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基金會取消捐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輔仁大學 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楊長林所指導 周玉婷的 庇護工場中身心障礙者的轉職研究 (2021),提出伊甸基金會取消捐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庇護工場、身心障礙者、轉職、庇護轉銜、職務再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孫煒所指導 李慕義的 我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從事政策倡議之研究:以基督教為取向 (2013),提出因為有 信仰型非營利組織、信仰組織、政策倡議、信仰密度、倡議策略、倡議阻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伊甸基金會取消捐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伊甸基金會取消捐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庇護工場中身心障礙者的轉職研究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取消捐款的問題,作者周玉婷 這樣論述:

『庇護』不應該是安置身心障礙者的長遠之計,誰也無法負責另一個人的一生。本研究欲探討身心障礙者轉職遭遇問題,很多的身心障礙者並非一出生便先天不足,更多的是後天因為疾病、意外所造成。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身心障礙者補助費用年年驚人遞增。儘管有社會福利、企業贊助捐款,但仍無法保證永久穩定。短期的補助不應該取代長遠的訓練,庇護工場封閉的環境打造溫室花朵,加速身心障礙者的退化。提供之庇護就業被濫用為變相的托管所。對市場的掌握度不足導致訓練方向無法符合市場所需,一般職場更是對身心障礙者充滿了排斥。  透過訪談發現轉職困難主要原因包括身心障礙者能力不足、庇護工場資源不足以及一般職場普遍對身心障礙者的認知不足

。依據訪談結果設計三階段的解決方案,期望能透過職能訓練身心障礙員工融合生活提升自立並強化技能,庇護工場公開透明身心障礙員工的需求並建立共享資料庫以增進資源的流動避免閒置浪費,以及運用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補助專案以幫助漸漸高齡化的社會共享職場友善。共同將照顧身心障礙者的成本分攤社會,減少資源閒置浪費,讓整個社會更加美好融合。

我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從事政策倡議之研究:以基督教為取向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取消捐款的問題,作者李慕義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研究興趣逐漸提高,而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範疇,除了進行公私協力之合作性互動,價值性、政策性之倡議亦為雙方互動中不可忽視之一環,亦是非營利組織重要功能。本研究包含以下四個研究目的與問題:一、探討我國基督教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倡議經驗、倡議理念與動機、倡議計畫形成之過程以及倡議的方式與策略之運用。二、探討我國基督教信仰組織的倡議經驗、倡議動機以及倡議的方式與策略之運用。三、聚焦在我國基督教信仰型非營利組織與基督教信仰組織之倡議模式,了解雙方之倡議經驗,並相互對照探討。比較兩者間在倡議經驗、動機上為何有此差異及其意涵。四、分析我國基督教信仰型非營利組織

的倡議特徵、差異及其原因。 本研究並提出「信仰密度」之概念,並且區別「信仰型非營利組織」與「信仰組織」二者之性質,以作為本研究的分析架構。根據此一架構,訪談三個信仰密度以及規模互異的信仰型非營利組織:勵馨基金會、伊甸基金會、基督教晨曦會,並訪談一個信仰組織-錫安山新約教會-作為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對照,以突顯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倡議特色。在運用所得實際資料與文獻推論之互相驗證發現:第一,信仰型非營利組織之倡議理念同時包含信仰因素與社會工作專業理念;發展較成熟的信仰型非營利組織,倡議行動皆由執行階層所驅動;較大型的信仰型非營利組織重視媒體、公關等倡議策略,然近年媒體環境之改變,增加透過媒體進行

倡議之困難度,並且較大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會產生與政府合作或倡議之兩難。第二,信仰組織會以天啟、神諭(上帝的感動)作為倡議的驅動因素之一,並且採取「消極不作為」策略為倡議手段。第三,對照信仰型非營利組織與信仰組織兩者的倡議經驗後,本研究發現:(1)信仰型非營利組織想要積極改造社會而產生倡議需求;信仰組織想要脫離社會而產生倡議需求。(2)信仰密度較高的組織,其從事政策倡議之外部阻力,較信仰密度較低的組織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