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反效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冥想 反效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itaMoorjani寫的 【艾妮塔.死過一次才學會愛套書】(三冊):《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暢銷經典版】》、《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死過一次才學會守護自己》 和安娜貝爾.岡薩雷茲的 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每天心情不打結,與自己和解的療癒練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正念冥想成了一门数十亿美元的生意,它因剥离宗教而流行也說明:他成为了反越战运动人士,还在因缘际会下认识了禅宗传教士和其他佛教老师,并和他们一起研究冥想。 “正念(Mindfulness)”这个词起源于印度佛教巴利语里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橡實文化 和方言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冥想提高考生在學習時不能集中的注意力 ... - 國家考試第一新聞台則補充:冥想 是一種等同於間的活動,持續的做可以造成好的效果,只是目前暫時無法 ... 就失去冥想的意義了,也會造成反效果,生活壓力已經夠大了,還因為冥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冥想 反效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艾妮塔.死過一次才學會愛套書】(三冊):《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暢銷經典版】》、《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死過一次才學會守護自己》

為了解決冥想 反效果的問題,作者AnitaMoorjani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暢銷經典版】:艾妮塔的瀕死重生奇蹟》+《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原來,此生即是天堂》+《死過一次才學會守護自己:共感人的「小我」練習》   艾妮塔的瀕死重生奇蹟,   重回人間後的自我療癒到身為共感人的活出真我   愛自己三部曲,一次收錄!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暢銷經典版】:艾妮塔的瀕死重生奇蹟》   當我放棄對抗,順應生命時,我取得生命最強大的力量。   為了把過去的自己愛回來,我選擇回到人間……   ★「紐約時報」暢銷書,全球超過31種語文譯本   ★Ted演說點閱超過360萬人次   ★一生必讀的自我療癒經典著作   二

○○六年二月二日,這個日期將永遠烙印在我腦海,因為這一天我「死」了……   我的痊癒不是來自正面思考或信念的力量,而是因為我完全放下了過去的教條、成見與掙扎,這促使了我的身體自動「重設」。   天啊!這種感覺真舒服!我自在又輕盈!為什麼我的身體不再感到疼痛?疼痛都跑哪兒去了?等等,為什麼周圍的事物都離我越來越遠?可是我一點也不害怕!為什麼我不害怕?我的恐懼到哪兒去了?哇,我居然無所畏懼了!   以上的想法,都出現在我被匆忙送往醫院的途中。我身旁的世界開始變得如夢似幻,我感覺到意識漸漸遠離,而我進入昏迷狀態。四年來,我的身體在癌症的蹂躪下──不,是在癌症的吞噬之下,器官開始一個個罷工……

  【艾妮塔是誰?】   一位在香港長大的印度裔女子,二〇〇二年時,她經醫生診斷罹患了淋巴癌,她決定辭去工作,專心抗癌。接下來的四年間,她研讀各種討論癌症的書籍;遠赴印度和中國,向佛教僧侶、印度瑜伽老師尋求療癒之道;試遍了信心療法、印度阿育吠陀療法、中醫草藥、西方自然療法等等各式醫療系統,但是病情卻持續惡化。   二〇〇六年時,她因為器官衰竭而陷入昏迷,醫師搶救後即將宣布不治。就在急救的過程中,她去到了一個無時間性的世界,感受到自己與宇宙萬物融為一體,全然被無條件的愛包圍,毫無痛苦。那經驗深深影響了她的人生。在她的自由意志下,她選擇了重返人世,當她的靈魂再度回到身體之中,睜開眼睛,末期癌

症竟在三天內奇蹟般不藥而癒……   重返人世的艾妮塔,在這本書中鉅細靡遺地敘述了,她經歷到怎樣的死後世界,以及重生的她想要分享給人們的生命訊息。   【艾妮塔的療癒訊息】      「我的經驗使我深深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與助人療癒的能力。當我們觸碰到內在浩瀚無垠的整體時,疾病就會離開身體。」      「想要吸引正面的事情不是光靠心情愉快就可以了。我一定要強調,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才是決定人生狀態最重要的指標!忠於自己的感覺比努力保持正面的心情更重要!」      「我發現當我能夠放手,當我能夠拋開我相信與不相信的事情,當我能夠打開自己接受所有可能的時候,才能變成最強的自己。為了達到真正的

