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師職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偏鄉教師職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文堯,林心雅寫的 地圖會說話:從GPS衛星定位到智慧手機地圖,不可不知的地理資訊應用(10週年增訂版) 和黃益中的 向高牆說不(博客來獨家簽名限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中小代理代課人才庫平臺也說明:國中小職缺管理、教師/教學支援人員登載、求職及管理,幼兒園職缺管理、教 ... 談天活動」 代課教師人才庫啟用職缺資訊公開為解決偏鄉、離島地區的教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奇光出版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陳玉娟所指導 楊喻晴的 實習學生對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與任教承諾相關性之研究 (2021),提出偏鄉教師職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制教育實習、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實習滿意度、任教承諾、實習學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郭昭佑、王素芸所指導 陳莉家的 偏鄉學校師資留任因素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留任因素、偏鄉師資、模糊德菲法、重要性表現程度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偏鄉教師職缺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甄選公告則補充:編序 張貼人 張貼學校 張貼日期 簡章類別 報名截止日期 甄選日期 備註 1 徐詠君 舊城國小 110/12/17 特教代理代課 110/12/23 110/12/24 發佈紀錄 2 梁祐禎 崇德國小 110/12/17 職員甄選 110/12/23 110/12/28 發佈紀錄 3 黃銘鋐 福誠高中 110/12/17 職員甄選 111/1/3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偏鄉教師職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圖會說話:從GPS衛星定位到智慧手機地圖,不可不知的地理資訊應用(10週年增訂版)

為了解決偏鄉教師職缺的問題,作者李文堯,林心雅 這樣論述:

內容全面增訂,資訊新穎即時,探討主題更多元完整! 你一定用過Google Maps找路,玩過手遊Pokémon GO抓寶, 上APP尋找Ubike或WeMo Scooter電動機車租借點, 甚至查過「PM2.5全台即時概況」了解戶外空氣品質, 以及住家是否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地區?! 你可知道,拜地理資訊系統GIS及個人電腦普及之賜, 21世紀的我們正經歷一段史無前例的地圖大革命? 作者精心繪製、視野全面新穎的GIS地圖, 讓你從一張張會說話的地圖,不出門得知天下事! 視角全面、觀念新穎的GIS地圖書,打破你對地圖的刻板印象!   ◆新版新增內容達三分之一,收錄200

餘幅地圖,內容更新更完整!   ◆除了將具有時效性的主題(全球暖化與巴黎氣候協定、退縮的北極冰帽、臭氧耗蝕現況、近年加州大火等)加以更新之外,新增內容包括視線分析、網路地震圖、環境績效指數、消失的雨林、都市成長、考古地理學等,涵蓋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元!   ◆另增兩篇台灣實地長期研究:〈台灣的黑熊保育〉,介紹屏科大野保所黃美秀教授與指導研究生林宛青的多年第一手研究資料,讓大家對瀕危的台灣黑熊有更進一步認識與了解;〈全球PM2.5與台灣的空污〉,呈現中山醫學大學廖勇柏教授研究台灣過去40年(1972-2011)的癌症地圖,以及中興大學環工所莊秉潔教授提供的電廠污染源,具體說明空氣污染與癌症死亡

率的關係。   ◆本書詳盡介紹GIS地理資訊系統這門科技,運用衛星、雷達、攝影、GPS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提供的大量資訊,再藉由地理資訊系統或電腦製圖軟體所繪製成3D影像。   ◆作者結合自己所學(地理碩士)及專業(從事GIS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與軟體研發工作),用一張張地圖來說故事,深入淺出介紹近幾年來全世界地圖發展應用的實況與趨勢,讓大家知道原來當今地圖的應用竟已如此廣泛,舉凡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疾病擴散、災害防治、生態保育規畫、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甚至救火送貨搬家找房子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以地球村的宏觀視野,揭露人類在地球舞台上諸多活動面貌,隨著精采清晰的地圖與淺顯易懂

