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副本作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公文副本作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袁燦興寫的 如何以一人治天下:從軍機群像看大清興衰 和(美)奧登威·希爾頓的 可疑文書的科學檢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請核示 提出擬辦意見簽核。 請鈞閱 檢陳有關資料 - 國立雲林 ...也說明:「簽」的撰擬; 「公文稿」的撰擬; 「會議紀錄」撰寫 ... 考量著眼、產生作用、處理意見。 ... 正副本受文者有本校單位時未書寫本校+單位,未將本校單位放在最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優文化 和社會科學文獻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邢義田所指導 石昇烜的 從簡牘物質形態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與行政 (2020),提出公文副本作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簡牘物質形態、公文書制度、形制與文書性質、「兩行」、「札」、「牘」、「牒」、行政程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張蓓蓓所指導 白品鍵的 士與漢代文化摶成研究—儒學、吏事與方術的揉合與實踐 (2013),提出因為有 儒生、文吏、方士、漢代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文副本作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文副本_中文百科全書則補充:公文副本. 公文副本亦稱“公文抄本”。根據公文正本複製或謄抄的文本。 副本的複製、發制、留存有三種 ... 執照分正本和副本,它們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 公文處理程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文副本作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以一人治天下:從軍機群像看大清興衰

為了解決公文副本作用的問題,作者袁燦興 這樣論述:

【百家開講】系列 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智慧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雍正皇帝   史上最勤勞的雍正皇帝創設了軍機處   它沒有正式的工作人員,卻囊括了清朝最優秀的人才。   它非正式機構,卻執掌中樞二百年。   它既確保了皇權的絕對統一,又能高效率處理各類事務。   後世的「國安會」、「X人小組」都有軍機處的影子!   ★一部完整的大清帝王權力運作史,一個神秘機構的跌宕起伏。   ★從雍正至宣統,國策大政皆出於此,親王重臣皆出於內。   ★解密雍正至宣統年間清朝權力的核心。   ★深挖歷史的眾多疑題,演繹近兩百年的政治風雲   如史學大師錢穆所說,軍機處作為皇帝私人秘書

處,以密摺等形式形成秘密政治,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如此成為了「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基礎。   本書以軍機處二百年歷史為主線,展示軍機處在清代歷史中的重要作用。 當雍正、乾隆兩朝國力蒸蒸日上之際,軍機大臣們跟在皇帝後面,躍馬揚鞭,開拓疆域,無不躊躇滿志。到了嘉慶、道光兩朝,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面對此景,嘉慶、道光的選擇是守成,於是軍機大臣們也收斂了拳腳,小心翼翼地幫皇帝打點著江山,總算將大清國傳了下去。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曲線圖的展示。在這個歷史過程,軍機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本書以軍機處二百年歷史為主線,展示軍機處在清代歷史中的重

要作用。   軍機處,它依賴於一套文書制度治理天下。   它沒有正式的工作人員,卻囊括了清朝最優秀的人才。   它非正式機構,卻執掌中樞二百年。   當雍正、乾隆兩朝國力蒸蒸日上之際,軍機大臣們跟在皇帝後面,躍馬揚鞭,開拓疆域,無不躊躇滿志。到了嘉慶、道光兩朝,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面對此景,嘉慶、道光的選擇是守成,於是軍機大臣們也收斂了拳腳,小心翼翼地幫皇帝打點著江山,總算將大清國傳了下去。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曲線圖的展示。在這個歷史過程,軍機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它襄贊了乾隆朝的十全武功,奮力應對著嘉道兩朝的大蕭條,它幫助大清度過了

咸豐朝的最高危機,打開了同光中興的局面。   軍機處實繫大清國運之所在,它既確保了皇權的絕對統一,又能高效率處理各類事務。   如史學大師錢穆所說,軍機處作為皇帝私人秘書處,以密摺等形式形成秘密政治,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如此成為了「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基礎。   軍機處二百年,一筆厚重的歷史,一群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一個全面而真實的軍機處。   作者簡介 袁燦興   江蘇靖江人,歷史學博士,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史,著有《中國鄉賢》《國際人道法在華傳播與實踐研究》《湘軍淮軍》等   前言 第一章    雍乾

盛世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秘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 雍正憑藉軍機處「以一人治天下」,同時也將重擔放在肩頭。 在乾隆皇帝時,軍機處徹底成為了皇帝的左右手,軍機大臣徹底成為了皇帝的高級秘書。自創設後,軍機處對保密工作格外重視,但軍機處在人事制度上的弊端,決定了很難避免洩密。雖然乾隆屢屢整頓,但軍機處洩密事件卻是層出不窮。 「一人治天下」的夢想 軍機處奠基者張廷玉,一世殊榮,晚景不保 被斬的首席軍機訥親、謹慎保身的傅恆 軍機章京榮辱路,機會就是風險 貪腐軍機于敏中與太監洩密案 第二章    嘉道蕭條 嘉慶對於軍機處的系列改革,起到了撥亂反正之效,使皇權得

到了加強,也使軍機處在制度與法律上被確認下來。但在統治上,嘉慶篤信守成,既然官員任用機制不能變革,選用的多數還是庸碌之徒。當運動式的反腐結束之後,官員們照樣貪污。既然不能開源節流,國庫照樣還是拮据。當歐洲開始工業革命時,清國還在原地踏步。 平心而論,道光可能平庸,但他絕不昏庸;他也想有所作為,卻無能為力。他無法開源節流,那就勒緊腰帶,節儉治國。他也無法大力改革,只能小心翼翼,清靜無為 和珅的竄起與跌倒 嘉慶新政春風、軍機處重訂規則 庸懦無膽道光帝配上木訥宰相曹振鏞 善於揣測皇上心意,保守無為的「秦檜再世」穆彰阿 禁煙引發的黨爭、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第三章    苦命咸豐 咸豐登基之後,朝中

