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書常用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判決書常用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段張取藝寫的 文言文很好用-你一定想用的絕妙好詞(名詞、動詞):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談吐得宜,提升素養的最快方法。 和段張取藝的 文言文很好用-妙筆生花要形容詞,驚人不休全憑數詞、量詞: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談吐得宜,提升素養的最快方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任性出版 和任性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資訊工程學研究所 項潔所指導 黃志揚的 基於法律判決書之公司倒閉風險評估 (2020),提出判決書常用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然語言處理、法律文件、風險分析、線性分類器、長短期記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蔡明諺所指導 陳柏宇的 戰後台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1952-2019) (2019),提出因為有 民族主義、部編本、教科書、黨化教育、意識型態、迴避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判決書常用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判決書常用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言文很好用-你一定想用的絕妙好詞(名詞、動詞):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談吐得宜,提升素養的最快方法。

為了解決判決書常用語的問題,作者段張取藝 這樣論述:

  ◎荳蔻年華、桃李年華、半老徐娘,都是形容女人年紀,用哪個會得罪人?   ◎知識分子必學五經和六藝,分別是指哪些知識和才能?開車和算命也得學。   ◎想要文筆生動,你得用「動」詞,「採取○○的動作」沒有人味、毫無誠意。   ◎用十觴不醉代替暢飲,用食肆描述飯館,這樣下筆,食記立刻洋溢文藝氣息。        本書由創立超過10年,專門提升國學素養的段張取藝出版社主編,   用圖文搭配,加上重點字解說,從例句、翻譯到應用,   讓文言文不再像外星文一樣難懂,   讀完後你馬上能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談吐得宜,   更是領略文學之美、提升素養的最快方法。       ◎談吐得宜的人,會使用正確

的名詞          名詞分為常見名詞和專有名詞,想談吐得宜,你得正確使用專有名詞,   像是適合用在社交場合的金蘭之交、青梅竹馬,   或是祝賀生日必用的詞語:束髮、弱冠、不惑、知天命,   什麼時候用,大家馬上對你印象深刻,你知道嗎?          名字是最常見的名詞,光看對方名字,像是伯、仲、叔、季這幾個字,   你能判斷他在家排行老幾嗎?能從對方名字猜測父母對他的期待嗎?     ◎文筆生動的人,「很會」用動詞      用來描述人或事物變化的詞,就是動詞,   文言文最有趣的,就是同樣一個字(動詞),卻有多種意思,例如:       走,可以是快、也可以是慢;慢的叫行走,快的

叫走筆。   聞,可以是用鼻子(聞到),也可能是用耳朵聽 (聞名)。   指,可以用來針對方向,更是罵人不帶髒字的經典用法(千夫所指)。   謝,對方是跟你道謝,還是道歉(謝罪)?敬謝不敏的謝是?     ◎了解成語的由來典故,作文(和做人)一定得高分   為什麼用知音來形容最懂你的朋友?這來自《伯牙鼓琴》的故事。   自相矛盾、揠苗助長、掩耳盜鈴……出自哪些典故?   看完原文內容和翻譯,寫作文時,就不怕用錯;社交時,流露你談吐不俗。      本書共兩冊,一共收錄143個常用字詞,639句古文翻譯,   文末還有文言文用法的實地測驗,現代人該懂的絕妙好詞(動詞和名詞),   就在這一本當中

。   名人推薦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粉專版主/敏鎬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基於法律判決書之公司倒閉風險評估

為了解決判決書常用語的問題,作者黃志揚 這樣論述:

法律是一整套形式化、意義明確的法規條文,當今社會皆依其規範運作。人們的社會活動中,若有糾紛或利益衝突時,便會尋求法官根據法律進行判決,最終產出法律判決書,法律可謂反映著當今社會的人類活動與社會狀態。法院判決行之有年,累積的判例卷帙浩繁,龐大的資料量迄今已超出人力處理得以企及的程度;因此,以電腦輔助處理,在現代已是大勢所趨,本研究將聚焦討論「公司經歷的法律案件」對於「公司是否續存」的影響。公司行號經營事業,時常面臨各式訴訟,尤其在公司經營狀況不佳時,隨之而來的法律訴訟,例如:債務違約、侵權、掏空資產等,對於公司行號的存續與否將是相當大的考驗,而法律判決書,往往可以一窺公司的經營問題。在判決過後

,法院會出具法律判決書,以做為訴訟的紀錄。判決書中包含了兩造雙方、案由、判決理由、最終判決等內容,為資訊含量極高的文件。綜觀過去基於人工智慧的法律研究,多半聚焦於判決類型的分類和刑期的預測,對於公司行號的經營風險則甚少著墨。有鑑於此,本論文將自然語言的處理技術應用於法律領域,剖析法律判決書,透過歷年的判決資料,結合公司營運狀況,試圖建立模型,找出公司倒閉風險與法律判決書之間的關聯,使研究者得以迅速掌握公司風險概況。其次,我們也嘗試在判決書全文中找出一些有意義的文字,並 分析公司行號的營運風險與這些詞彙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將自然語言處理的常用技術應用於法律文本上,並比較了幾個不同的機器學習模型,以

