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藐三菩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何謂三藐三菩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無門慧開禪師寫的 無門關:開悟的臨門一腳 和張宏實的 張宏實圖解心經.金剛經【暢銷經典版套書】(二冊):《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千 和橡實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哲學系 石朝穎所指導 林秀娟的 《壇經》「自性」之文獻學研究 (2017),提出何謂三藐三菩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殊般若》、《壇經》、自性、一行三昧、中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仇小屏所指導 傅香頤的 寒山詩白色意象研究--以月、雲、雪意象為考察對象 (2015),提出因為有 寒山詩、白色意象、月意象、雲意象、雪意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何謂三藐三菩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何謂三藐三菩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門關:開悟的臨門一腳

為了解決何謂三藐三菩提的問題,作者無門慧開禪師 這樣論述:

只怕你不參,不怕你不破參! 只怕不入門,不怕你找無門!   道,怎麼會說無門呢?這裡的道,不是如來世尊所說的道,而是禪宗所說的道。禪宗所說的道,是第一義諦,是勝義諦,也就是中道,空有不二的空性。所謂中道,是空有不二,故不常亦不斷、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或者如《心經》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垢(亦)不淨,不增(亦)不減。」我們也可以增加:不一亦不二、不大亦不小、不聖亦不凡、不輪迴亦不涅槃、不煩惱亦不菩提,一切皆不二。   禪宗所說的道,不是一般通俗所說的道。一般所說的道,是有門的,是很清楚的,是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唯有禪宗所說的修道是無門,參一個「無」字,話頭先行,以

話頭斷一切煩惱。   誰才能夠進入無門的道呢?只有盡大地人。盡大地人得入,指的就是對於天地、一切萬法,都已經觀到諸法實相的人,才能夠進入。   「無」是修行重點   佛家修行的重點都在「無」字,凡夫眾生執著一切有,執著有我,有山河大地的一切萬法。甚至執著有一個離開五蘊的大我,五蘊之內有一個不變的我,稱之為靈魂。也就是說,因為凡夫執著什麼都有,五蘊有人我;萬事萬物有法我,所以認為離開五蘊之外、萬事萬物之外有一個造物主。   佛開悟之後,開示眾生要觀五蘊無我,要觀一切法無我。從《阿含經》開始,有所謂緣起,《雜阿含經》提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此」指的是因緣

,「彼」指的是果報。在《雜阿含經》中,佛說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憂悲愁惱,這稱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反過來,修行者去除了無明,因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愁惱滅。從《阿含經》開始,一切佛法都是以「無」為門而入涅槃的。   原始、部派佛教有所謂三法印:無常、苦、無我。苦就是無樂,何謂無樂?就是沒有快樂可言,也就是世間一切無淨,都沒有清淨的,都是雜染的。又是「無」!一切萬法都是無我的,世間法無我,出世間法也是無我。   大乘般若中觀在緣起無我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開演無自性空,不僅五蘊人無我,同時也進一步破小乘行

者所執著的「我空法有」,也破法有。人我是空,法我是空,一切色法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即《大般若經》所說的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般若經典廣開「無」字法門。   以大家所熟知的《心經》而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經文一直空,從世間法空、五蘊空、六根空、六塵空、六識空,一直到十八界空。出世間的修行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流轉十二因緣空,還滅十二因緣也空;「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四聖諦空;「無智亦無得」,連大乘六波羅蜜也是空。   又譬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於布施。

」所謂無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就是「云何住其心」的方法。如何降伏其心呢?修行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後,度盡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度者。又是「無」。《金剛經》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皆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皆亦無。   《唯識學》也是講無。在說明一切法相皆由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習氣所轉起之後,又說了三自性。三自性就是三無自性性,依他起性是生無自性性,遍計所執性是相無自性性,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性。所以唯識學也是在講無,在講空。   即使是如來藏的思想,也主張佛性的體是畢竟空。雖然依佛性生起一切萬法,生起一切山河大地、有情、無情,但諸法