格局,又是一番大變,軍機處也被重新洗牌。在祁寯藻主持下,軍機處作了新一輪的整頓。此次整頓共涉及九項內容,涉及軍機處的各種具體事務。由此次軍機處整頓的內容來看,主要涉及的還是保密事務。自雍正七年軍機處創設以來,每個皇帝都對軍機處的洩密事件加以打擊整頓,可還是無法根絕軍機處洩密。 常有史學家云咸豐為苦命天子,一個十九歲的青年,繼承了無限的權力,而前代帝王所積累下的無數問題,在他登基時全部爆發,咸豐打破祖先定下的規矩,讓弟弟恭親王奕訢入軍機處,擔任首席軍機大臣。 肅順崛起之後,在政壇一方面打擊滿人大員,另一方面則予漢人督撫以大力支持。從長期歷史來看,地方督撫崛起,漢人大臣勢力擴張,將在以後的歷史中完

成終結滿人的統治。 咸豐大洗牌、穆黨失勢落馬 整頓軍機、無奈而退祁寯藻 不知兵、無將略的欽差大臣賽尚阿 內憂外患,親王破例再入軍機 架空軍機,奏摺著與肅順看 兵敗如山倒,英法聯軍帶來的變局 熱河密札與辛酉政變 第四章    同治中興 同治一朝在後世的標籤是「中興」:一是鎮壓了太平天國與各地的起義,二是由洋務運動而開啟了求富求強之路。至於同治帝,他在整個同治中興中無足輕重。 慈禧野心勃勃,善於玩弄權術﹔奕訢控制了內府、外廷、宗室,其權力之大,為清代前所未有。 辛酉政變之後,文祥協助恭親王辦理洋務,主要有幾個創舉:一是參與創設總理衙門,二是開辦並扶持同文館。同治一朝,雖然邊境屢屢起釁,終究未

釀成影響國運的大戰,也是文祥主持總理衙門之功。 同治元年:兩宮垂簾、權集恭王 洋務運動與文祥之歎 總理衙門:影子軍機處 慈禧奪權,叔嫂決裂 帝師清流:李鴻藻守孝風波 同文館之爭:既是衛道也是政爭 天津教案:恭王(洋務派)與醇王(清流派)的鬥爭 「此位讓爾如何?」--折騰皇帝同治 第五章    南北黨爭 光緒朝前期,軍機處中形成南北兩黨,南以沈桂芬、王文韶為中心,北以李鴻藻為中心,雙方展開爭鬥。在清流的輔助之下,李鴻藻最終鬥敗南黨,在軍機處中獨大。清流之肆虐,既是軍機處內部分歧,彼此傾軋,遂利用清流為鬥爭工具,也是慈禧特意縱容,以分化瓦解,利於政治操控的結果。 軍機處新人:一枚油浸枇杷

從政爭到黨爭:沈桂芬惡鬥榮祿 李鴻藻與翰林清流出擊 怪老頭左宗棠入樞 雲南報銷案:南黨大挫敗 第六章清流求戰 自奕訢去職之後,軍機大臣們惟慈禧心意是從,慈禧獲得了無可挑戰的地位。晚清亂局,慈禧擅權,實肇始於甲申。 由甲申而有甲午朝局之變,由甲午而有戊戌政局之變,由戊戌而有庚子之變,由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變,大清的命運由此而定。 甲申易樞:恭王再退,慈禧擅權 揣摩上意,太后心腹孫毓汶 甲午分歧、敗戰賠款 變法的祭品:戊戌四章京 第七章清末亂局   光緒朝軍機處內紛爭不斷,前有沈桂芬、李鴻藻之爭,再有翁同龢、孫毓汶之爭,到了末期,又有奕劻、瞿鴻禨之爭。丁未廢除科舉的政潮,也夾雜著直隸總督袁世

凱與兩廣總督岑春煊的紛爭 自庚子變亂後,在內外壓力之下,清廷不得不表態,將推行改革。至於改革如何推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清廷不能預測。改革涉及到哪些實際內容,清廷也很模糊。 皇權難敵民意,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十,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告別歷史舞臺。 慈禧的權術與對八國開戰的決策 兩宮狼狽西狩、軍機處在西安 死榮祿,生奕劻:不好打的慶親王 廢除科舉,丁未政潮 遲來的張之洞,勉力抑制滿人親貴 民意高張,資政院肉搏軍機處 皇權末路: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 京華煙雲:一名軍機章京的追憶 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   中國歷代皇帝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他們必須集中權力,以確保皇權獨尊;

但他們又必須適度放權,以讓臣子去處理紛繁複雜的事務。在分權與集權之間,如何做好平衡,是考量皇帝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   雍正登基之後,培養親信大臣,打擊朋黨,整頓吏治,又在思想領域打擊異端,爭奪輿論陣地,宣傳清廷統治的合法性。在這一過程中,雍正已開始構思創設一個政治機構,這個政治機構專屬於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從。這個政治機構必須效率極高,又具備保密性,但卻沒有專屬府衙,也沒有專門官吏。它既能滿足皇帝集權的需要,又能高效地處理軍政,控制思想,預防朋黨。雍正七年,帶著這個機構的藍圖,在張廷玉的輔佐下,雍正一手創設了影響清朝國運、主持清朝大政一百八十三年的軍機處。   軍機處創設後,議政王

