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原住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印度原住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老擇寫的 回歸佛陀的本懷 和潘俊琳的 印度史詩神話百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千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周士煌的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2021),提出印度原住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族學、台灣民族學、台灣學、台灣國學、學術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 張家銘所指導 劉子維的 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對觀光客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以宗教信仰程度為調節變項 (2021),提出因為有 廟宇觀光、環境氣氛、幸福感、宗教信仰、控制變項的重點而找出了 印度原住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原住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回歸佛陀的本懷

為了解決印度原住民的問題,作者吳老擇 這樣論述:

  要真正認識佛陀和佛法,以及後世佛陀思想的歧義源頭,一定要看第一手資料。  而本書便是你進入第一手資料,還原現場的最佳橋樑   本書取材自最悠久的典籍,以樸實的散文筆調,嚴謹的研究精神,說故事的輕鬆語法,帶領我們穿越複雜的時空,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雅利安人的印度社會,述說佛陀從證悟至涅槃的人生,以及佛陀涅槃後,五百與七百兩次大結集,大眾部與上座部各三次分出,層層考究與推理的歷史還原故事。 作者簡介 吳老擇教授   1930年出生於雲林縣北港鎮劉厝里,早年出家,是印順導師最早期的學生之一。1961年赴日就讀駒澤大學佛學部。1964年於國立大阪大學院攻讀碩士學位(老莊思想)。1966年於東京大

正大學攻讀博士修了。學成之後,全力奉獻於佛學之研究、譯著與講學。   曾任新竹女眾佛學院講師、靈隱佛學院監學、大正大學講師、翻譯南傳大藏經兼巴利佛教研究所所長…等。現任瀚邦佛教文化學院院長。   吳教授天資聰穎銳利,坦蕩直爽,對佛門內外史事,直言不諱,有史家風骨;亦是當今全方位研究印度佛教思想碩果僅存的長者。目前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吳教授,仍然為譯經精進不懈,認為無論後來佛教發展的狀況如何,萬變不離其宗。唯有清楚明白佛陀最初的教法,才能掌握法的核心。

印度原住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世界上最孤立的人 Most Isolated People on Earth

幾天前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好有趣,想分享一下給大家。
世界上最孤立的人之一:望住手機嘅低頭族。

講笑(其實講真)

世界上有孤立的人之一:The Sentinelese

點孤立法?為什麼他們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種族之一?

在印度東南部的孟加拉灣有一些島,叫安達曼 – 尼科巴群島。島中有一個地方很特別-北Sentinel島,這裏住的原住民叫Sentinelese人。他們跟世界其他的社會完全沒有聯繫。如果有人到那裡去當地的人會用原始的武器像是弓箭來攻擊他們。他們是自己孤立自己的。

印度原住民Sentinelese

人類學家認為他們可能一共有50-400個人,已經在島上生活了大概六萬年,生活型態是狩獵採集,吃椰子跟魚。他們好像不穿太多的衣服。 雖然人類學家聽過他們的語言,但完全不懂,只知道他們的語言不像其他島的原住民的語言。

按照Survival International這個非政府組織的資料,Sentinelese人很健康跟興旺。

原本印度政府要像以前的英國殖民地政府想跟Sentilenese人聯絡,讓他們加入主流的文明社會,但是每次當他們試圖跟他們聯繫時,Sentinelese人一點合作的意願也沒有,堅決抵制外人進入。印度政府很多次派一些人類學家到這個島,他們試試看給當地人一些禮物,讓他們知道沒什麼危險。雖然有一次或兩次他們接受這些禮物,但還是不想跟外界聯繫。

現在印度政府認為如果他們不想跟外界聯繫,那就不要打擾他們,所以禁止其他人在那個島的附近釣魚。有機會看到Sentilenese人的人很少,希望沒有人去打擾他們,這個族群很神秘,讓人覺得印度不可思議。

Most Isolated People on Earth

Most Isolated People on Earth: Smartphone Addicts
Just kidding (I think it’s true)

Most Isolated People on Earth: The Sentinelese
Why they are the Most Isolated People on Earth?