的解說,穿插生動有趣的圖片,帶領讀者展開跨越國界超越時空的寰宇之旅,讓讀者了解,善用地圖與地理資訊不僅能讓我們監測並改善生活品質,也能讓我們更了解自身所處環境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現象及未來趨勢,開拓個人的國際視野。   ★ 中國時報開卷一周好書榜(2007年12月、2008年1月)   ★ 好書大家讀2007年度好書(知識性讀物組)   ★ 新聞局第3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科學類)      邁進21世紀之際,地圖繪製與運用正歷經史無前例的革命性轉變。過去需由探險隊先實地踏勘才能手工繪製地圖,現在經由衛星、雷達、攝影、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所提供的大量資訊,地圖繪製者目光不但不再侷限於肉

眼所見,且能利用電腦龐大儲存能力,將各種地理資訊整合做出更精確而豐富多樣的地圖形式,並藉由地圖做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分析應用,譬如流行病擴散、棲地保育、全球暖化、聖嬰現象、海底地形、地震機率評估等。本書便是順應地圖大革命潮流,用「地圖會說話」方式,介紹近年來全世界地圖發展應用的實況與趨勢。   在增訂新版中,收錄了一些台灣GIS應用實例,而諸如氣候變遷等具有時效性的議題,內容也一併更新修訂。希望用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藉由各式各樣引人注目的、不同主題的地圖,打破一般大眾對地圖的制式刻板印象,讓大家知道原來數位地圖應用已如此廣泛,可以「很生活化」,舉凡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疾病擴散、自然災

害防治、醫療公共衛生、生態保育規畫,甚至搬家租房或找餐廳美食等,一張地圖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不只是找路時才用得到的密密麻麻紙圖。善用地圖與地理資訊,不僅能讓我們監測改善生活環境,並能借助現代衛星科技的長期觀察與宏觀角度,開拓個人的視野,讓人更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現象及趨勢,胸中自有乾坤。期待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更趨完善,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名家推薦   ◆王鑫│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文堯和心雅曾經發表過許多文章,他們使用最近發展的地圖學科技,呈現地圖的各種應用案例。不僅介紹了新興的地圖學科技,也應用新科技彰顯了地圖的功能。學習地圖,正是豐富生命的必要手段。   ◆呂

石明│前《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   我們期待地理資訊系統成為決策者、資源管理者、教師,甚至普羅大眾能隨時上網查詢利用的資訊平臺,其影響之深遠將不遜於歷史上那些劃時代革命。毫無疑問的,這本書是現代地球公民必讀的一本通識讀物。   ◆周學政│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文堯和心雅在本書展現了廣泛的興趣與製作地圖的深厚功力,藉由一幅幅地圖與活潑文字,生動說出各種地理故事。在敍述這些精采故事的同時,他們也解釋地理資訊技術的強大能力,揭露地圖設計的內在歷程。   ◆楊照│作家   地圖其實也是一種語言。地圖用其特殊的語彙和文法,記錄訴說了極其豐富的訊息。精確進入地圖的語言邏輯,鋪陳出地圖裡的高度時

間意識,是本書最迷人的成就,也是讓我懷舊地辨識出四十年前老同學性格,最明白最感人的印記。   ◆潘翰聲│樹黨發起人   環保行動想要減碳避災,政治創業想要以小博大,透過這本書,就可以——多隻空間之眼,看穿萬物相連的繁複生態。增添歷史層次的觸感,直指社會地景的穴道。綜覽大數據輿圖,擘畫治理戰略。   ◆賴進貴│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理事長   透過一篇篇的文章,作者不僅介紹了地圖繪製過程,並且引領讀者了解如何閱讀和欣賞地圖。整個過程有如酒莊園主,引領客人參觀釀酒過程,解說品酒之道,並提供不同年份的美酒讓客人品嘗與體會。透過本書,讀者將領略到地圖說話的能力,並發現地圖不

只說真話,也會說謊話。而如何聽出地圖的弦外之音、辨識繪圖者的意圖,是閱讀地圖的另一種境界。本書多元的主題一則反映地圖內容的多樣性,一則反映兩位作者的廣泛興趣及關懷。不只介紹地理資訊系統,也提供許多具體的應用範例,非常適合作為認識地圖和地理資訊系統的入門讀物。   ◆高英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陸傳傑│前《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   ◆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鄭明典│中央氣象局副局長  

