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名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印度名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可.伍德寫的 印度的故事:夢想與創意的古國歷史之旅(改版) 和徐明涓的 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月熊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周士煌的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2021),提出印度名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族學、台灣民族學、台灣學、台灣國學、學術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法律學系 陳怡凱所指導 邱吉爾的 論國際法下民族自決權之脫離權 (2021),提出因為有 民族自決權、對內自決、對外自決、脫離權、補償性脫離權、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領土完整原則的重點而找出了 印度名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名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印度的故事:夢想與創意的古國歷史之旅(改版)

為了解決印度名字的問題,作者麥可.伍德 這樣論述:

印度,人口接近全球五分之一, 在此誕生了世界最古老和最具影響力的文明,還有四大宗教。 二十一世紀,印度成為金磚國家之一,至今依然屹立。 作者花費將近兩年時間,從開伯爾山口和喜馬拉雅山脈到印度南方的熱帶叢林, 以考古和文獻紀錄搭配旅行紀實,讓讀者走過印度萬年史, 更加了解印度思維和創意,如何塑造今日印度! 馬可孛羅在十三世紀訪問印度時,他將這個國家描述為「世上最富饒的省分--驚奇之地」。 他的觀察至今仍然為真。印度的各種事物比起任何地方都要來得古老、巨大、精彩、多元和迷人。 印度,這片次大陸現在是世界上超過五分之一人口的家鄉,在此誕生了最古老和最具影響力的文明,四大宗教,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制度

; 因此作者開始在往昔豐富歷史中追尋印度現今的根源。 從開伯爾山口和喜馬拉雅山脈到印度南方的熱帶叢林,這本原創性十足和優異的印度歷史探勘提供印度地區和文化的鮮活畫像, 以及某些最偉大人物的特殊見解:佛陀和阿育王,沙摩陀羅笈多和阿克巴大帝,尼赫魯和甘地。 此書探討印度思維和創造如何塑造世界歷史的方式,並展現某些有關文明本質的古老印度思想仍適用在我們的時代。 這本由英國最受歡迎的歷史學家和節目主持人之一麥可.伍德編寫的書, 炫目迷人的彩色照片捕捉了地貌、建築、習俗、儀式和慶典的精彩鏡頭, 圖文並茂,是歷史和遊記的迷人組合,展露印度永恆的面貌──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者簡介麥可.伍德Micha

el Wood麥可出生於曼徹斯特,在曼徹斯特文法學校和牛津大學奧里爾學院接受教育,他在學院做盎格魯─撒克遜歷史的博士後研究。他是皇家歷史學會的成員。超過二十年來,麥可.伍德這位歷史學家和節目主持人穿梭旅行於過去,為這一代的讀者和觀眾帶來鮮活呈現的歷史。他是數本極受好評的英國歷史書籍的作者,包括《追尋黑暗時代》、《末日追尋》、《追尋英國》和《尋找莎士比亞》。他主持超過八十部紀錄片,其中包括〈西方世界的藝術〉、〈亞歷山大東征傳奇:從希臘到印度的帝國之夢〉、〈西班牙征服者〉和〈追尋神話和英雄〉。譯者簡介廖素珊台大外文系畢業,明尼蘇達大學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專事翻譯,譯作有:《誰殺了喀布爾

女人》等。 [推薦專文]一個進入印度的捷徑入口—公孫策 5 [推薦專文]令人豁然開朗的印度人文之旅—吳德朗 7 楔子13 一,起源與認同 18 二,理念與管理 60 三,文明的成長  94 四,中古印度:金與鐵的年代 148 五,理性的統治:偉大的蒙兀兒人 188 六,自由與解放  224 致謝  254 延伸閱讀  256 本書最棒的一點,是對印度的地理與歷史「一次吃飽」,文字深入淺出,圖片精美更加深了對文字的體認,提供讀者一個進入印度的捷徑入口。──歷史評論名家 公孫策  麥可.伍德將印度放在世界舞臺演繹高度的宏觀,兼俱他對印度的和理性的包融令人折服,流暢的筆鋒中,流