The Sentinelese tribe make their home on North Sentinel Island, India. They're named after the island they live on, because nobody actually knows what they call themselves. In fact, generally speaking, nobody knows much of anything about them. After they survived the 2004 tsunami that swept right over their island (another thing we don't know: how the hell they managed to do that), we sent a few helicopters over the island to photograph them and make sure they were still around.

Tags: Most Isolated People on Earth,Isolated People,Most Isolated People,The Sentinelese,Sentinelese,世界上最孤立的人,孤立,最孤立,印度,India

Relat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GG9REVqA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C6bZQD8e4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KHqkJJKII

Source:
http://goo.gl/gdltGk
http://goo.gl/YxsSYs

想留意更多我的動態,記得緊貼Ernest DoCRAZY
Ernest DoCRAZY社交平台:

Ernest DoCRAZY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ErnestDoCRAZYTV
Ernest DoCRAZ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nestDoCRAZY/
Ernest DoCRAZ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rnest_pch/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為了解決印度原住民的問題,作者周士煌 這樣論述:

民族學ethnology研究「民族ethnos,及附著於其身的文化」,台灣的民族學,研究對象是台灣諸民族/民族集團:原住民族、客家、Lán-lâng/Holo、外省人。其中,學科傳統領域研究的首為台灣原住民族,在政策的支持下,客家研究亦開始展現成果。原住民族研究和客家研究,已有整體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台灣其餘民族的學問,則以民俗學或地方學來表達,其體系尚待發展。作為近代學術的民族學,在台灣有其特別的歷史發展過程。由日本治理台灣時,為了施政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與稍後的學術研究開始,累積成果。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以誌書的編寫及審查圈錮地方知識份子,確立「以本土為地方」,以台灣為學科的練習場,並橫

殖入文獻學研究的中國邊疆民族史。民主化之後,台灣主體性漸漸展現,本土研究開始興盛,教育系統與學術系統對台灣的觀點也開始正常化。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興趣,則以「地方學」的樣態出現。台灣為一多民族的國家,清楚了解諸民族及其文化,為「屬族」的學問,以國家的文化主體性為學問的對象,可以稱為「台灣學」。台灣學為「屬國」的學問,為台灣的國學,其核心應該為台灣的民族學。台灣學或國學的發展,尚待觀察,但並非空想。

印度史詩神話百科

為了解決印度原住民的問題,作者潘俊琳 這樣論述:

你從來沒想過,我們就生活在印度神話的世界裡!   「盤古劈開了渾沌,於是有了天地」,你以為這是發源於古代中國的創世傳說,其實是三國時代才從印度傳來的梵天故事;《西遊記》中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借鏡自印度教的神猴哈奴曼;金庸筆下的明教,崇拜的是源於吠陀的密多羅神;閻羅王就是印度教中的閻摩;佛陀更是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當你走訪泰國,在曼谷機場就能見到阿修羅與善神「乳海攪拌」的場景;吳哥文明的建築完全依據印度教的宇宙觀修築;到峇里島度假,這座「萬廟之島」正是印度教藝術的寶窟!印度文明為四大古文明之一,印度史詩與神話,隨著文化的流布,不但將東南亞地區納入泛印度文化的範疇中,也深刻影響中國、西藏、日本,

甚至遠達羅馬帝國。   一百則最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最生猛的天上人間  第一部專為台灣讀者打造的印度神話入門書   印度史詩與神話,與希臘羅馬神話一樣,是一群有著欲望、猜忌、情愛、嫉妒的眾神。濕婆、毗濕奴和梵天,會比賽誰的性能力強誰就是老大;閻摩的妹妹閻蜜,會強迫、誘惑自己的哥哥,繁衍兄妹二人的後代;金翅鳥為了報復蛇族,用空的甘露瓶誘騙對方,導致蛇的舌頭為了舔到甘露而分叉。西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就已經在他們的吠陀經典中,以口傳吟誦的方式代代訴說。隨著時代的演進,廣泛傳唱的故事也越來越豐富。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就像荷馬史詩一樣,將傳說整理成文字,正式記錄下來。   本書收錄