實習學生對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與任教承諾相關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偏鄉教師職缺的問題,作者楊喻晴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實習學生的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與任教承諾狀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實習學生的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與任教承諾之差異,以及探究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與任教承諾間之相關情形。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108、109學年度參與新制教育實習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回收問卷共計335份,有效問卷共計333份,整體回收率為99.40%。研究工具採研究者自編之「實習學生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與任教承諾問卷」進行調查,所得資料主要透過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實習學生對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

之現況為中等程度以上,其中以「實習學校辦理教育實習的滿意度」為最高。二、實習學生對任教承諾之現況為中高程度以上,其中以「學生學習的承諾」為最高。三、部分不同背景變項的實習學生在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與任教承諾上有差異。(一)不同「實習學校規模」之實習學生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其中以「37班以上」最為滿意。(二)不同「實習學校規模」之實習學生任教承諾差異存在,其中以「37班以上」的任教承諾為最高。四、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整體與各構面及任教承諾整體與各構面之間均有顯著相關。五、新制教育實習滿意度對實習學生任教承諾具顯著預測力,且以「實習學校滿意度」對整體任教承諾的預測力最高。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提

出若干具體建議予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師資培育大學、教育實習機構、實習學生及後續研究作為參考。

向高牆說不(博客來獨家簽名限量版)

為了解決偏鄉教師職缺的問題,作者黃益中 這樣論述:

權利是與生俱來的, 使用權利的能力,則要靠教育啟發!   「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制度的不公不義、荒謬的歧視言論、貧窮的階級複製……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體制,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 窮人難以翻身,注定淪為階級複製下的犧牲品?   ◎ 憑什麼同志的幸福權利,掌握在他人手裡?   ◎ 性別歧視引來仇恨與絕望,是誰讓憾事一再發生?   ◎ 別抹殺他們的教育熱忱,把勞動尊嚴還給教師們!   翻轉教育,真正要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黃益中

第一本著作《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為我們奠定批判性思考的邏輯根基、喚醒人們沉睡的同理之心;這次,他要我們重新審視現有制度的合理性、慣性思考下的盲點。面對體制的不公平、不正義,你我都有說不的權利! ★本書特色   ◎ 以《思辨》為根基,更深入探討各面向議題的公平正義問題,以開放性討論取代一言堂,打破同溫層界限。   ◎ 以「教育是一切根本」為出發點,對損害學生、教師權益,最後致使惡性循環發生的制度提出質疑,並提出有建設性的改善方式。   ◎ 引用國內外統計數字,清楚說明台灣的勞動、居住處境與難題。 專文作序(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

總召)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各界專家一致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小野(作家、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游錫堃(前行政院長)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鄭弘儀(媒體工作者)   蘇仰志(雜學校、不太乖教育節創辦人)   顧玉玲(作家、社運工作者)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像黃益中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益中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作者簡介 黃益中   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新竹高中、師大公民訓育系畢,政大東亞所

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曾任國中教師,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十二年國教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大會委員。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   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刻板印象,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寶瓶文化)。現為「風傳媒」、「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二○一五TEDxTaipei年會:一堂從「居住正義」談起的公民思辨教育

。 【推薦序一】當我們站在高牆前/呂欣潔 【推薦序二】高牆下,孤獨而堅毅的行者們/邱顯智 【推薦序三】教育,飛越高牆的解方/徐仁斌 【自序】公與義的社會,從校園扎根 第一章 思辨高牆|承認吧,我們害怕學生會思考 第二章 階級高牆|終結貧窮世襲 第三章 教育高牆|把老師還給學生 第四章 家父長高牆|回歸學生本位的教育 第五章 歧視高牆|告別性別不平等 第六章 房價高牆|居住是人權,讓人人有個家 第七章 給大人的一堂公民課 推薦序一 當我們站在高牆前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這陣子以來,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受到國際上極大的關注,光是去年的十