療癒,我必須拋開被療癒的需要,好好享受並相信人生的過程。」      「以前我總是在追尋,覺得自己必須去做、去爭取、去達成什麼事。但是追尋源於恐懼--我們害怕不能擁有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現在我不再追求任何事情,我不強求,讓事情自然發生。」      「在我的瀕死經驗之後,人生變得更加順利。我不再害怕死亡、癌症、意外或任何過去擔心的瑣事……我知道我跟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力量強大、恢弘美好的愛的力量,也已得到無條件的愛。」   (原書名: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原來,此生即是天堂》   愛你自己,就是所有受苦的意義。   如何清除心中自我嫌棄的聲音?   ★「紐約時

報」暢銷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作者,重回人間十週年震撼新作   ★TED演講點閱率破百萬,超過232萬人次觀看   ★全球熱銷31國的自我療癒奇蹟   ★中天電視台「文茜的世界周報」專題報導   在歷經二○○六年原本癌症末期,卻短短三天內完全復元的奇蹟之後,   艾妮塔的人生徹底轉化了,她開始赴全球各地分享自我療癒的經驗,接受採訪。   然而,對於重返人間的她而言,人生從此一帆風順了嗎?   有些時候,她也會陷入人際關係的考驗,「不愛自己」的老毛病又再回來,   但藉由一次一次的自我覺察,以及對於宇宙全然的信任,   瀕死經驗帶給她的收穫,已漸內化成一股自我安頓的力量。   如今,十年過

去了,艾妮塔對於生命、對於愛、對於這世界,   有些什麼新的領悟?   她說,療癒就是把從前的自己愛回來。   但愛自己,說來簡單,困難的是該從何處著手?   該如何覺察並跨越那些「感受不到愛的障礙」?   我們可以把身在人世間的這輩子活成天堂,   只要我們明白箇中道理,以及需要做什麼來實現它。   天堂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狀態。   其實,天堂一直就在我們眼前,可惜我們認不出來,   因為層層疊疊、根深柢固的錯誤信念,已遮障了我們雙眼。   只要剷除10個「不愛自己」的常見迷思──社會灌輸給我們的錯誤信念,   當下就能體驗生命是一場豐盛的饗宴!   [錯誤信念1]:別人對我不好

,是因為我不好   [錯誤信念2]:愛自己是自私的   [錯誤信念3]:真愛就是毫無底線的付出   [錯誤信念4]:別人有毛病,我也一定有問題   [錯誤信念5]:我們的健康是醫生的責任   [錯誤信念6]:暴戾充斥的新聞能帶來安全   [錯誤信念7]:死後的審判與懲罰必然會發生   [錯誤信念8]:靈修就是修到沒有小我   [錯誤信念9]:女性是低下的性別   [錯誤信念10]:勉強自己只要正面思考 名人推薦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彭樹君(知名作家)   貴婦奈奈(諮商心理師)   周志建(心理博士、故事療癒作家、資深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盛讚   「這麼多人畏懼死亡,害怕把此生活得亮麗出眾。艾妮塔做得漂亮,她首先破除制約信念的魔咒,進而藉此破除生與死的迷思,接著又給我們實用的工具,讓我們在這一世裡重獲新生。本書將釋放你的靈魂,教你如何不必等到死後就能體驗天堂。」——暢銷書《未來預演》作者,喬・迪斯本札醫師(Dr. Joe Dispenza)   「以瀕死經驗為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內容更上一層樓,不單是對來世的描述,而是最了不起的生命課程⋯⋯她的真知灼見,賦予讀者過得更健康、更和諧的能力。在面臨人生挑戰時真正懂得愛自己,是每個人自我實現必要的一部分。」——暢銷書《天堂際遇》作者,伊本・亞歷山大醫