了一百則最受歡迎的印度史詩神話故事,超過兩百張精彩圖片,實地走訪拍攝,足跡遍及印度淡米亞那督、奧利剎邦、柬埔寨暹粒、金邊、泰國曼谷、美國紐約……,清晰呈現神話主角,拉線圖說指出辨識特徵,讓你在旅行時能輕鬆看懂壁畫雕塑。條目依歷史時期分類,內容除了吠陀經典、史詩主要角色,也收入南印度密教的女神傳說,是第一部專為台灣讀者打造的印度神話入門書。想了解東南亞宗教文化?希望在旅行時能更深入觀察風土民情?本書就是你最容易上手的入門法寶! 作者簡介 潘俊琳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研究所碩士。曾任自立晚報記者,大成報採訪中心主任,聯合報系可樂報主編。酷愛閱讀,疑似罹患閱讀強迫症,喜歡探討和思考不同宗教的教義和哲

理。 攝影∕吳德朗   台北印度愛樂文化中心創辦人,2004年起連續六屆為印度文化節策展人,協助印度旅遊局推展印度文化,在印度-台北協會和相關單位協助引進50多位印度藝術家,推展印度表演藝術,中華世界遣產協會專任講師,世界遣產雜誌社顧問和專欄作者。 審稿顧問∕黃柏棋   美國哈佛大學梵文與印度研究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台灣印度學學會會長。專長為比較宗教、宗教理論、梵文與巴利文文學、早期印度宗教史、印度宗教與社會。 總論   「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要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是代之以

講故事。」——波斯學者比魯尼(Abu Rayhan Biruni,A.C 974-1048)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七千年,印度這塊土地就已經有文化活動;古印度文明影響廣泛,東至印尼,西至羅馬帝國,北至西藏,南至斯里蘭卡;發源自印度的佛教,更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東南亞地區深受印度與中國這兩大文化勢力影響,從種族遷徙、往來貿易、宗教信仰、政治角力到領土的開拓,印度都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   自古以來,印度人相信人世只是輪迴再生的一個過程,重要的是死後如何進入天界,享有永恆的快樂,努力經營精神世界、禮敬神、與神同在,才是人活著的時候該做的事,肉身所為的歷史一點也不重要。於是各式各樣的

神話被創造、傳唱,每個神在不同的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會展現不同的力量,產生難以數計的分身,也擁有不同的名字。曾有研究者統計,印度至少有三億三千萬個神,連印度人自己,也常搞不清楚誰是誰,外人更是難以一窺堂奧了!   要透澈理解印度繁複的神話系統十分困難,但從精彩的神話故事切入,倒是一樁樂趣無窮的享受。印度神話和希臘羅馬神話一樣,每個神都有七情六慾、愛憎癡怨,交織出許多動人的情節;這些神話史詩故事被佛教吸收,在亞洲隨著貿易的流布,與各地原本的文化融合,被內化、改寫,再度產生新的篇章。如《羅摩衍那》在泰國就被改寫成《拉瑪堅》,繪滿了曼谷大皇宮的迴廊;吃人飲血的荼枳尼傳到了日本,便和稻荷神(狐

狸)合而為一,成了吉祥與豐收的象徵「荼枳尼天」;毗濕奴的坐騎金翅鳥,不但是泰國和印尼的國徽,在中國成了大鵬鳥和觀世音的化身之一,中亞、南西伯利亞、西藏、蒙古也都能看到金翅鳥崇拜的蹤跡……,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本書精選了一百則印度史詩神話最基本的概念,依神話時期順序介紹。印度的神話時期可大致分為吠陀、史詩神話兩個階段。吠陀信仰是西元前兩千年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時帶入的宗教系統,如火神阿耆尼、因陀羅、伐樓那和密多羅等;雅利安人特有的雙輪馬車,也成為吠陀諸神的特徵之一。其中「原人」生出四種姓的階級觀念,更是奠定現今印度種姓制度的關鍵,據推測,應是雅利安人入侵時,為了使印度原住民永世順服,便將原住民

