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瑪莉-珍‧羅斯特寫的 地球就是諮商室: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邁向生態心理治療 和大豆生田啓友,大豆生田千夏的 培養非認知能力遊戲集:陪0~5歲孩子玩出後天發展的關鍵能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靈工坊 和小熊出版所出版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職業安全衛生系暨碩士班 蔡忠融所指導 盧雅惠的 台灣南部地區醫院專科護理師職業倦怠、 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向關係之探討 (2021),提出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區醫院、專科護理師、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度、離職意向。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學系 張恒豪所指導 張敬莆的 是叛逆還是憂鬱?臺灣青少年憂鬱症之媒體建構(1968~2022) (2021),提出因為有 系譜學、論述分析、青少年憂鬱症、醫療化、新聞媒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球就是諮商室: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邁向生態心理治療

為了解決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的問題,作者瑪莉-珍‧羅斯特 這樣論述:

人類必須收回投射給大自然的陰影 才能找回與大地母親的和解之道     生態心理治療(Ecopsychotherapy)是新興的心理治療形式,它將治療從人與人的關係,擴展到人與地球、歷史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     榮格分析師、生態心理學重要推手瑪莉-珍.羅斯特,繼《失靈的大地》反思生態心理學之理論及倡議行動之後,在本書中探索生態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     西方文明所主導的世界,產生了「人類中心主義」,人類自認優於所有物種,對自然產生疏離。而現代人的許多心理疾病、對環境的濫用及生態危機,多源自於此一心態。但生態心理治療發現,沉浸在「自然」中,與土石、動物或樹木

擁有緊密連結,就可以改變思維方式和感覺,調和人們與內在本質和外在自然的關係,進而感覺到「完整」。     本書探討生態心理治療的種類及歷史、思想和爭議,反省人類中心主義,並提出在這動盪的時期,我們該從哪裡找到希望。     生態心理治療師的使命是透過療癒人心,達到復育地球的終極目標。將視野擴大,以行星為諮商室,療復整個人與環境的大局。     當心理治療開始納入人與地球的共苦視野,心理治療也可以成為回應地球眾生苦痛的實踐途徑。     絕望時代中的希望。不論未來結果是如何,也許我們將在地球上重獲新生,或許許多物種在本世紀結束前會滅絕,我們仍盡可能致力邁向重建平衡

。——本書作者瑪莉-珍.羅斯特   本書特色     ★生態心理學重要著作,關心環保、成癮、生態焦慮、少子化、人際疏離、集體創傷、世代創傷,以及對綠色療護、冒險治療、靈性療癒、榮格心理學有興趣的助人工作者必讀!     ★在末日感愈加強烈的今日,生態心理治療將療癒視野提升至我們的行星層級,在絕望的時代中找出希望。   誠摯推薦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精神科醫師、作家   呂旭亞∣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一真∣前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兼諮商中心主任、台灣森

林保健學會監事   徐堅璽∣臨床心理師、高山森林基地共同創辦人兼課程總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理事兼冒險治療委員會召集人   康琇喬∣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   張達人∣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仁慈醫院院長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理事長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謝智謀∣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海越國際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按姓氏筆劃排列

台灣南部地區醫院專科護理師職業倦怠、 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向關係之探討

為了解決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的問題,作者盧雅惠 這樣論述:

專科護理師之工作內容因科別屬性、不同執業場所及其單位規定不同而有不同的職務,致使面對多重工作角色要求,衍生出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與工作滿意度,甚而影響其離職意向。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南部地區醫院專科護理師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向之關係。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立意性取樣,針對台灣南部四家地區醫院,共發放40份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40份,回收率100%。收案期間為2021年10月0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止。研究工具包含哥本哈根疲勞量表(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CBI) 評估職業倦怠情形、短式明尼蘇達滿意度量表(Minnesota Satisfa

ction Questionnaire, MSQ)評估工作滿意度狀況及離職意向量表評估離職傾向程度。研究結果顯示,專科護理師以女性、大學教育程度與年齡滿35歲未滿45歲占最多;工作單位為內科、需輪班者及過去一年平均每月薪資45,001至55,000元占多數;專科護理師執業總年資以滿1年未滿3年和滿6年未滿10年最多。「專科護理師人口學特質」之年齡,在「服務對象疲勞」和「整體職業倦怠」有顯著差異,二者皆是滿45歲未滿55歲高於滿25歲未滿35歲;性別與工作班別二項,在「外在工作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即男性的「外在工作滿意度」高於女性,輪班者的「外在工作滿意度」高於固定班者。專科護理師「整體職業倦怠