師(Dr. Eben Alexander)   「本書對於使人衰弱的信念體系,做了極深刻的探討,同時提供讓人找回自己力量的啟發。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它帶我觸及自己內心深層的情緒,又那麼務實、接地氣。別再浪費生命了,現在就開始讀它吧!」——暢銷書《按對夢想的開關》作者,麥克.杜利(Mike Dooley)   「一本值得細細品味和沉思的書,破解了長久以來制約著我們的文化信念,推薦給每一個走在心靈成長道路上的人。字字句句,都是艾妮塔發自內心的呼籲。幫自己一個忙!拿杯熱茶,舒服地坐下,跟著她的文字一探那些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暢銷書《未知地圖》(Uncharted)作者,柯蕾・鮑隆瑞(Colet

te Baron-Reid)   「艾妮塔是無條件的愛的活生生典範!」——Tom Munch   「期待好久,她新書終於問世了,超興奮的!」——Tonya   「超越她的前一本書,更登峰造極之作!」——Daniel L. Shaw   「人生必讀的一本書!」——Deb   「大師之作!」——D. Swanson   「這本書永久性地改變了我!」——C Mab   「姐妹之愛、母親之愛、女兒之愛,一本全包了!」——Amazon Customer   「訊息清晰,內容實用。」——Jeffrey L. Zygar   「幫我們釐清真實的自己。」——Janet DeLee   「提

醒我如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帶給我無限的平靜。」——Martina Schmidt   《死過一次才學會守護自己:共感人的「小我」練習》   再活一次才知道,我的敏感竟然如此強大   立足於愛而非恐懼,才是真正的靈修   ★暢銷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作者,2021年最新力作   ★TED演說點閱超過360萬人次   ★劃定人際能量界線的經典書   守護自己的能量場,不意味著刻意跟人劃清界線,或把自己藏起來。   我們需要的是健康的連結,正確的伸出觸角,而不是縮回觸角。   你也是不容易守護自己的「共感人」嗎?   ・你深怕傷別人的心、失望或不滿意,因為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   ・你

很難接受他人讚美、禮物、服務或好意,你覺得必須立刻給他們回報。   ・你比別人還更了解他們自己,大家常常拿自己的麻煩和問題來找你,就算負荷不了,你也從不拒絕。   ・你的第六感很準,料事如神,你擁有一種超乎預感的感知力。   ・在某些古蹟、聖地或戰地,你會感覺被前人的情感淹沒。   ・你深愛花草樹木,知道一株植物需要什麼,或移到某個特定的地點。   ・如果靠近某個身體不舒服的人,你會感覺到他們的症狀。   ・你特別難以忍受擁擠的地方,例如:購物中心、公車捷運。   ・你沒辦法看恐怖、哀傷或氣氛低迷的電影或書籍,你會身體不舒服。   ・你很容易分心,任何事都能拉走你的注意力。你在上課、開會或派對

上都很難專心。   守護自己:共感人必需的「小我」練習   身為共感人,需要有很強的「小我」,你才能把自己照顧好、常保身心的健康。受到壓抑的「小我」讓我們分不清自己和別人的感受與情緒。「小我」就像一塊肌肉,鍛鍊它有助我們形成過濾的機制和個人的界線,給我們健康的自我價值感。   練習保護自己的氣場很重要,尤其如果你置身於人群中,周遭充滿令你不舒服的能量,或你身邊有個人在消耗你的能量,例如:自大狂之類的人物。   保護自己的氣場有各種辦法,但很多都是要你隔絕別人的能量。雖然這麼做對某些人很有幫助,但對共感人而言卻是違背天性的做法。為了成長茁壯,我們不需要跟人劃清界線,或把自己藏起來。  

 這是一本獻給共感人的書,書中有許多實例、冥想和練習,身為擁有珍貴特質的共感人,在本書的指引下,更能發揮共感的天賦,激發出不同於以往的能量及全新視野,這樣一來,未來生命勢必大有不同。現在就上路吧,別浪費了這份禮物。 暖心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林靜如/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許妮婷/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曾寶儀/主持人、作家   賴芳玉/律師   盧新之/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每天心情不打結,與自己和解的療癒練習

為了解決冥想 反效果的問題,作者安娜貝爾.岡薩雷茲 這樣論述:

★「情緒治療」權威醫師,寫給焦慮時代的療癒處方★ 突破困境的關鍵,不是時時保持樂觀, 而是找出與壞情緒相處的方法,把爛事變好事! 負能量也沒關係,這是大腦在提醒你「多愛自己一點」, 先與自己和解,就能讓壞情緒與你和平共處!   ★面對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你是誰   生活中的問題從沒少過,   各種情緒也隨著大大小小的狀況被引爆。   然而大多時候,我們都選擇了錯誤的應對,導致身心俱疲。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像這樣:   ˙壓抑憂慮,不斷告訴自己「沒問題」   過度強調積極樂觀,反而使人試圖壓抑憂鬱,成為背景運作的APP,   造成頭痛、失眠、記憶衰退,直到某天情緒爆發。   ˙暴怒生氣

