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明德出版社寫的 五倫八德的修持 和明德出版社的 大學證釋:列聖著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明德出版社 和明德出版社所出版 。

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貫道研究所 洪淑芬所指導 賴惠娟的 一貫道善歌之樂教功能與修辦實踐之應用研究 (2021),提出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貫道善歌、一貫道聖訓、普渡收圓、調寄、語寄、寶卷、禮樂、樂教、白陽期。

而第二篇論文一貫道天皇學院 一貫道學研究所 林仁政所指導 蘇瑩珊的 一貫道當代傳播模式的轉變--以天祥大同組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一貫道、天祥大同組、家庭佛堂、宗教個人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五倫八德的修持

為了解決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的問題,作者明德出版社 這樣論述:

  大道傳承從各組線老前人輩們來台至今,已六十餘載。如今道務遍地開枝散葉,老道場需要整合人力財力物力,共養共享資源、引導修行;新道場則需積極播種,鼓勵發心。從大道開闡過程、參辦經驗中,我們要思考「如何提昇修辦素質」,而其中影響甚巨的,是講說者的認知及心性涵養工夫。   每一回的法王座上講習,都影響聽者的去留;這是講說者要負其中一部份的責任。身為講說者的我們,不能推說:「這是參班者要有坐得住的功力,要有不選擇講師的涵養。」但我們是否認真想過,怎樣才能真正提昇自己的「領悟能力、豐富經驗、正確理念、心性涵養、力行工夫」?怎樣才能講出真正令人「解惑、解脫、信服」的道理?活佛恩師曾說:「講課講什麼?講

求根本體悟說。辦道辦什麼?辦中修正意身口。」可見其中功夫,不論講說者或聽者,若非「真修真辦」,傳承一事,實難令「學者領悟受益,教者言之有物」;這是「教學相長」的事,更是講說者不可推諉的責任。身為代天宣化的講說者,永遠都要看到自身的不足,永遠都要有精進不懈、終生學習的精神與態度;甚至道務要經營得可長可久、幫助彼此解脫,無論開創或守成,都需要永續培養人才、傳承好經驗。   有鑑於此,本社再度提筆編寫「講說題庫」;以單點課題的小冊書方式,便利講說者、讀書會或個人研讀,及研究班上課、成全贈送。此小冊專題,將做成系列叢書,陸續出版研究班或一般法會所須的課題。希望此系列的付梓,能提供各道場「安排年度課題

、講課找資料、成全贈送」等須求。是本社出書所盼。 前言/7 白陽末法儒家應運/9 以道德仁義為主軸 以綱常倫理為根本 以禮運大同為宗旨 五倫的實踐/15 君臣有義 父子有親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八德的實踐/73 八德聖訓 天經地義之孝德 事親從兄之悌德 至中至正之忠德 坦然誠篤之信德 卑己尊人之禮德 正正當當之義德 不貪不妄之廉德 羞惡律己之恥德 結語/126 道化生活在倫常 收圓治世憑張本 序 白陽末法儒家應運 以道德仁義為主軸   儒家應運於白陽末法,以人倫綱常為主軸,尤重孝道。《論語•里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云:「忠恕,近道矣。」   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孔夫子之「一」理,乃體用一如;譬如,取則於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曾子有見於此,卻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綱目,以明述之,使人明曉。蓋「至誠無息」者,乃道之體,大本也,謂之「萬殊歸一本」;而「萬物各得其所」者,乃道之用,達道也,謂之「一本散萬殊」;由此則「一以貫之」可知矣。因以己及物,中也、仁也、忠也、無妄也,天道也;以己推及物,恕也、義也,所以行乎忠也,人道也。能體用一如而下學上達,則大本達道也;故說,忠恕為道不遠,孔子之道,仁義而已。 以綱常倫理為根本   何謂「綱」

?《說文解字》:「綱,網紘也。」《書經•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綱者,網的大繩。挈,提起。領,衣領。例如,提綱挈領,指撒網要抓緊大繩,拿衣服要提取衣領。引申為做事要抓住要領、重點大綱,亦比喻「綱常倫理」為做人的根本。   綱常,指三綱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倫理,指五倫八德;五倫,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綱常倫理,乃人與人之間所應遵循的規範,是做人的根本、處事的理則。