大臣會議、內閣被徹底架空,皇權一統,乾綱獨斷。軍機處的負責人軍機大臣,由皇帝挑選內閣中的滿漢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等親信大臣擔任。雖然名義上到軍機部上班是兼職,但基本上軍機大臣都在軍機處辦公。而自軍機處設立後,軍國大事概由軍機處負責。用兵時,由軍機大臣決定戰略方針,皇帝批准之後,再以諭旨發往前方。前方將領的請示,經由軍機處討論,奏報皇帝批准後,再發往前方執行。至於用兵時的兵馬糧秣、山川地形、人文地理之類,概由軍機處主持策劃,這便是後世參謀本部的雛形了。   在重要案件上,軍機處能越過刑部,取得法律執行權。軍機處審理案件,一種是由軍機大臣單獨審訊,將被審者押到內務府公署或步軍統領衙門內接受審問

。另一種則由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審訊。案件涉及的都是當朝大員,故而交給軍機大臣來處理。軍機大臣還可以推薦重要職位官吏,從六部尚書到各省督撫,乃至地方官員,由軍機大臣開列名單,交給皇帝選擇。   軍機大臣權勢雖重,但伴君如伴虎,這也是份高風險的職業。軍機處的奠基者張廷玉不過因為上書乾隆,請他對自己配享太廟的資格做個保證,就招惹乾隆雷霆大怒,不得安生。訥親在金川前線,久戰無功,乾隆本來要讓他去邊疆充軍贖罪,不想因為他私底下的幾句牢騷話而送掉了自己的性命。咸豐朝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受命前往廣西鎮壓太平軍。出征之前,他自知要倒楣,竟然一路哭著出京。   軍機大臣之中,能長期坐穩,安享富貴榮華的,不外謹

慎持身、不結黨營私之人。嘉慶朝擔任了十幾年首席軍機大臣的慶桂,性格平和,在中樞數十年,規規矩矩,不敢有絲毫逾越,毫無過失,一口氣幹到了七十九歲才退休。當時人認為他過於謹慎,近於迂腐,可嘉慶卻始終信任並重用他。被稱為「三百年第一福氣之人」的潘世恩,該說話時就說話,該磕頭時就磕頭,該閉嘴時就閉嘴,得享高夀,終身平安,後世子孫文章都做得好,孫子潘祖蔭還考中了狀元。潘世恩的蘇州同鄉彭蘊章,咸豐朝首席軍機大臣,老前輩潘世恩的那套功夫學不來,乾脆一言不發,官場人送外號「彭葫蘆」,也能做個太平宰相了。   軍機大臣之外,軍機章京是軍機處中不可忽視的角色。軍機章京的工作極多,如擬定諭旨、隨軍機大臣出差、參與

審理案件等等,這些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是擬定諭旨。本來擬定諭旨是軍機大臣的任務,經過實際操作之後,這份工作也被轉給了軍機章京。將草擬諭旨的工作轉給軍機章京,一方面,有助於提高軍機章京們的積極性,給他們發揮才華的機會,以向皇帝、向軍機大臣們證明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軍機大臣專一於軍政事務,提高軍機處的工作效能與品質。就皇帝而言,也樂於看到軍機章京們起草諭旨,這樣可以適度分權,避免軍機大臣大權獨攬的現象出現。   軍機章京雖不似軍機大臣那樣聲名顯赫,標榜於史冊,但他們在當時職責重大,擔任撰寫諭旨,整理政令、檔案工作,並因其職位之重要,而在官場中可獲得更多的升遷機會。從軍機章京走出來的首席軍

機大臣就有訥親、阿桂、慶桂、文孚、賽尚阿、穆蔭、彭蘊章等人。據統計,清代由漢軍機章京升為軍機大臣者有三十三名之多。軍機章京們在政治上的輝煌前途,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並視軍機章京一職為人生的榮耀。   總體而言,軍機處雖然有權勢過人如和珅者,卻從未能對皇權形成任何制約,更遑論威脅。軍機處它不是正式的機構,軍機大臣不是正式的官銜,既可以說它有權,也可以說它無權。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才能入軍機處。而在軍機處之中,軍機大臣所處理的一切事務,都是皇帝交付的,他們只是皇權所操控的木偶,並不具備任何主動性。在軍機處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皇權與相權激烈對抗的現象,也從來沒有軍機大臣的權勢囂張到不

可控制的程度,這可以說是軍機處最成功的地方。   軍機章京們曾發出豪言:「起家詞賦皆先澤,報國文章在此身。書生蠅頭鑽故紙,不輸沙場斫賊刀。」軍機大臣又是些什麼樣的人物?他們對待新事務的態度又是如何?軍機處日常如何運作?軍機大臣與軍機章京們的心態又是如何?曾影響大清國運的軍機處,在清末時節能否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歷經一百八十三年的軍機處,一筆厚重的歷史,一群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在《如何以一人治天下》之中,我將努力給讀者朋友們展示一個全面而真實的軍機處。   「一人治天下」的夢想   紫禁城的乾清宮廣場西側,靠近隆宗門,有一排簡陋的平房。與金碧輝煌的宮殿相比,它頗顯寒酸