露出他對印度的愛,這種愛,反而使他對印度評價更趨審慎,他鉅細靡遺的追求真相,更可貴的是,由於伍德的學術地位,及身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和BBC的贊助,他可以見到該見到的人,可以看到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和他豐富的世界史料和印度的交叉佐證和觸類旁通,令人一目了然,讓本書增添無限的風采。──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創辦人 吳德朗  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其中一個地方的有趣歷史。──《每日電訊報》  伍德用一種融合了百科知識和旅遊紀行的筆觸,寫下一個他認為「充滿不可思議故事、偉大發明和妙點子」國家的歷史。──《出版家週刊》   (伍德是)歷史與考古學上最佳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之一。──《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楔子 此書源於對印度久遠的愛戀─這股愛戀洋溢著深沉的尊敬與欣賞,但大都是出於對印度及其文化的有感而發。 過去三十年來,我前往這片次大陸旅行了不下二、三十趟,感覺在某些方面我的人生與印度緊密交織。這些旅程常讓我領悟到,受到另一個文化歡迎並參與其間是多麼光榮的事,特別是它如此豐富多樣,讓人獲益匪淺。我妻子與我愛上印度,並在那成婚;我們的孩子取了印度名字;我們一家常到印度旅行,我們一些最深刻的回憶都是孩童們小時的景象;如在坦米爾(Tamil)朋友的傳統家中歡慶春節,即奶粥節(Pongal);坐著當地巴士在南部旅行,拜訪高韋里河三角洲(Cavery delta)的古老寺廟;或說,最值得令人懷念的是,

在2001年的大壺節(Kumbh Mela)中與朋友共擠一項帳棚,那是參與人數最多的全球節慶─更別提在節慶之後,逃到我們在阿拉哈巴德(Allahabad)最愛的帕西小飯店大啖粗麵粉布丁和水果蛋糕。 但這也是一本由歷史學家寫成的書。我在世界各地旅行了四十年,大部分時間是以歷史學家的身分撰寫書籍和拍攝節目,其中有將近百部作品探討旅行、歷史和冒險(有時候,比如,在我們追尋亞歷山大大帝的足跡、翻越興都庫什山脈時,是三者兼顧)。 我拍攝過美洲和非洲,伊拉克、埃及、伊朗和中國這些偉大古老文明的影片,並有幸親睹人類生活的豐富多采和多樣面貌。 倘若這些經驗享有一貫主題的話,那就是在我們的現在中迴盪著過去的低喃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時代,人類認同─文明、文化、部落、個人─在全球各地都遭到抹消的命運。經歷數千年建立起來的身分認同,在數代內便迭失。旅行時你會看到,不僅環境、地貌、氣候和種族消失殆盡,現代化和全球化也逐漸消除人類差異,特異的語言、習俗、音樂和故事的微妙網絡往往不再。我們或許是能夠看到各種差異仍舊鮮活存在的最後一代。但我個人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像印度一樣,從石器時代到地球村,呈現如此豐茂繁盛的人類歷史。而這就是此書的故事。

印度名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中33家必比登🍴

🌟🌟中區🌟🌟

1.范記金之園 :招牌菜為排骨草袋飯,飯於藺草草袋烹煮,飯香混合草香,風味獨特。
📞電話:(04) 2220-7388
🏠地址:台中市中區成功路170號單行道

2.富貴亭:80年在地老店,以鴨鵝料理為主,當歸鴨肉麵線、燻鵝肉最受客人歡迎,也有米糕、滷味等其它傳統小吃。
📞電話:(04) 2227-3001
🏠地址:台中市中區民族路121巷20號

3阿坤麵:阿坤是創辦人的名字,開店已有超過50年歷史,餐點是簡單的古早味乾麵、各類丸湯,被趣稱為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必比登得主。
📞電話:0955-923-877
🏠地址:台中市中區平等街142號

4.上海未名麵點:開業逾70年,堅持供應家庭風味的上海麵食。與製麵廠合作,供應獨家配方上海麵,以豬排麵最為人稱道,佐以醃蔥段,是獨有解膩風味。
📞電話:(04)-2225-0377
🏠地址:台中市中區市府路69號

5.沁園春:在地開業超過70年的江浙老字號餐廳,曾是臺中最高級的中菜館,於第四代接手後,融合新舊,開創餐廳新局。
📞電話:(04)-2220-0735
🏠地址:台中市中區台灣大道一段129號