一、十二月,國際媒體就報導了兩百三十七則和台灣婚姻平權有關的議題,橫越了五大洲。其中有非常多的媒體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台灣為什麼有條件成為亞洲第一個在政治議程上能討論婚姻平權的國家?」   我的回答總是:「民主制度」與「性別平等教育」是兩項台灣非常重要的資產,讓我們成為亞洲進步人權議題的領頭羊。   台灣從一九八七年解嚴以來,各種公共議題的公民團體蓬勃發展,也間接或直接地促成了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的直選,從此,讓我們走向了人人一票、票票平等的民主社會,政府不再是「官」,人民就此學著做個真正國家的主人。   而如同益中在書中所提及二○○○年的葉永鋕事件,當時的婦女團體與教改團體,共同聯

手將《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過,讓今日二十世代的青年們從基礎教育中去理解性別平等,去認識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的朋友們,他們可能是你的同學、親人、鄰居甚至老師,或許還是你自己。   這樣的基礎教育,創造出在當今的二十世代間,對於婚姻平權的支持率高達超過百分之八十五,同時這個世代對於兩性平等的概念也更加能夠接受。更進一步去了解,許多對於婚姻平權支持的民眾,他們並不只是支持「同志」權益,而是出生於一個民主的時代,平等、自由與包容異己根本就和陽光、空氣、水一樣的自然。   十年前,支持婚姻平權的民調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五,至今則已平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民主制度和基礎教育對於人民的影響有多深遠

與重大,我想,這也是益中這些年不斷地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站出來發聲,將更多教育現場的現狀與公民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跟社會說明的重要原因。   如果在教育部編撰字典中查詢「為人師表」,你可以得到「學識品德可做為人們學習的榜樣。」這樣看起來非常傳統與制式的答案。然而,我認為教育,不只是單純的教授知識,不只是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培養下一代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與胸襟,同時協助與陪伴學生去認識自己與他人。   過去的時代,我們對老師總有一種奇妙的想像,或你也可說是一種特定的框架。益中雖然完全不符合那些傳統對老師的想像或框架,但他對於教育的投入,與以身作則鼓勵學生為自己發聲的熱情,我認為令人非

常印象深刻。益中做為一個異性戀者,總是不放棄任何一個為同志發聲的機會,甚至在婚禮上都趁機大力推廣婚姻平權,讓雙方親友都上了一堂火熱熱的公民課,令人敬佩。   我記得有次和益中在某個社運場合一邊抗議,一邊聊著天,我問他,像他這樣優質的男生,常常為同志發聲,難道不擔心被很多同志愛上,甚至產生性幻想嗎? 我之所以會這樣詢問,是因為在我的經驗中,非常多異性戀男性,對於男同志的「青睞」,總表現出非常抗拒或極度害怕的樣子。益中大笑著回覆我,有人表達好感對自己來說總是正向的訊息,「更何況再多的男同志示好也不會讓我愛上男人,大家都還是很好的朋友啊!」這樣健康的態度,提醒了許多的異性戀男性,性別議題不只是身為

婦女或身為同志才能投入,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更是需要異性戀男性一同來打造,才能走向真正的平等。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這些年我跟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在全台灣走透透,遇到非常多不同樣貌的基層老師,其中不乏交差了事的老師,但當然也有不少希望為學生多做一點,但遭受許多「上層壓力」而左右為難的老師。過去那些「老師必須要中立」、「避免政治入侵校園」、「老師不能參加政治活動」等等的不成文規範,讓許多老師都噤了聲,失去了身為公民的權利。   當教育工作者失去了思辨的能力,還能教育出能夠思辨的下一代嗎?   所以我

在此也期許,有機會教育下一代的你,不論你的身分是老師、教授、家長,當我們比我們的下一代先一步站在高牆前的時候,我們不是選擇轉身離開,也不是選擇就地坐下等待,而是起身試著翻越高牆或讓高牆倒下,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可能持續地往前行。 推薦序二 高牆下,孤獨而堅毅的行者們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正義,就猶如強盜集團。」——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是非常巨大的。   認識黃益中應該是在四、五年前,我應邀到大直高中演講鄭性澤案。當時關注鄭案的人並不多,看到一群高中老師,他們非常熱切地希望學生能夠知

