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天堂的懸崖 歌詞 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像天堂的懸崖 歌詞 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瑟琳娜.瓦倫蒂諾寫的 黑色魔咒3小美人魚:悲悽之靈 和李雨夢的 島嶼.浮城:15則香港人在台灣的生活札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齊秦懸崖歌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也說明:提供齊秦懸崖歌詞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懸崖歌詞意思、夜夜夜夜齊秦、像天堂的懸崖歌詞有關親子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媽媽最愛你提供您完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南十字星所出版 。

最後網站这首歌的内涵比它火辣激情的MV更有看点 - 知乎专栏則補充:像天堂的悬崖 作曲: 李偲菘作词: 姚若龙你留的感动你留的感伤都一起打包都寄给遗忘整洁的房间宽了一半的床单身的牙刷像低头在想多真心的给予 ... 音乐在流泪歌词在疗伤.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像天堂的懸崖 歌詞 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黑色魔咒3小美人魚:悲悽之靈

為了解決像天堂的懸崖 歌詞 意思的問題,作者瑟琳娜.瓦倫蒂諾 這樣論述:

迪士尼全新原創外傳小說,解答邪惡背後的真相! 人魚、人類與女巫的恩怨情仇, 究竟誰是製造憤怒與恐懼的源頭?   ♕獨家收藏好禮:普普藝術風貼紙A款   當內心被強烈的仇恨所吞噬,   就再也看不清真正的自己……     她是海洋的中心,偉大的深海女巫。   駭人的觸手不時蜷曲扭動,   強大的魔法充滿憎恨與哀傷,   為了復仇,烏蘇拉回來了……     好久好久以前,   烏蘇拉生在一個沿海小鎮上,   也曾擁有一段溫馨的童年,   卻因為人類世俗的眼光,   奪走了她內心僅剩的愛……   面對悲慟,該怎麼療傷最有效果?     【黑色魔咒系列介紹】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童話,都有作惡多

端與性格鮮明的反派角色,   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內心的邪惡萌芽擴散?   這一系列作品要為反派發聲了!   各集的主角包括:《白雪公主》壞皇后、《美女與野獸》野獸、《小美人魚》烏蘇拉、《睡美人》黑魔女、《魔髮奇緣》葛索媽媽等。   作者在每一集都刻意留下伏筆,將看似毫無關聯的角色連結起來並留下懸念,使這系列小說串成擁有共同背景的龐大故事。     歡迎各位進入黑色魔咒的世界,一起深度了解反派角色不為人知的一面!   【書籍資訊】     ◎本書關鍵字:反派角色、善與惡、報復心理、自我認同   ◎無注音,約7萬字   ◎適讀年齡:國小高年級以上   ◎教育議題分類:閱讀素養、性別平等

教育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     【贈品資訊】普普藝術風貼紙A款   我不需要被定義!喜歡多采多姿的自己!   內含16張小貼紙,利用搶眼色彩的公主與反派,   裝飾你的手帳、生活小物,打造最獨特的自己!   ♥總尺寸:14.8X21公分   ♥單張小貼紙尺寸:2.7X3.6公分 書系特色     1.童話重述:迪士尼原創外傳小說,作者以童話中的反派為主角,賦予角色完整的人格和豐富情感。   2.善惡思考:深入理解反派角色的行為動機與原因,讓思考角度得以拓展而不僵化。   3.完整世界觀:將迪士尼經典動畫中的反派角色串聯在一起,建立出完整的女巫與仙女世界。   4.黑色魅惑:封面視覺

強烈,故事充滿驚喜感動,後座力強,引發讀者對真實人生的省思。 揪心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SKimmy你的網路閨蜜|YouTuber&作家   海苔熊|海苔熊心理話主持人   晨  羽|暢銷小說作家、暖淚系青春愛情天后   黃懷慶|譯者、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   葛容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顏志豪|兒童文學作家 好評推薦   「這是適合大人和小孩看的書!你會發現那些邪惡的人物,也有令人心疼的一面;而那些你所恐懼的黑暗的部分,在你身上也可以看得見。」——海苔熊心理話主持人 海苔熊   「在這一系列裡,作者描寫這些女性變成『惡』之前,在父權體制下遭受到怎樣的壓制與

迫害,而這些傷痛又帶給她們什麼樣的巨大影響(或是陰影)?相信女性讀者多多少少都會在這些角色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並由衷為她們心痛。」——暢銷小說作家、暖淚系青春愛情天后 晨羽   「憤怒、悲傷、痛苦或許是童話故事褪去糖衣後的真實,作家瑟琳娜.瓦倫蒂諾絲毫沒有掩飾的考慮,她認為真實的揭露現實才是最好的補藥。糖果不營養卻好吃,那是天堂的捷徑,適合孩子玩耍;長大之後,糖果不再是小時候的天堂,而是一種謊言,騙小孩的,甚至吃太多會毒害身體,不適合多吃。我相信作家瓦倫蒂諾絕對是一個健康食品的傳教士。」——兒童文學作家 顏志豪   「女巫們之間的『結盟』、『拆夥』抑或另起『同盟陣線』的勢力流轉,造就了這一

冊的可觀之處。」——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葛容均   「我只能說,許多影迷都很期待烏蘇拉能有自己的專屬故事,而這部小說將滿足許多粉絲。但同時間別忘了,《黑色魔咒》自成一個宇宙,在第一集的譯者序裡已經提過,作者瓦倫蒂諾藉由《小美人魚》的故事串起一個讓迪士尼反派集合在同一個時空的世界,進而展開更龐大的故事。」——譯者、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黃懷慶   作者簡介 瑟琳娜.瓦倫蒂諾 Serena Valentino     美國作家,育有一狗一貓。她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而聞名,擅長詭異、恐怖的題材,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黑暗、美麗又精緻超凡的世界。她是改編故事的高手,現專職