,把問題都推給別人   問題通常沒能解決,還會在日後反覆發生,   同時也會造成肌肉緊繃、疼痛。   ˙自責羞愧,以為自己就是問題中心   無法將憤怒歸咎於他人,只好轉而譴責自己,   如此一來,情緒將越陷越深,使我們更加痛苦。   ˙放任情緒流淌,不願做任何努力   「既然一切都無法改變,我乾脆刻意忽略情緒」看似豁達,   卻會導致長期疲倦,心理負擔將轉由身體承受,引發更多問題。   ★壞情緒也可以是好事,為什麼?   碰上倒楣的爛事,多數人習慣壓抑,不願展現自己的負面情緒。   然而,只要換個想法,你會發現,壞情緒其實很有用。例如:   ◎生氣會讓你在衝突時變更強大,為了自己想要的

東西奮鬥。   ◎傷心可以換得旁人的關心,稀釋情緒並減輕痛苦。   ◎不安將引發恐懼,提高大腦警覺、身體進入警戒,你會更加保護自己。   ◎自責使我們更合群,並激發同理心、社會參與以及自我改善。   ★有效調節壞情緒,漸漸與自己和解   「情緒治療權威」安娜貝爾.岡薩雷茲醫師,   在書中提供了許多調節情緒的好方法,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首先,練習不再鑽牛角尖,並適時停損   在同一個點上不停打轉,會讓痛苦越來越深。   練習踩煞車,轉而去想我們實際可以做的改變,情緒便會好轉。   ◎接著,放下你的控制欲,享受不確定性   讓情緒顯露出來,保持生活中的彈性,甚至稍微任性一點都沒關係

。   ◎最後,觀察身體與內心、接受情緒,然後放下   認知並接受情緒,這將帶領你前往更好的方向。   除此之外,找個懂你的人聊聊,   甚至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協助,都對情緒有極大幫助。   千萬記得,你不需要獨自面對這一切。   情緒是好事,情緒化只會壞事!   人的一生註定要與情緒相伴,   學會如何有效調節、與自己和解,   將是生命中必須持續學習的課程。 作者簡介 安娜貝爾.岡薩雷茲 Anabel Gonzalez   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犯罪學專家。曾任歐洲創傷與解離學會(ESTD)理事成員、西班牙眼動身心重建法(EMDR)協會副主席,目前就職於拉科魯尼亞大學醫院(

CHUAC)。   多年來,她不斷地為其他的專家進行教育培訓,是經認證的EMDR治療培訓師、CHUAC的合作教授,以及西班牙國立遠距教學大學EMDR心理治療碩士班客座教授。著有多本相關專業書籍,並指導過許多相關主題研究。   個人網站:www.anabelgonzalez.es 譯者簡介 江  瑀   畢業於阿根廷UAI大學醫學系,就職於阿根廷San Justo兒童醫院之駐院醫師。阿根廷中華針灸文化學會(AACCHA)成員,曾經為「首屆世界中醫針灸論壇及傳統醫藥產業交流大會」進行同步翻譯,也參與過《太陰肺濕熱瘟病(冠狀病毒性肺炎)防治指南》等多項醫學文獻之筆譯。   聯絡方式:th

[email protected] 歐宇倫   畢業於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曾任職於中華民國駐阿根廷代表處。定居於阿根廷已25年,目前是臺灣之翻譯社和出版社的合作譯者。樂於探索身心靈之奧祕,並喜愛研究大眾心理學以及社會心理學。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前言 歡迎光臨!好情緒栽培所 第1課 情緒世界的複雜,超乎你想像 1 如何面對壞情緒,決定了你的成就 2 情緒打死結,怎麼解? 3 第一步,讓自己感受情緒 4 思緒對了,情緒也就對了 5 駕馭情緒這匹馬,應該怎麼做? 6 從零開始學習情緒調節,像孩子一樣 7 恢復情緒平衡的六大步

