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處電話外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勞工處電話外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美智,RobertGodden寫的 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 和顧玉玲的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印刻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王明聖所指導 李如軒的 外籍家庭看護工求助歷程之研究-以新北市外籍勞工庇護所為例 (2016),提出勞工處電話外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外籍家庭看護工、新北市外籍勞工庇護中心、求助歷程、正式支持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開南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張執中所指導 李麗鳳的 「1955外籍勞工24小時諮詢保護專線」 執行效益分析—以桃園市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1955的重點而找出了 勞工處電話外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勞工處電話外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

為了解決勞工處電話外傭的問題,作者蘇美智,RobertGodden 這樣論述:

  一個家裡擠進兩國人和一段僱傭關係,環境上親密,但心理上陌生。   外傭,離鄉背井,來港工作,她們每一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書就是要讓讀者認識這個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以及了解歷史及家庭結構下,菲傭的生命/生活軌跡。 名人推薦   愛讀美智的文字,冷靜、平和,卻深刻、細膩;淡然一筆,洞見人世悲喜。這一回,她看到三十三萬個我們視而不見的故事。   虛假的親密,日夕相見的隔膜;家門內的剝削,卻又你情我願;香港人為了自己的家庭,不經意拆散別人的家庭;離鄉背井,為了丈夫兒女,含辛茹苦,卻早知丈夫有外遇是必然附送的套餐;供書教學,女兒的最好出路,竟然是重踏母親的舊路。   終於,

有人書寫了香港成功故事背後,那循環不息的悲歌,那無人言說的一群。   ──寫字的人區家麟   大部份「外傭姐姐」都是由東南亞國家來港擔當家庭照顧的勞動女性。她們本身帶著多重女性身份,而聘用和「管理」她們的僱主,一般又是女性。這常常令僱傭雙方彷彿陷入對立,糾纏不清。正因如此,很高興美智用人物特寫的方式,讓讀者從多角度探索這個與女性權益、性別角色及勞動性別分隔等,息息相關的議題。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總幹事區美寶   很多香港家庭都住了一位外傭姐姐,每個外傭姐姐都有名字:露芙、祖比、天娜、茜茜。傭主可能一天喚上外傭姐姐的名字數十次,但傭主甚少能清楚唸誦出她們的姓氏。這種局部遺忘,是語言

障礙,也是有意或無意的保持距離。走近,看清,記載外傭姐姐的故事,這是本書的意圖,也是在香港地選擇過一種人性生活的漫妙動作。漫妙,多美!請讀。   ──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

勞工處電話外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抗疫危機 #是咁的 #外傭抗疫 #外傭僱主抗疫 #爆笑個案分享 #入境處 #外傭 #電話訪問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外籍家庭看護工求助歷程之研究-以新北市外籍勞工庇護所為例

為了解決勞工處電話外傭的問題,作者李如軒 這樣論述:

人口高齡化、家庭結構的改變、女性進入正式勞動市場參與率漸增,及加上長期照顧服務的時數有限、所費不貲與服務不夠多元化與彈性,因為外籍家庭看護工可以住在家中提供比正式照顧相對更負擔得起、服務時數更長及便利性的照顧,因此成為大多家庭的照顧模式。截至106年6月,外籍家庭看護工人數已高達近24萬人,由於其工作場域的私密性和語言相對溝通困難,使其容易遭勞動力剝削和虐待比例偏高。而往昔針對外籍家庭看護工求助動態歷程研究鮮少討論,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遭遇不當對待之外籍家庭看護工求助歷程,其過程中所遭遇到的相關問題和尋求協助解決問題的管道以及正式管道之回應,希冀透過訪談對象的經歷和感受,以反饋現行相關政策

並給予未來政策與實務改革上的建議。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式,訪問新北市外籍勞工庇護中心7位外籍家庭看護工。研究發現當其遭遇到工作環境被剝削、被照顧者性騷擾、雇主或被照顧者虐待及無預期被解雇困境時,皆會第一個會向仲介求助,在仲介一直未予以積極協助下,一部分受訪者轉而會透過正式管道-1955專線或者自行至勞工局求助;一部分受訪者則轉而向非正式管道-親友或同鄉給予相關正式系統資訊尋求求助,經勞工局獲取資訊後,使其順利來到庇護中心。庇護中心社會工作者在庇護過程中,擔任外籍家庭看護工權益維護者、調解者、使能者、協調者、工作媒合者和支持者角色。其中最重要的角色為充權者的角色,將決定權還給受訪者,視