期許能為公司經營與法律的分析提供另一條不同的研究取徑。

文言文很好用-妙筆生花要形容詞,驚人不休全憑數詞、量詞: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談吐得宜,提升素養的最快方法。

為了解決判決書常用語的問題,作者段張取藝 這樣論述:

  ◎文筆要生動,多用「形容詞」,竅門是: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數詞的用法是藝術,既精準、也籠統。木蘭詩裡「軍書十二卷」。真的十二卷?   ◎寫作文,不能老是「他、他、他」,改用彼、伊,公文則用渠,既多變也慎重。   ◎有些話不能講白,一點「意象」才有意境。像是,紅豆表相思,楊柳是離愁。     本書由創立超過10年,專門提升國學素養的段張取藝出版社主編,   圖文搭配,加上重點字解說,從例句、翻譯到應用,   讓文言文不再像外星文一樣難懂,   讀完後你馬上能引經據典,言之有物、談吐得宜,   更是領略文學之美、提升素養的最快方法。      ◎有了形容詞,筆下人物更生動     

形容詞,用來修飾不同形狀、性質、狀態、顏色等的人或事物。   有趣的是,同樣一個字(形容詞),卻有多種意思,例如:       白,「雄雞一聲天下白」的白是啥意思?「拍案浮一大白」,白能怎麼浮?   惡,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壞親戚還是好朋友?會讓你作數日「惡」?   微,形容微小,也可以說從基層做起,例如「大王起細微」。那微管仲呢?     ◎數詞、量詞、代名詞,溝通無障礙        表示數目的詞,叫數詞;表示單位,就是量詞;代名詞就是你、我、他;   能混合運用,是你言之有物的關鍵。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到底有幾個星星、下多少雨呢?   「雖千萬人吾往矣」;真的數過、高

達千萬人嗎?         量詞也有不同用法,用錯了就會鬧笑話。   布要用「匹」、高要用「尺」、米可以用「斗」,   頭髮呢?你聽過白髮三千「丈」吧。     本書共兩冊,一共收錄143個常用字詞,639句古文翻譯,   文末還有文言文用法的實地測驗。     想讓人拍案叫絕,你得善用形容詞,   希望語不驚人誓不休?你要熟用數詞量詞代名詞,   妙筆生花的竅門,就在這一本。   名人推薦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粉專版主/敏鎬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粉專版主/羊咩老師

戰後台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1952-2019)

為了解決判決書常用語的問題,作者陳柏宇 這樣論述:

  本文試圖以中華民國於1952年在台灣實施的第一次統編本,至2019年《108課綱》為範圍,討論戰後台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中華民國在1945年接收台灣時便推行「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相關政策,1950年時修訂公民、國文、歷史、地理四個科目,在教育層面模糊「政治中國」與「文化中國」的界線,不斷強調激發「民族精神」,以符合「反共抗俄」國策,是為統編本時期的前置作業。1952年開始由國立編譯館統一出版編輯的統編本,便成為「反共抗俄」國策之下政治正確的產物。統編本從1952年到1999年共實施67年,其中曾發生兩次爭議,分別為1974年監察院糾正周何版教科書去儒家「政治不正確」、王

邦雄質疑1983年陳立夫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黨國化「政治不正確」。統編本兩次爭議反映「政治正確」的標準隨著回歸現實、重視鄉土等時代變化,使得「政治中國」逐漸隱沒於「文化中國」之下,且在出現「台灣」視角出現後,讓1980年代成為一個「中國」與「台灣」定位與相關關係模糊的矛盾時代,出現蔣介石與蔣經國被認為是本土作家的言論。2004年11月開始的《95暫綱》由歷史科目開始掀起「去中國化」爭議,並且延燒至已經公布一年的國文科目。「搶救國文教育聯盟」《95暫綱》認為文言文比例由過去65%降至45%;文言文加入本土素材、新文學作品以台灣為主;將必修「中國基本文化教材」更改為選修「論孟選讀」,是民進黨政府「去

中國化」的教育手段,衍生出「降低文言文即為去中國化」的「文白之爭」。其實就柯慶明的解釋,在課綱中語體文並不等於白話文,但在反對《95暫綱》的論述中,語體文被嫁接為白話文學、現代文學,也是往後國文課綱爭論對立「台灣/現代/白話文」與「中國/古典/文言文」的開始,也反映國文教育具有著重「型塑、傳遞文化道統」或是關注「訓練、培養語文能力」兩個不同想像。2017年《108課綱》文白之爭部份繼承《95暫綱》時經典、道統、美學/實用的三角結構;叧一部份「台灣文學學會」認為現代公民需要實用語文、「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認為現代公民需要文化經典素養,讓台灣國文科目的討論進展至:「現代公民需要什麼樣的語文教育或文

學教育?」究竟是要著重於延續傳統、經典、文化,或者是偏向實用的讀寫語文能力。由1952年到2019年的台灣高中「國文」課程綱要的演變與爭議可以發現,國文科改革速度雖然緩慢,但確實持續「朝向現代公民」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