道這樣的死刑冤錯案,並且於演講過後,許多學生還寫信給當時人在台中看守所待決的鄭性澤,鼓勵他為自己的無辜戰鬥下去。做為鄭案律師團的一員,實在有著無限的感動。   像黃益中這樣熱血的公民老師,一直讓我想起我的母校,嘉義高中公民老師——林瑞霞。我在九○年代初期念高中,在那剛解嚴不久,蔣公銅像到處林立,刑法一百條還存在的年代,林老師就在課堂講述許多關於自由民主的思想,還有二二八、白色恐怖、五二○、鄭南榕等議題,我記得每次林老師上完課,訓導主任就會來課堂上消毒,訓誡我們不要聽信林老師的話。當時才十六、七歲的我們,當然可以理解老師在學校艱難的處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華隆關廠女工抗

爭的紀錄片。一群媽媽在鶯歌車站集合,為了華隆公司無預警關廠而北上抗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謂的抗爭畫面,整個紀錄片詳細記錄了這群媽媽求告無門,眼淚無處流,悲苦無依的處境。   二十年後,當我看到關廠工人被政府告,在徵求律師,腦中馬上閃過這部紀錄片,閃過我那位當時懷了雙胞胎的高中公民老師,挺著大肚子告訴大家:「看完這部片,我希望各位同學能夠體會弱勢者的辛苦。有朝一日,或許你們也可以成為這些人的依靠。」   於是我決定拿起電話,參加關廠工人案的義務律師團。   二○○九年秋天,我從德國暫時中止博士班學業,回台灣結婚。一日,載著新婚妻子到嘉義街上買麵包。我一邊吃著麵包,一邊跟太太介紹自己曾經求學

的城市,剎那間,看到眼前一幕,我的眼淚馬上掉下來。太太錯愕地看著我,問道:「難道是去國多年,終於吃到台灣的麵包,太感動了?」   其實,我是看到了我的老師,林瑞霞。   我看見我的老師,一個人騎著腳踏車,上面插著她的宣傳旗,孤單卻堅定地踩著她的步伐,正在進行議員的選戰。看著老師的背影,我想到林老師身為一個現代的公民,屢屢以身作則,參與多次選舉。她一次又一次,屢敗屢戰,堅持不懈,親身實踐一個公民的權利與責任。   林老師的精神當然也深深影響了我,直接影響我二○一六年以第三勢力候選人的身分,投入新竹市立委的選舉。這當然是一場非常艱困的選戰,而本書的作者,黃益中,正是背後堅定支持著我的最重要力

量之一。每到週末,黃老師便騎著他的五十CC小綿羊到我的競選辦公室,從早到晚,在新竹的大街小巷聲嘶力竭地拉票、助選。直到深夜,他才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台北。   我當然知道,他這麼做是希望能夠改變台灣的政治環境,為下一代的幸福努力。像黃益中這樣的公民老師,是許多現代台灣熱情老師的縮影。這些年,從巢運到太陽花,從洪仲丘案到軍法廢除,從司法改革到婚姻平權,我看到黃益中跟他的同事們不斷以自身的熱情與行動力,在校園內外努力地傳播公民運動的理念,也深刻地影響了台灣年輕的一代。而這本書,正是記錄這些艱辛而精彩的努力。   我知道,像黃益中這樣的老師,會像我的老師林瑞霞,在保守的教育體系內,受到許多挫折、打

擊與反撲。然而,如果我們希望未來的台灣,是堅守法治主義與民主精神,讓每個人都能活在一個更公平、更有人性尊嚴、更幸福環境中的台灣,那麼這樣的老師,以及他所傳遞的思想,就一定是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的。   我很榮幸,也非常感恩,能和這群老師生活在同一個國度裡,我也非常誠摯地向大家推薦,黃益中《向高牆說不》這本書。   一個國家的民主能否永續,絕非依靠權威的賞賜,而是取決於公民意識是否強大。從林瑞霞到黃益中,我看到台灣一代又一代的公民老師,以他們的堅持與勇氣,勇敢地向高牆說不,讓自由的理念、人權的意識、法治的精神,深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我知道,在我們這個威權體制轉型的新興民主國家,像黃益中

