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杏林子,李文寫的 生命是一首歌:杏林子精選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黃北豪、郭倉義所指導 江春梅的 以平衡計分卡研究非營利組織之績效-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山難搜救協會中區搜救委員會、南區搜救委員會為例 (2020),提出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營利組織、平衡計分卡、績效評估、衡量指標、平衡計分卡於非營利組織之適性應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鍾從定 博士、楊明宗 博士所指導 徐桂里的 社會企業的價值創造:商業模式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社會企業、商業模式、價值創造、價值鏈、社會創新的重點而找出了 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命是一首歌:杏林子精選集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的問題,作者杏林子,李文 這樣論述:

  一百萬大募集 十一月,我們在景美溪口街四十號,以每月五千元租用一間二十餘坪的民房,作為辦公室及職訓場所。 這時,有一位熱心的年輕人倪華辰加入我們。他原本打算出國留學,手續辦好,趁著出國前的空檔到伊甸當義工,沒想到被我們的工作理念和熱忱感動,竟然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加入伊甸的服務行列。他說過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我出國是為追求一份理想,如今我發現可以在伊甸找到,我為什麼還要出去?」 倪華辰原為出國準備,學習剪紙、中國結編織,此時全派上用場。跟著大夥兒一起粉刷房子、佈置新居,還特別用粗麻繩編了兩個大大的中國結掛在牆上。唯一的教室面臨大街,擔心學生上課不專心,特別把靠街的四扇落地窗裱上

宣紙,貼上倪華辰剪的大紅色剪紙。整個辦公室佈置得典雅別致,很有藝術味道。   接著,正式籌備職訓班。為了解什麼樣的職種適合殘障朋友,且具有市場潛力,特別委託中華徵信公司代為調查。經過評估,認為當時中國結在陳夏生女士的大力提倡下,蔚為風氣,頗有發展潛力。因此,我們決定先開「中國結班」。原本希望學生結訓後,有實際成果再向社會大眾公佈。沒想到記者朋友神通廣大,不知怎地,被《中國時報》記者林淑玲得知,發了一則「杏林子創辦伊甸樂園,百萬元稿費造福殘障」的新聞。新聞一發,猶如捅翻馬蜂窩,各報記者爭相追蹤報導,令人疲於招架,逼使我們不得不提前曝光。遂決定十二月一日召開記者會。  十一月二十八日,我們先在溪口

街景美禮拜堂,舉辦一場感恩禮拜,把伊甸基金會恭恭敬敬獻給上帝。伊甸原是從神而來,未來的路同樣交託在神的手中,求祂恩手看顧保守。 當天,嘉賓如潮,小小的禮拜堂爆滿不說,連院子都擠滿人。我穿一身粉色衣裙,加上襟上的大紅花,好友拓蕪忍不住打趣說: 「劉俠,你今天真像新嫁娘!」 「對啊!我嫁給上帝了!」我喜孜孜地回答。   當時成立財團法人,至少要一百萬基金,我們的錢根本不夠。經過媒體呼籲,社會反應熱烈,許多朋友不但自己捐款,尚且發動親朋好友;大專院校學生舉辦各種活動義賣,將所得捐給伊甸。海外僑胞同樣不落人後,僑居加州的謝冰瑩老師、喻麗清、路一沙等作家朋友更是熱心。他們把所有認識的朋友列成名單,一個一

個打電話「強迫樂捐」。  美國《華府新聞報》的齊鳴女士,發起讀者一人一元運動。彷彿每個人的胸臆間都有一把無形的火熊熊燃燒,從國內燒到海外。 我沾了會寫文章的好處,不斷透過我的筆,將殘障朋友的困難和需要,以及伊甸創設的宗旨目標表達出來。台灣最大的五家報紙,中時、聯合、中央、新生、中華不約而同刊出我的文章,並且在文後注明捐款帳號。  媒體發揮無遠弗屆、既深且廣的影響力,那段日子,捐款如雪片般飛來,短短不到四個月時間,伊甸就湊足一百萬元,完成立案手續。全銜「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伊甸殘障福利事業基金會」。不過我們習慣以十二月一日當做伊甸的生日。  按照財團法人的組織規章,以董事會為對外代表。  第一屆的

