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通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印度種姓通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aulG.Hiebert寫的 宣教案例研究:當宣教遇上信仰與文化衝突時的抉擇 和葛瑞里.克拉克的 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橄欖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方天賜所指導 周 玲的 台灣科技產業如何吸引印度人才與其在台生活經驗研究: 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2018),提出印度種姓通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印度、工程師、新南向政策、人力資源、技術移民。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魏千峯所指導 蔡仰定的 印度種姓制度下榮譽處決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種姓制度、安貝卡、甘地、榮譽處決的重點而找出了 印度種姓通婚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種姓通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宣教案例研究:當宣教遇上信仰與文化衝突時的抉擇

為了解決印度種姓通婚的問題,作者PaulG.Hiebert 這樣論述:

  信仰與文化,孰輕孰重?   當宣教士來到一個對基督信仰陌生的地區宣教時,他們在傳福音、建立教會,與培育信徒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信仰與當地文化的衝突,例如華人社會的祭祖的問題、印度不同種性通婚的問題、東南亞社會的紅包問題,宣教士對當地不公義的政治作為是否該發聲的問題、兩性關係開放與保守的問題等等。   本書即收集一些宣教士在不同的地區與文化宣教的親身經歷,他們碰到的信仰與文化衝突的案例。宣教士們在呈現這些案例時暗示衝突中作抉擇的困難,但沒有說出最後的抉擇,而是邀請讀者在小組中討論,在聖靈的帶領下群策群力貢獻己思,來得出當有的抉擇。讀者透過閱讀本書,思考、討論這些案例時

,可再次反思信仰,並對應自己在所處情境中可有的信仰實踐,以及預備自己在傳福音時當具有的態度。

台灣科技產業如何吸引印度人才與其在台生活經驗研究: 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為了解決印度種姓通婚的問題,作者周 玲 這樣論述:

台灣多年來是高科技電子與IC產業發展和生產重地,同時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主線。對於產業人才的需求加上近年來政府新南向政策的實施, 許多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是印度人才紛紛進入了台灣科技產業的勞動市場。尤其印度人才已然成為台灣科技公司獵才的最新目標,除了公司與政府政策影響以外,也因為印度人才同時具備專業的知識教育背景與英語能力,加上平均薪資所得要比日、韓、歐美、新加坡等國際人才更有競爭力。近年來各大科技公司與政府合作,包括台積電、聯發科等台灣當地的科技龍頭企業,已有大規模的團隊至印度新德里、孟買等城市中一等的理工大學大舉做人才的招募與聘用,以及簽訂產學合作的計畫合約,並計劃在2017年後開出更

多職缺名額欲大量聘用印度科技人才來台。而2017年鴻海集團也與印度政府簽署協議,預計投資新台幣1500億在印度增設廠房。不僅是印度人力在專業的質與量上有優勢,印度區域市場也是這些科技產業公司虎視眈眈欲拿下的下一個標的。所以除了這樣的跨國際人才招募,這些大型企業也已紛紛在印度班加羅爾、孟買、諾伊達等城市設立公司分部與工廠。然而除了這些空降進入台灣市場的印度人力之外,近年申請來台大、清大、交大等大學的印度外籍生也是不斷趨勢上升增加,田野過程中也發現大部分印度外籍生對於進入台灣科技產業的工作市場也不排斥並保持樂觀態度。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來自多方,無論是印度自身的勞動市場和社會經濟結構造成人力外流,或

是台灣本地經貿發展與政策支持,印度人才進入台灣就業市場已然成為定局和趨勢。但這些印度人力進入了台灣就業市場的同時,也進入了台灣的地域文化。不但改變了台灣當地的科技產業趨勢,當然也壓縮了本地的高科技人才就業空間。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以新竹科學園區這個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重鎮中的印度科技工作者與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的印度籍學生作為研究主體。欲探討在這樣的社會現象中的因與果,並且去探討印度母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如何作為人才外移的推力,而台灣科技產業為何、如何需要這些人力資源,然而不僅是台灣社會,還有離鄉背井工作的印度人們又該如何消化這些社會與文化上的差異。