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 推薦序三 教育,飛越高牆的解方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很多人不知道,益中其實是我十多年交情的好友,我跟他不但是就讀師大的學長學弟關係,更是當兵時預官班的同梯弟兄。  益中是教師界「不乖」的代表,和我有著極大反差,我們共同點是公民教師,而且一樣熱血。白天,我們各在不同的學校工作;晚上,他撰寫文章、參加社會運動,為了實踐更理想的社會而努力著;我則是繼續在繁瑣的行政公務中,嘗試為學校師生創造最大的幸福。或許你跟我一樣

,習慣透過各種媒體了解社會大小事,對於所謂的「公民參與」保持高度關心,卻也保持一定距離。   這幾年台灣的公民運動改變了社會脈動,從洪仲丘、大埔事件到太陽花學運,雖不若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動盪,卻也深深影響了台灣的教育現場。從「公民覺醒」到「公民不服從」,社會現象開始翻轉,最大的改變在於一般市井小民,尤其是年輕世代,更願意表達自己並參與社會。有時教育似乎背負著原罪,諸多社會問題都直指教育;然教育也被看成是無敵解方,各項重大議題都被要求從根本教育著手。身為公民教師,其實很樂見這樣的攪動,對於教育的各種可能也充滿著期待。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

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看似各自獨立卻又環環相扣,本書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直指教育現場各種評鑑的荒謬之處,甚而發展成一種「產業」有其裙帶關係,這是不能說的祕密。學校行政大逃亡,原因從來都不是本職問題,而是過度外加與無限上綱的業務,制度的不友善迫使熱情迅速消耗殆盡。   回到學校現場,為何中學生不上哲學課? 益中和我有著同樣的疑問。究竟我們教育者有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思考並且勇於表達? 我們是否真誠地面對學生的詰問? 翻轉教育究竟翻轉了什麼? 應該不僅僅是教與學的概念,更須包括思辨與批判的自主學習力翻轉。二十多年前的四

一○教改究竟改了什麼? 我們對一○七課綱是否還有期待? 偏鄉教育缺的從來不是設備,而是長期陪伴的老師。上述問題擲地有聲,不斷挑戰著讀者的思維。   文化資本的巨大差異究竟能否透過教育來抹平呢?答案顯而易見——並不容易,卻也不無可能。益中論述學生本位的教育,和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所提相呼應,即教育本身應該要有兩個階段,一是覺醒,二是實踐。透過不斷對話與聯合,讓革新變成可能,教育的具體實踐不外乎如此了。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家庭環境,卻可以透過教育給他最豐厚的資產,即思考上的啟發,從而自覺與行動。公民教育在此顯得極為重要,讓學生尊重自己的價值,也能同理不同文

化脈絡底下而成的歧異性,願意溝通與包容,共同尋求一種積極改變的契機。在這樣的基礎下,城鄉的交流不會是走馬看花而是相互學習,貧富差距不會是理所當然而是服務關懷,校園生活不會是成績掛帥而是百花齊放,社會議題不會是干卿底事而是感同身受。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邪惡的平庸》揭示了教育者的責任,只要參與了執行,我們就有責任,儘管你沒有真正親手殺了人。面對校園文化或社會文化這堵隱形的高牆,傳統、威權、抗拒變革,我們需要的是解放自由的心靈,協助學生開拓視野與想像,這不正是教師的職責嗎? 如果孩子有著無窮盡的創意與熱情,我們是否真誠鼓勵他們展現好奇心,是否給予空間大膽嘗試與創造?

