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區公所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北投區公所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寫的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交通指南及行政中心樓層簡介也說明:臺北市北投區公所 ·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 ·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 臺北市士林地政事務所. 此頁資訊有 ... 電話:02-28924170 (課室分機請按此) 傳真:02-28952936 mail:web02430@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薛化元所指導 吳亮衡的 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 (2015),提出北投區公所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國家、權力、空間建構、空間意象、陽明山地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宋立垚所指導 劉子瑄的 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 - 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南村)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眷村、眷村文化、眷村文化保存、四四南村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投區公所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北市北投區公所則補充:地址:112023 臺北市北投區新市街30號4樓Google地圖 電話:02-2891-2105(代表號) 本所各課室分機 傳真:02-2892-4888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08:30~17:30,中午實施彈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投區公所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北投區公所電話的問題,作者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 這樣論述:

  「蚊子館」的蔓延遠遠超乎想像,   本書指出我們不願面對的崩壞現狀!   我們居住的這片土地,存在許多因錯誤政策形成的閒置公共設施,政府多半不願公開這些俗稱為「蚊子館」的資訊。在姚瑞中老師的號召下,一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們,將自己置於社會觀察者的角色,領我們直視那些開發主義思維下的失敗產物。他們返回家鄉,透過攝影與文字逐一紀錄,從2010年至今已踏查超過300件案例,本書收錄的是最新的100件。   「海市蜃樓」計畫目的不在於激烈批判,而是留存社會變遷的樣貌,盼能形成一個公開討論的切入點。尤其當土地議題持續造成衝突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回過頭來,看看這些過往願景幻滅後的

現實場景。 本書特色   此為「海市蜃樓計畫」之第三部,印刷與包裝的規格都較前兩部提升許多,除了百件近期的閒置空間圖鑒之外,也完整收錄與閒置公共設施有關的政府公文與建物清冊,資料十分完整。 名人推薦   【藝評人、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王聖閎、【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阮慶岳、【作家、鄉公所秘書】吳音寧、【雲林縣林中 國小教師、濁水溪口的囝仔】林文璨、【文字與影像工作者】施云、【藝術工作者、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高俊宏、【北藝大新媒系兼任副教授】郭昭蘭、【藝評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張晴文、【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顧錚 聯合專文推

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這些藝術的抵抗行動是頑強的。面對政治,它或許無力;但這個無力的位置正是藝術還仍有可能顛覆什麼的保證。真正的魔法不在宏偉的建設,而是今天這個環 顧四周到處都有龐大公共建設的年代,人們在母土之上撞見下一刻即將流離失所的自己時,藝術還能如何成為擦亮某種理想光景,頑強的,最後一支火柴棒。──張晴文

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

為了解決北投區公所電話的問題,作者吳亮衡 這樣論述:

空間作為國家拓展權力的重要媒介,相當具有研究意義,不同政權對於同一個空間內所進行的諸項建設,則會反應出統治者的政治性目的。陽明山,作為最靠近首都的自然環境區,在日治時期結束以前已經成為以休閒觀光為名、台灣總督府展示統治成果的重要地點,戰後在國民黨政府的建構下,陽明山成為黨國菁英進駐的空間,又在1950年代白團、美軍顧問團、革命實踐研究院以及1966年中山樓落成後,陽明山被塑造為「反共復國指揮司令臺」,也反映出戰後國民黨政府由「軍事反共」轉為「精神反共」的歷程。本文以陽明山地區(包含士林、北投、陽明山)作為研究的空間範圍,將可突破過去研究者僅針對個別區域或是單一組織的侷限性。此外,以日治時期的

臺灣總督府以及戰後的國民黨政府作為研究對象,檢視這兩個具有現代國家統治技術的政體是如何利用「空間建構」以及「空間意象」,來達到社會控制以及推展與國家權力相符合的意識形態。本文將從「空間建構」以及「空間意象」的角度,檢視陽明山地區歷經跨政權的洗禮,究竟產生了哪一些可以「被看見」的改變,又如何透過宣傳、教育或是由國家權力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建構屬於「感覺上」的空間意象,企圖提供另一種國家統治地方的研究案例。

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 - 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南村)為例

為了解決北投區公所電話的問題,作者劉子瑄 這樣論述:

眷村是臺灣社會因特殊歷史環境下多種文化的綜合體,承載了許多人的成長記憶與生命經驗,並衍生獨特的眷村文化,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民國85年公告實施「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全臺各地眷村面臨重大改變,在此計畫下眷村的文化空間即將全面消失。有鑑於此,各地眷村文化工作者急於推動眷村文化空間之保存與研究。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之下,立法院三讀通過將文化保存相關內容納入眷村改建條例,為眷村文化空間保存再度開啟一條生路。民國98年發布的「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更是有助各縣市政府落實眷村文化保存工作。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南村)身為臺北市第一個眷村,且在維護管理上已有一套制度及實施成果,在眷

村文化愈來愈受重視的今日,其保存之成果有進行評量與檢討之必要。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四四南村眷村文化保存再利用成果,是否符合文化保存之目的進行探討,以問卷方式瞭解遊客對於四四南村保存與再利用成果之認同度,並以訪談的方式,彙整熟悉眷村保存議題的相關人士與專家之看法。將研究成果加以歸納,並提出四四南村之文化保存方式與再利用所產生的缺失,進而研擬適當改善建議,以提供相關單位在眷村保存與再利用規劃上之參考。本研究建議四四南村應釐清保存目標與自身的文化元素特徵,建立各專業領域與在地居民的合作機制,以多元的機能、活動與宣傳等方式,彰顯四四南村眷村文化之價值,並透過評估審核機制使眷村文化保存得以永續經營,並將

眷村文化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