驟 8 表情與心情,彼此大有關係 9 練習將感受轉為言語,你會輕鬆許多 第2課 過度壓抑情緒,代價很高 1 冷系統和熱系統,對情緒調節都很重要 2 遺忘,並不代表問題真的解決 3 睡眠影響一切,這些事你一定要知道 4 那些被否決的感受,身體都知道 5 情緒的反抗,你聽見了嗎? 6 自身和他人,都是壞情緒來襲時的重要依靠 7 面對情緒,東西文化大不同 第3課 正確表現情緒化,是門藝術 1 了解內心,才能改變自己 2 和恐懼、憤怒、悲傷,好好相處 第4課 放開情緒,是為了重新掌握局勢 1 放過自己吧!別再做對情緒不利的事 2 不斷反芻憂鬱,情緒越陷越深 3 迴避像毒品,短暫快樂換來極大痛苦

4 真實面對情緒,才能好好處理 5 不當控制狂,你會活得更輕鬆 6 陷入低潮時,你可以這樣調節 第5課 讓你的壞情緒,都變好事 1 調節情緒,先從基礎策略開始 2 分析事件前中後,全方位調節情緒 3 最細緻且有效的情緒調節祕訣 4 解開情緒結,向外尋找出口 5 相信專業,尋找情緒引導者 6 改善情緒調節,有這些實用方法 7 持續練習,就會看到改變 8 情緒探索是一生課題,我們都在改變的路上   前言 歡迎光臨,好情緒栽培所   追求幸福是人類最大的渴望之一,即使我們偶爾會覺得生活充滿了許多困擾,但其實更多時候是我們在困擾著自己。我的大半人生都在幫助有問題的人,傾聽這些人的生活故事,

以及他們如何面對。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我對於創傷後的心理治療領域特別感興趣,也就是如何讓人從逆境中突破,進而使生活過得更好的學問。   有幸能夠陪伴著他們改變,我必須說我看見了許多不平凡的事。我見證了人如何從支離破碎的生活中重拾自己;也見識過一些原先覺得自己渺小的人,從無法打理日常生活,到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韁繩,並取回個人世界的主導權。我見證了人能夠如何直視自己最痛的傷痕,然後完全的釋懷。我認識了許多很不一樣的人,他們重新征服了自己的生活、與自己和解、重新與自己的感受做連結,學會照顧自己,並與自己獨處。   當然,我也看過許多人沒有辦法,或不知該如何擺脫自己的不適感。有些人甚至不想改變,不

想離開原來的處境,即便那樣的後果非常不利,卻仍然執意於自己的生活模式。但即便如此,我也尊重他們。改變有時會讓人暈眩,甚至感到恐懼,所以即使得付出昂貴的代價,我們也寧願待在自己熟悉的困境當中。任何時候,改變都會帶來疑慮,但即使長期面臨同樣的情境與問題,每個人的反應卻大不相同。有些人能夠完全走出來,甚至活得比之前更好;有些人則會陷在困境當中,且越來越自我封閉。為何會如此的不同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並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對於一個研究大腦運作模式及人類意識的醫生來說,唯一能確認的是,它那奇妙、複雜的程度是我無法簡單說明的。但我明白一件事,即能夠   突破困境的人,並非那些無論現實如

何演變都仍舊快樂的人,也非那些看起來總是樂觀開朗,臉上保持微笑的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正、負面情緒,幫助自己面對生活中的任何情境。若想滿意自己和人生,關鍵在於知道如何與逆境相處,把壞情緒變好事。   當然,這並不容易。每個人的神經系統各不相同,且有些人對於逆境的衝擊更加敏感。也有一些大腦的疾病,會導致人無法保持穩定的情緒或過濾周遭的訊息,即便我們沒有如此高的敏感度或生物感知度,有些傷痛還是大到超乎我們的能力所能撫平;或者同時發生得問題太多,超出我們負荷。畢竟,每個人都有他的極限。然而這些情況造成的影響,多半並不僅僅取決於其客觀嚴重程度,或它所帶給我們的感受,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

面對自己的感受。   ▍調節情緒,讓壞事變好事   當我們處在人生的低潮,發現自己受它所影響,只要我們不要求自己表現得一切如常,就不會濫用那些不可靠的能量。若我們不瓦解自己的內在,就不會將那些不適感更加放大。若我們求助於能夠、願意且懂得如何支持我們的人,並且願意接受其幫助,即便我們的能量很低,這股外來的力量還是能幫助我們。總而言之,如果我們的心情越不好,便越要照顧自己,這樣便能有效地的緩解不適感,它持續的時間也會縮短。   但是如果我們不承認自己處於低潮,強迫自己堅強,覺得自己心情不好很可恥,不願尋求也不願接受幫助,不去做能改善自己的事,反而去傷害自己,那股不適感將會加劇,且時間還會延長