實相的體是畢竟空。再者,《六祖壇經》以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無法門都是「無」字。《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無。   慧開禪師是參「狗子沒有佛性」這一個話頭,參了六年才開悟,所以開悟之後大談「無」字。後來在教導眾生的過程之中,把過去禪宗祖師在教導弟子的公案,收集了四十八則,這些著名公案以「無門關」為說明。   這表示佛法的修行著重在「無」字,著重在「空」字,不要執著,不要顛倒,不要打妄想,一切皆無,可是無或空,並非否定所有現象,而是現象無體、現象不真,現象是緣起而性空,如此才是中道。如果執著一切皆無、一切皆空,又落於偏。凡夫眾生執著有邊,或是修行者執著無邊、執著

空邊,都是偏見。   慧開法師收集了四十八則著名公案,時代背景主要都在唐朝,因為唐朝是禪宗大盛的時代,尤其六祖惠能大師之後,一花開五葉。五大宗派禪師用各種方法令眾生理解:這個世間是空,這個世間是無,只是因為眾生顛倒無明,執著有而已,世間的真相是空性、是無的。  

《壇經》「自性」之文獻學研究

為了解決何謂三藐三菩提的問題,作者林秀娟 這樣論述:

《壇經》最大醒世意義在找回自己、見到自性。但是仍有諸多有關自性的問題有待研究。為免以訛傳訛,筆者依據印度梵本漢譯的《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及相關典籍深入探索、比較、闡明、證實《壇經》的見地、修行和果位。本文將不同版本的《壇經》,以文獻學的方式,進行鑑別、分類、比較和編目,並輔以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壇經》中的「自性」。接著從《文殊般若》的一行三昧到《壇經》的自性,呈現出修行的道和果,以及不二的中道思想。本文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壇經》各種版本的文獻處理,第三章《壇經》「自性」相關論題,第四章是從《文殊般若》解析《壇經》自性的開顯,第五章是結論,由此依次彰顯人人本具之「自性」。

張宏實圖解心經.金剛經【暢銷經典版套書】(二冊):《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

為了解決何謂三藐三菩提的問題,作者張宏實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     《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     帶你真正讀懂《心經》的經典作品   特別追加全新序文:讓讀者更快進入《心經》智慧的五個關鍵心要!     260字的《心經》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卻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本書以近兩百幅圖解與表格,介紹《心經》的義趣和佛學核心義理!     ◎最新收錄:作者解析讀懂《心經》的五個關鍵心要   ◎讀懂《心經》的四大關鍵。   ◎十個中英《心經》版本逐字交叉比對,還原心經的完整面貌。   ◎達賴喇嘛精彩解釋《心經》最後咒語所隱含的修行次第。   ◎日本的空海大師、中國的

東初老人精闢分析《心經》是密教經典。     這部簡短的經廣受世人喜愛,在佛教道場裡,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此經。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了解義趣的人卻很有限。關鍵原因在於這是一部經過萃取濃縮度極高的經,但卻能精確而完整地闡述五蘊、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核心義理,並清楚告訴人們獲得真正解脫智慧的修學次第。     對於這部濃縮度極高的經典,「圖解」正好是最好的表達與詮釋工具。本書作者張宏實先生透過對十個《心經》版本逐字逐句的交叉比對與相互補充,整理出近兩百幅圖解與表格,讓讀者用圖解讀《心經》,不僅能準確地閱讀到《心經》的關鍵要點,並能啟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可以說是閱讀《心經》的

新方法新體驗。     ◎進入《心經》智慧的五個關鍵心要   1.首先必須弄懂心經的「是」。   2.跳下智慧之海,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   3.啟動直覺意識,照見五蘊皆空。   4.正確領略「無」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5.更多的超越!「無智亦無得」。     ◎讀懂《心經》的四個關鍵   1.關鍵佛法詞彙的學習   2.掌握關鍵詞彙的梵語原義   3.讀《心經》略本,也要讀廣本   4.掌握《心經》的修學次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精彩單元】   ◎先睹為快!基礎19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該怎麼唸?   玄奘大師為何不將「般若」直接翻譯成

「智慧」就好?   「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   《心經》起源於何時?   《心經》是經還是咒?   為何人人都愛讀《心經》?     ◎逐字解經:詳解53句經文     ◎追根究柢!進階15問   《心經》的文字是擷取自《大般若經》的哪些部分?   《心經》咒語的原始出處在哪裡?   西方學者孔茲將般若思想的發展分為哪四個階段?   要到達佛陀境界可透過哪三種般若?   小乘聖者與大乘菩薩獲得的智慧有何不同?     《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     與《心經》並駕齊驅,學習佛教「空性」的代表經典之一   《金剛經》的內容以「一心二鑰」貫穿全經,   用一顆慈悲心與兩把智慧鑰匙,來開啟「