抑或是我們習慣以壓抑、貶抑的拒絕姿態,扼殺了各種可能?   保羅‧弗雷勒在《希望教育學》中即開場表述:「進步的教育實踐可說永遠都在進行揭露真相的冒險。」這幾年我深深感受到益中不斷的自我進化,關心各項公共議題,維護人的價值,在批判之外,多了份自省與內在對話,並且勇敢地身體力行著。他在公民教育的路上不也正是秉持一貫的風格前進著、冒險著? 唯有相信教育能、孩子能,他們才能往我們所相信的方向走去。我期許自己不但能向高牆說不,更能飛越它,你呢? 自序 公與義的社會,從校園扎根   「教育的目的應是教我們怎麼思考,而不是該思考什麼,應是改善我們的心智,好讓我們能為自己思考,而不是將他人的想法裝在我

們的記憶裡。」——約翰•杜威(John Dewey)   人生總是充滿許多的意外。   我一直都是不受老師歡迎、所謂「叛逆」的學生,當年聯考考上師大公訓系,同學們都很訝異我怎麼會去當老師? 我既沒愛心,又沒耐心,形象和「老師」壓根兒沾不上邊,也和大家普遍對老師的想像相差甚遠。   別說身邊的親朋好友,當上老師這件事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實本來我是想當記者的,考量自己可能無法適應緊湊奔波的採訪生活,便選擇一個相對穩定,又可以每天閱讀新聞時事,並與人(學生)分享的工作—公民老師。   沒想到,當初為了擁有穩定生活才選擇的工作,後來卻因買不起房而走上街頭,成了他人口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

老師」,還因此出版了《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巡迴於全台。各種演講、活動、寫作,讓我跟預期的安定人生徹底絕緣。   其實我從來就不熱血,也不是什麼見義勇為之士,有的只是一些對社會議題的想法罷了。但在出書、演講的過程中,透過老師聽眾的反應,我強烈感受到了一股期待改變的力量。雖然早就知道教育現場可能遭遇的困境,但我不知道的是,原來這座高牆是如此堅不可摧、牢不可破。   記得我當年公費分發到偏鄉國中時,開學第一天就被叫去校長室約談,第一次與校長見面,他劈頭就訓了我十五分鐘,要我知道學校的規矩,「別以為沒人治得了你,像你這樣的老師我看多了。」就這樣,還沒上過課,我就已被視為不適任教師,唯一的

理由,可能是當時我那「叛逆」的裝扮—留著染成黃褐色的中長髮,球鞋垮褲的外型。   老師們總在課堂上要學生們破除「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我們卻老是盯上所謂「不乖」的學生,先是對他們產生偏見,再試圖將他們「導正」到老師心目中的正軌上。   「不太乖教育節」策展團隊曾拍了一支廣告《書包裡的未來》,影片裡的老師不斷檢查著學生的書包,若書包內放的不是教科書,學生就會被叫去罰站。這情節當然有點誇大,但不可否認地,它反映出的正是某部分校園管理者的心態,認為「乖」學生就是認真讀教科書。儘管他們不見得明說,但學生鐵定能感受到那獨尊考試升學的心態。   不只書包,服裝儀容更是師長矚目的重點,愛打扮、不合群的

,更被歸類為叛逆、愛作亂的一群。「學生的本分就是唸書,其他的事等你們長大再說。」這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試問,如果大人們因為學生年紀小而拒絕與之溝通對話,你又怎能期待這些學生長大後懂得民主思辨的素養?   阻礙學生從小的多元學習,禁止學生的美感穿著,把應該主動思考的教室變成只剩馴化的監牢。校園成了一道高牆,可怕的是,這座高牆更延伸到社會,繼續形塑威權穩定的重要性,彷彿一切只需要秩序,家庭社會就能美好再也沒有歧視。那些異議者,就打為反叛者吧。   如同《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一書所言,質疑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正確的事情,發現前所未有的觀點,並建立新的價值觀與對世界的認知,正是哲學家一貫的做法

。這樣的價值觀是劃時代創舉,於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很大震撼,最後留名青史。諷刺的是,我們的教育正扮演著扼殺哲學家的角色,而我們仍認為聽話才是理所當然。   過去的教改被認為失敗,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家長的觀念始終如一——仍然升學主義至上,強迫孩子違背自身意願,迎合家長不切實際的期待。如今翻轉教育盛行,老師重塑多元學習的重要性,這是新的契機,也是好的改變。但我仍要期待,真正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如果我們期待建構一個公與義的社會,那就先得打開校園的這座高牆。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曾說