6.富鼎旺豬腳:堅持本土豬腳,以醬油、紅蔥酥、糖和辣椒等代替一般中藥滷包,別有滋味。
📞電話:(04)-2225-3188
🏠地址:台中市中區台灣大道一段560號

7.醉月樓:位於臺中知名景點宮原眼科,提供各式道地台菜,環境華麗、味道細膩。
📞電話:(04)-2227-1926
🏠地址:台中市中區中山路20號2樓

🌟🌟東區🌟🌟

8.陳明統爌肉飯:經營超過半世紀,以冰糖、甘蔗與秘製滷汁於手工陶土甕滷三小時的爌肉,是不能錯過的美味。
📞電話:(04)-2281-2407
🏠地址:台中市東區忠孝路304號

9.木公麥面:麵條帶彈性,湯頭醇厚的各式麵點,特別推薦榨菜肉絲麵和排骨麵。
📞電話:(04)-2360-7737
🏠地址:台中市東區富貴街37號

🌟🌟西區🌟🌟

10.京華煙雲:單人套餐至多人宴席均可選擇,招牌為北方菜之香酥櫻桃鴨腿,特選花蓮櫻桃鴨烹煮;東北酸白鍋湯頭鮮甜暖胃。
📞電話:(04)-2372-5066
🏠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七街57號

11.淇里思:由印度籍廚師團隊掌廚提供南、北印美食,堅持選用印度當地香料,確保饕客可享受印度料理的原汁原味。
📞電話:(04)-2377-0007
🏠地址:台中市西區存中街47號

12.馨苑:提供份量小巧、少油鹽的台灣料理,熱門菜色為大甲芋頭與椰奶共同燉煮的芋奶鮮嫩雞骨球。
📞電話:(04)-2302-9989
🏠地址:台中市西區民生北路106號

13.Gubami:為台語牛肉麵諧音,老闆原為法式餐廳主廚,透過西式料理手法,呈現臺灣經典特色美食。
📞電話:(04)-2376-3801
🏠地址:台中市西區存中街46號

14.陸園:特別推薦蔥燒鯽魚、寧式鱔糊、干貝絲瓜。
📞電話:(04)-2202-0061
🏠地址:台中市西區民權路248號

15.富狀元豬腳:特色是不添加中藥材滷包,透過醬油、冰糖等,把肉滷至琥珀色澤,晶瑩透亮。
📞電話:(04)-2301-3588
🏠地址: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203號

16.新月梧桐:以上海菜為主,餐廳裝潢饒富三0年代上海味,提供鱔糊、獅子頭、醃篤鮮等傳統江浙菜色及蘇杭涼菜。
📞電話:(04)-2378-3181
🏠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三街123號

17.咕嚕咕嚕原住民音樂餐廳:由排灣族老闆經營,店內主要提供香氣迷人的炭烤菜色,食材則多來自部落耕種或親採野菜。
📞電話:(04)-2378-3128
🏠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四街13巷2號

18.好菜Küisine:提供以臺菜為主的料理,但也有融合南洋咖喱、味噌等南洋與和風的菜色。
📞電話:(04)-2305-2933
🏠地址:台中市西區模範街24巷1號

19.饕之鄉:從路邊攤起家,小籠包、現點現做的綠豆沙鍋餅、麻辣乾麵、福州乾麵等,都廣受歡迎。
📞電話:(04)-2473-9267
🏠地址:台中市西區向上路1段353號

🌟🌟北區🌟🌟

20.鮮魚鱻蝦仁飯:30年老店,各式虱目魚料理如魚肚湯、滷魚肚等,是不能錯過的美味。
📞電話:(04)-2235-1186
🏠地址:台中市北區北屯路75號

🌟🌟南區🌟🌟

21.台中肉員:店內簡單的三款美食:肉圓、魚丸湯與冬粉湯,飄香 80餘年。
📞電話:(04)-2220-7138
🏠地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529號

🌟🌟西屯區🌟🌟

22.可口牛肉麵:特別推薦的是以 30餘種中藥材熬煮湯頭的紅燒半筋半肉牛肉麵。
📞電話:(04)-2329-9789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大墩路911號