貼上「賤民」的標籤,並用宗教的力量使之合理化。印度教這種君權神授、政教合一的特質,流傳到東南亞各地部落,被當地文化吸收,大大加速了各部落國家化的速度;也因為組織嚴明,國力迅速強盛起來。以柬埔寨的前身扶南為例,就是在印度人混填娶了部落女王柳葉之後,根據印度教教義建立王朝,才促成吳哥這個輝煌的文明。   吠陀時期晚期,大概在西元前後五百年間,《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逐漸成書。這兩部史詩原本都是口傳詩歌,隨著漫長的歲月積累成篇。在這兩部史詩逐漸演變的過程中,吠陀諸神地位也有升有降,梵天、濕婆和毗濕奴成為最受愛戴的三大主神。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各有職司,受到廣大信徒的供奉。這個時期奠定了現代印度教

的神話體系,我們常見的象頭神、吉祥天女、羅摩、哈奴曼,都是在這個階段發展成熟的。   最後是印度原生神祇與雅利安信仰混同、流變後的其他神祇,如南印度的眾女神、羅剎、夜叉、那迦等。南印度與北印度因為地域的隔閡,歷史的演進有時是與北方各自獨立的,宗教文化的特質也與北方大異其趣,保留了許多原始信仰的痕跡,如血祭、性力崇拜等。本書將這個部份的信仰文化收錄於「其他讚頌、神衹」這個篇章中,務求概要且全面的介紹印度信仰。   雖然印度諸神有千萬化身,造型多變,但還是有一些辨識的小技巧,如法器、坐騎、頭的數量,本書透過拉線圖說,將這些特徵清楚呈現;本書也盡量列出經典場景的圖片,如毗濕摩中箭、象頭神抄寫《摩訶婆

羅多》、悉多遭羅波那劫掠等,讓你不論在印度、泰國、柬埔寨還是印尼,只要看見類似的構圖,就能辨識出浮雕壁畫呈現的故事,並享受不同文化所展現的藝術之美。 導讀 永恆的神話創作 不朽的宗教關懷   一般認為神話創作(mythopoeia)為印度文化所特有,從最早的讚歌詩集-《梨俱吠陀》(□gveda)到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 》(Mahabharata ) 和《羅摩衍那 》, (Ramaya□a),以及諸多往世書(Pura□a)都可見到歷史時間被架空,人物之敘述超越現世時空,敘事者想在現世時間外找尋永恆的意義。其跟歷史敘述(historical narrative)之人間性(temporal),或

人間秩序及其延續之水平式(horizontal)之敘述大異其趣。印度神話與史詩是一種試圖跨越人間時空範疇的垂直式(vertical)敘事。   印度人為何鍾情於神話敘事呢?這跟在其社會最具優先性之宗教觀息息相關。說來古代印度人的時間敘事是一種深度與奧秘的表現方式。他們當然知道年、月、日的時間計算(time-reckoning),但因宇宙觀(cosmology)、末世觀 (eschatology) 與救贖觀(redemption)等宗教關懷的關係,時間成為一種隱喻(metaphor),烘托出人在浩瀚的時間洪流中的渺小。而不管是宇宙紀元(yuga)或是劫(kalpa)等時間單位都跟宗教上的相關重大

關懷不可分離。以宗教前提為本的神話敘事根本上即是要跟現世關懷的人間歷史區隔開。想透過不受限於時空之非歷史性敘事觀點,來傳遞具有神聖意義的永恆關照。   不過,雖然神話是印度敘事傳統,但一般不會把《梨俱吠陀》當成史詩,而《摩訶婆羅多 》和《羅摩衍那 》則被視為印度史詩,差別何在?基本上,吠陀經典,特別是《梨俱吠陀》被當為天啟聖典(sruti)對待,而《摩訶婆羅多 》等則被視為人間傳承。之所以如此,可能跟外道對於吠陀的詆毀有關。不過,若從史詩對民族或宗教社群之形成具有關鍵性塑造力量之史詩框架(epic framework) 來看,則《摩訶婆羅多 》和《羅摩衍那 》對印度(教)社群之形構,提供了無可