」介於不常感到疲勞到有時感到疲勞之間(M=1.72, SD=0.61),構面得分最高為「個人疲勞」,介於不常感到疲勞到有時感到疲勞之間(M=1.89, SD=0.60);「整體工作滿意度」介於不滿意到滿意之間(M=2.99, SD=0.40),構面得分最低為「外在工作滿意度」,介於不滿意到滿意之間(M=2.79, SD=0.48);「離職意向」介於不常有離職念頭到有時有離職念頭之間(M=1.38, SD=0.95)。「離職意向」與「整體職業倦怠」有中度正相關(r=0.519, p

培養非認知能力遊戲集:陪0~5歲孩子玩出後天發展的關鍵能力

為了解決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的問題,作者大豆生田啓友,大豆生田千夏 這樣論述:

★全世界都在討論的非認知能力育兒法! ★非認知能力(社會情緒技能)=後天發展的關鍵能力 ★遊戲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遊戲中養成目標達成、與他人合作和情緒控制的性格優勢! ★獻給正在開發更多新點子陪孩子玩耍的大人!   「非認知能力」是指閱讀、書寫、計算等學科以外難以數值化的能力,例如:解決問題、自制力、恆毅力、樂觀、好奇、自信等性格特質,亦稱「社會情緒技能」,被視為影響未來成功的重要能力。   現今,「非認知能力」(社會情緒技能)受到全世界矚目,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指的是「目標達成」、「與他人合作」和「情緒控制」,更具體的說,就是熱衷、專注投入某件事情的態度、

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與他人良好溝通及重視自己的能力。   許多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師長協助培育與發展,研究結果亦指出在嬰幼兒時期培養「非認知能力」,打造性格優勢,對於長大成人後的身心健全、幸福感、社經地位都具有正面效益,但是這樣的成果卻不是在幼年當下立即可見,因此可說是「後天發展的關鍵能力」。   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非認知能力」呢?第一重要的事,讓孩子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擁有大人的關愛與被無條件接納的經驗;第二,就是「玩耍」,因為當孩子專注於玩耍時,會從中發現問題並探究真相,引發求知的好奇心,進而收穫豐富的學習,如此不僅培養了非認知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吸收知識的認知

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由日本育兒專家大豆生田啓友和大豆生田千夏合作編寫的《培養非認知能力遊戲集:陪0~5歲孩子玩出後天發展的關鍵能力》以遊戲出發,培養非認知能力的育兒法如此備受肯定。   本書分為兩個章節。第1章由站在嬰幼兒教育學最前線的大豆生田啓友,闡述「非認知能力」的研究調查,說明性格培養對成功人生的影響;第2章則是本書的核心,由直接面對父母提供育兒諮詢的大豆生田千夏,以豐富的經驗,具體介紹玩耍即學習的六大主題「遊戲集」,包括:活動身體、親近自然、動手創作、角色扮演、閱讀繪本和親子互動,都是日常就能引導孩子玩耍的遊戲。   內容除了以精采圖解向正在育兒的大人示範可實地執行的各種遊戲

玩法,還輔以解說各種遊戲進行的意義、可能遇到特殊情況的提示,以及有經驗爸媽的做法分享,真正做到在非認知能力訓練的0~5歲黃金期,給予孩子溫暖正向的陪伴,並透過豐富體驗,啟動孩子的「感覺」思維,玩出更好發揮自身的潛力! 肯定推薦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駱郁芬(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蠟筆哥哥(好享說故事創辦人) 讀者回響   身為一個2歲孩子的家長,閱讀完本書後,降低了不少在育兒時的不安感和得失心。讓我深深體悟到,只要親子之間有良好的互動,就能幫助孩子穩定情緒、感受幸福,甚至培養出對未來生活有幫助的能力。──偏執狂(新

