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學導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印度哲學導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志夫寫的 晚霞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Darshanas:印度哲學導論 - EFERRIT.COM也說明:Darshanas是基於吠陀的哲學流派。 它們是印度教六部經文中的一部分,另外五部是Shrutis,Smritis,Itihasas, Puranas和Agamas。 雖然前四個是直覺,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黃俊威、高柏園所指導 徐廷華的 吠檀多哲學與莊子思想的比較研究 (2021),提出印度哲學導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吠檀多、梵、商羯羅、莊子、道。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李治華所指導 吳絮薇的 《楞嚴經》諮商理論與實務之探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楞嚴經、如來藏、心理諮商、哲學諮商、本土諮商、心靈諮商的重點而找出了 印度哲學導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西方哲学概论品牌及商品- 京东則補充:【可选单本】哲学导论王德峰+艺术哲学王德峰+逻辑学导论+美学导论21世纪大学文科 ... 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民国北大讲义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典范勉仁斋丛书佛教宗教思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哲學導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晚霞集

為了解決印度哲學導論的問題,作者李志夫 這樣論述:

李志夫教授為漢傳佛教的學術研究樹立典範; 其慧光如晚霞普照,展現佛學研究的大視野。   李志夫教授為著名佛教學者及佛學研究專家,在法相唯識學、天台宗及印度思想文化研究方面皆有專精。   他的著作啟迪了無數相關的研究者,影響深遠;本書為教授親選之佛學論文、序文、浮世繪吟等合編。   【佛學論文】   涵蓋佛教文化、唯識學、天台宗、禪宗、華嚴宗等各宗,解析大勢至菩薩、金剛手菩薩相變,探討玄奘大師遊學、善財童子參學研究等。   以及針對百年來華人學者對唯識的研究全貌做一鳥瞰;並分析經典公案開悟情境。   【佛學序文】   收錄為兩岸青年佛教學者所作序文。   【浮世繪吟】   李志夫教

授的修行體會,與師友道誼作品。   ●搶先看:為什麼中國文化一定要伴著佛教,才能在日本生根?(摘錄)   宗教啟迪了人類文化,日本大和民族為新興民族,其文化根基完全賴佛教之傳入,而中國文化才隨之而根植於日本。新興民族具有無限活力與銳氣,對於外來文化吸收最強。但移植之文化卻不如原生文化來得根深柢固,而是表面的、堆積的。所以日本學者多名聞國際,但是思想家卻不多見。因為學術有利於集體研究、討論而發展。   而中國是有原生文化的民族,佛教的傳入只是添加了、補充了原有之文化而已。所以中國人重思想,思想是個人的、主觀的,不利於集體研究、討論發展。因為我們只能討論佛教的思想,但佛陀的思想,畢竟只是他個

人的,而不是大家討論出來的。   因此,當代日本學者在佛學上有組織之集體研究下較為發達,也較有成就。近百年來,日本對於中國文化做了更多的反哺,佛教亦是其中之一。中國到日本留學學習佛學的,不絕於途;而卻沒有日本學生在中國學佛學的。其中原因固然很多。諸如,經濟、社會、政治等,但根本因素還是得歸之於原生文化與根植文化之特質所使然。   根植文化從量上、形式上,短期看是比較強;但從實質上、內容上,長期看,仍受到原生文化所影響。   或者我們可能問:西歐如日耳曼人不也是與大和民族為同一時期所發展出之新興民族嗎?他們也是沒有原生文化,為什麼也能產生許多思想家呢?那是因為歐州為大陸塊,更容易受文化思想

之熏陶;而大和民族,孤懸海島,不容易受到大陸文化思想之熏陶。有如學中國語言,在日本學仍多是日本腔調,如在中國本土學,就會與中國人說得一模一樣。   我們甚至可以說,從中日所受佛教影響來看有所不同;也可以擴大來看,做為中日兩國在各方面發展不同之根本原因。換句話說,我們只要了解到了中日所受佛教影響之所以有所不同;我們也就會了解今天中日在各方面之發展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原因。   我們可以說:佛教傳入中日兩國,而有不同之影響,也就成為今天比較中日兩國發展之度、量、衡。(未完,本文摘錄自〈佛教對中日文化影響之比較〉)  

吠檀多哲學與莊子思想的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印度哲學導論的問題,作者徐廷華 這樣論述:

吠檀多哲學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如同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對印度文化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自8世紀以後,以商羯羅和羅摩努闍為代表的兩個吠檀多哲學體系占據了印度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對古代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近現代新吠檀多哲學融會了東西方思想,調和了宗教與科學的關系,同時與政治相結合。由於新吠檀多論大量吸收了西方現代科學知識、人道主義、自由平等、人權等觀念,使得印度文化中原有的宗教傾向和神秘主義因素逐漸減弱,世俗主義思想、理性主義因素和哲學為現實社會服務的功能大大增強,從而促進了印度文化的現代化。而以儒、道、佛三家為主的中國哲學,可以說是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本有根基,有待我們經過一番批

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重新提高它在世界哲學應有的地位。為了解決此一時代課題,我們實有必要重新比較中國哲學與(包括西方與日、韓、印等東方國家在內的)外國哲學的優劣長短,從中設法開闢一條合乎未來中國所需求的哲學理路。 綜觀古今,東方人文思想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蘊涵、恆久的價值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學人和廣大民眾,且對現代文明的發展進程有所影響。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對研究東方人文思想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且仍有持續不減的興趣和熱情。同為東方文化的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比較哲學研究、比較文化研究在當今世界哲學界也是一個熱門話題。如果說將印度最大的哲學派別吠檀多派的梵我思想,與

《莊子》哲學作一比較研究,可以看出人類思想發展過程的相似性,同時也能分別對其思想的深層結構進行挖掘。一個人的文化背景或生活環境之能影響他的人生觀往往超過他生命中其他的因素。自然,個人的資賦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也左右了他思想的路線。這在商羯羅如此,在莊子也是。那就是說,印度奧義書的思想影響了商羯羅的思想及人生觀;中國的道家思想源流及戰國時代的弱肉強食局面興起了莊子悲天憫人的出世思想。只是為什麼商羯羅決心奮起維護奧義書思想的傳統及為何莊子走上道家思想的路線,那與各人的資賦就大有關係了。本文將從商羯羅與莊子的人生觀點出發,理解兩者學說生成的根源,之後試析莊子的「道」與吠檀多的「梵」的概念,以及兩者如何

運用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來論述本體與現象的關係,以此來找出中印哲學可以比較的脈絡,為未來這類的研究鋪路。

《楞嚴經》諮商理論與實務之探究

為了解決印度哲學導論的問題,作者吳絮薇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楞嚴經》之如來藏性及首楞嚴定體為思想核心,以阿難多聞但未修定誤墮入婬室無法自拔,而殷勤起請佛陀教授予十方如來所修成菩提之大定,作為諮商的案例。先分析佛陀三番破其妄想之識心,令阿難決定捨之;十番開顯真心之特性,令阿難決定取之。再探究阿難既然肯捨妄心取用真心,但只知真心自性惟在六根中,不瞭解萬物現象乃由真心顯現。佛陀再會通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乃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雖為幻妄相狀,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次融合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的體性是真實地、圓融地周徧法界。雖生滅相妄卻具有不生滅的真性,不但具有不生滅的真性,且徧滿整個法界,而全體法界皆不出一心,

此即「如來藏妙心」;又因為性真且周徧法界,故而生命有無量的發展可能性。 本文依循著佛陀對阿難之認知與行為之間的探究與批判,來了解《楞嚴經》諮商的理論依據。進一步對照現代諮商理論的五大取向:(1)心理動力取向,(2)經驗與關係取向,(3)認知行為取向(4)系統以及後現代取向,(5)哲學諮商,最後形成七大學派主流思想做為立論之基礎;再從心理學八大主題針對現代心理諮商的效果、時代與文化背景可能的侷限,及未來朝向整合的趨勢,詮釋《楞嚴經》的心靈諮商理論並建構其諮商的實務。使現代諮商師及相關學者,對《楞嚴經》心靈諮商的內涵及義理,能得到完備和清晰的理解,並提供一些新的諮商策略與資料。 本論的

目的之一是從心靈諮商的角度詮釋此開慧的經典,透過《楞嚴經》的思想與實踐,開發我們本有的智慧潛能,化解心中的矛盾和疑惑,重新設定生命目標、邁向證悟涅槃的境界。本文期許藉由《楞嚴經》心靈諮商的角度,建構一套隸屬於「東方人文諮商模式」或「本土諮商心理學」,使學界對東方心理諮商三十幾年的開展,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有助於東方人文於心靈上的昇華;其次是讓多元文化國際社會中的諮商師能多一項諮商策略,給予個案生命最適切的諮商與輔導;同時面對全球化未來的整合取向,提供一個具生命智慧的方案,此將可能是本論對心靈諮商整合策略另一重要參考與貢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