相」與「法」的觀照,   再透過對「相」與「法」的體悟,從「有的世界」走入「空的境態」。     全經五千餘字,沒有一個「空」字,卻被視為大乘佛教討論「空性」哲理的代表。   慈悲是貫穿《金剛經》的精神,卻經常被忽略,書中亦有精采剖析。   本書以近兩百五十幅圖解及各式表格,帶你深入探究《金剛經》的真義。     ◎最新收錄:作者分享如何理解並實踐《金剛經》的最新心得。首先,從量子力學開始理解《金剛經》;接著,先有形,再將心放入,然後超越形的限制,就能將《金剛經》融入生活之中。     ◎新增書面附錄,方便直接閱覽:東方四大譯經師鳩摩羅什、玄奘、真諦、義淨,以及西方譯師孔茲,共六個中英梵《金剛

經》版本完整經文、對照分析表及關鍵字比較表,讓人貼近經典原貌。     ◎孔茲對《金剛經》的結構分析:更是念誦本經典的最佳指引。     《金剛經》透過釋迦牟尼佛與其弟子「解空第一」須菩提一來一往的對話,把一個初入大乘的發心菩薩,如何逐漸體悟不同階段的空性,一步步往前邁進而成為大菩薩,以至於成佛的修學次第清楚呈現出來。如果說《心經》是濃縮精練版的談空經典,《金剛經》就是華麗演繹版的談空經典。      空性境界,用普通話來說,是代表那個無法言說的奇妙的寂靜解脫境界,以佛教用語來說,就是「涅槃境界」。小乘行者認為這就是修行最後要到達的地方。但《金剛經》卻告訴我們,最高的空性境界是要打破界限,「能

自在無礙的往來於涅槃境界和我們所生存的娑婆世界」,這樣的境界《金剛經》裡一再地用佛陀的另一個稱呼「如來」來表示,全經「如來」一詞便出現了87次,真是個奇妙的提醒與表達。     菩薩想要徹底體悟這最高空性,要具備「一心二鑰」。「一心」指的是慈悲,「二鑰」指的是兩把開啟智慧、體悟「法、相」的鑰匙。菩薩沒有這兩者,就無法達到真正自在無礙的空性境界。     【精彩單元】   ◎基礎分析:47個子題帶你進入《金剛經》的世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八個字是什麼意思?《金剛經》是為誰說的?《金剛經》的核心概念是什麼?《金剛經》所說的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     點出經裡的五道空性練習題,說明古代解空高

手僧肇、當代導師印順長老、西方般若學者孔茲等三位大師的解題模型。     洞悉《金剛經》關鍵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住、四相、三十二相、降伏其心、布施、悉知悉見、福德……等。     同時認識《金剛經》的歷史源流。     ◎逐分解經:依照昭明太子32分詳細解析   什麼是「無餘涅槃」的境界?何謂「不住相」布施?佛陀如何看待三種不同發心者?持誦《金剛經》能消除前世罪業?有相布施和持經的福智比較為何?佛說連「如來」都要破除?發心的菩薩,對「一切法」該有的態度為何?

寒山詩白色意象研究--以月、雲、雪意象為考察對象

為了解決何謂三藐三菩提的問題,作者傅香頤 這樣論述:

本論文之研究,係以寒山詩中出現次數三次以上,在色彩上皆屬白色,且較能反映寒山佛禪思想的「月意象」、「雲意象」和「雪意象」為研究對象。在月意象、雲意象及雪意象的章節開頭,先探討寒山詩之前以月、雲、雪入詩的作品所呈現出的各種意義,包括個別意象及複合意象,以期了解寒山詩的「月意象」、「雲意象」和「雪意象」對於前人詩作的承繼與開創,其次,在文本中先行分類以月、雲、雪入詩的作品並歸納出主題,而後分析其內涵義,並作出一個結論。希望透過歷時和共時的背景分析,能找出寒山詩中的月意象、雲意象和雪意象的特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