播報展演上,四位主播各有風格,任立渝誠懇嚴肅、林嘉愷草根親和、戴立綱急切亢奮、王淑麗則走輕鬆活潑路線。手勢和觸控筆是氣象主播很重要的展演,手勢是一種肢體表演,觸控筆則是展現專業分析的工具,視覺性的動態展演是聚焦觀眾注意力

的方式。 綜觀分析結果,本研究也提出颱風氣象播報準則,氣象主播的長期專業形象是其一,訊息呈現的敘事結構必須隨著颱風逼近而機動調整,當颱風地處遙遠時,對於颱風的敘事以「教育」觀眾大氣環境變化為主;當颱風逐漸靠近時,颱風動態路徑的解析說明展演能力,是氣象播報的決勝關鍵;當颱風警報發佈後,對台灣陸地影響的預估解釋能力則是觀眾收視關切的重點。至於搭配的氣象鏡面宜以視覺化為原則,追求圖表色調文字簡單明瞭且可視性高,並且讓觀眾熟悉且習慣這些圖表規格的呈現,惟須避免造成視覺疲勞。而展演方式則視個人風格特色而定,有些人適合沈穩嚴肅,有些人適合親切活潑,但考量電視是視覺展演的平台,動的畫面會比靜的畫面吸引

觀眾,不論是眼神、表情、手勢、觸控筆、左右走動都是牽動觀眾視覺的重要元素,讓主播的講解、動作與鏡面三者在視聽感官上的互動,達到人機一體展演的效果。 氣象主播的個性發揮與風格確立,關係品牌形象與信賴感。專業氣象人有過實務或學術訓練,如果加上好的展演訓練及觀眾緣,或者是非氣象專業的新聞人,經由豐富的新聞訓練及額外自修,都能獲得觀眾的喜愛與信賴。本研究經由對四位氣象主播播報的分析與歸納,最後提出一套颱風氣象播報準則,俾以提供有志從事電視(影音)氣象播報工作者之參考。

氣象主播的工作知識與形象經營之研究-以東森氣象為例

為了解決中視晚間氣象報告的問題,作者邱永滸 這樣論述:

天氣變化對於人類關聯緊密,收視氣象報告則為日常生活掌握天氣資訊的重要管道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氣象播報工作中所蘊含知識,主播如何轉譯專業術語,以及主播個人形象經營方式。藉由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透過本研究發現,主播工作知識在開播前的氣象圖資、標題、和各種動畫資訊是外顯知識,而如何下標、調整順序和要呈現哪些內容則是內隱的;正式播報階段的背景畫面,提文的大字報是外顯的,但主播的語調、臺風、背稿則是內隱知識。專業術語的轉譯,除了先與氣象局諮詢外,團隊的天氣顧問也是合作商討對象,但最終得仰賴主播消化彙整。最後,在個人形象經營上,口語化的表達、國臺語夾雜以塑造親民和有深度的風格,另外臉書經營亦可和播

報及時回應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