,遊客們也大多會忽略它。然而,別看它不起眼,它卻是大清帝國一百八十餘年的決策中樞。   它就是軍機處。   軍機處為清朝獨有,首創者乃雍正皇帝。雍正為何要設立這麼一個「中央軍事領導小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發揮君主集權的優勢,而導火線是一場發生在帝國西北邊陲的戰爭。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年羹堯、岳鍾琪蕩平。羅卜藏丹津逃亡準噶爾。準噶爾是清廷的老對手了。康熙皇帝都披掛上陣,三次御駕親征準噶爾。   雍正四年,內政整肅完畢,皇帝準備對準噶爾用兵。   雍正七年,戰爭爆發。軍情如火,需立即處理,且必須保守秘密。但當時的政治機構卻不盡人意

。清承明制,以內閣為國家行政中心。內閣設於紫禁城太和門外的文淵閣附近,而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就寢,兩者相距一千餘米。宮禁重重,手續繁多的處理流程,極易延誤時機;而軍報到京,先經內閣,也容易洩露機密。於是雍正以需要一個密近的處理機關為藉口,在隆宗門一帶的牆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稱軍需房,後改稱軍機房,又改稱軍機處,遴選心腹允祥、張廷玉、蔣廷錫三人秘密辦理軍務。   打開故宮地圖就能發現,隆宗門位於乾清門廣場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兩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千米到五十米,從內閣到軍機處,距離的縮短意味著政務處理的快捷,也意味著權力向皇帝集中。   軍機處的房子,和宮牆之間有兩

米空隙。據說這裡曾有一條通往養心殿的專用通道。這條路穿過宮牆,經過御膳房,直達養心殿。如今在御膳房的宮牆,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跡。心急的雍正皇帝將軍務處理中心遷到自己附近還不夠,還要鑿出一條便捷往來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綱獨斷之望,顯露無遺。   西北戰事結束後,雍正並未撤銷軍機處,反而在第二年增設辦理文書事務的「小軍機」——軍機章京;雍正十年,又鑄軍機處印信,儲於大內。一個臨時機構,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響如此之大?因為皇帝憑藉軍機處,掌握了「乾綱獨斷」的技術,破解了集權統治的難題。   創設軍機處,既是對準噶爾用兵的需要,也是集中權力的需要。軍機處創設之後,早先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徒具

虛名,議政王大臣成了虛銜,無應辦之事,有名而無實,在乾隆年間最終被裁撤。南書房雖仍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參與政務,主要負責文辭書畫。但入南書房行走卻一直是清代士人心中的最大榮耀,皇帝也常讓親信大臣入南書房作為獎勵。   雍正帝養心殿的西暖閣,是雍正皇帝處理政務,批閱奏章的地方。牆壁上懸掛著一副雍正手書的對聯,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飾地表達了他對集權的渴望。那麼,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秘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軍機處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規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須在當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摺多達幾百件,也必須連夜處理完畢。皇帝如

此嚴格要求,軍機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王文韶是清末的一位軍機大臣。在他的日記中,留下了軍機大臣辛苦工作的記錄。每日寅時初(淩晨三點)天還沒亮,王文韶就要入值軍機了。光緒七年的元旦,他淩晨二點就到了值廬(軍機處所在地),直到早晨七八點才能稍微緩一口氣,休息一下。夜裡辦公腹中饑餓,軍機大臣們會在離家前先吃好夜宵。皇帝也考慮得很周到,軍機處辦公室的門廊下,總會擺放著一盤盤燒餅油條,供大臣們充饑。   淩晨三點,紫禁城內一片漆黑,唯有軍機處值廬中燈火通明。不過,最辛苦的人不是軍機大臣,而是負責撰擬諭旨和管理檔案的軍機章京。軍機處成立後,權責日重。舉凡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事務,莫不經過軍機處

,單憑幾個軍機大臣已經處理不過來了。於是軍機處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設軍機章京。起初軍機章京無定額,從內閣中書、筆貼式等官員中選調。   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起,定軍機章京滿漢各十六人,分為滿漢各兩班。每班的領頭稱為「達拉密」,由他領著章京們在軍機處值班。通常情況下,滿漢章京輪流值日,每班值兩日。即便是大年初一,軍機處也要當差入值。   軍機處最強調效率與速度。軍機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動地展示了這裡的「速度與激情」:軍機大臣入值後,約莫五六點鐘,天剛濛濛亮,就要去養心殿面見皇帝,聆聽皇帝對政務的處理意見,這叫「承旨」。皇帝在徵詢軍機大臣對政務的意見後下達指示,軍機大臣就會急匆匆趕回五十米以

外的軍機處,將皇帝的意思「述旨」給軍機章京,章京們走筆如飛,執筆「擬旨」。軍機大臣拿著擬好的諭旨,再趕回養心殿報皇帝批准。一來一去,不過一個時辰,許多政務就處理完了。   軍機大臣是跪著「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們總結了一些小竅門。比如說他們會在膝蓋處的圓夾布中置棉絮為襯裡,這樣跪著就不疼了。為了免除終日長跪,軍機大臣們還練就了簡明扼要的本事:無論事情多複雜,一定三句話內講完,免得皇帝再問。皇帝批文封好後,就會加蓋軍機處大印,並寫明驛遞日行里數,交給兵部發驛馬傳遞,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飛奔的駿馬帶著皇帝的批文,在帝國的驛道上絡繹不絕。憑著這套交通系統,中央集權的觸角伸向帝國各方。

