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教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伊斯蘭國教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立樵寫的 現代西亞的前世今生:國際強權與區域勢力競爭中的邊界劃分、消逝、再劃分 和蘇育平的 勇抗強權:阿富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沙特大穆夫提:“伊斯蘭國”與伊斯蘭教無共性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也說明:穆夫提強調,"這一教派(指'伊斯蘭國')與伊斯蘭教沒有任何共性",是不折不扣的犯罪組織。他呼籲所有伊斯蘭教神學領袖向各區教民說明"伊斯蘭國"思想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魚籃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王冠雄所指導 張念卿的 伊朗核政策分析: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的觀點 (2020),提出伊斯蘭國教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伊朗、現實主義、核政策、中東、伊斯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黃恩宇所指導 王大維的 二戰後台灣伊斯蘭墓葬建築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伊斯蘭、台灣漢語穆斯林社群、墳墓、認同、文化意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伊斯蘭國教派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東想想】 庫德族人:ISIS不配稱為宗教組織!則補充:語氣中,不難讓人感受到,桑德非常不滿ISIS拿著「伊斯蘭國」的名號招搖撞騙。 「IS根本不配稱為『伊斯蘭 ... 但庫德族大部分信奉的,多是遜尼教派。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伊斯蘭國教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西亞的前世今生:國際強權與區域勢力競爭中的邊界劃分、消逝、再劃分

為了解決伊斯蘭國教派的問題,作者陳立樵 這樣論述:

從「邊界」爭議看纏繞在西亞的百年糾葛 自鄂圖曼帝國崩解,西方強權強勢畫下西亞各國的邊界線開始, 便埋下今日西亞紛爭的種子。 以臺灣觀點重新認識當代西亞, 從較少受到關注的邊界劃分來看西亞所經歷的痛, 深刻地理解這個區域,並映照回自身。     解讀西亞各國外交條約簽署過程中的爭端,   抽絲剝繭了解紛爭的起源,   沒有各國皆能滿意的國界線,所以爭議難平,   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各種野心勢力更在一旁虎視眈眈,   伺機謀奪界線的決定權,   邊界的昨日與今日在在牽扯著歷史的軌跡。          自1920年代至今,事隔百年,我們看到一些西亞的頭條新聞,例如土耳其與希臘的賽浦

路斯問題、高加索地區的納卡戰爭、阿以衝突、伊斯蘭國的崛起,其實都是由上個世代的問題轉變而來。儘管今日問題之中的角色、面貌與以往不同,但問題的本質卻是一樣的,當代情勢夾雜著歷史糾葛,彷彿前世轉化到今生。        本書先自早期的西亞歷史背景開始談起,瞭解這區域成形與瓦解的過程,再從不同區塊著手,陳述各區域在1920年代之後,因國際強權按自身利益劃分界線而形成諸多國家,同時帶來無止盡的紛擾與衝突。        對於西亞,我們經常以單一形象來看待這個區域的各國,本書將引領讀者了解不同區域的個別性、特殊性,希望藉此看到與平常不同面貌的西亞。      好評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一般認為現代西亞的衝突經常與民族、教派及宗教矛盾有關。陳立樵老師所著的《現代西亞的前世今生》突破傳統論述,認為今日西亞地區的諸多爭議乃與領土爭議有關。領土是現代主權國家最根本的構成要素,該書分別從宏觀視角及個案探討之方式,梳理西亞各地的邊境劃分問題,有助於讀者釐清近百年西亞地區的整體歷史發展。——包修平│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現代西亞的前世今生》以樸實的文字,道出西亞各國於邊界劃分及國家建立時所經歷之銘心刻骨的痛。除豐富的歷史事實梳理外,作者也提出對該區域研究的獨到觀點。這是一本能帶領讀者穿越百年來西亞國家建立時所經歷的點點滴滴,是認識當代西亞必讀的一本好書!——張景安│政治大