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中西文明的夾縫:改變台灣命運的起手式」介紹
       
訪問作者: 黃光國
  
內容簡介: 
從世界史的宏觀角度,說明「文化中國」在世界史的地位,
以及西方殖民帝國主義興起,中國為何衰敗。
夾縫中的台灣,如何從「中西文明對抗」中,
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
   
  十五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台灣在中、西文化初步交會的「夾縫」中,開始走上歷史的舞台。
   
  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崛起,列強爭霸與殖民霸權,以及陽明學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世界列強們虎視眈眈,將台灣列為囊中之物,勢在必得。
   
  另一方面,本書從「心理史學」的觀點,分析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明臣,如何輔佐清廷應付內憂外患。從他們四人身上,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社會「沒有兵的文化」和「官無封建、吏有封建」所造成的困境。
   
  尤其從「抬棺抗俄的左宗棠」和「長袖善舞的李鴻章」兩人一生行誼的對比,更可以了解:同樣的儒家文化傳統,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展現,其差別在於儒者所謂的「存乎一心」!
   
  袁世凱小站練兵,說明清廷試圖改變中國社會「沒有兵的文化」。但在科舉制度的羈靡之下,大多數士大夫想盼的是效法李鴻章的「滿門富貴」,「宰相合肥天下瘦」,結果「戊戌變法」宣告以失敗告終。
   
  「文化中國史觀」的建構,必須要以歷史事實作為基礎;而獨派人士主張的「同心圓史觀」,將台灣歷史在時間上限縮為五百年,在空間上與大陸切割,這樣的史觀是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歷史事實,誤導下一代。
   
  看本書如何從「心理史學」的宏觀角度,剖析從秦漢以來沒有兵的文化,到清末中國進入百年羞辱世紀,探討為何台灣處在中西文明對抗的夾縫中,會陷入今天「內耗」的兩難困境!
      
作者簡介:黃光國
  臺北市人,1945年11月6日出生。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致力於結合東、西方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科學。
   
  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近百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曾任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臺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總統府國策顧問、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
   
   
出版社粉絲頁: 時報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一貫道善歌之樂教功能與修辦實踐之應用研究

為了解決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的問題,作者賴惠娟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論文以一貫道善歌為研究主題,內容著墨於善歌自身的研究,關涉一貫道之天時道運、善歌的形成、內容、運用,尤其著重在善歌的樂教功能及修辦實踐的應用。本論文也觸及中國上古音樂形成之淵源及樂教之議題探討,共構成本論文的義理實踐世界。就道統史觀而言,天時道運已轉至白陽時期,明明上帝慈憫,降下天人一貫之性理大道,引導芸芸眾生「先得後修」,期冀人人積極修身、立德、行道、辦道,進而推道於人間。因而,無極老敕令彌勒佛掌天盤,弓長祖及子系祖掌道盤,於此普渡收圓大事因緣已至的天時樞機中,一貫道善歌由此應運而出。其歌詞內容乃出自於明明上帝及聖賢仙佛所垂示之天理真諦,來自無極理天的聖佛智慧,形成的時代

教化,可謂人唱天應,代天宣化,天人共辦,傳遞天心、聖意之所在。故相對於其他宗教音樂,一貫道善歌,無論就歌詞內容而言,或就宣唱傳唱之作用而言,更具足了體用一如之周全性,心性陶冶之修持性,道德化成之人文性,天啟典章之神聖性。故能引領白陽修士窮理盡性、窮神知化、盡人合天,輔成明師一指先得後修,以達本還源、優入聖域之作用。誠如〈禮運大同〉聖訓端木賜夫子、阿難尊者、濟公活佛慈訓云:「今承天之運,儒家辦收圓大事。」白陽末後,天時道運釋終儒起,儒家應運,是否以仁心為主體之禮樂教化,將承接起輔成普渡收圓之大業。 本論文主要以一貫道發一崇德集結成冊之善歌本,與諸多白陽聖訓典籍中之義理與善歌文本進行收集、歸

納、分析、詮釋,期冀多方面建立起包括歷史淵源、樂教功能、義理內涵、修辦應用等多層面的一貫道善歌之研究。因此,本論文除了探討一貫道善歌的樂教功能及具體應用,也回溯上古聖人法天理運行理則以制禮作樂,其樂教之義理內涵及其作用之探析。分析「樂與天」、「樂與道」之體用一如之密切連結中;展現「聖人作樂之神聖性」、「樂和與教化」等相關主題的研究中,體現禮樂教化相輔相成,而聖人作樂之教化乃藉有聲之樂的一氣流行,以喻天道運轉,以樂平和人心,去人慾存道心、撫慰人心、淨化心靈及其對心性化成之功能,用以輔助一貫道善歌之形成及其作用的終始本末之理。 藉由善歌之宣唱,感而覺知於來自上天深度的情感呼喚,也引導白陽修士