迪士尼「黑色魔咒系列」的小說作者。這系列小說將所有迪士尼的反派角色彼此有互動,讓原本各自獨立的角色彼此有互動,並使所有反派角色擁有情感與人性化的特質,解釋行惡動機背後的辛酸血淚。在專職撰寫迪士尼反派系列小說之前,瓦倫蒂娜為漫畫原作家,著名的系列代表作有:《陰鬱夾心餅》(GloomCookie)與《惡夢與童話》(Nightmares  Fairy Tales)。   個人官網:www.serenavalentino.com 譯者簡介 黃懷慶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譯有《情感學習》(貓頭鷹出版)與繪本《我們都愛吃香蕉》、《我們都有穿內褲》、《黑色魔咒》第一、二集(三采出版)等書。

長大以後想成為像本書中古怪三姊妹那樣的大人。 推薦序 女巫們的心事──導讀《黑色魔咒3小美人魚:悲悽之靈》__葛容均 推薦序 迷人且殘酷的現代版童話__晨羽 推薦序 加倍奉還的復仇人生__顏志豪 譯者序 我們都迷烏蘇拉__黃懷慶   序曲 貝殼項鍊的祕密 第1章 深海女巫 第2章 懸崖上的女巫們 第3章 女巫來到伊普斯威奇 第4章 海寶貝 第5章 訪客 第6章 可憐不幸的靈魂 第7章 女巫的巢穴 第8章 南妮的祕密 第9章 黑魔女的警告 第10章 城門前的追求者 第11章 古怪三姊妹的悲嘆 第12章 偷來的聲音 第13章 波佩傑王子的致歉信 第14章 一帆風順的詭計 第15

章 意外的來信 第16章 與波佩傑喝下午茶 第17章 女巫們的冬至 第18章 深海女巫的背叛 第19章 瑟西的絕望 第20章 川頓的懊悔 第21章 沉睡女巫 尾聲 未完待續     推薦序 女巫們的心事——導讀《黑色魔咒3小美人魚:悲悽之靈》     這本「黑色魔咒」系列第三冊又是一部瓦倫蒂諾以迪士尼動畫為藍本進而重新想像、加以改寫的童話小說。不同於前兩冊,第三冊的精彩與獨特之處在於:瓦倫蒂諾竟然大膽放手的將小美人魚愛麗兒一貫隸屬主角的位置(即,自安徒生童話至迪士尼版本),交付給了深海女巫烏蘇拉——以及專屬於這套系列的「古怪三姊妹」等女巫們!誠然二十世紀中後葉的女性主義批評家未曾忽視小

美人魚的故事,相反的,常藉由這則故事研討「聲音」之於女性主體之發展的重要關聯性,但相較於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灰姑娘、睡美人、藍鬍子、糖果屋等童話,攸關小美人魚之現代當改寫或改編的嘗試確實不多見(以「人魚」這類奇幻生物作為發想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動漫倒是有些,當代甚至樂於想像「男人魚」的故事)。   即便現當代童話之改編或改寫喜於為傳統童話中的「惡角」發聲,賦予其話語權,最常見的便是誠如「後母」及「女巫」這般角色(小紅帽原初故事中的那隻大野狼亦如是),這些過往擔綱「惡角」的故事於現當代的再現之下,真是千形百樣。如此看來,瓦倫蒂諾在這一冊中以小美人魚故事為基底,進而供給深海女巫烏蘇拉足夠的「聲量」

以及專屬於她的故事、道盡其中之悲情,乍看下似乎顯得不足為奇。但關於烏蘇拉此角的改寫與改編之例實不多見,遑論瓦倫蒂諾為「黑色魔咒」系列自創的「古怪三姊妹」。這三位姊妹女巫在前兩冊中仍可謂是處於「配角」的位置,著墨較多的是她們的「古怪」(特別是她們的言語模式),瓦倫蒂諾在這一冊中不僅提高了她們的「聲量」,更加強力道,以更多的篇幅述說屬於這三位女巫姊妹的心事,即她們對於瑟西的姊妹之情。深恐妹妹瑟西不再理會她們,「古怪三姊妹」在這一冊中可真是心事重重!作者甚至賦權於這三姊妹,使之扭轉了愛麗兒的命運並消滅了烏蘇拉!換言之,瓦倫蒂諾在這冊童話改寫中,將自創的「古怪三姊妹」其戲份晉升至主角等級的位階,如此觀

之,光就「古怪三姊妹」這部分,「黑色魔咒」系列便有了新看頭與突破性的敘事發展,於此同時,作者也進行了「自我賦權」,瓦倫蒂諾為此系列創造的「古怪三姊妹」取代並消滅了原本童話故事中既有的女巫,彰顯出新時代與新世代作家的想像力足能改寫傳統童話的權利和力量。   是的,女巫們不再只是擁有令人(人類)畏懼的魔法力量,不論是烏蘇拉、「古怪三姊妹」、瑟西,甚至這冊故事中的「傳奇之人」——晨星公主的保姆南妮(亦為女巫)皆各懷心事;烏蘇拉與「古怪三姊妹」的心事更是被強化書寫。正因如此,女巫們之間的「結盟」、「拆夥」抑或另起「同盟陣線」的勢力流轉,造就了這一冊的可觀之處。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葛容均 譯者序 我們都迷烏蘇拉     「我叫聖女。這是約翰給我取的藝名,我超喜歡的。現在大家都叫我聖女了,就連我的閨蜜們也不例外。已經沒什麼人會用我的本名叫我了,但我不在意。他們想怎樣叫我都可以,有的人叫我死胖子,也有人叫我混蛋蛋,但我都不在意;反正進入演藝圈你的名字就是會變來變去,而現在聖女就是我的名字。你知道字典怎麼解釋這個詞的嗎?我就不多說了,總之難以置信就是了。」[1]也許你已經知道哈里斯.格倫.米爾斯特德(Harris Glenn Milstead)這位傳奇藝人,或者你只知道他的藝名「聖女」(或譯「神女」、「蒂凡」,Divine,下稱蒂凡)。他是素有「邪典大師」稱號的美國導演