23.曙光居:提供素、食料理,人氣菜色是以手工拉麵搭配辣醬與芝麻醬的「非常麵」。
📞電話:(04)-23292322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大墩十八街104號

🌟🌟南屯區🌟🌟

24.三喜食堂:台菜新鮮海鮮,雞佛麻油燜飯清爽不油膩,黃金鰻魚酥酥脆可口。
📞電話:(04)-2473-1778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永春東路140號

25.東方龍:時尚台菜,招牌脆皮燒鵝,古早味筍干午仔魚。
📞電話:(04)-2252-3366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271號

26.台客燒肉粥:採用每天熬煮的大骨、雞骨湯入饌,味道清香;招牌菜秘方燒肉要用上逾十種醃料,現點現炸,香酥味美。
📞電話:(04)-2389-0880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五權西路二段722-1號

27.滬舍餘味:來自上海的老闆因為思念家鄉味,經過三年努力,終於研發出記憶中最地道的生煎包,此外還提供小籠包、蒸餃、燒賣等上海點心。
📞電話:(04)-2258-6111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537號

28.羅家古早味:提供各式麻油料理,招牌菜是湯底以雞骨與特級胡麻油熬製一天的麻油土雞腿湯。
📞電話:(04)-2386-1557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向上路三段65號

🌟🌟北屯區🌟🌟

29.東山棧:傳統方式燒烤甕缸雞,精選2.5至3公斤的黑羽土雞,以龍眼木燒烤,皮香肉嫩。
📞電話:0911-457-718
🏠地址:台中市北屯區東山路一段380號

30.溫叨:店名是臺語「我家」諧音,提供古早味臺灣料理。餐廳為傳統紅磚三合院,內有古早床組、外有大院,用餐有傳統時節氛圍。推薦菜色為三杯料理、古法剁椒鱸魚、柴燒桶仔雞。
📞電話:(04)-2231-1699
🏠地址:台中市北屯區太原3段191號

🌟🌟太平區🌟🌟

31.彭城堂:提供古早味臺灣家常料理,封肉刈包、川七炒牛肉是推薦菜色,也供應古早味豬油拌飯,飯後供應剉冰,令人有回家吃飯溫馨感。
📞電話:(04)-2351-1122
🏠地址:台中市太平區宜昌路377號

🌟🌟新社區🌟🌟

32.菇神:位於香菇盛產地新社,餐廳以各式菇類入菜,三杯猴頭菇、花菇肉燥飯、原木冬菇土雞雞湯等,都是推薦菜色。
📞電話:(04)-2582-2585
🏠地址:臺中市新社區協成里協中街287號

🌟🌟東勢區🌟🌟

33.牛稼莊:超過一甲子的東勢全牛客家料理,選用臺中在地黃牛,溫體送達,蔥爆骨髓、涼拌肚王是招牌菜色。
📞電話:(04)-25873488
🏠地址:台中市東勢區新豐街7號

💖盧秀燕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LuShiowYen
💖盧秀燕個人IG: https://www.instagram.com/lushiowyen/...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為了解決印度名字的問題,作者周士煌 這樣論述:

民族學ethnology研究「民族ethnos,及附著於其身的文化」,台灣的民族學,研究對象是台灣諸民族/民族集團:原住民族、客家、Lán-lâng/Holo、外省人。其中,學科傳統領域研究的首為台灣原住民族,在政策的支持下,客家研究亦開始展現成果。原住民族研究和客家研究,已有整體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台灣其餘民族的學問,則以民俗學或地方學來表達,其體系尚待發展。作為近代學術的民族學,在台灣有其特別的歷史發展過程。由日本治理台灣時,為了施政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與稍後的學術研究開始,累積成果。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以誌書的編寫及審查圈錮地方知識份子,確立「以本土為地方」,以台灣為學科的練習場,並橫

殖入文獻學研究的中國邊疆民族史。民主化之後,台灣主體性漸漸展現,本土研究開始興盛,教育系統與學術系統對台灣的觀點也開始正常化。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興趣,則以「地方學」的樣態出現。台灣為一多民族的國家,清楚了解諸民族及其文化,為「屬族」的學問,以國家的文化主體性為學問的對象,可以稱為「台灣學」。台灣學為「屬國」的學問,為台灣的國學,其核心應該為台灣的民族學。台灣學或國學的發展,尚待觀察,但並非空想。