  「密」,是軍機處的最大特點。軍機處成立後,雍正三令五申地告誡屬下「臣不密則失身」的道理,並規定軍機處外面由護軍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監宮女,都嚴禁私入。甚至服務人員,也規定必須是十五歲以下不識字的小太監,稱為「小么童」,十五歲之後,就立刻換新人。而占軍機處文書大宗的「廷寄」,與文武大臣向皇帝呈遞的「奏摺」,更是改變了古代中國長期以來的公文慣例。   今天,「上朝批摺子」是人們對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殊不知,清代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摺子」的。奏章擺在皇帝案頭,需經過複雜的流程。以明朝為例,當時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關公事的,叫「題本」;有關私事的,叫「奏本」。這些「本」首

先要匯總到相當於行政院秘書處的通政使司,然後交給內閣。內閣先「票擬」附上處理意見,與奏本一同送達皇帝審批。皇帝用朱筆寫下意見後再發給內閣執行,這叫「批紅」。   明朝中葉後,皇帝對政務懈怠,往往將「批紅」權力交予司禮監,讓首席秉筆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作「朱批」。明朝這套政務處理流程,雖然開了太監參與朝政的後門,也對皇權形成了制約。因為內閣首先閱覽奏章,在皇帝過目之前,就擬定了意見。即便皇帝駁回了內閣的「票擬」,內閣也會想法子補救。慢慢地,內閣首輔變成事實上的宰相。如果他與首席秉筆太監關係密切,且皇帝年紀幼小,那麼,決策權就掌握在內閣首輔手中。例如萬曆年間的張居正,屬下官員上「奏本」,內閣依張居

正的意思「票擬」,政治盟友馮保控制的司禮監再「批紅」,「萬曆新政」就這樣雷厲風行地推行開了。   為了避免自己被內閣蒙蔽,康熙中期發明了奏摺制度——皇帝親信秘密地直接呈遞報告,皇帝通過秘密報告,掌控全域。奏摺繞過了內閣,這保證皇帝不受干擾地貫徹自己的意志,實現權力集於君主一身。   雍正完善了奏摺制度。他不僅將有權寫摺之人擴展至大學士、各省督撫、藩、臬、提、鎮,也在保密措施上下足了功夫。首先,密折均直達御前,中間不經過任何人轉手;而且密折只能由皇帝一個人批閱,即便是軍機大臣也不能過目。   在《朱批諭旨》前言中,雍正自得地說:「此等奏摺,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於人,亦無一人贊襄

於側。」大臣與皇帝之間的密摺與朱批,由特製匣子傳遞。大臣與皇帝一人一把鑰匙,除此之外,沒有人能夠打開匣子。即便如此,雍正還要諄諄叮囑臣下不要洩露密折內容。鄂爾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寵臣之一,雍正在給鄂爾泰的侄子鄂昌奏摺的朱批中告誡他,「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爾泰亦不必令知。」就是朱批過的奏摺,雍正依然不放鬆,還下旨要求具奏人在一定時間內交回宮中保存,本人也不得抄錄留底,否則嚴懲不貸。   那麼,朱批後的奏摺是如何到達具奏人手中的呢?靠軍機處。軍機處收到朱批奏摺後,先由軍機章京將奏摺連同朱批謄寫一遍,加以保存;原件則密封裝好,直接傳給上摺大臣。有些摺子,皇帝當天沒有考慮周全,就「留中」不發;另一些

極為機密的,只錄「另有旨」,連副本也不保存。   雍正靠密摺瞭解下情,推行新政,震懾臣下,清明政治。舉凡氣候、糧價、養廉、水利等,密摺是無所不包。除了這些,精力充沛的雍正還喜歡插手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臣也望風希旨,投其所好。雍正六年六月,河南府孟津縣居民翟世有,撿到陝西棉花商人秦泰一百七十兩銀子,沒有私自獨吞。時任河南山東總督的田文鏡在奏摺中向雍正陳說此事,皇帝批示,這是田文鏡你教化有方,真是國家的祥瑞,朕很高興。由於地方大員多有密摺具奏之權,雍正樂得他們互相牽制,相互監督。王紹緒由鄂爾泰舉薦出任廣州提督,雍正擔心他過於「善柔,行小惠沽名釣譽」,於是讓廣州將軍石禮哈監察王的表現。在接到石禮哈

「王紹緒念念不忘聖恩,勤於辦事」的回奏後,雍正依然疑慮重重,又詢問了兩廣總督、署理廣州巡撫的意見。得到廣州巡撫傅泰的肯定意見後,方才罷了。   任命一位廣州提督,就要耗費皇帝如此的心神。在天威罩頂的震懾下,雍正力推的新政,如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也轟轟烈烈地推行下去了。自雍正朝始,密摺政治成為清朝政治的主流。軍機處扮演樞紐的作用,對於大清帝國走向盛世,功莫大焉。   雍正憑藉軍機處「以一人治天下」,同時也將重擔放在肩頭。清朝皇帝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最突出的。雍正四年五月,皇帝在上諭中感慨地說道,皇考每日上朝,已經是勤政的楷模了;而朕,每天從清晨工作到深夜,又有過之。白天,雍正帝接見大小官

員,披覽章奏;晚上在青燈下,還要閱讀各地的密摺,多至二三十件。   據統計,雍正當政十三年,至少批閱過奏摺兩萬兩千餘件,題本十九萬餘件,寫下了千餘萬字的批語。與他的父親和兒子不同,雍正從未南巡錦繡江南、圍獵木蘭圍場。除了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機器。君主集權的背面就是放棄休息、勤於政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於圓明園,大位傳給寶親王弘曆,新帝年號乾隆。在乾隆皇帝時,軍機處徹底成為了皇帝的左右手,軍機大臣徹底成為了皇帝的高級秘書。   第七章   清末亂局光緒朝軍機處內紛爭不斷,前有沈桂芬、李鴻藻之爭,再有翁同龢、孫毓汶之爭,到了末期,又有奕劻、瞿鴻禨之爭。丁未廢除科舉的政