約翰華特斯(John Waters)挖掘出來的演員、歌手、模特兒等全方位型藝人,蒂凡本人不論在電影裡外皆有「最傷風敗俗之人」稱號,其言行舉止都充滿「老娘就是霸氣」的色彩。蒂凡演過許多電影,大多數時候是演男扮女裝的角色,而在電影外、舞台上更是知名的變裝皇后(是的,聖女蒂凡是生理男性),代表作有比限制級還要更限制級的《粉紅火鶴》(Pink Flamingos,1972年,如果不知道這部電影也請別上網搜尋),亦在約翰華特斯執導的另一部赫赫有名的電影《髮膠明星夢》(Hairspray,1988年)裡飾演女主角崔西的母親——哦,我還沒說到重點嗎?他同時是迪士尼動畫電影《小美人魚》海女巫烏蘇拉角色設計的靈

感來源。   負責暖場的《白雪公主》壞皇后格林海德請讓開、《美女與野獸》的公子哥們都閃開——聽說《睡美人》的黑魔女梅菲瑟這幾年因為真人版電影竄紅了?不好意思,請問她有自己的主題曲嗎?沒有的話麻煩下一集再跟其他配角一起上台跑龍套,因為現在正牌的反派天后故事要開演了。沒錯,這一集輪到《小美人魚》的深海女巫烏蘇拉粉墨登場!   烏蘇拉有多大牌?可以這麼說:迪士尼動畫在塑造烏蘇拉以後才掌握了反派角色的精髓。這並不誇張,以影評著名的美國電影評論家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就在《小美人魚》上映當天即發文按讚說:「烏蘇拉是繼《白雪公主》以來最令人滿意的女惡棍。」[2]要知道,《白雪公主》上映

於1937年,《小美人魚》上映時間則是1989年,兩部電影相隔半個世紀之久,而許多我們熟悉的反派都是在這段時期出現的,依序有:《仙履奇緣》(1950年)的後母崔梅恩夫人、《睡美人》(1959年)的黑魔女梅菲瑟、《101忠狗》(1961年)的庫伊拉……這些反派也都赫赫有名,算是烏蘇拉的前輩,不過仔細想想,無論是壞皇后、崔梅恩、梅菲瑟等人,在動畫中其實出場的次數與時間並不多;再者,她們並非總是那麼有名,在迪士尼最受人喜愛的各種反派排行榜調查裡,她們的名次時常大起大落,反觀烏蘇拉在每個最受歡迎的迪士尼反派排行榜裡則幾乎從沒掉出前五名過;更不用說在原動畫裡,壞皇后等人都沒有自己的主題曲(雖然庫伊拉有一

首描述她有多邪惡的歌,但不是由她主唱的)!   烏蘇拉會唱歌,這點很重要。迪士尼動畫從創立之始就一直將音樂視為動畫的靈魂元素之一;而烏蘇拉則把這項傳統昇華為百老匯音樂劇的表演形式,她不像白雪公主是在打掃之餘唱歌消遣、不像《睡美人》的三位好仙女像是為了排場而特地配上合唱。不,烏蘇拉是為了表演而唱歌,是為了哄愛麗兒簽下合約而賣力表演。烏蘇拉的配音員帕特.卡羅爾(Pat Carroll)形容得十分貼切,她形容烏蘇拉就像年輕時曾主演莎士比亞戲劇、但後來淪落成汽車推銷員的過氣女演員。各位讀者在這一集也將再度重溫一次〈可憐而不幸的靈魂〉的歌詞,當聲音轉化成文字以後,你會發現烏蘇拉確實就像努力推銷產品的推

銷員,甚至令人不禁懷疑她口中所說的不幸之人究竟指的是其他人魚,還是在說她自己?我強烈建議各位閱讀到該章節時,同時搭配動畫音樂一起看會更有臨場感。   關於烏蘇拉的趣事如此多,簡直令人難以進入正題好好談《黑色魔咒3小美人魚:悲悽之靈》這本小說,而這也是烏蘇拉的魅力之一:她是話題女王,怎麼談都談不完。   那麼,反派天后、話題女王、最傷風敗俗之魚、前戲劇演員暨汽車推銷員——千變萬化的深海女巫烏蘇拉,她的故事究竟是什麼呢?恕我不想劇透。我只能說,許多影迷都很期待烏蘇拉能有自己的專屬故事,而這部小說將滿足許多粉絲。但同時間別忘了,《黑色魔咒》自成一個宇宙,在第一集的譯者序裡已經提過,作者瓦倫蒂諾藉

由《小美人魚》的故事串起一個讓迪士尼反派集合在同一個時空的世界,進而展開更龐大的故事。因此,這一集不會只有烏蘇拉一個人一枝獨秀,前兩集曾出場過的人物還會再度出場,並且獲得更多戲份。更重要的提醒或許是,與前兩集相比,這一集將帶領《黑色魔咒》走入更黑暗的世界裡;換句話說,第三集將比前兩集更加陰沉、邪惡、恐怖,同時也加倍精彩!如果你覺得《黑色魔咒2美女與野獸:獸王之心》結尾來得太快,那是因為第三集直接接續上一集的結尾——不然,你以為瑟西會這麼簡單就放過古怪三姊妹嗎?   接下來,我就不多說了,請各位讀者屏息凝氣,親自一探究竟,好好體驗烏蘇拉的霸氣吧!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黃懷

慶     [1] 引自Milstead, Frances; Heffernan, Kevin; Yeager, Steve. My Son Divine. Los Angeles and New York: Alyson Books, 2001.   [2] 見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the-little-mermaid-1989,擷取日期2020/10/29。     序曲 貝殼項鍊的祕密烏蘇拉遊走在伊普斯威奇小鎮上,身後尾隨著一條條宛如觸手的暗灰色迷霧,當地居民躲得無影無蹤。她的笑聲在一棟棟用木板封死門窗的屋子之間迴盪,可憐的居民只能躲