在印度,我的名字是活著

為了解決印度名字的問題,作者徐明涓 這樣論述:

不僅是厭世代,這是寫給所有台灣人的勇氣之書。 即便遍體鱗傷,也不要茫然度日;在死亡面前,學會尊嚴地活著   跳出舒適圈,非常規台灣女生的132天重生之路   期待1,800天的印度行,醞釀2,600天後的出版   「找到自己,重新愛過!」   愛走了,讓我遠走異鄉;而印度,卻教會我什麼是我要的愛。   重點不是印度,而是愛。   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定義你的生命,   傾聽直覺,冒險跨大步離開台灣流浪   不和社會大多數人一樣朝九晚五,勇敢為愛   去追求、去哭泣、去撕心裂肺   印度是作者三十歲前走過的第三十個國度,她從很多年前開始,便用一趟趟的旅程,記載一直期許自己藉由流浪,活

出命運安排之外的人生。   決心踏上印度的清晰念頭,是在二十九歲生日過後,突如其來的失戀後、所下的決定。   從不曾如此肯定地,知道自己注定、且要如此出走,用行動證明自己的生存價值。孤身獨行,在印度的萬里長征,在一個人的旅途中迷惘、思考、反省、回顧。人生中最棒的旅程,莫過於從世界流浪後,因家人與朋友的愛—平安返家。   在星空之下體悟,生命是永恆的學習之旅-   往前行,就會遇到幫助你完成夢想的人;   往前行,就會留下屬於自己更長更遠的痕跡;   往前行,將親眼看見迎面而來,指引向著希望的那一道光。   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知道-   因為有不管喜歡與否的過去,才有現在的我們與可期待的未

來。   即便自己再孤僻,總是有愛來自家人與朋友,甚至陌生人。   即便我以為世界已是黑白,而我的第二人生,將如同荷麗節般……   絢.爛.繽.紛 本書特色:   1. 作者用親身體驗的人、事、物,訴說著一段段發生在印度的行旅故事,在不可思議的旅程裡,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邂逅,在彼此的人生記憶駐留後,即使未來不會再見,也會記得微笑道別。   2.來自台灣小島的女生,秉持著「直覺就是靈魂的聲音」的浪漫念頭,旅程只憑感覺走,即使身在人人聞風喪膽的印度也極為受用,得以盡情享受近萬里的心靈旅程,找回愛自己的力量與生命的出口。   3.經由132日的印度行,帶領讀者經歷一場南北遷徙、東西漂泊

的心靈之旅。讀完本書,彷彿像看了場電影,期盼每個人都能活出尊嚴與自我、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不僅是厭世代,這是寫給所有台灣人的勇氣之書。   即便遍體鱗傷,也不要茫然度日!   當作者謙和但執著地告知,她所想像的書本模樣,並不惜為此推拒已到手的出版機會;我知道這才是與「現場」系列幾乎百分之百重疊的作者身影,文中的每一行字句都是她修改無數次、深刻劃出那些感動/Bullshit/七彩的片段;之所以在幽微處發光,便是這些將真心全掏出來的勇敢、不被世事汙濁的輕盈。於是,我們在文中跟著作者成長,學會愛自己、也學會被愛。 名人推薦   《幸福路上》導演/作家 宋欣穎   旅歐攝影師  張雍

  作家/自由文字工作者 郭銘哲   金鐘獎行腳節目最佳主持人/作家  廖科溢  溫柔推薦   作者簡介 徐明涓(吉娜)   一九八一年四月出生於台北市,B型牡羊座。   不能養狗的愛狗人。   復興商工美工科、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進修推廣部畢業。   電影系就學期間穿梭於台灣各大小型影展。曾獲邀參加義大利威尼斯影展、以色列台拉維夫學生影展,與柏林影展青年導演新銳學生電影營(Berlinale Talent Campus)。   曾於各大小影展任職國際聯絡、外賓接待等職。愛好電影之餘,也熱愛背包旅行。從二〇〇二年起每年至少一趟不定期旅行,二〇〇八年獨自完成歐洲、中東、非洲半年

