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表人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佛教代表人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曾文寫的 當代佛教與社會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蔣淑貞所指導 劉旻琪的 從《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談宋澤萊的佛教觀 (2015),提出佛教代表人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宋澤萊、佛教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林文欽所指導 陳秋燕的 東晉名士生死觀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東晉、生死觀、玄學、道教、佛教的重點而找出了 佛教代表人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教代表人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代佛教與社會

為了解決佛教代表人物的問題,作者楊曾文 這樣論述:

楊曾文,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東省即墨縣。漢族,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佛教協會所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有《中國佛教史》第1—3卷(任繼愈主編,合著)、《佛教的起源》、《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宋元禪宗史》、《中國佛教史論》、《佛教知識讀本》;主編並參與撰寫《佛教文化面面觀》、《當代佛教》、《日本近現代佛教史》、《中國佛教基礎知識》等;較編《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神會和尚禪話錄》、《臨濟宗》;翻譯《日本佛教史納》(村上專精著)、《印度佛教史概說》(合譯)。另有論文170多篇、譯

文35篇。 總序 序 引導宗教在當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的英明論斷 ——學習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和中共十七大報告關于宗教問題的論述 政教學三界協調互動,努力為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 中國歷史上的《法華經》及其在21世紀的意義 華嚴宗的法界圓融思想和21世紀的文明 人間佛教的展望 21世紀的人間佛教和佛教研究 21世紀兩岸社會與佛教的發展 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試論 趙樸初先生和新中國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從佛教結構談佛教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 試論佛教的現代詮釋 ——以中國漢語系佛教為中心 佛教和諧思想詮釋及其當代意義 從新時期寺院功能論都市寺院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當代佛教與生態文明建設 吸收先進科技,促進佛教適應時代發展 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和社會關懷 人間佛教與現代城市文明建設 加強佛學研究,推進佛教文化建設 ——在“佛教研究方法與佛教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詞 當代中國佛教文化建設之我見 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既仁且智之舉 ——星雲法師發表《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源自實踐,付諸實踐的人間佛教 ——讀滿義《“星雲模式”人間佛教》 中國佛教倫理及其當代價值 佛教倫理與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佛教的倫理思想 中國佛教的榮唇觀 當代佛教的社會教化責任 從中國佛教在北傳佛教中的地位看當代中國的佛教教育 時代召喚:培

養多方面優秀的佛教人才 ——兼論印順法師人生道路的啟示 培養適應現代,面向未來的優秀佛教人才 ——重慶佛教教育建言 太虛的人生佛教思想略論 太虛大師整理僧伽制度思想的啟示 新世紀人間佛教與佛教文化建設 ——祝賀印順大師百歲嵩壽 印順大師的佛學研究與人間佛教 歷盡磨難興學育人,致力振興中國佛教 ——現代僧中英杰慈航法師 如是弘願,如是偉業 ——紀念中國現代著名佛學家法尊法師 一代宗師,千秋功業 ——祝賀法尊法師紀念館落成,緬懷法尊法師 是豐碑,是旗幟,風範垂于天下,必將彪炳千秋 ——紀念趙樸初居士逝世五周年 緬懷中國當代佛教界的卓越領袖、人間佛教思想的倡導者趙樸初先生

——紀念趙樸初先生誕辰100周年 巨贊法師愛國受教的精神,永遠垂範後世 ——紀念巨贊法師圓寂20周年 巨贊法師對佛教教育的看法 ——紀念巨贊法師誕辰100周年 實踐人間佛教思想的楷模 ——紀念真禪法師圓寂10周年 八十年游心法海,千百秋光照人間 ——悼念印順大師 沉痛吊唁台灣法鼓山聖嚴法師 鐮田茂雄的中國佛教史研究 ——紀念鐮田教授逝世五周年 奧運的東方神韻 附錄 精神品格亟待提升:訪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曾文 《寶慶講寺叢書》已出書目 我1964年9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以後,被分配剄當時尚屬中國科學院的世界宗教研究所從事佛教研究,45年