在家裡猛發抖。海洋女神回來復仇了,所有人都嚇壞了,她的出現就像惡夢成真並且降臨此地。 她為了這趟旅程特地變身成人類的模樣,並用魔法控制霧的形狀,創造出許多隻駭人的觸手在背後蜷曲扭動。凡觸手所及之處皆被摧毀殆盡,經過的道路都化為腐朽的穢土。 烏蘇拉走到廣場的鐘塔下方,觸手襲向鐘塔。雖然她可以利用這座鐘塔做出許多邪惡的事,但卻是將鐘塔變成寬大的黑色方尖碑,就像一座紀念碑。 憎恨。 她的魔法充滿了憎恨。而在那股憎恨中,還有一種刻骨銘心的哀傷。這些人類奪走了這個世界上唯一愛她的人,現在她不僅要討回公道,更非要讓他們受盡折磨不可。烏蘇拉將鬼魅般的觸手伸進海裡,將她海底的爪牙召喚出來。 海妖。 這些醜陋的

海妖是人類與海洋動物的混合體,只有最喪心病狂的瘋子,才能想像並且創造出這種怪物。蒼白且陰沉的海妖浮出海面,凹陷的眼窩盡是失焦的目光,咧嘴露出一排排鋒利的黃色牙齒。牠們稀薄的肌膚是半透明的乳白色,用肉眼就能看見牠們皮膚底下的深藍色血管與結構詭異的內骨骼。 海妖們開始唱歌。儘管牠們的歌聲會讓人類顫抖,甚至使耳朵流血,但是在烏蘇拉的耳裡,這歌聲美妙極了。她覺得這音樂既迷人又令人陶醉,簡直動聽得無法用言語形容。海妖的幽冥旋律,迫使一位又一位卑鄙的人類從深鎖的屋子裡走出來,被海妖的歌聲吸引過去。 「多麼弱小的存在。」烏蘇拉心裡想著。她開心的看著人類臉上既悲慘又困惑的表情,一想到即將降臨在這群人類身上的厄

運便開懷大笑。村民繼續被歌聲牽引而走向大海,由於耳膜破裂流血,再加上鮮血不斷從喉嚨流出來,他們不知道自己將如何被消滅也無法求饒,只知道自己無力自保、被鮮血嗆得喘不過氣,心中充滿恐懼卻連放聲尖叫都辦不到。烏蘇拉認為這是她有生以來見過最美麗、最扣人心弦的畫面。

島嶼.浮城:15則香港人在台灣的生活札記

為了解決像天堂的懸崖 歌詞 意思的問題,作者李雨夢 這樣論述:

  二○一四年的初春,李雨夢第一次踏足台灣,並計畫於此地停留半年。在充斥著「小確幸」的寶島,我不知道到底會遇上甚麼事、甚麼人,又會經歷到些什麼。於是,帶著種種的未知,抱著諸多的問號,還有渴望一嘗在異地生活的滋味,她來到了這片距離香港八百五十公里的土地上。機緣巧合下,展開了一個與在台港人交流的訪談計畫,嘗試了解這樣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況。     跨越在島嶼與浮城之間,李雨夢透過這一本書,十五篇採訪記錄,追尋流動在兩地的生命故事,包括她自己。 本書特色     在島嶼的人們,除了選擇土地,原來也選擇成為自己所期許的,更好的人。     ◎本書收錄15則香港人在台灣的生活故

事,從咖啡店主人、牛雜湯老闆、到音樂創作人,蒐羅在列。讀者可以索驥閱讀,閱讀多元香港移居台灣圖像。   ◎以「說故事」的方式,讓你看完本書,依然記得這家店、這位香港人,並深刻記下他們生活在台灣,最動人的故事。   ◎這本書的故事,不只是說台灣故事,也是說香港的故事。台港互為對照,呈現兩地正在發生的歷史。   名人推薦     「微妙的時代困境和背景,讓台灣成為香港最接近的溫暖異地,從那兒汲取的生活案例,成功和失敗與否,都像一絲遠方美好的極光,光明地放亮。」──劉克襄(作家)     「『台灣』是多數香港人嚮往的夢想天堂,台灣好山好水好有人情味,只是背後還有好多需要

克服的問題或是困難,你了解台灣有多少呢?究竟是選擇逃離香港還是愛上台灣呢?」──爵爵&貓叔(在香港生活的台灣插畫家)     「李雨夢的《島嶼•浮城》,採訪了十五個在台灣的香港人故事,正是提供了這一種眼光,從他人看向自己的雙城記、兩地書。」──房慧真(作家)     「『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期盼台灣朋友閱讀異鄉人的二三事,亦能對香港有多些的了解。」──吳蚊蚊(一舊雲旅行雜貨店長、寫作人)     「《島嶼․浮城》記錄了二十一世紀的香港人怎樣跟台灣談戀愛的故事,從相識、交往、以至計畫白頭偕老的生活歷練實證;淡淡的,卻充滿戲劇性之真人真事。」──Ali(香港插

畫家) 作者簡介   李雨夢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曾為香港獨立媒體記者。二十二歲那年休學,在東南亞旅行與實習,並旅居台灣半年,一嘗獨立生活的心願。對世界的未知與好奇,讓她不斷思索如何在陌生的異地,將自身與當地連結的方法。這是《島嶼.浮城》誕生的由來,希望透過記錄香港人在台灣生活的故事,從他方經驗回看我城,讀出種種改變的可能與盼望。   推薦序/從他人眼中看見自己  房慧真 推薦序/我們選擇樂土,也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吳蚊蚊 自序/生活在他方   Story 1 遠在他方的香港小食:士林夜市裡的十三座牛雜 Story 2 槍!在我們