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      《現代西亞的前世今生》縱貫古今,以「邊界」問題切入西亞歷史,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理解發生於這片廣大區域的歷史事件、衝突與戰爭。有別於一般歐美中心論的史觀,陳立樵博士透過嚴謹的歷史考證和犀利、批判的筆鋒,重新詮釋近現代西亞史。《現代西亞的前世今生》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崔進揆│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西亞算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區域。儘管它具有幾千年的文化文明,但以民族國家的標準來看,多數國家是新建立的。要瞭解具有此種特色之區域中的衝突、角力與戰爭,即需要瞭解其幕後的知識。本書將有助於學政治(尤其是國際關係)的學生更深刻地認

識西亞的政治狀況。——顧朋│國立政治大學外文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伊斯蘭國教派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美國總統川普9月11日宣布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巴林將與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關係,9月15日在白宮的儀式中,正式簽訂與以色列間的和平協議。這是在阿聯酋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一個月後,中東局勢又一個大轉變。這也使得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數量包括埃及和約旦達到四個。前不久才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川普再次得意洋洋地說這是「中東進一步和平的歷史性突破」。30天內兩個阿拉伯國家決定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美國到底做了什麼?全球中東地區的戰略會出現什麼調整?川普真的有可能拿諾貝爾獎嗎?

要知道中東局勢非常的複雜,我們可以用不同國家的角度來看這次的事件。首先是美國。對於川普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贏得選舉。他在中東是派出他的女婿Kushner擔任白宮高級顧問來處理中東問題。過去三年他一直在推動所謂的以巴和平協議,不過都沒有成果。川普乾脆自己來,為了得到更多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基督教福音教派的支持,2019年底他直接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等於是讓巴勒斯坦國土破碎無法統一。

而且川普早在2017年打破美國慣例,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又在2018年將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2019又允許以色列吞併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土地,一改過去歐巴馬時期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保持平衡的做法,嚴重傾向以色列。

川普這樣的做法當然讓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急轉直下,根據沙烏地阿拉伯主導的《阿拉伯和平倡議》,以色列只有解決與巴勒斯坦人的衝突,並讓巴勒斯坦建國,才能贏得阿拉伯世界的全面承認。在這個時候,阿聯就提議,如果美國要求以色列暫緩吞併,就可以換取他們跟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川普政府當然馬上答應,同時向以色列施壓,把這個當作是他外交上的大勝利,可以幫助他順利連任。

接著我們就來談談阿聯酋這個國家。它在阿拉伯海灣跟鄰近以波斯人為主,又跟什葉派的伊朗是對立的。在自我防衛的需求下,跟以色列交好有助於他們購買美國先進的武器,像是F-35戰鬥機,死神無人機和EA-18G咆哮者電戰機。巴林的情況也類似,之後有機會可以從美國獲得防空系統。而且巴林其實是非常倚賴鄰國沙烏地阿拉伯的,很多人就分析說,如果不是得到沙烏地的同意,巴林也不可能這樣做。所以這又回到了伊斯蘭國家什葉派跟遜尼派的矛盾了,這個已經是認識中東局勢的基本入門,大家去Google一下。面對什葉派大國伊朗的威脅,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近來其實對以色列的態度也有所改變。

沙烏地這一任的沙爾曼國王對於巴勒斯坦阿拉伯兄弟血濃於水,支持巴勒斯坦建國這種傳統立場是堅定不移的。但是他的兒子MBS,就是殺記者那個MBS,其實已經跟他爸爸差很多,比如允許以色列商業航班使用其領空。也說對於以色列持開放態度。

不只如此,沙烏地其實也默認川普政府把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的決定。儘管他們嘴上還是對巴勒斯坦人表示支持,但他們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對巴勒斯坦建國的承諾遠遠不如從前。因為比起和以色列對抗,被伊朗圍堵才是更緊迫的優先處理事項。

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面,總是先聯絡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什麼兄弟血濃於水,遇到分家產的事還是撕破臉一樣的道理。過去十年以色列人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在伊朗問題上的共同利益使得雙方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同樣把伊朗當作是可怕的威脅。 阿聯其實早在2015年就允許以色列在阿布達比的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中放外交代表。卡達也跟以色列合作,促成了哈馬斯控制的加沙走廊停火。阿曼則是在2018年讓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去訪問。在美國決定要從中東撤軍的同時,這些國家需要擁有高科技武器和經濟良好的以色列結盟。