其是有能力自行選擇和決定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等待安排工作的受保護者。透過庇護中心社工、輔導員的陪伴,培力其解決問題能力,因此當其面對新的工作若又遇到困境時,受訪者會較勇於發聲並爭取自己的權益-主動向仲介作人員表達其轉換需求和親自寫信給庇護中心的工作人員請求協助,透過雙管齊下模式,希望盡快轉換。最後跳脫以往完全以研究者自身出發的政策建議,而是從外籍照顧工作者發聲為主,提出政策與實務工作上建議,希望可以作為政策改善的依據。未來建議形成勞工局跨單位合作模式、落實仲介輔導機制、增加查察員配置及建立及提供相關支持性等政策,並對於庇護中心未來服務上可能努力的方向提供相關政策建言與倡議來促進外籍照顧工作者的福

祉。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為了解決勞工處電話外傭的問題,作者顧玉玲 這樣論述:

關於夢想與失望,選擇與無法選擇的異鄉人「我們」的抵達之謎。   這是幾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獨特、無以複製、不容簡化歸類,我們有幸貼近陪同,唯老老實實記錄下來。──顧玉玲   這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作者顧玉玲長期投身工人運動,蓄積了超過十五年對於勞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觀察、參與,所寫成的第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的出現,為身為「我們」的讀者打開另一扇觀望的窗口,進一步看見那些其實與我們在同一空間進出、卻被忽略、並受到種種不平等對待的移工們,他們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作者也一再凸顯社會劃分「我們」和「他們」人

為界線的種種不合理之處,讓「我們」有機會思索和反省,並試著邀請讀者進入「他們」,就有如照鏡子一般,可以在他者當中看見我們,看見自己。   此外,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出特別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家唐諾指出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   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累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制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裡行間,才造就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並同時獲得第九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得主的殊榮。 作者簡介 顧玉玲   1967年出生於

嘉義市,18歲移居台北,至今。解嚴前後受左翼思潮啟蒙、台灣社運滋養,輔大英文系畢業後全職投身工人運動,至今。目前擔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就讀於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曾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懷恩文學獎評審獎、台北文學年金。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網址:www.tiwa.org.tw   Email : [email protected]

「1955外籍勞工24小時諮詢保護專線」 執行效益分析—以桃園市為例

為了解決勞工處電話外傭的問題,作者李麗鳳 這樣論述:

勞動部為了保護外籍勞工及防止人口販運,於2009年7月1日建置單一窗口服務—「1955外籍勞工24小時諮詢保護專線」(以下簡稱1955專線)。1955專線雖降低外籍勞工在語言及時間上的障礙,卻帶給地方政府大量的申訴案件,改變了地方政府原有的作業方式,亦造成雇主的抱怨。綜觀目前實際執行狀況,1955專線與地方政府因缺乏完善的溝通管道及認知落差發生衝突及敵對;1955專線宣導失衡,導致雇主認為1955專線僅為外籍勞工提供服務及立場不中立,更對接線人員專業及態度產生負面印象;外籍勞工對1955專線的方便性過度濫用,造成資源浪費;地方政府因1955專線的便利服務帶來大量的申訴案件,以致質量難以兼顧。

而這些因素足以影響1955專線單一窗口政策執行成效。本研究以桃園市為例,除了對桃園市之外籍勞工發放問卷,也針對1955專線接線人員、地方政府承辦人員、聘僱外籍勞工之雇主及外籍勞工等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度訪談。透過量化及質化分析結果發現1955專線廣為外籍勞工使用及依賴,但無法完全信任;勞動部對於1955專線及各地方政府皆訂有績效考核及監督機制。而敘薪制度讓基層承辦人員無表現之動力;地方政府面對不確定性因素過高,處理案件無法面面俱到。基於上述,本研究提出建議,落實執行人員之專業訓練、落實機關溝通協調機制、增加執行人員配額、增加經費預算、鼓勵承辦人員考取相關專業證照、資訊透明化以及受理案件標準應具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