的肩膀上:CY的阿兵哥日記 Story 3 追夢者的奏鳴曲:Canopy Café & Lifestyle Story 4 香港的大仁哥:古斌的台灣演藝生活 Story 5 聲音與憤怒:陳民官的音樂與人生 Story 6 六個完美的藝術家:當Artista Perfetto成為一種潮流 Story 7 以有涯隨無涯:政大教授蘇偉業 Story 8 漫活的創業家:林維源與台北漫步旅店 Story 9 飄洋過海的愛情:香港人妻Rositor Story 10 打狗上的香江風情:我愛香港茶餐廳 Story 11 島國半生緣:李勉之的漫畫人生 Story 12 

國境之南:我們退休到後灣開民宿 Story 13 在島嶼上的放肆輕狂:紅眼的台灣求學與寫作 Story 14 巷弄中的青春夢:黑熊港式食閣 Story 15 離開是為了回來:自由工作者陳瑄   推薦序   從他人眼中看見自己 房慧真     雨傘運動期間,旺角街頭,藍絲帶挑釁,黑警打人,情勢最緊張的那幾天,在一個夜晚,我隨著李雨夢深入險地。     知道我一個異鄉人孤身到旺角,李雨夢臨時約我同行,我們約在旺角地鐵站口,來到亞皆老街、彌敦道的交會處,人群如海潮,一下就把我們淹沒。我們被捲入浪潮裡,忽而左擺,忽而右擺,黏膩而緊密的身體感,是在金鐘感覺不到的

。激情的身體其實都暗暗期待衝撞,一發覺藍絲的蹤跡,便團團湧上,還沒有開始唱起生日快樂歌,圍上了頂多反唇相譏,高舉手機錄下「證據」。和台灣318運動最大的差別是,這裡沒有要人守秩序的糾察隊,都是群眾自發,卻能懸崖勒馬,止於衝突前的臨界點。     我並非一張白紙,我帶著半年前記憶猶新的抗爭記憶而來,眼光裡時時帶著對照。二○一四年,歲次甲午,香港和台灣,藉由兩場民主運動,第一次這麼緊密相依。這年夏天也是李雨夢從大學休學,在外旅行一年的終點,她走過中南半島的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並非只是遊覽,她在異地觀察大選,在馬來西亞的獨立媒體實習,最後來到台灣住下半年,正好目擊了三月台灣的太陽花運動

,「跟隨著一個又一個年輕人,沿著梯子爬進被佔領的立法院內,自以為有種見證的責任。」我記得在那個夜晚,她問了我許多對於太陽花學運的想法,眼前疊映的是雨傘現場,什麼經驗可以學習,什麼錯誤可以避免。我們在十月深秋的旺角,共同回憶起台北濟南路,三月早春的那場騷動。     不知從何時開始,在台北觀光區的街頭,在捷運裡,在咖啡店,在誠品書店,甚至在東部花蓮的民宿,南部墾丁的沙灘,耳邊傳來的時常是廣東話。搭飛機一個小時就到的台灣,成了中港矛盾下,香港人喘口氣的他方,或者像何韻詩所說的「後花園」。這幾年也常聽香港朋友說,想要移民台灣,台灣的房租低廉,但工資奇低,讓他們卻步。這座當初在荷蘭人眼中驚豔不

已的婆娑之島「福爾摩沙」,如今政治紛擾,社會問題頻傳,台灣人時常以「鬼島」稱呼,為什麼還有人想來?比台灣更具國際化現代化的香港,如何反身過來,想像台灣?李雨夢的《島嶼.浮城》,採訪了十五個在台灣的香港人故事,正是提供了這一種眼光,從他人看向自己的雙城記、兩地書。     在閱讀《島嶼.浮城》的過程中,浮想連翩,頻頻招喚在「我城」裡其實一直存在的香港人,早在中港矛盾之前,他們就已前來。我讀中學時,同學間已經不耐於媽媽愛去的家庭美容院之老土,我們習慣存零用錢,去裝潢新潮的店找香港設計師剪頭髮。香港師傅語言不通,動作俐落,把我削了短髮,像王靖雯剛出道唱〈天空〉的樣子,後遺症是那年夏天,我常被

叫做小弟,在進入女廁時被投以白眼。這樣以香港設計師為賣點的髮型屋,也就是李雨夢書中所寫的湯建業,他的出香港記前後有兩波,第一波經營美容美髮生意,在台灣擁有好幾家美容分店。那是一九八七年前後的事,台灣解嚴前後,社會最有活力,也是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湯建業卻生意失敗,毅然走進台灣工地,當起苦力揹水泥爬鷹架。     生活在他方,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然後,便來到了一九八九,大限過後,富一點的移民美加紐澳,小康一些的就近落腳台灣。港式燒臘店鑽進街巷,成為台灣的庶民吃食。每間學校附近一定會有一間燒臘店,門口掛著雞鴨肝腸,師傅大多穿著一件白汗衫,拿起菜刀剁鴨腿、片叉燒,有模

有樣,鋪在白飯上,配上酸菜,桌上一定有一壺粗茶。從前總不能明瞭,為什麼白飯那麼多,沒有其他配菜,後來到香港,才知道這是給勞工苦力吃的「碟頭飯」,飯量多其來有自。在八九前後第一波大舉移民的香港人,學會一手燒臘手藝渡海而來,幫忙跑堂的通常也是一家人,店裡水清無魚,沒有太多裝潢,做點小生意,過上小日子,不知不覺間,安家落戶二十五年過去,當時的夫妻生一個孩子,如今都大學畢業了。     上髮型屋給香港師傅設計造型,上燒臘店外帶一個三寶便當,這是八九前後的第一波移民風景。那麼李雨夢書中的第二波「出香港記」,則大多不是因為單純的恐懼共產黨而遠離。第二波,是對於香港高度發展下的資本主義競逐,感到厭惡