取代之思想關聯,而《梨俱吠陀》則無。總的來說,在吠陀時代,特別是《梨俱吠陀》,對於真理或真話(□ta, satya)的闡釋與維繫不遺餘力,密多羅(Mitra) 跟伐羅拿(Varu□a)成了真理或真話的守護神。而在史詩時代,真理或真話的守護並非最為重要的,法(dharma)-不管是種姓法(svadharma)或王法(rajadharma)才是關注的焦點。《摩訶婆羅多 》或《羅摩衍那 》裡面對於有關印度(教)種姓社會相關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莫大的關係。   上面提到吠陀時代與史詩時代在思想雰圍是不一樣的。如果神話是要來傳遞超越現世的神聖意義,那神話裡面之敘事主題與人物特質是不是會隨著時代改變呢?的確,

神話敘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人物與主題重複。從《梨俱吠陀》到《往世書》的一千多年時間,故事的敘述方式改變了,人物也更迭了,傳達的意義也隨之更迭。在《梨俱吠陀》裡面重要的神祇在史詩時代常成了配角。以帝釋天(Indra, Sakra)為例,他可說是《梨俱吠陀》裡面最重要的神祇,開天闢地,允文允武,為眾神所畏懼,也是人間祈福的主要對象之一。然而,在往世書裡面他卻成了一個已軟弱無力的神明,不但跟濕婆(Siva)、毘濕奴(Vi□□u)或梵天(Brahma)的威力根本無法相比,甚至不是阿修羅(asura)惡魔的對手,跟《梨俱吠陀》裡面的描述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會有這麼重大轉變呢?   原來神話還是有其時代性的,

也有其社會性跟文化上面的意函,在梨俱吠陀的時代,帝釋天當為一個雷神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可以看出那個時代裡面人跟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對自然的依賴。不過那個時代裡面並非只存在著人對自然的看法,也存在著人對於普遍秩序的追求,前面已提到真理或真言被視為是最高普世道德準則,有其至高無上的意義,密多羅跟伐羅拿成了監督人間秩序之二合一神祇,只要人們不守規定,不照誓言行事,不履行契約,則會受到在天上凝視著人民一舉一動的二合一神祇之嚴厲懲罰。由此,吾人可以看得出在梨俱吠陀社會遵守合約的重要性,以及講真話說實情所具有的普遍意義。雖然在《梨俱吠陀》第十卷第九十頌《原人歌》(Puru□a Sukta)裡面提到四大種姓之

源起及名稱,然而,此時法的重要性比不上對真理的堅持,對社會階序的分殊化之思考尚未凌駕於普世的共同宗教倫理關懷之上。   而在梵書(Brahma□as)時代,生主(Prajapati)成了最重要的神祇。原因無它,梵書所關係到的是一個專權而複雜的祭祀萬能時代,生主身為祭祀之神,萬事萬物皆由生主所生,也就是靠祭祀來維繫一切意義。在這個時代裡,婆羅門當為祭司種姓的意識型態終告確立。這當然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改變,而是慢慢的演變。不過,由梵書裡面婆羅門與剎帝利之間,為了祭祀權而發生鬥爭的神話故事裡面,吾人可以見出,婆羅門在印度種姓社會上面的精神指導地位,跟剎帝利在政治領域的權威地位,是兩者之間取得某種程度

的妥協與共識之後,才有辦法來完成的。在梵書時代,婆羅門與剎帝利在種姓社會裡面的地位逐漸確立,種姓之分界寄更趨於嚴格與完備。   種姓社會完成之後,種姓法的嚴格遵守變成了最為重大的事情之一。在《摩訶婆羅多》裡面剎帝利種姓法的遵守變成了婆羅門史詩敘事者常加傳揚的訊息。在《摩訶婆羅多》裡面最著名的故事《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當中,黑天(Krishna)諄諄告誡阿周那(Ajurna)要遵守剎帝利的種姓法,在戰場裡面要勇猛殺敵,不能退縮,即使所面對的敵人是親人手足也不能手軟,一切都得照規定自身之法行事,不計結果為何,但問自己是否盡了剎帝利之義務。由此可以看出在摩訶婆羅多時代,種姓秩序的嚴