潮,也夾雜著直隸總督袁世凱與兩廣總督岑春煊的紛爭自庚子變亂後,在內外壓力之下,清廷不得不表態,將推行改革。至於改革如何推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清廷不能預測。改革涉及到哪些實際內容,清廷也很模糊。皇權難敵民意,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十,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告別歷史舞臺。慈禧的權術與對八國開戰的決策「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維新派失勢,光緒也被軟禁。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九月初一,慈禧下詔,令各省選進名醫,幫光緒看病。海內外流言紛紛,稱光緒已被謀害。光緒得病消息傳出後,外界風傳光緒已死,英國公使竇納樂多次向清廷打探。九月初二,慶親王奕劻向他傳達消息,光緒還活著。竇納樂則表示,要消除

外交界的疑慮,最為有效的辦法是請一個外國醫生幫光緒看病。九月初四,清廷請法國使館醫生幫光緒看病,並出具證明,光緒「病勢無大礙,惟患血虛之症」。而在前一天,清宮廷醫生也為光緒做了詳細檢查,並將結果提供給了各國。日本外務省檔案中有詳細記錄:「肝腎久虧,脾胃均弱。有時頭暈耳鳴,口渴咽喉乾,腰痛腿膝無力麻木。神倦喜臥,小便頻數,色白而少,氣怯懶言。面色晃白,夜夢聞金聲則遺精或滑精。不能久坐或久立,不耐勞。」中西醫診斷大致相符,光緒身體並無大恙。光緒得病後,外界不知其病情如何,而光緒身體狀況又牽涉到權力之爭,一時流言四起。面對著外界沸沸揚揚的議論與猜測,光緒體虛及無後成為清室最頭疼的問題。剛毅、徐桐、啟

秀等大臣乘機謀劃廢黜光緒,另立新君。徐桐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曾做過同治皇帝的師傅,不把光緒放在眼裡,暗地裡稱其為「漢奸」。光緒也對徐桐大為不爽,從光緒十三年到光緒二十四年間,只召見過徐桐一次。徐桐政治上的同盟者是剛毅。剛毅是滿人,極其痛恨漢人,但卻與漢人徐桐親近。光緒則不喜滿人,認為滿人不中用。

從簡牘物質形態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與行政

為了解決公文副本作用的問題,作者石昇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企圖從簡牘物質形態的角度討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及其反映的行政程序。首先以深具研究傳統的西北漢簡為開端,探討「兩行」與「札」等形制與文書性質的關係,分析它們在文書行政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試圖勾勒正本、副本、草稿與檔案等不同文書性質之間的界線。特別是指出「兩行」作為正本與留存副本等正式文書使用,在漢代公文書制度中被賦予特殊地位,且在外觀上與其他性質的文書作出區隔,這種視覺差異有助於官吏在行政過程中快速分辨不同類型的文件。再以漢代甲渠候官遺址為例,更細緻地甄別遺址現象與簡牘出土地點,闡明不同性質的文書於不同空間中的意義。特別觀察「兩行」在遺址內、外的分布情況,進而重新考慮官署內部職能分工與文

書移動流向。接著以漢帝國南方、時代較晚的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為材料,一方面持續驗證「兩行」的制度地位,一方面指出公文書制度的發展與可能的變化,尤其以牘為關注重點。經由爬梳西北漢簡和五一廣場簡中「奏書」、「白事」與「君教」簡牘的形制異同、使用方式及承繼關係,指陳牘在五一廣場簡牘公文書中具有輔助行政溝通的功能,這與牘在使用上更為便捷、其上文字內容集中等特性有密切關係,有助於我們回頭審視西北漢簡公文書中牘的特殊使用情況。最後考察嶽麓書院藏秦簡律令對「牘」、「牒」的規定,及里耶秦簡公文書實物,追溯漢代公文書制度中牘與「兩行」、「札」的秦代淵源。且析論「牘」、「牒」編聯以後不同形式的文字段落分布,說明官吏在

行政過程中採取「牘」或「牒」編聯的不同需求和考量,進而解釋「牘」、「牒」於秦漢公文書地位的變化。本研究聚焦於「吏事」於簡牘公文書上具體而微的呈現,一方面特別關注簡牘形制、書寫狀態、出土環境等物理特性,留心當時刀筆吏確切留下的行政痕跡,另一方面討論這些特性和文書制度、行政程序的關係,同時也觀察小吏在其間的角色。透過以上探索或有助於還原當時小吏書寫與行政的實況,也能從另一面向理解秦漢時人對這些繁瑣的文書行政的看法,以及刀筆吏遭受批評的原因。

可疑文書的科學檢驗

為了解決公文副本作用的問題,作者(美)奧登威·希爾頓 這樣論述:

本書是美國可疑文書權威檢驗專家奧登威·希爾頓數十年文書檢驗工作經驗的結晶,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美國文書檢驗工作的范圍和內容。全書共分五篇19章,包括文書檢驗導論及基本概念、文書檢驗能揭示什麼、利用樣本進行比較檢驗以發現事實、檢察官和偵查人員在文檢中的作用以及提交法庭的物證文書等。本書詳細論述了可疑文書檢驗的基本規范和技術方法,在文書檢驗學科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美]奧登威·希爾頓(Ordway Hilton),當代美國最著名的文書檢驗專家,《刑法學、犯罪學與警察科學雜志》的資深編輯,有30多年的雜志編輯經驗,從事文書檢驗工作數十年,在美國一些知名的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書檢驗方面的專業學術文章,退休后仍