,希望尋求另一種生活的可能。從謀生到尋夢,所以偏安一偶,沒有太大野心,經營咖啡館、開民宿的多了,學藝術做設計,讀文學寫小說的多了,尋求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可能性。     還是那句話,生活在他方,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在墾丁後灣開民宿的年輕夫妻,原本想要逃離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香港,卻才發覺,資本主義無所不在,在靜好之地等著他們的是具有爭議性的大型開發案。與高牆妥協?或者與雞蛋站在一起,或者乾脆置身事外?反正本來就是一個外人?然而在土地上栽下一朵花,就有連結,就有感情。Kiky和Jacky選擇參加當地居民的自救會,一起阻擋怪手的到來。     真正的生活在他

方,就不是無憂的烏托邦。剛開幕的牛雜店碰到食安危機,來台灣體驗軍營生活的,遭遇洪仲丘案,即使只是開一間咖啡店,都沒有那麼簡單,生意清淡,工讀生工作態度不佳,台灣慢活、小確幸的另一面是不敬業、生產力遲滯。從他人眼中看見自己,看到台灣的保護主義,本地法規對於移民的不友善,不管是幫傭做工的東南亞人,還是創業自己當老闆的香港人,租房子要找擔保人,也要多付押金,且不能分期付款,要一次付清。在他人眼中看見自己,同時也看到,玩獨立音樂的香港僑生,只要一碗三十元的滷肉飯就能飽肚,三十元在香港要填飽肚子,無異於天方夜譚。在台灣,總還存留著一點點可能,給他的夢想。     雨傘運動之際,香港有難,因此書中

的受訪者,時常被質疑一個問題:此時選擇移民台灣,等於逃離和背棄嗎?     這讓我想起書裡有一間咖啡店,店名取為「Canopy」,用香港話指的是「罩蓬」,也就是中文的「婆娑」。咖啡店主人是這麼說的:「Canopy是我們在香港讀地理時,熱帶雨林樹冠的意思,我們叫它Canopy是因為《阿飛正傳》裡張國榮死前一幕,熱帶雨林的畫面,也是樹影婆娑的來源。叫Canopy,是因為想在樹冠上看美好的風光。」     在熱帶雨林的樹冠上,隨著樹枝搖曳擺盪,一覽最美好的風光。有了這個開闊的視野,與無邊的想像,也許,已經不需要答案了。   推薦序   我們選擇樂土,也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吳

蚊蚊     晚上騎單車去清粥小菜店吃個宵夜也想來去吃個糖水冰,點了幾樣菜,要不是收銀櫃檯的媽媽講了幾句我聽不懂的台語,才發現我並非本地人。「你國語說得很標準呢!幾乎沒有什麼口音。」     一如眾多港人,我對台灣也同樣有著無以名狀的情結。滿城的咖啡香與弄巷書香,慢生活與人情味;年前因為出版首本書的緣起與這片土地結緣,不只曾住上三百六十五個日與夜,現在因工作亦常於兩地浮游。     初到台灣生活,在離公館捷運站步行十五分鐘的一幢四層古舊老房,跟編輯和她的兩個室友同住。三個女生分住大約八百呎(約二十四坪)的空間,儘管台北的房價愈來愈高,可幸在城市的邊緣地帶,仍能找到合理而

能負擔的棲身之所。在這青春的女生宿舍,交錯而真實的生活點滴,旅居的經歷不只有趣而更在地。比如每日一聽到巨大的音樂聲響,便要瘋狂奔跑追趕垃圾車;又比如盂蘭節,可以過得如此幽默,超級市場的超尺度貞子廣告和高掛的半價招牌,叫大家放心去「餵飽好兄弟」。     和這書裡的幾位受訪者是朋友,青年旅舍的熱血老闆,越洋當兵的古怪青年,還有來尋咖啡夢的其中兩位咖啡師;都曾經相聚在他們那間裝潢素白與摩登的咖啡館裡。這個序言,卻是良久未能動筆。以為帶著距離與作為旅人的自來自去,總希望對兩地可以有著比較客觀的看法。因為熟悉,因為喜愛,想說的太多竟變得不知從何說起。     近年港人移民台灣的話題炒得

更為熱哄,甚至無限發酵,膨脹。謝謝李雨夢的書寫和她筆下一個個努力在島嶼打拚的身影,在主流媒體的吹捧以外,讓嚮往與欲窺視異國生活的人們,得以有較為全面而多元的表述與參考。他方的人們各有不同的事業,有音樂人,教授,寫作人,和經營青旅的,咖啡館的,港式食店的創業者……。在追尋理想的片面歌頌,美好的旅遊包裝紙下,台灣亦面對不少問題。政治,貪污,薪資過低等,在小確幸之下,令人羨慕的風景潛藏著困境。     「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人們娓娓道出故事,並非要比較兩地優劣,去爭奪誰比誰更好。而是希望在熱潮之下,城外的人別過分浪漫化與聽信單一口徑,一頭煙的便衝進城裡去。期盼台灣朋友閱讀異鄉人

的二三事,亦能對香港有多些的了解。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Overbooked:The Exploding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所探討隱藏在光鮮亮麗的觀光產業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與黑暗面,放諸移民這個議題上一樣適用。每個人都有移居的自由, 只是以後的日子真的會如想像中美好?我們又會否將樂土變成當地人的不樂土?     書中十五個故事的主角,至少他們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身體力行走自己的路,實驗各種可能性。也為所在的土地負責,努力融入為其中一份子,不做他們口中只會奪取他人成果的人。生活其實在於尋找與實踐屬於

