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別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十二月別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啟勳寫的 梁啟勳讀史隨筆 和皮國立的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限量精裝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王遠義所指導 梁文昶的 中國國民黨對政治犯之改造:以山西反省院為例 (2020),提出十二月別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政治敵人、自新、思想改造、《共產黨人自首法》、《反省院條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廖嘉弘所指導 陳俐如的 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之研究與詮釋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十二月別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十二月別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梁啟勳讀史隨筆

為了解決十二月別名的問題,作者梁啟勳 這樣論述:

  梁啟勳為梁啟超之弟,他深得長兄的信任和關照,是梁啟超在政治文化活動和料理家族事務上的得力助手。從萬木草堂時期開始,一直到梁啟超去世,二人共同進退。   本書根據一九八九年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的《曼殊室隨筆》版本單獨摘錄出來,為影印自一九四八年上海中正書局的最初排印本,此次出版重新打字標點及校正原書之訛誤。原書每則均無標題,此次為醒眉目及明各則之宗旨,蔡登山主編特於每則加上自擬小標題,《梁啟勳讀史隨筆》堪稱兩岸最完整詳備的整理本。 本書特色   ★梁啟勳讀史心得精華,蔡登山主編點校,命名各篇章!   ★堪稱兩岸最完整詳備的整理本!  

中國國民黨對政治犯之改造:以山西反省院為例

為了解決十二月別名的問題,作者梁文昶 這樣論述:

1927年4月,在由中國國民黨所發動的清黨以後,握持南京國民政府政治權力的國民黨人,在面對去處理其政治敵人——中國共產黨人時,開始推行與過去的殺伐政策迥然有別的改造政策。改造政策的推行,乃是透過國民政府所制定、施行的一系列可使「政治敵人」在身分上,先轉換為「政治犯」,最後再轉換為「普通人民」的法令,來完成其欲從根本上解決與共產黨人爭奪政治權力問題的目的。在這些足使政治犯被接連地製造出來的法令中,尤以1928年10月的《共產黨人自首法》與1929年12月的《反省院條例》至為重要。兩法的規定,可謂正是國民黨在推行改造政策下的重要手段。《共產黨人自首法》中,規定政治敵人經過自首/自新手續,能夠獲得

減刑或免刑的法律待遇,而《反省院條例》中,亦規定若干政治犯,必須接受國民黨的所謂「感化教育」。本研究透過探討《共產黨人自首法》與《反省院條例》的施行情況,發掘兩法在統治當局打擊共產黨一事上所收到的效果,一是可從已經過自首/自新手續者,獲取關於共產黨的各項情報,以擴大打擊其組織的核心;二是可使經過「感化教育」者,因為思想、政治等原因,而無法在出院後,輕易地再返回其組織中。山西省的統治當局正是在欲對共產黨人推行改造政策的背景下,即於1928年10月在太原設立山西自新院,而後於1931年8月,該院因為受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的管轄,所以改組為山西反省院,最後即於1937年5月結束。從本研究對於山西自新院

/反省院事務的考察來看,多數政治犯在出院後的動向,仍然與共產黨有所關連。而且本研究亦在對一位政治犯所發表在《自新》上的文章進行分析後,發現他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論述,值得商榷處頗多。這是顯見在國民黨所推行的改造政策下,由反省院所施加在政治犯身上的「感化教育」的成效是低落的。為了說明反省院成效低落的原因,本研究即以綜述反省院運作的方式,來討論其面對政治犯思想時的侷限性,以及由其所衍生的任意性與專斷性問題,並且描述「仁愛」一詞,在其「感化教育」中的來源與意義。除此之外,本研究亦通過梳理共產黨對於國民黨、國民政府的「自首」的看法,以顯示反省院對於共產黨人而言,其實存在著一種微弱的政治作用。這種政治作用,

