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真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南無真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henchenThranguRinpoche寫的 那洛巴教你:邊工作,邊開悟 和WilliamScottWilson的 茶禪一味:禪與飲茶的藝術,安然度日的哲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眾生 和開朗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施富金所指導 蕭思美的 晚期肺癌病患在治療期間的靈性困擾與需求之探討 (2003),提出南無真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靈性困擾、晚期肺癌、靈性安適、質性研究、靈性需求。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無真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那洛巴教你:邊工作,邊開悟

為了解決南無真如的問題,作者KhenchenThranguRinpoche 這樣論述:

  這是大手印金鬘傳承第二棒,   也是「那洛六法」祖師:那洛巴的法本;   這是大寶法王的老師:創古仁波切的釋論;   —— 兩大殊勝合璧,   這是大手印修行人不可錯過的經典!   這是大手印金鬘傳承第二棒祖師——那洛巴,大手印教學時直接使用的課本;這是大寶法王噶瑪巴尊者的親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的釋論,是口傳經驗傳承不可思議的教學組合,極具加持力,大手印行者不可錯過。   從古至今,「大手印」法教不可思議地利益著每一個眾生的心,而在現今世界中,似乎更能顯示大手印法門的殊勝法益。本書所收錄的《見地攝略》和《大手印要言》是二部凝練精要的大手印論典。《見地攝略》提到大手印的四種直指,指

認出一個圓滿了義的見地系統,而《大手印要言》更進一步闡述大手印的見、修、行、果的完整內涵。這些教訣意義非常深廣,然而卻簡言攝要,不難修持,在行持運用上也不艱困。   過去的修行人比如密勒日巴,一旦開始習法就終生全心傾注於修行,助緣之一即是因為當時社會有友善修行的支持環境,讓行者能不用擔心營生而專志閉關。然而現代社會中,大家都要對自己的生存負責,即使心向解脫,也無法立刻屏除事業責任,完全出離而專職修行。鑒於實修之必要和現代修行者生活上的種種限制,「大手印」就是那最善巧可行的修持法門——隨時隨地、百工職業、各種情境都可以應用實修此二歌訣,讓一切皆轉為證悟的助緣。

晚期肺癌病患在治療期間的靈性困擾與需求之探討

為了解決南無真如的問題,作者蕭思美 這樣論述:

1982年至今,癌症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肺癌在女性排名則第一,在男性癌症死因中排名第二。晚期肺癌病患在存活期間常抱怨其靈性困擾未受重視,臨床護理人員亦對此類病患之靈性需求所知有限,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晚期肺癌病患在治療期間的靈性困擾及靈性需求、獲得或未獲得靈性需求之過程做深入探討。本研究採探索性質性研究法,在北部某一醫學中心之腫瘤科病房,以立意取樣法並以參與式觀察法及深入性訪談收集資料。本研究共訪談19位晚期肺癌病患,共計38次,平均每位病患訪談兩次。訪談資料以質性內容分析法及描述性統計法分析。個案年齡介於35-81歲,只有一位男性未婚;47%國小畢業,84%有宗教信仰,以佛教居多(

32%)。39%病患已知罹病時間在半年內,63%病患在住院期間有固定照顧者。研究結果發現,接受治療之晚期肺癌病患之靈性需求含:協助其接受患病真相並爭取存活希望、協助個人建立清楚的人生觀、價值與信念體系、滿足個人所需的人間愛、建立與上天(神)和好關係並獲福氣、協助其平安面對死亡。而接受治療之晚期肺癌病患之靈性困擾含: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與信念體系受到干擾、個人所感受的人間愛受到干擾、個人與神的關係受到干擾、及害怕面對死亡。本研究訪談時僅一位個案,沒有靈性困擾。晚期肺癌病患之靈性需求獲得滿足,涉及二階段式或三階段式之震驚與調適期。三階段式靈性需求獲滿足含,第一階段震驚與第一次調適期,第二階段為靈性困

擾期,及第三階段再次調適及靈性滿足期。二階段式靈性需求獲滿足為,第一階段震驚與第一次調適期,及第二階段再次調適及靈性滿足期。在靈性需求獲得滿足後,仍可因生命價值體系支持不足,及持續身體健康困擾,再造成靈性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晚期肺癌病患之靈性需求未獲滿足涉及三階段,第一階段震驚與第一次調適期,第二階段靈性困擾期,第三階段再次調適及靈性混亂期。其它影響靈性需求未獲滿足之因素包括:(1)在家屬方面:因害怕病患無法接受患病真相及面對死亡、或病患因病情需要保護隔離,無法提供靈性支持。(2)在個案方面:不願意談、或因醫療處置或生理障礙無法口語表達其靈性需求、或因對上天(神)不相信或沒信心,阻礙其靈性需求之

滿足。(3)在醫護人員方面:因怕觸及病患隱私、或宗教觀不同、缺乏相關靈性照護知識、工作時間或自我準備不足,而無法滿足病患靈性需求。本研究結果有助於臨床醫護人員早期發現有靈性困擾之病患,並正確評估其靈性需求,主動結合親友、醫療團隊、及宗教信仰支持,以提供病患及家屬所期待之全人護理。對學校護理教育,建議能開設生死學、靈性護理、安寧緩和之相關課程,以增加護理人員靈性照顧之知識與技能。本研究可作為日後發展量性問卷之基礎,及日後發展本土化癌症病患照護模式之藍本。

茶禪一味:禪與飲茶的藝術,安然度日的哲學

為了解決南無真如的問題,作者WilliamScottWilson 這樣論述:

清、淨、寂、隱,一○九則「一行物」,道破禪宗與日本茶道的本質; 在悠遠古文化中,走一趟無垢的修心之旅。      相傳,習得密教精妙的日本僧人空海在九世紀從中國返鄉時,將茶葉帶進了日本。但日本茶道真正開始,是在十三世紀臨濟宗創始者榮西禪師所處的鎌倉時代。由飲茶發展出來的儀式性聚會自此開始演變,發展出了質樸、正念和審美體驗。   在禪與飲茶在日本不斷演進的過程中,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也逐漸形成――那就是茶室「床之間」所掛的禪語「一行物」。   這些茶掛上的禪語不過一行,甚至僅有一字,或出自古詩、佛經、禪宗公案,或僅是蘊含精神境界與哲理的漢字,既為飲茶或靜坐創造適合的氛圍,也道出沉思的要點,

引人意識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都該被重視及細細品味。   這正是茶聖千利休認為「茶道中最重要的道具」。   「如雲無心,似水無想」,透過一○九則禪語一行物,《茶禪一味》讓我們在茶席間,與佛陀、莊子、老子、空海、無門慧開、雲門文偃、六祖惠能等無數智者的靈魂相遇,繼而在「一默如雷」的境界中,領略淡然生活的哲學,遁入禪思的無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