自己的答案與理想,不為自己好好思考而隨波俗流的人,或許到哪裡都不會有多快樂。     我與雨夢各自在台灣生活過一段時間,其實也算半個在島嶼打拚的港人一員吧。年前我們曾經相約在書內所提到,六個香港大男生所經營的咖啡館見面。我曾為香港網媒報導二十二萬人於凱達格蘭大道的示威,雨夢則投身參與太陽花運動。回想台港兩地多少人們哭著看新聞,更有香港人飛到台灣立法院聲援。沒想到有天到香港自身的雨傘運動,我們不只身在其中,與世界一同見證這個里程碑;今次,輪到彼岸的人來支持。而我所認識,很多在台灣或外地留學工作的港人亦特意回港參與。一場運動,叫人們重新定義何處是家,也重新思考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就像運動中一直發聲、在台港都有發展,剛宣布成為獨立歌手的何韻詩,她說:香港曾經令她失望而想遠離,雨傘運動卻讓她與香港重新「re-friend」。台港兩地的公民意識與民主發展,變得更密不可分,兩者作為命運共同體,彼此砥礪、支持,帶來參考與借鏡。我們對於自己城市的想像也不再被動,意識到原來可以爭取更多的自主與話語權。那麼在來與去之間,不只以土地為界,有更多深層的意義和討論。     去過台灣的人總說忘不了她的人情味,好像台灣巴士司機都會習慣跟乘客打招呼,說再見。回到香港,雖是一樣的擠擁,下車時我想,台灣司機既然給了不少乘客窩心的記憶,那麼,吸收了不少正能量的人們可以學習像他們傳遞溫熱

吧。為自己生活的城市帶來喜歡的風景,而不只口裡說說自己有多珍重這些情。下車時我先跟司機大聲說謝謝,他們都會揮手來回應。     在島嶼的人們,除了選擇土地,原來也選擇成為自己所期許的,更好的人。   二○一五年四月四日寫於伊朗旅途之上。   自序   生活在他方     「在浮城生活,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要靠意志和信心。」——〈浮城誌異〉西西     二○一四年的初春,人生第一次踏足台灣,並計畫於此地停留半年。在充斥著「小確幸」的寶島,我不知道到底會遇上什麼事、什麼人,又會經歷到些什麼。於是,帶著種種的未知,抱著諸多的問號,還有渴望一嘗在異地生活的滋

味,我來到了這片距離香港八五○公里的土地上。機緣巧合下,我展開了一個與在台港人交流的訪談計畫,嘗試了解這樣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況。     一直以為,異地最吸引人之處並非壯麗的風光,美景看得太多終究會出現審美疲勞,唯有那些在途上遇見的人,如同囈語又或認真的對話,才能印在記憶的最深處。所謂旅行的意義,大抵如此。     法國詩人韓波說過:「在富於詩意的夢幻想像中,周遭的生活是多麼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     我開始揣想,在台灣生活的香港人,究竟如何閱讀台灣?是否與浮城裡的居民般,只是念茲在茲想要逃離這一座監獄的枷鎖。接觸到形形色色居住在台灣的香港人,他/她們之

間的故事既相似,也截然不同,讓我得以聽見媒體以外的聲音。文字有時是匱乏的,再多的言說與補充,甚至用上一本書的篇幅,也許並不足以描寫出他/她們生命的重量。但我衷心希望,能夠誠實且更為立體地把這些人的故事呈現出來。     這群香港人中,有人在台北開咖啡店,實行在香港未竟的理想;有人來台灣開設青年旅舍,希望能夠擺脫急促的步調,宣揚慢活的精神;有人在巷弄販賣香港小食,傳承著香港的道地特色;有人因婚姻留在台灣,然而心裡頭的家之所在,仍然是香港;有人當起自由工作者,只因台灣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令她可以專心致志做喜歡的工作;有人在台灣玩獨立音樂,並深刻地體驗到香港對於文化產業的扼殺與摧毀……透過這

些故事,拼湊出一張張香港人在台灣生活的斑駁圖像。     「為何會來台灣?」、「未來還會留在台灣嗎?」我總是會在每次的採訪中,提出這兩個問題,得來種種不同的答案。     大多數於近年移居台灣的港人,心裡不免裝載著一個浪漫的理想,他們渴望追求一個能夠容納更多可能的空間。尤其是開店的人,客觀條件如創業成本及風險,都是他們在選擇時重要的考慮因素。像是Artista Perfetto的六個大男孩,選擇在高人氣的信義區開咖啡店,租金不過是香港的四分之一。又或是自由工作者陳瑄,家便是工作室,八坪的空間,不過八千元(約二千元港幣)。     如今香港的樓市被大型地產商壟斷,不斷上升

的租金,高度資本化所造成的「地產霸權」,導致為數不少的特色小店無奈結業。取而代之的是如倒模般印製出來的大型連鎖店,無差別地分布在香港各地,加上公共空間不斷萎縮,城市的模樣與生活方式愈趨單一。在這個被視為發達城市的社會中,物質看似充裕,卻產生了二十一世紀式的迫人生活,基層市民變得更難以存活。     進入千禧年後,香港大大小小的保育運動此起彼落,從十年前保育灣仔的「囍帖街」,到要求保留具有歷史價值的天星皇后碼頭。近年,新界鄉村亦處處是紛爭,各處因發展之名而被拆遷及徵收的土地,導致村民流離失所,並強行打散一個社區的連結。於是,關於「保育」跟「發展」的討論在社會中一直僵持不下,兩者被推至一個

對立的位置,看似不能相容。很多年後的現在,我們才漸漸懂得慨嘆事物消逝之快速,才會反思「發展是硬道理」這一回事。     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近年來在經濟方面陷入泥沼。面對隔鄰的中國在經濟與政治方面所施加的雙重壓力,台灣倍感迷惘與失落。金錢與生活、經濟與主權,兩者間應該如何抉擇,台灣似乎相較於香港更有意識,且更為深層地去思考這個問題。在反服貿運動爆發後,五十萬個台灣人站上街頭,也算是為這道難解的習題,印下了重要的註腳。難忘台灣民主先行者鄭南榕曾經寫下︰「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     然而,台灣不是世外桃源,也非烏托邦。政策向著資本家及大財團傾斜的現象同樣屢見