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

為了解決印度種姓通婚的問題,作者葛瑞里.克拉克 這樣論述:

一日靠爸,大富三代! ————社會未曾流動,階級宛若遺傳———— 如何消弭世襲階級導致的教育、所得、財富、健康、壽命不平等? 如何翻轉父酬者主導的贏者全拿社會? 經濟史學界重量級學者葛瑞里.克拉克 繼《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 再次推出前所未有、顛覆現有社會流動理論的爭議鉅作!   ▍面對長逾五百年階級地位持續不墜的證據如此確鑿,迫使我放棄原本對資本主義的驕傲之一——對普遍和快速社會流動的樂觀。過去多年屢次嘲諷我的社會學同僚偏執於階級等虛幻概念,現在我已有證據相信,個人的人生機運不僅可從父母的地位預測,而且從太祖父母輩(祖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就能預測。▍—葛瑞里.克拉克G

regory Clark   我們的命運有多少取決於家族地位?對後代的影響又有多大?很遺憾的,大過我們願意相信的程度。儘管許多人認為僵化的階級結構已經鬆動、社會人人平等,但本書證明,過去八世紀以來的社會階層,幾乎可說是不動如山。   重量級經濟史學家葛瑞里.克拉克採用了一套全新的分析技術,他追蹤檢驗全球多個世代的多樣化家族姓氏——涵蓋現代瑞典、英國、美國、中國、台灣、日本、韓國、印度、智利,最遠更溯及中世紀英格蘭——用以測量許多國家和期間的社會流動性。本書所揭露的社會流動性,不但遠低於主流學者的估計,且古今社會大同小異(不論在現代或中世紀,共產中國或福利國瑞典),幾乎不受任何政策影響。

  好消息是,此一模式由才能的傳承所決定,世系並不能帶來萬無一失的優勢;長期來看,終將向下流動。壞消息是,個人的命運大部分可從世系預測,且要待世家大族全然喪失優勢向下流動,也得耗上數百年的光陰。基於上述理由,克拉克主張,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宣稱的高流動性無異於遠古神話,政府應確實採取行動,縮小階級間的差距——即使無法立即加速社會流動,但還是可以有效縮減不平等的程度,避免贏者全拿的社會。   本書以長達數百年的歷史實據為立論之基礎,並不天真地以為人人終能住進豪門大宅,或狂暴地主張剝奪富人所有權利。但起碼,國家政府,世族財閥,也都能選擇不去侵毀下層平民的最後一畝田地——既然你已經獲得了階級傳承的頭獎

,又何必向下層掠奪更多額外的獎賞?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副所長|劉士永 專業導讀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所長|姚人多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大偉   導演|楊雅喆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蘇國賢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克拉克的《父酬者》可以是一本挑戰既有經濟發展與社會流動性解釋的重要著作。作為一個具有歷史深度的經濟現象分析者,克拉克在選材與分析方法上都有相當的可信度,這是無庸置疑的。—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副所長|劉士永   在新自由主義完全失去信用的今天,「你我都可以自由創業」、「大家都可以自由追求成功」這類謊言還是讓魯

蛇大眾覺得好溫馨。人人大可以拒絕肉麻話術,要求既得利益者講清楚、說明白。—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大偉   小孩班上有仗勢欺人的胖虎,大人們會盡力解決;   社會上有太子黨炒股炒地,我們告訴自己做人要知足常樂。—導演|楊雅喆   克拉克的書不僅充滿學術上的睿智,更極具挑戰性⋯⋯它引發我們對自身、和對整個社會根深柢固觀念的質疑。讓我們希望他是錯的吧。—哈佛大學威廉・约瑟夫・梅耶(William Joseph Maier)政治經濟學教授|班傑明・弗利曼Benjamin M. Friedman   《父酬者》既是克拉克的新作,也是一個大事件。沒錯,你應該買下這本書。—《大停滯》、《中