峻以及階級網羅之森嚴了。   這種種姓社會愈來愈趨嚴密的情形,我們亦可從往世書裡面更看得出來:殺婆羅門被視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之事。在梨俱吠陀時代的帝釋天可說是無所不能,為所欲為,神力無邊。然而這樣一個神祇在往世書裡面卻因為被視為有潛在殺害婆羅門,破壞神聖種姓法的可能,而被排斥在外,變成次要的角色。對此情形,我們可以說:在往世書時代不但種姓法已經牢不可破,婆羅門更被提升到梵天一般,也就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最高地位了。種姓社會更成了牢不可破之神話。   從神話的內容以及關心議題之改變,我們也可以看出印度宗教思想大致的演變情形,在早期婆羅門祭祀思想當道的時代,比方說《梨俱吠陀》裡面對於火神阿耆尼大量

的歌頌詩歌裡面,充分表現出吠陀時代人對於火的仰賴與尊崇。   到了印度教神祇受到尊崇、祭拜的年代,濕婆與毗濕奴乃從吠陀時代次要的角色搖身一變為舉足輕重、法力無邊的神明,這點從史詩與往世書裡面透露無遺。特別是濕婆這位眾神之主更是變幻莫測,令人畏佈。從史詩時代的書中對於神力不可測的鋪陳敘事裡面,吾人發現此時已是濕婆教派與毗濕奴教派全面當道的時代了。而在印度教神祇升天時代,雖然對於火的伺候依然,然而火供(agnihotra) 卻變為護摩(homa),成了密續(tantra)的基本儀軌,不管在濕婆派密續或毗濕奴派密續皆然。而其主要作用乃為召喚及籠絡諸神祇,藉其神力以獲取現世間利益(siddhi)。阿耆

尼當為眾神之師的時代已過,其獨立神格也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透過火供來操弄眾神,以遂其所願。   不過,印度神話敘事除了在不同時代印度有其不同的關懷主題之外,彼此之間的傳承、借用與創新之處亦不能加以忽視。一般認為《摩訶婆羅多 》成書年代約在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梵語之「Maha」原意為偉大,「Bharata」則是部族之名,因此書名《摩訶婆羅多 》(直譯是「偉大的婆羅多族之故事」,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與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爭鬥。這部以梵文寫成敘事詩的巨作全書共分十八篇,計有十萬頌,比荷馬的《伊里亞特》加《奧德賽》多了好幾倍,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書之一,

也是古代文明世界中最長的一部史詩,因此常被喻為「史詩中的史詩」。現代的印度人認為自己是婆羅多族的後裔,所以獨立後的印度乃自稱為「婆羅多國」。   《摩訶婆羅多》不但為長篇英雄史詩,還穿插有大量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和有關宗教、哲學、政治和倫理等教理對話。因此《摩訶婆羅多》的內容除如書名所示為「偉大的婆羅多族之故事」之外,事實上也是一部「印度教百科全書」,恰如史詩結尾部分所宣稱的那樣,囊括了人生「四大目的」(Puru□artha)(欲、利、法和解脫)的全部內容:「正法和利益,愛欲和解脫,這裡有,別處有;這裡無,別處無。」(十八.五.三十八)。   然而,歸根究底,婆羅多的概念來自古老的《梨俱吠陀》

。在《梨俱吠陀》裡面有多次提到婆羅多的相關字眼。其中最有名為第三卷第三十三頌。內容為婆羅多族的詩人遍友(Visvamitra)與兩條河流的對話。在對話中,遍友要求湍急的河流讓掠奪牛群的婆羅多族人安全渡河。河流最初不肯答應,後來終於首肯,卻對遍友提出條件,要求詩人在人間永遠傳頌對河之讚歌。在這裡,詩乃代表真理之言,婆羅多族則為傳揚詩歌真理之族群。而在《摩訶婆羅多 》裡面,詩人則藉著婆羅多族後裔俱盧與與般度族爭權之戰,陳述出印度教社會的人生真理。梨俱吠陀的婆羅多與史詩的婆羅多雖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宗教文化象徵,卻又有著甚為巧妙的呼應關係,終究讓婆羅多得以不朽。   而《羅摩衍那》的故事,吾人在佛教巴利