然從事文書檢驗工作。翁里,福建福州人,下鄉知青,中共黨員。1988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物證鑒定與刑事偵查」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學習期間,師從新中國首位刑偵教授周應德教授和著名的文檢專家鄒明理教授。1991~1993年,赴美國Valparaiso大學法學院學習,歸國后任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偵查學研究會理事、浙江省刑事犯罪學學會副會長、浙江警察學院客座教授、浙江大學司法鑒定中心文檢室主任(擅長拼音文字和外文字跡的鑒定)、浙江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在高等院校從事司法鑒定、犯罪偵查、國際移民法領域研究、教學和實踐工作近30年。但彥錚,法學碩士,重慶市長壽區人。西南

政法大學警察學教授、警察科學碩士生導師、安全治理與社會秩序維護研究院院長,現任重慶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國家安全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理事、警察法學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1988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訴訟法專業偵查方向研究生班,199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警察學、犯罪學、國家安全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現主要從事公共治理和社會治理研究,參政黨理論、人大制度理論研究和立法研究。 第一篇 文書檢驗導論及基本概念第一章 可疑文書檢驗導論/3第一節 文書和可疑文書/3第二節 可疑文書的檢驗人員/4第三節 檢驗樣本/6第四節 鑒定參考材料的收集/7第五節 儀器

設備/7第六節 文書的科學檢驗/8第七節 偶然巧合的可能性/9第八節 來源的不同一性/10第九節 自然變異/11第十節 鑒定結論/11第十一節 出庭作證/12第十二節 不能確定的結論/13第十三節 文書檢驗的范疇/13第二章 文書檢驗術語的定義/14第一節 一般術語/15第二節 手寫筆跡/18第三節 打印文書/21第四節 變造文書/24第五節 其他鑒定問題/25第六節 照相和其他復制方法/27第二篇 文書檢驗能揭示什麼第三章 制作文書的工具和材料/33第一節 筆/33第二節 書寫墨水/38第三節 鉛筆/41第四節 蠟筆和記號筆/46第五節 打字機/46第六節 電腦打印資料/58第七節 復寫(副

)本/59第八節 打字機色帶/62第九節 校正液和校正紙/66第十節 加法機、計算器和現金收入記錄機/67第十一節 自動記錄儀/69第十二節 支票打印機/70第十三節 簽名和蓋印圖章/73第十四節 油印機和公文復制方法/77第十五節 姓名地址印寫蠟紙和蠟板/78第十六節 印刷品/80第十七節 紙張檢驗/82第十八節 復寫紙/89第十九節 圖章和鑒別裝置/90第二十節 粘膠郵票/91第二十一節 分類歸檔和裝訂/91第二十二節 本章小結/94第四章 變造文書/95第一節 擦刮文書/96第二節 關聯證據/105第三節 挖補剪貼/106第四節 行間書寫與添加改寫/108第五節 消褪字跡和塗污字跡/11

5第六節 塗改的影印文書/120第七節 文書未被變造的證明/121第八節 結論/122第五章 破損文書檢驗/123第一節 被水浸泡后字跡消褪而損壞的文書/123第二節 因光照而褪色的墨水/126第三節 被污染的文書/127第四節 被撕毀的文書/127第五節 燒焦的文書/128第六節 結論/130第六章 文書上的附加痕跡檢驗/131第一節 潛在指印/131第二節 油墨污染的字跡/134第三節 抑壓筆跡/134第四節 外來痕跡/137第五節 結論/138第七章 文檢中的調查線索/139第一節 指示性線索/139第二節 難以辨認的字跡/141第三節 空白紙張/142第四節 密寫墨水/143第五節 虛

假選票/144第六節 結論/145第三篇 利用樣本進行比較檢驗以發現事實第八章 筆跡鑒定/149第一節 字體和字體特征/150第二節 文字布局/153第三節 筆跡的變化/153第四節 種類特征和個別特征/155第五節 肯定同一的鑒定結論/155第六節 否定同一的鑒定結論/156第七節 筆跡鑒定中的特殊問題/157第八節 親筆遺囑/160第九節 筆跡鑒定的不利因素/161第十節 筆跡偽裝/161第十一節 結論/163第九章 簽名的鑒定與偽造文件的調查/165第一節 真簽名/166第二節 異常的真簽名/169第三節 偽造簽名的檢驗/174第四節 親筆遺囑文書的偽造/184第五節 鑒別偽造者/190

第六節 協助簽名和引導簽名/193第七節 縮寫簽名與文盲「姓名符號」的鑒別/195第八節 結論/198第十章 手寫印刷體字和數字的檢驗/201第一節 手寫印刷體字/201第二節 數字的檢驗與鑒定/207第三節 書寫變異/210第四節 結論/212第十一章 打印文書的鑒定/213第一節 打印缺陷/214第二節 打字機缺陷/217第三節 變異/217第四節 暫時性缺陷/219第五節 鑒定的依據/220第六節 鉛字連動桿打字機/221第七節 均勻間距打字機/222第八節 單元球體打字機/225第九節 均勻間距單體打字機/233第十節 電子打字機/234第十一節 同一認定問題/236第十二節 對打字人