:「社會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他深信,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能否具體實現,有賴於良好的教育實施。   校園怎麼走,社會就怎麼走。這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思辨是一種穿透的力量,要讓校園成為思考的殿堂,不只要保護學生的自主學習,更要保護老師的創意與熱情。接著才能期待某一天,我們不僅僅是說「不」,而是推倒那座隱形的高牆,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回歸教育的初衷! 【思辨高牆】 第一章 承認吧,我們害怕學生會思考 「引領我的,是對真實所懷抱的熱情。我對所有的問題,都是以此為出發點考量。」——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一、十八歲的你,想要做什麼? 你有夢想嗎?你

是否還記得十八歲時的夢想? 我在高中教書十來年了,每年六月總會送走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當然也會幫學生簽畢業紀念冊。每次簽紀念冊的時候,我總會看看學生在上面寫了些什麼。有一點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幾乎每個學生的夢想,都是「考上理想大學」?等了十八年,也算是成年人了,怎麼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半點想像?人生難道只有「考大學」嗎? 回想我自己的十八歲,當年以第一志願填進師大公訓系,研究所畢業後,因為是公費生,很順利地分發當上老師。除了當兵那一年半,中間連個空檔也沒有。某方面而言,我也算是人生勝利組,沒有一天失業過。但是我很後悔。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真希望當初不要那麼早就當老師。我失去了太多探索人生、追尋夢想

的機會。 媒體報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大女兒瑪莉亞(Malia Obama)二○一六年錄取哈佛大學,但她沒有打算馬上入學,打算延到隔年秋季才入學,因此將有一個空檔年(gap year)。 空檔年是什麼?它讓學生「有機會去旅行,探索不同的興趣,並在大學生活開始前學習一些經驗,並且變得更為成熟」。 哈佛官網也貼出一篇以〈要讓下個世代先暫停一下,還是弄到油盡燈枯,失去熱情〉為標題的文章,描述中小學教育壓力對學生的影響,文章寫道: 「許多三、四十歲的醫師、律師、學者、企業家說,他們擁有這些專業能力與成就是因為別人對他們有如此的期望,他們未曾暫時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熱愛這份工作。他們常說自己完全失去

了青春,從未活在當下,且總是追求一些不明確的目標。」 教育部規劃「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於二○一七年八月正式推動,一○五學年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均可申請,三年最多補助三十六萬。整體方案有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協助高中職職涯探索;第二階段則在高中職畢業後,透過「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協助學生進行國際與生活體驗,以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協助學生進行職場體驗。而「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之職缺,將會特別重視優質職缺及傳統技藝人才傳承與培養。

偏鄉學校師資留任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偏鄉教師職缺的問題,作者陳莉家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偏鄉師資留任之相關因素,並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未來偏鄉師資留任策略之參考。研究方法上,先以文獻分析法初擬留任因素,接著以適切性評估專家問卷進行因素的刪修,再利用模糊德菲法取得專家學者對留任因素重要性之意見,最後根據專家學者們的共識,完成留任因素的擬定。根據研究之結果與分析,歸納主要結論如下:一、影響偏鄉師資留任的因素可分為「生活機能」、「教學工作」、「學校組織」、和「個人考量」四大面向。二、各項留任因素之專家重要性分析,以「生活機能」中之「交通相關」、「住宿條件」和「個人考量」中之「介聘機會」、「偏鄉福利」等因素重要性最高。三、透過重要性表現程度(IPA)分析,四個面向的表

現程度皆與重要程度呈現落差,且最急需改進的面向為「生活機能」。四、重要性表現程度(IPA)分析結果中,最迫切改進的因素為「子女教育」和「家庭照護」,其次依序為「工作份量」、「生活便利」和「家長支持」。五、專家學者與偏鄉教師之看法呈現落差,主要表現在「教學工作」和「學校組織」兩面向。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未來在偏鄉師資留任相關策略上及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