不鮮,林林總總的都市更新議案、現代圈地運動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準備在墾丁後灣開設民宿的年輕夫婦Kiky及Jacky,最初不過是被後灣的寧靜所吸引,卻沒料到這片祥和之地最後也逃不過大財團的眈視,「後灣開發案」使兩人與當地村民建立起一種另類的情誼,雖未至於全力投身於抗爭中,但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忙。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     聽著由李雙澤所寫成的《美麗島》,歌詞中流露出對於這座美麗島嶼的強烈情感,旋律把我的思緒帶回印尼的峇里島,當時在反世貿行動中遇上台灣的行動者,他們獻唱此曲給來自世界各地

的人。毛管不禁一豎,亦暗自感動,台灣人那份對於土地的熱愛,彷彿是自然而然遺傳在骨子裡的。或者他們並不如香港那般現代化及國際化,但對於鄉土的一份情感,卻是純樸而實在的。     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尤其是能夠民選自己的總統一事,總令港人心生羨慕。然而,台灣過去的民主化道路極其艱辛,卻也更能堅定地迎向光明。或許很多人已然忘記,在過去仍未有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的戒嚴時代裡,香港曾經是台灣所追求的自由之地。漫畫家李勉之在台灣解嚴前夕來到台灣,在校園裡頭見識到國民黨對於管制「政治正確」思想最後的迴光返照。解嚴至今不過二十多年,當我們還為了爭取普選而作出不同的抗爭之時,台灣的民主化道路已經邁向另一個里

程,從前被人揶揄為「台灣式的民主」,成為了香港今天的他山之石,儘管台灣代議民主至今仍然存在千瘡百孔的問題,但那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全民共同學習而累積下來的漫漫長路。     時至今日,兩地公民社會之間的連結愈來愈緊密,台灣的反服貿運動爆發後,「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成為了一道響亮的口號。當時我身在台灣,跟隨著一個又一個年輕人,沿著梯子爬進被佔領的立法院內,自以為有種見證的責任。這場運動,不只震撼了台灣人,也深深影響著對岸的香港人。     朋友曾經戲言,我走到哪裡,當地的社會都會出狀況。離開台灣後,七月回到香港,由於「佔領中環」的醞釀,導致了十月那場波瀾壯闊的雨傘運動出現,歷時兩個

多月。運動開始之時,心裡暗暗感動,覺得我們終於走在以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民主的路上了,並不倚賴他人,自己的香港自己救。一幕幕激勵人心的畫面,導致在台灣留學的香港朋友忍不住回家,例如陳民官,他跟我一樣,同時目睹了兩場運動的發生。     或許「今日XX,明日XX」終究是個簡化的口號。然而,雙方渴望互相了解彼此的意願卻是愈來愈強烈。台灣朋友曾跟我說過︰「如果台灣的佔領立法院給了香港雨傘運動很大的啟示,那麼我們在九合一選舉中的藍天變綠地,某程度上都跟你們的這場運動有所關連,不要灰心,香港總有看得見真正民主的一天。」     把台灣的九合一選舉看在眼裡,百般滋味在心頭,我們最後的一哩路,好

像還長著呢!     台灣就像一面鏡子,映照香港的美麗與哀愁。想起他們爭取民主的歷史所充滿的血與淚,一代一代人前仆後繼所付出過的犧牲,那是以生命換取自由的道路。路途雖曲折遙遠,卻是教懂我不可輕言放棄的一課。     跨越在島嶼與浮城之間,我想用這一本書,十五篇採訪記錄,追尋流動在兩地的生命故事。包括我自己。 Story 1 遠在他方的香港小食:士林夜市裡的十三座牛雜台北的冬季多雨,陰陰細細,帶給人一種黏膩的感覺。來台灣生活之前,早有朋友提醒過我,台北比香港多雨、潮濕,但真正面臨雨季時,才知道衣服永遠曬不乾的苦惱。劉以鬯在《酒徒》曾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若是如此,記憶如

潮水,我在台北的雨季裡便留下了滿滿的回憶。台灣人總覺得香港的都會氣息濃厚,具有國際觀,連距離天空也比較近一點。在香港生活就像在世界的中心,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相反的,香港人也熱愛台灣,總覺得少了一股銅臭味,可換來更多生活品質與水準。兩地人民對於他者的浪漫化,呈現出自身位置的困境,不安現狀既是一種欲望的投射,也是為了追求理想生活的冀盼。在光影的交錯之間,造就了兩地觀光發展的蓬勃以及移民熱潮的吹捧。「牛雜」,庶民小吃的代表那個陰暗的下雨天,我走到了香港人最為熟悉的士林夜市,不為觀光,只為採訪十三座牛雜店的老闆湯建業。在香港,湯老闆是個名人,除了他的牛雜在香港首屈一指之外,同時他也上遍了大大小小

的電視節目與平面媒體,在許多的旅遊美食書裡,都會提及他的牛雜店。「十三座」可以稱得上是香港牛雜的代名詞,是家喻戶曉的小食代表,一點也沒有誇張。「十三座」一詞,來自於湯老闆父親早年在柴灣第十三座公屋下的小販生意,為了傳承或紀念逝去的老時光,故以此為牛雜店的名字。十三座牛雜並非數十年的老店,他在父親身上承接過來的,不是實體的店鋪,而是一種容易失傳的手藝。湯生的父親賣過粥,也賣過飲品,沒料到,最受食客歡迎的是滷牛雜,一道便宜的小食,讓光顧過的客人念念不忘。然而,他的父親滷牛雜雖是一絕,但他卻拒絕自己的小孩接手牛雜的生意,更警告千萬不能開牛雜店。他自己說到這段時,不免感慨:「父親曾告誡我,什麼行業都可

以做,就是不要賣牛雜。」湯爸爸的憂慮不是沒有原因的,牛雜的製作流程繁複又耗工費時,往往需要花上兩三天的時間做準備,一百斤的牛雜,經過清潔、處理、汆燙、滷製的過程,最後剩下的只有三十斤,成本相當高昂。賣牛雜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前置工作時間非常漫長,不像咖哩魚蛋、雞蛋仔、煎釀三寶般,既容易準備,也較容易被市場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