午吃什麼?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味指南》作者|泰勒・柯文Tyler Cowen   一本重要的書。任何想探究不平等和社會真實情況的人,都應該閱讀。—經濟學家、英國財政部顧問|黛安‧柯爾Diane Coyle   這是多年來對社會流動性的「美國夢」最令人振奮的研究!本書不僅深刻探究子女能否超越父母的社經階層,更廣泛地揭露家族對創造財富出人意表的重要性。—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   本書主張快速的社會流動性向來就是例外、而非常態。克拉克檢驗過去七百年來的許多社會,發現各個國家經濟菁英的組成出乎意料的維持極為穩定。—《紐約客》(New Yorker)|

詹姆斯・蘇洛韋基James Surowiecki   一本集合龐大資料分析和協力合作的偉大著作……克拉克徹底顛覆了當今對社會流動與人口流動社會的自滿想法。—《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崔佛・巴特渥斯Trevor Butterworth   令人驚訝……克拉克提議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測量各個國家的長期流動性,追蹤罕見姓氏在不同時期的社經地位。他蒐集的資訊本身就十分引人入勝,其重要性更不在話下。—《彭博觀點》(Bloomberg View)|克利夫・克魯克Clive Crook   克拉克偏好研究有趣的議題,也喜歡文學雙關語⋯⋯正當皮凱提的《21世紀資本論》引發人們

質疑資本主義在創造財富上的角色,克拉克也引發了資本主義影響社會流動性的疑問。—策略與商務網站(Strategy+Business.com)|西奧多・基尼Theodore Kinni   《父酬者》以創新的方法,利用姓氏來測量社會流動性。本書的真知灼見來自精心設計的研究,我們強烈推薦所有關心建立民主體制的讀者都該閱讀,因為高社會流動性是活躍的民主制度之核心。決策者將從本書根據多世代研究得出的反直覺結論受益;關心社會正義和提高社會流動性的學界人士,也能由本書得到許多省思。—《商業世界》(BusinessWorld)   本書是對主流社會流動性觀點的精闢挑戰。利用高度原創的方法並從廣泛的世界歷史

取材,克拉克證明政治措施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比大多數人所知的小——成功唯一的途徑,是生對人家。每個對公共政策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為什麼西方暫時統治世界》(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作者|以安・莫里斯Ian Morris   一本原創的研究社會流動性的重要文獻,充滿挑撥性和爭議性,精彩絕倫。棒!—《飢饉簡史》(Famine: A Short History)作者|歐葛拉達Cormac O Grada   清晰、深思熟慮、寫作嚴謹,提供一個全新的觀點來看待亙古不變的問題——社會流動性的高低。這本極有刺激性的書,將吸引很多目光。—西北大學經濟學家|約瑟夫

・斐利Joseph P. Ferrie   克拉克檢驗並比較極其多樣的姓氏,涵蓋現代瑞典、14世紀英國和中國清朝。他證明命運如何取決於祖先,而且幾乎所有社會——不管是多麼不同的現代美國、共產中國和現代日本——都有類似的低社會流動率。這些數字對體制十分重要,且祖先喪失優勢和擺脫劣勢得花上數百年的時間。基於這些理由,克拉克主張應採取措施,以限制高、低階級間的所得差距。—「普林斯頓西方世界經濟史」(The Princeto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系列編輯|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   本書的論點基本上是蘋果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克拉克和

他的團隊以聰明的方式,透過檢視超過20個社會的姓氏,來探究社經地位的持續性。—《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姆・蘇利文Tim Sullivan   克拉克撒出更大的網,探究不只一、兩代的流動性,而是許多個世代。他透過專注於姓氏的分析來證明,在菁英階層有過度代表性的家庭將長期保持如此,雖然其地位會逐漸下降,但不只需要幾代的時間,而是幾個世紀。—《華盛頓觀察家報》(Washington Examiner)|麥可・巴洛尼Michael Barone   如果你想在人生賽局中脫穎而出,你應該和誰結婚?克拉克在他精彩的新書《父酬者》中提供了一些答案。—《文學評