來雖經歷過曲折困苦,然而始終沒有離亓過研究所,甚至也沒有想過離亓研究所,如今年已古稀,亦可謂“從一而終” 我多年從事中圄佛教史和日本佛教史研究,以考察、研究和論述古代佛教人物、享件、宗派、思想和文獻為主,對近現代特別是當代的佛教問題考察研究較少。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中圄改革開放日益深入和發展的形勢下,隨著黨和跛府適時調整對宗教認識和跛策,極大地推進了宗教界煥發新的活力,為利益群生和福利社會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教、學兩界的良性互動提供了寬闊的空間。教、學兩界學者經常聯合舉辦學術會議和其他形式的文教活動進行交流。 這樣一來,使筆者有了更多機會結識佛教界的朋友,也促使我

更加關心和了解佛教界的種種問題。實際上,有不少學術會議的主題就是適應形勢提出的現實問題,要出席會議就須認真思考撰寫出論文。2003年春,我雖已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退休,然而又應聘出任中圄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圄佛教文化研究所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居士親自主持成立的,是中圄佛教協會下屬的佛教文化研究機構和開展圄內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動的窗口。迄今筆者在任已經6年,多次聯合各地佛教協會、佛教團體和寺院舉行邀請教內外學者參加趵佛教學術會議。這樣一來,筆者考慮當代佛教的機會就更多了,陸陸續續撰寫了很多面向當代佛教的文章。最近粗略匯總了一下,體裁各異篇幅不等的文章大約有50多篇。 這

些文章涉及的面很廣,有的是自己聯系佛教歷史和現實情況學習黨的宗教理論和跛策的心得,有的是結合時代對佛教義理的詮釋和發揮,有的是囝繞佛教應當遙應時代和社會進步迸行變革的思考,特別是對近代太虛以來倡導的以貼近人生和改善人生為主旨的人生佛教及當代中圄佛教界倡導的人閬佛教撰寫了更多大章,此外是關于新時期佛教自身建設、佛教研究和文教事業、佛教如何促迸社會和諧、促迸經濟社會發展、推迸生態文明建設等問題的探討,還有犬量的是對在中圄近現代佛教史上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佛教代表人物的紀念文章或致詞。僅從這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中國佛教界和學術界對佛教在當代存在和發展問題的關心和思考。 最近,黃夏年同志告訴我說

,希望我為“寶慶講寺叢書”提供一冊書稿。于是,筆者便將我近年面對當代佛教問題撰寫的文稿加以整理,選擇了40多篇集為一冊,如果出版以後對關心當代中圄佛教走向的讀者有所裨益的話,筆者將感剄榮幸。 最後,借此機會向設立“寶慶講寺叢書”的寧波市寶慶講寺和朗宇法師、清修法師表示敬意,衷心感謝。 楊曾文

佛教代表人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兩年前當知道師傅回到越南順化慈孝寺度過最後日子時,心情沉重,兩年後,梅村的朋友透露禪師的健康狀況仍然不太穩定,時好時壞,但他依然心志堅強。一行禪師於2014年中風,2018年10月回到祖國越南,希望在他16歲時出家的地方──慈孝寺度過餘生。2020年10月11日,禪師在寺中度過了94歲生日。今天自己開始再閱讀他的著作,也重溫70年來四海弘法故事,在黑暗時代饒有意義。

1969年,一行禪師代表佛教和平使節參與巴黎和平對談。1973年簽署巴黎和約,越南政府取消了他的護照,拒絕讓他回到越南,自此流亡法國,長期在海外活動。而禪宗的正念修習,也因此而傳播遍世界,並且由宗教變成了心理治療方法,也成為生活哲學。因為流亡,才能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進入政府工作頭兩年,狀態不好,因緣際會,參加了梅村一星期的禪修營,並決定皈依一行禪師,同時也認識了真空法師,看了她的傳記《真愛的功課》,開始回溯他們年輕時在越南的經歷,包括反抗政府對佛教的壓迫,目睹同代人公開自焚抗議而無能為力,一行禪師為南北越和平而奔走,創出「入世佛教」,最後卻長期流亡在外。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15/ECQBRKYGHRABNHD2MNCJNGDIN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劉細良 #一行禪師 #香港人 #佛學 #梅村 #跟一行禪師過日常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從《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談宋澤萊的佛教觀

為了解決佛教代表人物的問題,作者劉旻琪 這樣論述:

筆者有鑒於宋澤萊的相關研究,甚少從宗教中的佛學觀點進行分析,並探討其捨棄佛教之因,故本論文從小說家的宗教信仰對應作品書寫,探究其心靈追尋的脈絡。宋澤萊雖然在佛教中證得阿羅漢,卻對人世的苦難無法跳脫,轉而在基督的信仰裡卻得到了救贖,其改宗經驗藉由《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加以呈現,書中情節除了可以對應現實中的作者由佛教轉入基督教、從厭世到入世的個人生命情境之外,也印證作家對於台灣民性集體性格的批判,其中包含多數臺灣人信仰的佛教和道教。宋澤萊藉小說中人物的宗教取向來呈現其改宗之因,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唐天養,代表的即是現實生活中的宋澤萊。唐天養在婚姻的桎梏下造成心靈枯竭,他浸淫佛學,從大乘佛教到原始佛

教卻無法擺脫生命的困頓,在一次機緣中深刻感受聖靈實體的降靈,生命困境因而得到救贖,且能藉基督靈力療癒他人,情節大量運用魔幻寫實手法。宋澤萊的生命情境亦是如此,從開悟參禪的佛教徒走向「因信稱義」的真理,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歷經許多的神秘經驗,被定義為魔幻寫實的小說對作者而言卻是異象小說,因其中牽涉了基督教的深層體驗。在自我追尋的過程中其生命經歷、宗教追尋、信仰擺盪皆可與小說相互映證。

東晉名士生死觀研究

為了解決佛教代表人物的問題,作者陳秋燕 這樣論述:

東晉,就歷史的斷代而言,從南渡建康至劉裕篡晉為止,也就是晉元帝建武元年﹙西元317﹚至恭帝元熙二年﹙西元420﹚,共十一君,約百年歷史。東晉於接續魏晉玄學之燦然,後有隋唐文化之興起,百年歷史的思想內涵,有其承先啟後之作用,不容忽略。儒道二家思想,向為中國思想主軸,而思想史上第一次儒道思想會通或互補即發生於魏晉時期,加上魏晉思想其一特質在於名士的自我覺醒,所以名士面對生死之態度有其研究之處。本論文先從外緣歷史發展溯源,第二章為〈東晉以前的生死觀〉與第三章〈東晉時空環境與思潮〉之析論。內容主體論述,先從學術思想出發,於第四章論〈東晉玄學名士之生死觀〉,以張湛《列子注》作為主要探討對象,並兼論當時

玄學名士的思想,包含王羲之、陶淵明等名士,此二人雖未有完整架構之玄學思想,然而其文章中所透露的生死思想,對百代以下文人影響甚多,所以列入此二人一同探討。其次論述宗教影響下的士人生死觀,第五章〈東晉道教名士之生死觀〉以葛洪為探討對象,因為葛洪不但為名士,也兼具道士身分,撰有《抱朴子內篇》收集道教典籍、規儀、丹藥等等,並有入山修練的實修經驗,對於道教煉丹成仙有深入介紹,可說是東晉道教名士的代表人物。第六章〈東晉佛教名士之生死觀〉則以慧遠為代表,雖然當代佛學思想之純正與博大還有其他人物,然著眼於南方佛學的推展實乃聚焦於廬山僧團,且慧遠與東晉名士交遊往來頗多,從中也展現其佛理思想,對東晉名士的影響較深

,故而不討論在北方的道安、佛圖澄、鳩摩羅什、僧肇等人,甚至於南方名士味道較重而較少有純正佛理探討的支遁。這三章的切入角度皆由生命本體之探討入門,次論面對死亡之態度,以及應世理型與實踐。至於第七章〈生死觀對文藝生活之觸發〉則欲呈現學術宗教影響下的玄言與遊仙文學、書法繪畫的藝術風格、生活風尚等各面向。第八章結論則綜論東晉玄道佛三者生死觀之比較與對現代之啟發。玄學思想以理知自然的角度看待生命,雖有傷逝之情,但也有隨化而遷的安命態度;道教則從現世努力,希望藉由修德及修鍊之術而達神仙永恆的境界;佛教則偏向內在心性修養,追求法性泥洹、超越世俗的境界。這些都提醒我們如何安頓心靈,如何超越自我,如何開展生命境

界?所以生死觀的探討,並非著重於有形壽命的延長,而是藉由身體健康來輔助心靈真正的健康快樂,並重新檢視自我生命重心之所在。所以,本文生死觀所關注的重點在於當人面對生死大事時,如何面對自我?如何貞定自我生命意義與價值?而非死後靈異世界或者臨終安寧關懷之探討,此即中國傳統學術所關懷的主題--生命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