伊甸董事除發起的陳俊良、謝才智、范振蕙和我之外,另聘請俞禮正、曹慶以及我們的精神領袖周聯華牧師,共計七位。董事會下分訓練部、輔導部、宗教部、行政部、財務部、企業部。 首屆董事長由我擔任。謝才智、范振蕙兩位董事分任總幹事及行政部主任。才智一向關懷社會福利,對相關課題鑽研甚深;振蕙則是女中豪傑,辦事能力一流,頗有巾幗不讓鬚眉氣概。 每個殘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痛苦,多少造成心理傷痕。這些傷痕反映在行為和情緒上,往往造成自我接納以及人際互動的困難。這時,就需要社工人員給予心理輔導。  輔導部是由剛自輔大社會系畢業的孫蕙蘭負責。蕙蘭個子嬌小玲瓏,口才佳,人緣亦佳,本身又是位

殘障朋友,輔導起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福音組由巫士負責。士的姊姊是小兒麻痹患者,從小就清楚家有殘障兒的辛苦和艱難。他是中華神學院畢業,極喜愛音樂,「靈光團契」、「瞽音詩班」和每天早上的晨更都是由他帶領。   財務部由范振蕙兼任。另外聘請剛從家職畢業的蔡鳳妹擔任會計。鳳妹脊雙枴,人美嘴甜,又會撒嬌,是大家口中的小阿妹。 至於訓練部、企業部及福利工廠則全由倪華辰一肩挑起。 說來可笑,我們這群工作人員沒有一個有實務經驗,尤其是我,更是菜鳥一隻。慚愧得很,堂堂董事長第一次批公文就批錯地方,還是華辰提醒我。初生之犢不畏虎,在強烈的學習動機下,每個人都興致高昂,幹勁十足。   招生時,我們就事先告知學員

,伊甸是個基督教機構。我們決不勉強他們的信仰,但我們一些特有的活動,希望他們參加,例如早上晨更。每天早上八點半,所有同工和學員聚在一起唱詩、禱告。為配合學員的程度和喜愛,我們選用勵志性的《荒漠甘泉》和輕快流暢的現代詩歌,潛移默化,讓他們一點一點認識基督教。 初初開始,儘管有些學員排斥我們講《聖經》,但每個人都喜歡唱詩歌。甚至許多學員離開伊甸多年,最懷念的還是一大清早大夥兒一起唱歌的快樂時光。也有不少學員不知不覺掉進我們的「陷阱」。  從好奇到追求,漸漸明白《聖經》的道理,最後受洗信主,成為基督徒。 最早的會址場地實在太小,教室只坐得下十幾個學生,其他的班級只好借用附近的學校和教會上課。最有趣的

是,輔導室由原來的浴室改裝。在浴缸上搭塊木板,鋪一塊地攤買來的廉價地毯,權當輔導椅。輔導室和廁所只隔一層薄薄的木板,由於輔導必須在極隱密的情形下進行,因此嚴格規定,輔導時間同工和學員一律不准上廁所。  於是,你就經常會看到有人在廁所門外跳腳的鏡頭。如今回憶起來,仍不覺莞爾。  一九八三年夏天,伊甸初辦不過半年,九歌出版社的蔡文甫先生突然打電話給我:「劉俠,我想把你的《另一種愛情》送去參加國家文藝獎評審,好不好?」 「有沒有銀子?」我衝口而出。 「有,獎金十五萬呢!」 「那好,有銀子我就要,我們伊甸正好缺錢!」 六月二十八日,我獲得第八屆國家文藝獎,獎金當場捐給伊甸。這個獎使我的心大得安慰,上帝

知道一個文學創作者,最在意的是文學上的肯定,所以祂在我順服、甘心將自己擺上當做活祭之後,給了我最大的獎賞。   伊甸精神 《聖經》上說,要愛那最小的弟兄,就像愛在耶穌身上一樣。我想到陶淵明有兩句詩「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意義相彷彿,就用這兩句詩當做伊甸的精神標語、服務理念。 除精神標語外,當然也得有自己的標誌。這是出於我的構想,由裝修伊甸會址的設計師陳立繪圖。輪椅原本就是殘障者的標誌,「伊甸」兩字以兩個半圓形嵌在輪子中間,意涵伊甸永遠推動殘障福利往前跑。好似有點大言不慚,但往後社會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伊甸的確扮演一個推動者角色。 至於伊甸的會歌,不能不提樸月和黃友棣伯伯。  樸月的義父是有「