論》(Literary Review)|艾瑞克・考夫曼Eric Kaufmann   這本令人好奇的書,以新奇的方式測量社會流動性,藉由追蹤九個不同國家、跨越數個世代的罕見姓氏,探討教育、財富以及職業所代表之社會地位的代際變遷。—《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無疑的,本書將引發許多爭議。因為書中的主題會刺激人們的思維。—《圖書館期刊》(Literary Review)   克拉克對代際流動性的分析,象徵經濟學家對社會流動性思考方式的重大改變。—《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安德魯・李伊Andrew Leigh 作者簡介 葛瑞里.克

拉克Gregory Clark   1957年生於蘇格蘭,197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主修經濟學與哲學),後進入哈佛大學經濟系就讀,1985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史丹佛和密西根大學。   現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教授、《歐洲經濟史回顧》(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主編、全加大經濟史討論會(All-UC Group in Economic History)指導委員會主席、戴維斯分校貧窮因素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verty Research)研究員。著有《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A Farewell to Alms: A Br

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Website|www.econ.ucdavis.edu/faculty/gclark/index.html 譯者簡介 吳國卿   台北市人,1956年生,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十數年,譯有《為什麼國家會失敗》、《跛腳的巨人》、《聰明網路使用手冊》等作品。 序言 1  導論 PART 1————不同時期與地方的社會流動性 2  瑞典——達成流動性了? 3  美國——機會的國度 4  中世紀英格蘭——封建時代的流動性 5  現代英格蘭——追本溯源 6  社會流動性定律 7  先天與後

天 PART 2————測試流動性定律 8  印度——種姓制度、同族通婚與流動性 9  中國與台灣——毛澤東後的社會流動性 10 日本和韓國——社會同質性與流動性 11 智利——寡頭間的流動性 12 社會流動性定律和家族動力 13 新教徒、猶太人、吉普賽人、穆斯林與科普特人——流動性定律的例外? 14 流動性異常 PART 3————好社會 15 流動性太低?——流動性與不平等 16 逃脫向下的社會流動性 附錄1——測量社會流動性 附錄2——從姓氏比率估算流動率 附錄3——發現家庭世系的地位 圖表資料來源 參考書目 導讀   經濟史學家葛瑞里.克拉克在其2009年的作品《告別施捨—

—世界經濟簡史》(A Farewell to Alms)中,提出了一個雙元歷史規律論的觀點:人類的經濟生活一直處於人口學上的「馬爾薩斯陷阱」中,這種人口膨脹因戰爭、疫病與飢荒等因素的自然限縮情況,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後才被打破,從而使得全球的人口與經濟結構出現了「具有現代性」的變化。延續這種歷史循環觀,並運用來自各式各樣家族史的資料,克拉克的新著《父酬者》(The Son also Rises)則給了一個恐怕要令當代人感到沮喪的說法:要從窮爸爸的陰影中翻身,得耗盡數個世代的努力甚至是好運才有可能;但那些生在富爸爸庇蔭下的子孫,卻能不費吹灰之力的保有經濟上的優勢。原本在《告別施捨》中一絲轉機的光點

,在《父酬者》似乎變得更加黯淡。   在本書中,克拉克基本上還是以相當比較經濟史的方法,把人類的歷史以工業革命為界,區分為兩個循環結構,並把人口增長設定為貫穿其間的要素。只是在《父酬者》中,作者將焦點從經濟或產業結構與人口變化的互動關係上,轉移到了推動經濟成長的人口要素與內質本身,並以特定家族的變化為觀察點,提出儘管經濟結構、社會思潮與政治板塊在過去六、七百年都出現過劇烈變化,但經濟上「富者愈富、貧者難富」的說法依然未減,也因此造成社會階級流動與相關的不平等現象,並未因社會或政治變革而有所改善。這種財富世代因襲且不受外在社會、政治因素變動的現象,並非僅發生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西歐大陸,也對於那

