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配偶生育給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古允文所指導 張羿涵的 低薪工作對臺北地區青年的影響:社會排除觀點 (2020),提出勞保配偶生育給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薪工作、青年、社會排除、臺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李力庸所指導 黃麗敏的 臺灣人壽保險公司對臺灣壽險之推展(民國34~49年) (2018),提出因為有 生命保險、臺灣人壽、壽險商品、社會保險、勞工保險、漁民保險的重點而找出了 勞保配偶生育給付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勞保配偶生育給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薪工作對臺北地區青年的影響:社會排除觀點

為了解決勞保配偶生育給付的問題,作者張羿涵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低薪工作如何影響青年的生活及未來發展,並從中得知青年對於「薪資是否適足」的衡量因素為何,期望理解低薪工作如何形塑青年的人生樣貌。本研究採借多面向與動態歷程特性的「社會排除」觀點,進行資料蒐集、分析及撰寫。研究方法採深度訪談法,以十五位目前每月經常性薪資新臺幣35,000元以下,於臺北市或新北市就業之25-29歲全時工作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第一個研究發現為:薪資高低是相對概念,低薪是現實問題也是感受問題。青年對於薪資是否適足的想法及感受,不只端看帳面上的數字多寡,也常納入各種結構性及個人性因素一併衡量,如工作性質、勞動條件及福利、職場環境、所處產業之薪資水準、家庭經濟狀況、個人人

力資本、消費習慣及價值觀等。意即,青年判斷薪資是否適足的關鍵取決於:薪資所得與付出/承擔的成本間之比值是否合乎效益。第二個研究發現為:低薪工作使青年面臨經濟資源排除狀況,因此限縮各個生活面向的選擇;工作性質及勞動狀況本身,也會直接壓縮其生活品質。生活各面向的排除情形,導致多數低薪青年認為目前的生活滿意度僅「還能接受」,而把未來期許及規劃聚焦在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另外,惡劣的勞動條件及經濟狀況導致低薪青年教育進修成效不佳,並限縮轉職的機會,影響個人職涯發展。最後,「自我效能感」對於低薪青年的人生規劃具關鍵影響力:低薪青年對於「僅須對自己負責的未來」,例如個人職業生涯規畫及生活品質的提升,仍保有希

望且自我效能感較高;但凡對於「必須對他人負責的未來」,如結婚、生育、供養父母等社會角色的執行,則多抱持誠惶誠恐或敬謝不敏的態度,自我效能感低落。最後一個研究發現:臺灣青年世代價值觀與惡劣勞動市場結構產生的衝突,可能使低薪青年落入薛西佛斯的困局裡無法動彈。然而,本研究僅為初探研究,尚無法得知此困局如何形成?有哪些相關機制在其中作用?有待後續研究者深入探究。綜合上述發現,本研究建議如下:第一,針對「穩定就業」青年提供人力資本的累積與強化政策,減少學習新的知識技能的障礙,並協助有意轉換跑道的青年順利轉職。另外,由公司提供友善的進修教育制度,有助於青年在職進修的意願及學習成效,建議政府可再加強現行與企

業合作舉辦教育訓練之相關策略。第二,本研究發現阻礙低薪青年儲蓄的主要支出為房租及學貸,建議政府檢視現行學貸還款政策是否符合實際需求,並提供低薪青年生活必需面向之服務或減輕經濟負擔之方案,增加其每月實際可支配所得。在薪資結構短期內不可能大幅提升的情況下,藉由政策協助青年降低消費支出,才可能提升青年儲蓄率、增加其財務的穩定度,從而擺脫動彈不得的現狀,有餘裕及信心想望未來、規劃人生。

臺灣人壽保險公司對臺灣壽險之推展(民國34~49年)

為了解決勞保配偶生育給付的問題,作者黃麗敏 這樣論述:

二戰後,臺灣人壽保險公司(臺壽)承接了日營生命保險會社及其契約,成為第一間在臺成立的壽險公司。但戰後物價急速上揚,臺壽為維護舊保戶的權益而不斷的調升保額,可惜35萬件舊契約僅剩不到5%的有效契約,顯示民眾對物價失去信心,在無法「守成」之下,臺壽需積極開拓壽險市場。民國40~49年,財政部對臺灣保險市場進行高度管制,限制在臺灣新設保險公司,臺壽遂成唯一的壽險公司。臺壽是臺灣省政府營利機構,因而承辦公務人員的團體壽險,是臺壽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臺壽推出的各項壽險商品中,長期壽險因民眾對於物價缺乏信心而難以推展,反觀短期壽險,因保險期間短,較具彈性,更在省府的保險政策配合下,銷售情形大好。因此在當時

民眾購買壽險意願不高下,省府的保險政策對臺壽的業務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同時臺壽也是省府所仰賴之專業。大陸時期的國民政府早已意識到勞工之重要性,最後在臺灣實行勞工保險。但考量到經濟因素,省府便委任臺壽另外成立「勞工保險部」,以執行勞工保險之業務。勞工保險部表面雖然是聽命行事的業務單位,但勞工保險實施的各個層面其實都有臺壽人員的參與,說明了臺壽不只是執行單位,其專業性使得它參與範圍更加廣泛。爾後再接辦的「漁民保險」及「蔗農保險」,將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險的範疇中,至勞工保險部撤除前,勞工、漁民、蔗農保險等社會保險有將近五十萬人加入,一同享有社會保險的保障。  臺壽的「唯一壽險公司」和「省營機構」身分

,讓它在壽險市場中仍能穩定成長。當時的壽險市場主要是政策性保險,省府透過臺壽的執行、推展,使得公務人員、多數的經濟生產者受到壽險的保障並接觸壽險,同時也安定社會秩序及促進經濟發展。待經濟更加穩定成長後,這些民眾便形成開放新設保險公司後,壽險市場中龐大的潛在客群,也更加凸顯出在這段時間內臺壽的角色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