手媽媽)   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和玩耍,即使在大人的眼裡看起來不足為道的小事,也可能成為影響孩子未來的大事……謝謝這本書讓我和太太能夠更有方向和放心的陪孩子徜徉在遊戲的世界中!──阿里爸爸(家有3歲男孩)   活動身體、在大自然玩耍、動手做、角色扮演、閱讀繪本、和大人一起玩等,這些對小時候的我們來說都是很平常的遊戲,沒想到卻是成就我們的養分。既然現在的環境很難讓孩子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玩耍,那麼就讓身為爸媽的我們來為他們打造這樣的成長環境吧!──小小(專業保母)        我有一個2歲的孩子,我希望他可以自在的成長,但偶爾還是會擔心這些是否是他需要的。像是下雨天,當孩子在水坑裡玩耍時,我很

難忽視周遭關注的眼神,他們好像在對我說:「你為什麼這樣做?快停下來,他全身都髒了!」然而,當我閱讀這本書時,它告訴我「孩子的每一個接觸、每一件事都是有道理的,它將成為孩子成長的根基和滋養」,這讓我的心裡很溫暖。作者還說「希望本書為親子之間的幸福養成盡一份心力。」它對我的幫助,絕對不僅是一點點,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努力玩耍的時間,是我最珍貴的時光!──ももも(日本amazon讀者)   「沒錯!」我邊讀這本書邊點頭如搗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不免拿其他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或是忙著讓他們上各種才藝課程。但是,現在是讓他們盡情發揮的時候了!這本書讓我打從心底釋然。作者更一再提醒我們「當前的

幸福將會使得日後的幸福感有所延續」,我認為這是真的。──cube27(日本amazon讀者)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與孩子一同玩耍的遊戲和訣竅,內容很容易理解,對於提升親子關係很有幫助,我讀完馬上推薦給孩子的爸。──hoshiko(日本amazon讀者)   「該怎麼養育孩子?」身為父母,這問題常常給我們很大的壓力,這本書透過作者的專業眼光,告訴我們「孩子的開心與否」勝過任何事。只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即使看似平凡,但玩耍的孩子因為感到幸福而閃閃發光的雙眼,真的比什麼都重要。──nabihsa(日本amazon讀者)   說到讓孩子「玩」,我們很容易侷限在利用現有的規則來玩樂,但這本書

充滿了以孩子為出發點的遊戲,更邀請大人和孩子「一起玩」,仔細的去享受孩子們正在體驗的世界。誠摯推薦給正在養育孩子的爸爸媽媽們,對於以成為老師或是保育員為目標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很好的教材。──u33k0(日本amazon讀者)  

是叛逆還是憂鬱?臺灣青少年憂鬱症之媒體建構(1968~2022)

為了解決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的問題,作者張敬莆 這樣論述:

本研究在探討臺灣新聞所描述的青少年憂鬱形象及脈絡變化,找出精神科醫師及其他行動者建構的生物醫學觀,提供我們看待青少年憂鬱情緒的不同視角,增進青少年憂鬱症在臺灣形成的理解。憂鬱是人類其中一種情緒表現,但隨著精神醫學的發展,逐漸被分為正常與異常,過去精神科認為只有成人才會有憂鬱症,隨著青少年的偏差行為以及自我傷害(含自殺)的問題日益嚴重,精神醫學遂逐漸將原先所認知的偏差行為、叛逆行徑,匡列為情緒疾患的疾病表徵。青少年患有情緒疾患的人數增加,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醫療擴張導致的結果仍是充滿討論。且新聞報導題材的選擇及文字的運用,會受當代價值及主觀意識影響,新聞的呈現將影響閱讀者的知識概念建構。本研究

依據傅柯系譜學的論述分析,將臺灣新聞自1968年至2022年分作五個世代,分析不同世代,新聞呈顯的青少年憂鬱論述變化。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憂鬱情緒有醫療化的轉變,論述的呈現逐漸將過去普遍認為的叛逆表現,納入醫學治理的範疇,越來越傾向從生物醫學的疾病觀,解釋青少年的情緒疾患,鞏固了精神醫學對於青少年憂鬱的詮釋與處置模式。然而,從鉅視面的社會環境變遷,亦可能增加青少年情緒的不穩定性,若單以生物醫學觀點詮釋,便可能忽略環境對問題的影響性,因此在辨別青少年的情緒疾患時,也留給其他面向(社會、心理)的病因解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