中國合唱之父」之稱的李抱忱先生,因而認識許多音樂界朋友,包括黃友棣、韋瀚章、林聲翕三位耆老。我榮獲國家文藝獎時,三老同獲特別貢獻獎。頒獎會場上,黃伯伯拉著樸月前來對我說:「劉俠,我要介紹一位朋友給你!」 我和樸月相對大笑,蓋我們認識久矣,何勞介紹。黃伯伯接著說:「既然認識就好辦,我命令她寫一首歌詞送給伊甸,我來譜曲。」 真是天外飛來的好消息。  我和黃伯伯雖是初次見面,卻有如沐春風之感。黃伯伯睿智寬容,尤其對晚輩提攜愛護,令人深深動容。他主動要為伊甸譜曲,恐怕也是出於一份對晚輩的期許嘉勉之心吧! 很快,樸月作詞、黃伯伯作曲搭配無間下,伊甸有了自己的會歌〈伊甸之歌〉。這首歌簡短活潑,有進行曲的節

奏,唱起來特別顯得精神有力。  歌詞如下:  我們有個快樂的家園 這是上帝祝福的伊甸 我們手牽手、肩並肩 彼此扶持,齊心奉獻 我們相愛相親,不尤不怨 軀體雖殘心志堅 在基督的愛中,把人間的不幸 化作光榮的冠冕  譜完〈伊甸之歌〉,兩人欲罷不能,又根據不同的殘障類別,分別譜就〈啟聰之歌〉、〈啟明之歌〉、〈啟智之歌〉、〈陽光之歌〉、〈啟健之歌〉,加上〈伊甸之歌〉,合成「伊甸組曲」。 兩人似乎越陷越深。只要伊甸有大型活動,立刻就有詞曲應合。  伊甸有一系列戶外活動,上山下海,這一對詞曲大師,有感殘障朋友挑戰大自然的勇氣可佩,又譜寫一套六首組曲「與我同行」,以壯聲色。為表揚炬光模範母親的偉大,而譜〈炬

光母親之歌〉;伊甸成立「喜樂四重唱」,於是又有〈喜樂之歌〉…… 我想,黃伯伯無非是想給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們一份寬廣無私的愛,彌補命運加諸他們身上的缺憾。記得孫觀漢教授的一句名言「有心的地方就有愛,有愛的地方就有美」。因為有這些可愛可敬的朋友,人間笙歌處處,花繁似錦。   精選杏林子關於鼓動生命的38篇重要文章,談他創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的初衷與辛苦歷程、多年來如何為身心障礙者發聲,杏林子以其自身經驗,歌頌生命,點燃希望。 本書特點★精選杏林子用生命一筆一畫刻劃出來的文章,鼓勵人心發揮助人的熱情! 作者簡介 杏林子(1942-2003)   本名劉俠,陝西省扶風縣人。北投國小畢業,獲靜

宜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十二歲時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全身關節均告損壞,但寫作不輟,除創作劇本四十多齣外,並出版散文集《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探索生命的深井》、《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等多種。作品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屢被收入《讀者文摘》中文版,及港台國中國小、僑校課本。創辦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為殘障者爭取福利。曾當選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以及榮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編者簡介 李文   曾任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人、董事長,與警察廣播電台「我愛我家」、「文藝之窗」節目製作主持人,曾獲廣播金鐘獎、金駝獎等,現任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常務董事、伊甸社會

福利基金會資源發展處專案顧問、台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講師。

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繼去年油電雙漲,民眾荷包縮水,今年景氣不見好轉,加上政局動盪,中秋節即將來臨,社­福團體卻還在苦等訂單。立委林佳龍今(14)日號召企業及社團做公益,認購上千盒月餅­分送低收入戶跟弱勢團體,林佳龍表示,七年來,協助認購公益團體所做的月餅高達800­0盒,也號召超過900人次的志工至庇護工場包月餅,他強調,中秋節月餅業績,是社福­單位一年1/3的收入來源,希望各界朋友能一起做公益,剩下五天的時間,一起衝業績,­向庇護工場訂購月餅,也幫助更多的人!

林佳龍表示,今年促成財團法人卿雲慈善基金會、國際蘭馨會台中分會及許多企業家,向社­福團體訂購月餅,包含瑪利亞愛心家園、蒙恩聽障烘焙坊、十方啟能中心、伊甸基金會及天­主教立達啟能中心,五間社福團體因此多賣出上千盒的月餅,對增加收入不無小補。林佳龍­說,這個活動除了能幫助社福團體外,也讓弱勢族群在中秋節吃到好吃的月餅,上千盒的月­餅除了送給低收入戶外,也提供給服務單親家庭的「晚晴婦女協會」和關心愛滋患者的「露­德協會」,在中秋帶給他們溫暖。

林佳龍說,每年他都會號召志工一起到庇護工場親手做月餅,今年他也與妻子廖婉如一同號­召了60幾名志工到現場,然而,令他訝異的是,很多社福團體都表示,今年志工的需求不­需要太多,一問之下他才知道,今年月餅的訂單不如往年,所以人力過剩,距離中秋節不到­一個禮拜,儘管政府惡鬥,造成政局動盪,但社福團體的營收不應受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要­召開記者會,號召更多人認購月餅的原因!