。我們對於自身感受所做的事,被稱作情緒調節,這便是此書的核心議題。   我將在接下來的課程中,介紹許多值得注意的觀點。若我們對情緒如何運作,以及哪些情緒調節系統最有效的理解能提升,就越有機會和生活中的課題談判。理解雖不能改變一切,但它很有幫助,否則將很難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許多情緒調節機制都是在潛意識裡進行的,能意識到它們,則能夠讓我們有意識地進行改變。另外,仔細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本身就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方式。   除了理解,我們還得和自己的感受建立良好的連結。我們得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和它的感受。若不向內心觀察,我們便只會在理論上打轉。身體及意識的反省必須互相搭配,才能達良好的情緒調節效果

。   實際上,當我們面對自身的情緒時,比起知道該做些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不該做什麼。有時我們本想撲滅情緒所釀成的火堆,往往卻不自覺地加入了更多的木柴,一遍又一遍地繞著自己的感受打轉,為此發怒;又或者剛好滋養了我們最不想要的情緒。由於許多因素,神經系統的複雜性有時對我們並不利。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許多途徑可以影響大腦的運作模式,而且所有的運作模式皆可學習。我們得透過愛心和耐心進行這些改變,因為改變需要時間,而且並不容易,尤其當這些不利的行為模式已陪伴我們多年,甚至是一輩子的時候。   耐心特別重要,所以若我們的耐心不夠,就得趕緊培養和練習。調節系統要發揮效果,必須投入中長期的時間。想要瞬間

抽離某種情緒,通常你只是短視近利地把煩惱留給明天而已,看似隔離了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在助長它,直到我們不得不面對時,便會使我們求助無門。相對地,情緒調節並非魔術,反而需要努力耕耘;得按照其季節,直到適當的氣候,才能有所收穫。或許還得要等到來年才會結出好的果實。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這塊田地,為其施肥,種下好種子,並給予該有的照顧。而這本書,就是附有種植與栽培指南的一把種子。 情緒打死結,怎麼解? 情緒的世界很複雜,但仍有一些簡單明瞭的基本運作規則。只要我們讓自己的情緒流動,它們便能自然平衡。情緒會按照神經系統附帶的調節系統運行,且通常都是透過潛意識達成。我們的身體具有一種天生的智慧,而且在自

動運行這件事上面表現得非常好。如前所述,最大的問題是出在我們開始干涉,並試圖改變情緒的運作規則時。所以調節情緒的重點,並不在於練習放鬆的技巧或者進行冥想,雖然兩者對我們都有所幫助,但重點其實是在於停止做有可能損害自己的事。 為何會這樣呢?為何我們會對情緒做出反效果的事情呢?人類有某種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的能力,雖然通常都不是刻意的。很多時候,我們會無意識地重複學到的東西,即使效果不好,我們的潛意識還是會運用它。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許多方法一開始確實有用,但隨後便會帶來問題。因此,首先我們要來看看,人是如何破壞自己與情緒的關係的,如此才知道該把焦點放在哪裡。 ▍麻醉情緒,小心上癮 「疼痛的時候,我

們會想辦法去除它」這個概念很好,但在情緒上便不那麼適合了。有時,從自身感受中抽離是一件很好,也很必要的事,但若我們把它變成習慣,就沒那麼好了。這就像我們某次進去手術室打了麻醉以後,若覺得效果很好,便開始想不停地使用。若不關心自身的感受,我們就無從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更別說是了解他人。這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情緒上發生,且造成問題。我們必須多注意自身的感受,一旦沒有踏出這第一步,後面都將無法進行。 ▍高敏感不是問題,怎麼調節才是關鍵 有些人非常地敏感,他們會強烈地體驗情緒,也能和別人的感受共鳴。只要我們能接受這樣的自己,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高敏感的人,喜歡學習一切有助他們調節自身情感的事,這樣的敏感

度也有許多優勢,他們比別人擁有更多調節情緒的方法,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感受。 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改變自己的性格,敏感、害羞或衝動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可透過很多方法去調節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