之旅,至今走過三十八個國度,獨旅印度六次。   最愛德國,卻與印度最有緣分;最愛電影,卻靠自創服飾品牌維生。   即使一向不按牌理,都期許自己永遠充滿活力、尊嚴活著。   現職:自創服飾品牌ginagypsy負責人、設計師,活動展演外賓接待。   未來:朝著電影服裝造型師的目標邁進!   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ginagypsyontheroad/   作者序:重生之後,我開始活著 楔子:「看盡世界,為愛返家」 第一章:歡迎來到印度 第二章:重回馬背上路去 第三章:看不見未來的火車票 第四章:前往瓦拉納西的五十四小時列車 第五章:恆河的

曙光 第六章:宿命 第七章:旅人的守護者 第八章:最美麗的風景 穆納茶花女/錫克解囊/火車上的護花使者/惡婆娘現形記/甜味恰巴提 第九章: 親愛的卡蜜兒 第十章:沙漠中的星星 第十一章:別拿海嘯開玩笑 第十二章:普西卡大麻迷魂記 第十三章:返家前夕,在世界盡頭流浪 第十四章:在死去之前 第十五章:在活著之後 後記:第二人生   作者說   二十九歲時,失戀的我初次踏上印度,那是送給自己的三十歲生日禮物。   從抵達的第一天挫敗地只想回家,我漸漸地學會順從自己的心,才能在這片大地上流浪。在一百三十二日的漫長旅程中,我看見貧窮與疾苦,也體會無助與孤獨。但憑著路上無盡無私的愛,讓數度放棄

旅程的我,得以完成對自己的承諾。   那份來自路上的力量,是旅人才懂的溫柔。   我也因此深信,眾人口中惡名昭彰的印度,卻始終對我如貴賓般的照顧。   印度之後、返家之前,我將自己送到離家更遠的歐洲,卻不知道那是一趟差點回不了家的歸途。   在德國漢堡住院一週,躲過大劫的我躺在病床上,預知「活著」二字對我而言不再只是個印度名字,而是這輩子終得帶著這個課題過活。   這本書所寫下的,不只是印度、不只是重生,而是在死去又活著之後,如何帶著愛與信念,繼續面對接下來的第二人生。   我從來沒有愛過印度。但始終很有緣分的我倆,無論是否會再重逢,我都已經答應了她:會努力尊嚴地活著。   這本

書獻給我的家人,也獻給印度。 作者序 重生之後,我開始活著   A coward is incapable of exhibiting love;   it is the prerogative of the brave.——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懦夫是不會有愛的,   愛是勇者的特權。——甘地   印度是我走過的第三十個國度,也是送給自己的三十歲生日禮物。   在印度,每當我說出自己的名字,人們就會向我解釋,「吉娜」(Gina)的發音恰巧等同於印度語「活著」(जीना,jeena)。決心踏上印度,是因二十九歲生日過後突如其來的失戀。回想起那段心

臟碎裂的日子,那一場場在眼前上演的荒謬鬧劇,逼得我只能屢行年少時的輕狂願望:三十歲要走過三十個國度。我的首次印度旅程,經歷了生與死,不禁讓我浪漫地想,或許早在二十歲那一年,當我喚自己另名為吉娜之後,人生便因這微不足道的舉動而改變;也或許與印度的緣分隨即悄然結下,而我卻花了近十年時間,才踏上自己心繫多年的印度。   每當我靜心回望這些年來的際遇:二十二歲時因遇見一名來自以色列的男子,使我踏上無數的流浪旅程,也是條一路走來始終充滿孤寂與殘酷的尋愛旅程。我放棄曾經信誓旦旦效命一生的電影路,且因踏上印度險些命喪異鄉。這才從中漸漸懂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或許早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註定直到死亡的所有造化,

卻可能因為一個單純的念頭,足以改變一生。   重生以來,我始終沒能弄懂究竟為何因印度遇上生死交關的命運,而這也持續困惑著我理當盡情珍享的第二人生的無數日與夜;直到多年之後,當我願意傾聽自己紛亂的心時,才明白那股純粹又充滿信念的力量,始終源自於愛——它是支撐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唯一力量,同時也是我一直以來最匱乏的能力。花了十五年,我才肯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才明白學會相信自己,就是我最需要的愛。   因為印度,我眾叛親離,數度背上「無情」罪名,一意孤行地再三遠走他鄉;因為印度,我經歷死去,有幸撿回一命,決心闖出所謂自己選擇的名堂,看看自己的能耐究竟到哪裡。   而這一切,都是印度教會我的。