林佳龍說,每年到了中秋節,很多朋友都會向他詢問,哪裡可以買到公益團體做的月餅,這­代表台灣社會充滿愛心,他希望,中秋團圓的日子,使更多家庭感到社會的溫暖,也希望拋­磚引玉,更多企業家能加入送暖的行動。如果大家在這個團圓的季節,有送禮需求、又想做­公益的話,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採購。

立達啟能中心社工組組長顏秋文表示,感謝林佳龍委員這七年來,對於社福單位中秋月餅的­協助與推銷,能連續七年協助社福單位推銷月餅,這也代表委員對於這個活動是有感情的。­但今年社福單位的訂單不如往年,透過今天的記者會,衷心希望大家能夠幫忙購買。

國際蘭馨會台中分會會長黃素珍說,很感謝林佳龍委員能搭起這平台,台中蘭馨會七年來都­能參與此活動,讓我們能藉此協助社會上的許多弱勢家庭,蘭馨會的宗旨就是「女人幫助女­人,女人當助小孩」,希望透過這活動能棒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露德協會秘書長徐森杰表示,十多年來,露德從早期辦理育幼院,到幫助弱勢家庭,及因感­染愛滋病離家者,感謝林佳龍委員中秋送暖活動,也感謝大家的幫忙,讓人感受到這社會的­溫暖。

林佳龍強調,大家不用擔心品質、口感、賣相及包裝等問題,以他親自到現場包月餅的經驗­,這些社福團體很重視衛生,每年也研發新的口味,但也因為顧及食用者的健康,所以未添­加防腐劑,但在銷售上卻有很大的時間壓力;林佳龍更在他的blog貼上台中社福團體販­售月餅的資訊,呼籲大家能多多認購,也祝福大家今年都有個愉快、美好的中秋節。

五家庇護工廠相關資訊皆在林佳龍的Blog連結為:
http://forpeople.pixnet.net/blog/post/156021086

以平衡計分卡研究非營利組織之績效-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山難搜救協會中區搜救委員會、南區搜救委員會為例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的問題,作者江春梅 這樣論述:

鑒於今年政府開放山林的政策,以及因疫情致觀光人口無法出國旅遊,而轉向登山健行,是近年登山運動越趨蓬勃,登山人口迅速增加,並朝世界名山攀登,登山風氣之盛,已使我國活躍於國際登山舞台。登山活動為專業及高風險之活動,常因天候個人體力、經驗、專業能力不足而造成山難。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的任務是宣導登山安全知識及增進山難搜救技術,期許山難發生時,從事登山活動之人有足夠的自救能力並配合主管機關,提供專業知識之指揮參與搜救。本研究期由平衡計分卡的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4大構面來研究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評估,並進一步為該個案組織發掘可使未來活動更績優的重要因子,以作為個案團體調整經營績效評量模式

之參考。本研究的結論是,BSC可適用於個案非營利組織,運用BSC可讓組織的策略能更精確、更準確,也可讓個案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方向、目標與社會公益需求同步。再者,登山安全教育的推廣是個案組織最重要目標。透過BSC之設計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更會注重績效以及績效評估。也更容易建立一個學習型的卓越組織文化,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社會企業的價值創造:商業模式研究

為了解決伊甸基金會服務宗旨的問題,作者徐桂里 這樣論述:

公益資源分配的不足經常導致非營利組織在經營管理上面臨許多挑戰,於是同時具有社會價值與企業績效的創新型態之社會企業逐漸興起。但是社會企業應有合適的經營模式,才能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亦維持良好的經營績效。本研究對於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探討,試圖建構社會企業參考之創新的經營模式思考。本研究以個案方式,輔以次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藉由商業模式各構面不同角度切入觀察與分析。透過本研究資料分析整理,可以肯定社會企業經營具有解決社會問題與創造社會價值,其創始動機與一般企業不同,企業主要受到金錢的驅動,而社會企業創始者的利他主義取代了金錢回報誘因,因此社會企業透過價值創造,提供就業服務、 技藝訓練、環境資

源保護與再生利用等方式,透過價值傳遞系統給資源不足、被忽視,或極弱勢的目標人口,進而實踐社會使命。研究發現,社會企業有效的商業模式設計,具有解決社會問題與需求的社會價值創造,社會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設計,提供了社會影響力、共善合作、社會創新的實證。本研究案例提供社會企業經營典範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