的同一認定/238第十三節 打字機色帶的鑒定/240第十四節 打字機的偽裝/242第十五節 偽裝的打印文件/246第十二章 支票打印機等其他機械印刷品的鑒定/247第一節 支票打印機和支票打印系統/247第二節 加法機紙帶和現金收據/250第三節 其他記錄機/251第四節 計算機打印紙/252第五節 計時鍾和日期戳/253第六節 印刷品/254第十三章 文書制作時間鑒定/259第一節 根據文書的制作材質推斷日期/260第二節 根據文書材質的變化推斷制作時間/266第三節 通過比較確定文書的制作時間/268第四節 利用偶然標記確定文書制作年代/279第五節 諸因素的綜合評斷/279第六節 結論/

280第四篇 檢察官和偵查人員在文檢中的作用第十四章 准備與搜集手寫筆跡樣本/283第一節 搜集自由樣本/283第二節 樣本的來源/290第三節 提取試驗樣本/292第四節 獲取簽名試驗樣本應考慮的特殊因素/300第五節 試驗樣本和自由樣本的綜合評斷/301第六節 搜集試驗樣本的特殊情況/302第七節 在交叉盤問時制作試驗樣本/306第八節 手寫印刷體字跡樣本/308第九節 結論/309第十五章 打印文書樣本/310第一節 利用樣本鑒別打字機/310第二節 單元球體打字機制作的樣本/320第三節 利用打印樣本鑒別打字員/322第四節 結論/324第十六章 檢驗文書的保護、處理和保存/325第一

節 文書保護袋/326第二節 盡早提交檢驗/326第三節 正確保存/327第四節 避免過多地使用檢材/327第五節 不能在檢材上做記號/329第六節 禁止折疊、剪貼、撕毀文書/331第七節 禁止非專業人員檢驗/333第八節 燒焦文書的處理/335第九節 結論/335第十七章 文書的復制/336第一節 照片/337第二節 當代的文書復制技術/343第三節 早期的文書復制技術/347第四節 其他復制文件的方法/353第五節 對影印文件的分析/358第六節 復印文書的鑒別/359第五篇 提交法庭的物證文書第十八章 法庭審理前的准備/365第一節 文檢人員的准備工作/365第二節 特別報告和審前會談/

371第十九章 出庭作證/375第一節 樣本的證明/375第二節 文檢人員在法庭上的作證/376第三節 文檢人員出庭作證的意義/385第四節 作為反方證人的文檢人員/385第五節 多位專家證人出庭作證/386第六節 文檢專家提交的宣誓書和書面證詞/388第七節 結論 /388索 引/389譯后記/404 在我國司法實踐和物證鑒定領域,有人說「中國文檢技術遠不如歐美發達國家」,也有人說「中國文檢技術比發達國家強,至少在筆跡鑒定方面是如此」。讀完本書以后,你就會做出恰當的評斷,同時也可消除個別西方學者流露的「文檢不是科學」的偏見。

士與漢代文化摶成研究—儒學、吏事與方術的揉合與實踐

為了解決公文副本作用的問題,作者白品鍵 這樣論述:

先秦兩漢的「士」可以從理想面與實際面分為兩種。就理想面來說,士當志於道,並以弘道為己任。這種理想中的士,在先秦時代以受儒家思想薰陶之儒士為主,他們不但有各種古典知識技能,且積極入世,以仁為己任。然而撇開理想性不談,士並不全以儒家思想為依歸,東周以降,士不但有諸子百家,甚至包含了雞鳴狗盜之徒。這些人與其他庸庸碌碌的庶民百姓不同,或者成一家之言,或者擁一技之長,形成所謂的「知識階層」。學術的創新與融合乃戰國時代的文化特色,在游士的議論下,各家學術逐漸破除界線,為漢代文化提供了堅實的養分。在游士漸趨消失的漢代,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生吸納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能被大一統王朝所接受的漢代儒學,並透過漢武帝

的獨尊政策強力擴張,儒生也因此成了「士」最顯眼的部分,掩蓋了其他擁有特殊技能的知識份子。秦以法為治,漢承秦制,也就繼承了以律令治天下的政治制度,因此在儒生之外,另有明白律令、專精各種行政庶務的文吏。這群人或許沒有「志於道」的高尚情操,但卻是真正以實踐為學術的士人,同時也是漢代文化的中堅份子。儒生、文吏之外,又有方士,戰國游士中的燕齊方士由於秦皇、漢武之好求神仙,曾經炫耀一時,此後在歷史上似乎顯得無足輕重,然而方術信仰乃當時人們心靈之必須,生活之常備,方士看似隱為歷史之伏流,實則無所不在。擁有學術或技能的士,則肩負著傳承己身知識的文化責任。儒學、吏事、方術三者堪稱漢代文化的主幹,透過種種傳播管道

,幾乎對漢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產生影響。這三種文化雖然各有其獨立性,但在漢代則互相影響,其關鍵在於漢代的士時常同時兼有儒生、文吏與方士三種身份。由於士兼有不同的學識技能,再加上其所掌握的文化傳播能力,各種不同文化於是以士為中心,在不同階層密切而活潑的交流著,摶成一種具有恢弘氣度,重視實踐的漢代文化。歷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漢代由分而合,最後又由合而分,其中有不少關鍵事件的發生,更不能忽略許多累積的過程。在士人的努力之下,文化逐漸由分散而趨向融合,雖然東漢時代開始出現各種大一統的異音,但整體而言都不能掩蓋那富有生氣,積極入世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