  第十章:沙漠中的星星「我相信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在見到的第一次,就注定要羈絆一生,就注定像一棵樹一樣,生長在心裡,生生世世。」 ——張芸欣《未見螢火蟲》在印度遇見亞勒後我才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另外一個我。阿拉伯有句美麗的諺語:「黑的時候,才看得見星星。」亞勒與我是同一種人,我們都曾在絕望中成長、用迷惘荼毒自己,最後用傷痛學會堅強,所以在印度相識後一見如故。多虧有他,讓一再為情所困的我屢屢將自我放下、盡情傾吐,惦記著在猶如浩瀚沙漠的人生裡,只要抬頭仰望,就不怕迷失方向,至少亞勒一直都在。不論我倆身在何方、時差多少、多久不見,無論是在印度的沙漠、破爛旅館、巴士火車裡,抑或在德國漢堡

的隔離病房;不論在地球上任一角落,這顆來自北方的孤星,永恆在遠方守護著我。孤獨的他讓我知道,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懂得寂寞。儘管如此,內心同樣殘有缺口的我們,雖然愛著對方,卻始終沒有愛上彼此。即使在印度有好幾個時刻,我都以為我會愛上亞勒。那一天,在普西卡小鎮,我與凱倫、法蘭克、卡蜜兒,等候著即將出發的夜間巴士,準備前往西部沙漠大城:齋沙默爾。當時天色已暗,伸手幾乎見不著五指,我卻可仰賴微弱燈光,瞧見巴士公司門前,一名清瘦高䠷的年輕男子獨坐在板凳,臉上帶著淡然卻隨興的表情,靜靜地看著眼前成群結隊的背包客。這人就是亞勒。僅僅只是幾秒鐘,我便知道:無論如何我都得認識他。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即使只是看了一眼

,但在四目相交的那一刻,彷彿可以看透你的黑瞳、穿越你的心扉,看到那孤寂的靈魂正在等待同他落寞的彼人;亞勒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人。他那初次相見的面孔,的確讓我內心頓時騷動不已,好像與他早已相識許久。直覺更是清楚地告訴我:命運之神將會領我與眼前這名男子走向一輩子都無法忘懷的旅程。

論國際法下民族自決權之脫離權

為了解決印度名字的問題,作者邱吉爾 這樣論述:

民族自決理論自20世紀初由列寧與威爾遜相繼提出後已逾百年,累積出大量相關的學術論述與國際實踐。不過隨著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不斷的發展與深化,賦予民族自決更豐富的內涵,同時也加深了理論適用的難題,其中非屬殖民地人民是否有權脫離母國,即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而面對國際現實複雜的民族問題,我們需要建構一個更具有現代國際法意義的民族自決權,讓希冀獨立的人們都能藉由理論與法治,正當化他們的理想與行動,建立屬於自己的烏托邦。本論文旨在探討脫離權在民族自決權概念下之規範與實踐。誰是自決權的主體?是研究民族自決權會遇到的基本卻又複雜的課題,本文透過相關文獻,建構出自決權主體在主客觀上的要件。受到去殖民化運動影響

的各民族,尤其是受到壓迫的民族,期盼能夠建立自己的國家,不過目前國際法仍以託管地、非自治領土或是受外國軍事佔領之人民,才得以主張對外自決權,脫離權與補償性脫離權的概念,仍處於缺乏制度基礎的道德訴求,本文藉由國際法學者及政治學者之文獻,試圖爬梳歸納民族行使脫離權之要件,衡平國際法原則與當代人權價值。由於民族行使對外自決權或是補償性脫離權,在國際法上沒有特定形式的規範,本文將自決權行使區分成非民主與民主兩種程序,並建議以民主程序為原則。在自決權行使的過程中,多少會與國際法原則產生緊張關係,本文以國際法院判決與諮詢意見為基礎,釐清相關之問題。接著透過國際實踐案例,結合分析本文建構之自決權主體要件與補

償性脫離權要件。最後在結論部分,簡單回應台灣在脫離權上的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