《十車王本生》(Dasaratha Jataka)裡面亦可找到。然而在本生經裡面,羅摩與悉多(Sita)原先是兄妹而非夫妻的關係,情結的發展也限於印度本土,並沒有羅摩大軍遠征楞伽島之事,內容也相對簡單,主要是探討羅摩與其同父異母兄弟婆羅多(又是Bharata!)之間為了王位而相互承讓的經過,彰顯出所謂倫理秩序的重要性。而《羅摩衍那》所宣揚的是印度教之核心價值。悉多成為貞婦的代表,羅摩成為法王(dharmaraja)的化身。而種姓秩序的護衛更是法王所不能片刻放鬆之事。比方說首陀羅修行者商部伽(Sambuka)因為違反種姓規定行苦修,竟導致婆羅門之子夭折。而在羅摩親手將其斷首之後,婆羅門之子又死而

復生(後篇,第六十四到六十七章),在在都可讓吾人感受到史詩故事變異之用心,及其與時代主導意識之間的密切關係。   此外,《羅摩衍那》所述及的一個重大主題即是羅摩與魔王羅波那(rava□a)之間的爭鬥。如果說羅摩代表正義之師的話,則羅剎王代表著對於王法的威脅以及社會秩序破壞的他者。羅剎王國的存在是對正法王國在權力上的挑釁與挑戰,這包括家庭的保全。如果說《摩訶婆羅多 》代表著婆羅多族對自我之認同意義,則《羅摩衍那》乃牽涉婆羅多族與與異族的互動關係,可以代表著印度教對於異教徒的的一種觀點。然而在近代,《羅摩衍那》裡面所描繪的他者卻成了明喻(simile),穆斯林成了妖魔鬼怪,就因為蒙兀兒王朝統治印度

期間,不少印度教徒改宗伊斯蘭,後來在英國殖民者離開後,印度次大陸又形成印度與巴基斯坦分立的局面。近年來倡導印度教徒魂(Hindutva)的政客不斷地發起回到羅摩時代的討回公道的政治運動,導致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社群之間的衝突不斷,如何來看待《羅摩衍那》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黃柏棋 序   印度神話歷經亞利安人入侵、吠陀時代,從婆羅門教到印度教,起了很大的變化。從萬物皆有靈的原始崇拜,到逐漸成形的天神,不僅為印度教信仰打下基石,也豐富了印度人的人生。印度人是想像力豐富的民族,印度神話和世界其他知名的神話故事一樣,趣味盎然,充滿無窮魅力。隨著時空背景改變,神的力量或有消長;神和神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

,剪不斷理還亂。錯節盤根的故事情節,使世人對印度神話充滿了好奇,所知卻很有限。   對印度人來說,對神明的崇拜是印度人世俗生活非常重要的活動,早上起來拜濕婆、羅摩、黑天和象頭神;到了工作場域,商家要拜財神吉祥天女,藝術家則要拜辯才天。到了節慶更是熱鬧非凡,新年前後一系列不同的神要禮敬拜拜。同樣是印度教,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儀式,外人來看印度神,有如霧裡看花,越看越糊塗,更顯得這本書的迫切性。   印度神話特色   印度有十二億人口,近十億人信印度教,從世界遺產到鄉間小廟,各色廟宇林立。歷經數千年,印度人仍然保有先人的信仰,不曾改變,是文明進程中的奇葩。印度神話築構成的天國,比世俗世界更為精彩,