會使得若干從反省院離開的忠貞共產黨人,陷入必須去向共產黨組織澄清自己「沒有叛變」、「不是叛徒」,以不致遭其組織定性、定調為「政治敵人」的困境。對於共產黨而言,要解決這種奠基於其對「自首」的變化性解釋,而衍生的問題,則是必須依靠共產黨所發起的歷次尋找黨人的「政治錯誤」的政治運動來解決。本研究因此認為,在區分敵友的意義上,這正是反省院對於共產黨人、國民黨人在他們各自的中國革命道路上的重要影響,而無法受到忽視。

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限量精裝版)

為了解決十二月別名的問題,作者皮國立 這樣論述:

全球第一本中國大流感史專書 揭露近代中國流感疫情之全貌, 探索疾病歷史上的「失語」, 重拾中醫於東亞醫療知識網絡內的發言權。   1918-1920年的全球大流感被稱為「所有大流行病之母」,粗估全球至少五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更上看五千萬,是人類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相對於眾聲嘈雜的西方,東亞世界對於這場奪去千萬人性命的瘟疫史研究,卻異常安靜。2019年底開始肆虐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COVID-19),與全球大流感有許多相似之處,引起人們再度關注這段幾乎要被遺忘的疾病史。   今日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1918年爆發的全球性流行瘟疫,其源頭正是H1N1型流感。這波疫情當時也衝擊到中國

本土、日本、臺灣、東南亞等地。在許多既有的西方研究中,都未曾對中國的疫情做出全面的介紹與評估,反而多帶有偏見地認為,大流感造成中國難以估計的人口死亡與損害,而且該病的散播源頭正是中國,一如新冠肺炎爆發後那樣。   過往史家在研究中,或多或少的指出1918年大流感的影響,但多偏重世界疫情的論述,對中國疫情則僅有片段之著墨,缺乏基礎、深入的研究,難窺疫情全貌。 日本學者飯島涉曾坦言:「我們對中國當時流感擴散的狀況並不太清楚。」 是以我們目前需要一個對當時疫情全面考察的研究。   皮國立的這本《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在新冠肺炎仍肆虐不止的此刻,不僅「躬逢其盛

」,得以和許多談論西方全球大流感歷史的名著對話,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中國與臺灣之歷史經驗,更為歷來僅從西醫角度討論或分析的書寫主流,另外開啟一扇中國醫學的視野,剪影這場流感大戲中許多過去未曾深究的細節,頗能讓人耳目一新,並體現了「疫病的危機其實就是轉機」,值得讀者省思。   本書中,作者交錯運用歷史文獻與取自民間日常生活的個案或報刊記載的實例,從而突顯了上層社會與基層大眾所構成的文化現象、歷史記憶,其中「對疾病文化的多元解讀與認識」尤其值得今日的我們給予關注與反思。 專文推薦   余新忠|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兼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美國匹茲堡大學Global Professor 誠摯推薦   皮國立教授的這本新作首次揭露了上個世紀初「大流感」狂潮下,中國醫師與人群被遺忘的抗疫故事。當時不受主流重視的傳統醫學,現在也提出成績,參與了國際抗疫的行列。目睹這些最近發展的我們,更能從這本書所娓娓道來的舊事中找到了新的意義。畢竟在席捲全球的瘟疫之前,人類不管是居住在哪個地域,彼此的命運都是環環相扣。—— 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兼所長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作者  

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之研究與詮釋探討

為了解決十二月別名的問題,作者陳俐如 這樣論述:

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作曲家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被譽為「德國三B」之一,與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和路特威希.封.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並陳,為德國音樂鮮明的表徵。布拉姆斯是絕對音樂的擁護者與實踐者,音樂形式與風格崇尚莊重的古典樂派,堅守客觀保守的古典主義精神與絕對音樂的立場,是浪漫樂派保守勢力中的最後復古者。 本論文分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布拉姆斯之生平與作品概述、第三章:《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

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四章:《A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五章:《d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六章: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之整合探討、第七章:結論,等七章來進行研究探討;先以布拉姆斯的生平與作品概述作為開端,並探究其音樂特色。接著針對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作樂曲結構分析,再依個人觀點論述其詮釋方式。最後,將上述研究內容進行總整理,歸納出個人結論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