,藉有聲之旋律自我體覺無聲之內在天理,藉歌聲洗心滌慮,揚淨雜染妄想,清澈心靈,藉宣唱善歌傾聽那來自理天性靈本真的聲音,覺察人本自清淨之性理,內在覺性與音聲之理氣象一貫,回歸空淨一如之本體。為了使善歌能普遍、快速且廣為流傳於普羅大眾,仙佛將善歌詞的旋律,與人人耳孰能詳的現成流行歌曲做配合,形成所謂的「調寄」,達到普遍教化的目的,更具溝通天人之橋樑與道降火宅的天時意義。 足見聖人作樂之初,源於體察天道之有序,合於天道運行之和諧規律。而一貫道善歌,其內容降自於上天,其義理具樂教之化成,於傳唱之中,啟發自性覺知,自覺覺人。故一貫道善歌實為白陽末後的上天木鐸,用以輔成普渡收圓之大事,乃是圓滿心性之

重要載體,並期冀找尋跨越宗教之合作契機,與五教間相互融通之橋樑。

大學證釋:列聖著述

為了解決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的問題,作者明德出版社 這樣論述:

  本書《大學證釋》的編輯大意,概述如下:   一、以列聖講述的《大學證釋》本為主,並參照呂祖純陽註的《學庸淺言新註》、列聖講述的《中庸證釋》、《易經證釋》及朱熹夫子的《四書章句集註》等書;同時更蒐編各先儒賢哲的註疏,雖散於他書,其不悖於聖人之意旨者。   二、為了保持列聖講述《大學證釋》本的完整性與通暢,每一篇章的編輯方式,在「經文」之後增編「章旨」,以言簡意賅的文句,標明該章之要旨,以利於讀者之導讀章節大意。   三、「字句註解」,即生難字句註解部份,則力求白話易懂。   四、「經文」部份,新增注音及標點符號,使讀者易讀易懂;並將列聖對「今本」(流通本)內容,有錯置須改正或補缺之處,一

併編列,是「證釋本」的尊貴所在。   五、「列聖講義」部份,是列聖闡述《大學證釋》本最為精粹重要之處,文詞字句都淺白易懂,故僅就需要部份稍作字辭的註解;希望讀者能在此部份多下工夫咀嚼玩味,以作為通曉列聖闡述儒家聖人的微旨大義。   六、「心得記要」,是在每章節的最後,用簡要辭句或詩偈、相關經文與聖訓等作為結束;協助讀者在研讀每個章節後,再次的反雛咀嚼章旨,俾益讀者更進一步體取聖人之言意旨,能與平常修辦及道化生活中相契合,而不悖離經旨。

一貫道當代傳播模式的轉變--以天祥大同組為例

為了解決儒家應運 道化生活的問題,作者蘇瑩珊 這樣論述:

  解嚴後(1987)一貫道成為在地的合法宗教組織,其儒家的內在精神在道務中發揮作用,道親在各大活動中皆展現群體的高度配合,一掃過去被汙名化的歷史,在各方面都得到社會肯定。  然近年一貫道道場普遍存在的組織延續隱憂,因此傳播方式也開始調整,甚至著手進行「轉型」嘗試——研究者認為此變遷的原因,是對當代「宗教個人化」現象的回應。在傳統道場的運作中,以個人為單位的修道模式,經常被視為「不夠誠心」,尤其對領有天職的壇主、講師、點傳師,更有較為嚴格的標準,因而在傳統的組織認知中,經常會認為大道場的參與度與個人的信仰狀態是對等關係。  本文以一貫道天祥大同組的家庭佛堂實驗為例,並以參與觀察、行動研究發現

,年輕道親並未因個人化的修行方式,減低對「道」的關懷。反而讓原本不習慣傳統道場傳播模式的道親,有機會透過家庭佛堂的小型聚會,進一步理解並投入一貫道的運作中,而這正提供當代一貫道新興傳播模式的一種新的路徑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