更強而有力。印度人不太在乎什麼人來統治他們,重視宗教家超過政客,在乎靈性多於物質;印度國父甘地,外人說他是偉大的政治家,對印度人而言他是聖者,是毗濕奴神第十分身。   印度神話的想像力自由自在,超越自然規律限制。眾神雖不具物質軀體,但各有其形象,每一個神又因不同的時空訴求,有不同的分身。主宰宇宙世界的神,悠遊天地人間,對物質世界的影響力無遠弗屆。雖然每個神都具有特殊本領,但性格和凡人一樣,著迷於權力、慾望,彼此之間纏鬥不休,合縱連橫,比起凡人不遑多讓;雖然是神,也要面臨生老病死的困擾。   印度神話從宇宙起源,到諸神權力的爭奪、愛恨情仇、冒險犯上,無比的力量,牽動了天地人三界,引發暴風、洪水、

地表上翻天覆地的巨變,不僅改變了天庭的權力結構,也改變崇拜與儀式的樣貌。印度諸神的天國,充滿了神聖與世俗的矛盾,豐富了印度神話和史詩文學,成為印度人的精神支柱。印度政治和藝術的建築、雕刻、繪畫,戲劇音樂表演藝術,莫不和印度神及神話息息相關。印度神和佛教、藏傳佛教的神,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形成難分難解的關係,幾千年來,印度對南亞諸國的影響,至今仍方興未艾!   參與見證   為了本書繪圖及攝影,筆著走遍了東西南北印度近百大小廟,出發前做了功課,廟堂之盛讓人目不暇給,有的則因缺乏妥善保護,慘不忍睹令人不勝唏噓。由於印度時值盛夏,進印度廟又得赤腳,近四十度的地表,雙腳像烤BBQ,也得忍受。

印度廟午休(下午一點至四點),為了完成任務,得和婆羅門廟祝情商;到了大廟,數以千計的雕像,你得再請婆羅門導覽。啼笑皆非的是,第二天再造訪相同的廟,不同的婆羅門又說出有不同的故事。   比較遺憾的是,在印度很多廟嚴禁攝影;更嚴苛的是,非印度教徒不准入內,為此我頗有抱怨。但當我知道連印度國大黨主席桑妮亞.甘地都不例外,也就釋然。   每一個地方的印度教各有特色,反映到神像,自然散發不同的迷人風韻。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些廟宇的雕刻,印度廟典雅華麗與自然質樸兼具的風格,絕對讓你目眩神迷。透過本書的介紹,可了解印度諸神所表達的超自然的力量和不可思議的任務,適時彌補了現實世界所缺乏的制衡力量。兇神惡煞的形相可

嚇唬妖孽,人見了也退避三舍,心生恐懼。如你具有一顆渴慕及追求聖潔的心,便可欣賞多彩多姿的印度眾神,體會這些圖像的象徵義意,和人神密不可分的渴望。   這本書是充滿知性難得一見的好書,精彩的插圖和第一手的相片,更添加了趣味性,如果你對印度文化有興趣,他將是你受用無窮、愛不釋手的床頭書。 文∕吳德朗 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 創辨人

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對觀光客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以宗教信仰程度為調節變項

為了解決印度原住民的問題,作者劉子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觀光客背景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與心靈體驗之差異,並驗證控制變項、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改變、宗教信仰程度及主觀幸福感之間影響關係。研究對象以南投縣四個公廟的觀光客為對象,發放問卷8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為619份,有效回收率為77.4%。資料經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一、廟宇觀光客背景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之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地區等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上皆未達顯著性差異,僅在性別變項達顯著性差異。二、背景變項在心靈體驗之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等變項在心靈體驗上皆未達顯著性差異,性別與居住地區變項達顯著性差異。三、本研究模式中控制變項分析結

果顯示,年齡未達顯著影響,性別為女生觀光客的主觀幸福感高於男生觀光客,婚姻狀況為已婚觀光客的主觀幸福感高於未婚觀光客,教育程度為教育程度越低的觀光客其主觀幸福感越高。研究假設分析結果為廟宇觀光客的環境氣氛會正向影響心靈體驗,廟宇觀光客的環境氣氛會正向影響主觀幸福感,廟宇觀光客的心靈體驗會正向影響其主觀幸福感,宗教信仰程度具有調節效果,宗教信仰程度越高時,可以強化廟宇環境氣氛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及心靈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本模式中的控制變項、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變、宗教信仰程度等變項能解釋主觀幸福感變項的42%解釋變異量。以上結果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