每次談國際政治對我們都會有不同的啟發。首先,不要覺得某個大國有絕對性的影響,像是川普絕對把這次中東局勢轉變都說成自己的功勞,但你發現了嗎?如果不是以色列的富國強兵策略,還有伊斯蘭教派的分裂,也不會有今天的局面。再來,和平是國際政治妥協的結果,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和平」就是巴勒斯坦的災難。今天就談到這裡,如果你對新的中東局勢有任何想法,歡迎跟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伊朗核政策分析: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的觀點

為了解決伊斯蘭國教派的問題,作者張念卿 這樣論述:

伊朗之重要性在於:中東地區什葉派領導國家,擁有天然氣與石油資源,扼控波斯灣之世界海上運輸要道。鑒於伊朗1979年爆發革命後,長期挑戰美國主導之中東政治秩序,加上伊朗以發展核能之名推行核計畫,爆發可能具有軍事用途之核武爭議,因而遭到美歐及聯合國制裁,引起伊朗軍方威脅封鎖波斯灣之報復行動等,致使伊朗核問題成為全球兩大核武熱點議題之一。因此,本文問題意識:第一,伊朗核計畫與核政策引發爭端原因為何?第二,伊朗核政策與其他國家之交互影響與結果為何?第三,伊朗有無製造核武之分析與發展為何?本文研究發現:其一,不論是國際或非國際層次,皆對於伊朗的核政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現實主義理論各學派中,以新古典現實主

義對於伊朗核政策最具解釋力,該學派先從國際層次探討,指出伊朗伊斯蘭教什葉派政權深具反美意識形態,復因伊朗發展核計畫及對區域之宗教、政治介入,長期面臨美國之政、經壓力,自然將美國視為伊朗最大之國家安全威脅來源,因而,如何應對美國在國際體系上壓力,是伊朗決策者最重要課題。其二,在非國際層次方面,國家、個人層次之四個中介變項中,以領導者對美國政策之認知,最能直接影響伊朗核政策之形成,最高領袖雖重視保守派戰略文化,卻同時保持政策彈性,另外革命衛隊之因素是伊朗核政策中最特別之中介變項,在所有政府機構中,是唯一具有擬定、執行自身政策能力之變項,因而能相當程度影響羅哈尼政府之核政策。整體而言,就伊朗政府有無

製造核武之分析與發展之問題,以內賈德政府時期對國際環境抱持高度不安全感、堅信美國及其盟友以色列意圖顛覆伊朗,以及內賈德重用革命衛隊之立場,佐以內賈德不計一切代價發展濃縮鈾科技等的事實,可以發現內賈德政府最具有發展核武力量之意圖。羅哈尼政府上台後,鑒於美歐制裁衝擊經濟,伊朗強硬保守派擁核圖謀暫時受到壓制,然實際上仍盼保留核計畫,掌握濃縮鈾技術成果;目前羅哈尼政府雖仍以核子協議為重,且未明顯遭到最高領袖哈米尼之疏遠,然而,強硬保守派的勢力已因美國川普政府退出協議而壯大,革命衛隊更已適應國際制裁,以致立場趨於強硬,強硬保守派能否再受到抑制,成為未來伊朗核議題之重要變數。基此,本文研究建議:其一,鑒於

美國拜登甫於2月上台,伊朗則將於今年6月舉行總統大選,而伊朗國內強硬保守派勢力上升,故拜登如欲在羅哈尼下台前在核問題上取得進展,時間較為急迫,因而必須關注美國會否加強與歐盟、俄國、中國互動,以避免伊朗核問題惡化之趨勢。其二,伊朗最高領袖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不佳,尚未任命其繼任人選,故伊朗總統大選前可能參選人之政見、是否獲得哈米尼支持等,將是未來值得關注之重點。其三,未來一旦伊朗決定重新加入核子協議,羅哈尼政府將如何補償或滿足革命衛隊之損失與利益,方能說服革命衛隊配合羅哈尼政府,重新回到核子協議,將是觀察革命衛隊會否破壞伊朗重新加入核子協議之重要指標。

勇抗強權:阿富汗

為了解決伊斯蘭國教派的問題,作者蘇育平 這樣論述:

  阿富汗——一個讓現代世界覺得是充滿危險與宗教保守主義印象的國家,幾乎是與「貧窮、戰爭、衝突、血腥、難民、飢荒、毒品」等各種負面因素畫上等號式是連結號。但是研究它的起源,發現阿富汗居然是古希臘與古波斯文明的正統傳承者,歷史上其實大多數的正統皇朝都是同時統治伊朗與阿富汗(呼羅珊)。   阿富汗擁有豐富多元的中亞希臘、波斯、突厥文化的遺產,只可惜近現代之後成為列強競逐的戰場,以及各伊斯蘭極端教派搶佔地盤的目標,以致在國際媒體中見不到它真正美好的一面。本書,將引領大家認識媒體之外另一個鮮為人所知的阿富汗,讓我們一探究竟這個被稱為「帝國墳場」名號的民族,為何是古波斯文明的傳承者

。 各界真情推薦   鄭泰祥  前中華民國駐土耳其代表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王志宏  經典雜誌總編輯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徐峰堯  《怎麼就到了突尼西亞︰發現10337公里外的奇幻角度》作者   劉柏君  索非亞《通靈少女》角色原型

二戰後台灣伊斯蘭墓葬建築之研究

為了解決伊斯蘭國教派的問題,作者王大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漢語穆斯林社群的墓葬建築發展,以及其展現的文化意義,這是台灣穆斯林在特定社會環境下,所衍生的宗教觀念與族群認同等意識形態。墓葬建築(funerary architecture)包含了地下埋葬亡者的空間以及地上的構造物,通常為紀念死者,或表達宗教理念、身分認同,而產生具象徵意涵的建築型式。早期穆斯林遵從宗教經典的啟示,或是效法原型典範,並參照阿拉伯半島的風土民情,建構出理想的墓葬型式。主要目的有三,其一為尊重死者的遺體,二則為建構信仰中的死後世界,三則為表達尊主獨一的思想。這些目的衍生出基本建構方法,例如墓穴的作法、墳墓的方向、墓塚的外型等等。由於不同社會環境中的穆斯林,對伊

斯蘭信仰的詮釋有所差異,又在伊斯蘭傳播過程中廣納吸收了異文化,伊斯蘭墓葬建築發展出了多元而豐富的樣貌,超越了原初的伊斯蘭本質,並被賦於各種不同意涵。台灣的漢語穆斯林社群處於伊斯蘭世界(Dar al-Islam)之外,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群體(minority),而他們也有結合漢文化及伊斯蘭信仰的悠久傳統。由於歷史因素而遷徙來台的他們擁有離散(diaspora)的背景,缺乏完善的穆斯林社群及信仰教育,宗教意識淡化,又因政治軍事的身分,台灣穆斯林有著漢文化思想、伊斯蘭信仰、忠黨愛國意識等多重的自我身分認同。而近年來新一代的穆斯林,以及國際間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使台灣穆斯林開始接觸了伊斯蘭復興思想,也

出現了台灣本土意識,而擁有更具多元性的自我認同。本研究經由調查文獻、田調、訪談的過程,了解伊斯蘭墓葬建築的建構,其空間結構、平面布局、外觀型式等,是如何再現(represent)台灣穆斯林對信仰的信念,以及自我身分認同。實踐這些想法的過程,包含了清真寺的專業指導、穆斯林大眾對伊斯蘭的想像,以及台灣造墓師的詮釋,並利用本土的材料技術,衍生出具台灣特性的伊斯蘭墓葬建築。而後來伊斯蘭復興思想的引入,以及社會發展下必然的埋葬空間問題,使穆斯林面對現代化的挑戰,需要更進一步調適墓葬建築,使其能適應當代需求又符合教法,而有簡化及規格化的趨勢。整體而言,台灣伊斯蘭墓葬建築可總結出三個核心議題。首先,伊斯蘭墓

葬建築的基本原則,再現了穆斯林的宗教精神以及自我身分認同。其次,台灣穆斯林的多重身分認同的意識形態以及所處社會環境,共同建構出台灣特色的伊斯蘭墓葬建築。最後,今日快速變遷的社會,不斷有許多有關喪葬處理方法的議題,勢必會衝擊到穆斯林的墓葬觀念,因此當代穆斯林需要持續的思辨討論,尋求一個符合宗教精神,又能適應不同情形的理想墓葬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