些後進國如中國、日本等地,有著一體適用的解釋力。這套「富者愈富、貧者難富」的說法,不僅僅適用於時間軸上的歷史比較、空間軸上的區域或國家對照,也同樣在個別社會內部中得到印證。不論是社會與人口同質性極高的中國與當代日本,抑或號稱民族大熔爐、高度異質化的美國社會,都同樣沒能跳脫出這個定律。只是對於這樣的看法,《父酬者》這本書似乎給台灣讀者―尤其是那些深受太陽花運動與巢運,這般呼籲社會平等的改革運動激動的讀者們―當頭潑了一桶冰水。   克拉克的說法和許多人的理解不同,過去社會學家認為人口流動是可以在兩、三個世代裡完成的,以北歐為例,過去三百年間的社會階級流動率就接近25%。然而,克拉克卻認為這是採樣

過少的結果,一旦時間軸拉長兩倍以上,就不難發現這些社會流動現象其實遠低於當前的估計,北歐的社會流動率可能遠低於20%。而在追蹤歷史家族資料後,克拉克斷言,出身(birth)比起所得和教育程度,對於某個人或家族的社會階級流動性具有五成以上的影響力。立足於「出身為大」的認知上,作者倒也提出了一個擺脫貧困、向上移動的可能性―跨階級的通婚關係。只有那些受過良好教育與社經地位高尚家庭的出身者,才有可能因為婚姻的緣故,協助他們出身較低的配偶及其家族,緩慢地提升他們的社會階級與相應之經濟地位。   《父酬者》的英文原著出版後,自然也有一些反對的看法,其中最主要的反駁聲浪,認為克拉克把對於「富者愈富、貧者難

富」的解釋,過度強調富人比窮人更聰明、也益發地努力所致。這些反對者認為,克拉克全然忽略了社會與政治制度始終掌握於富人之手的現實。換言之,這是人性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富人家族壟斷資源的結果;豈能單憑現象就斷言富者的成功可隨血源(blood)與基因(gene)被延續下來?從這樣反駁的聲調中,意外地讓人想起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反對基因決定論的說法。薩波斯基認為基因決定論之所以危險,正是因為該解釋過於簡單,卻也因此可輕易用來解釋一切人類事務。他認為從生物學的角度,我們其實還沒有能力去判斷哪種行為是由基因造成的,更不可能「科學地」(scientifical

ly)排除後天環境對人類成就的影響。類似的反思,也出現在1997年的科幻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中,劇情圍繞在一個天生基因低下的工人,如何以各式各樣的非法手段,換得另一個具有完美基因人員的身分,而終能一償移民火星的宿願。當火星象徵著社會階層的頂端,如何登上太空船遂成為階級流動的過程,於是那句對白「I give you the identity, you give me the dream.」,就成了反駁克拉克認為只有婚配才能解決社會流動的小註腳。   本書的英文書名「The Son Also Rises」,戲謔地借用了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名著《妾似朝

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該原著以移居巴黎的美國人生活為本,表達了當代人目睹西方社會在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下,對舊有的和平秩序完全被瓦解、不可復得的感受;並藉此傳達海明威對傳統價值觀破滅,快樂主義等新生活態度興起的詮釋。這樣劇烈的變動,若是從克拉克的角度來說,恐怕不過是黃粱一夢;當戰爭結束、社會秩序恢復後,海明威書中人物的感懷,都應該只是「強說愁」的文人詞彙而已。至於在中譯書名《父酬者》方面,雖嗅不到英文原名的戲謔味,卻也直接反映了克拉克寫作本書的重要發現與其宗旨。簡言之,葛瑞里.克拉克的《父酬者》可以是一本挑戰既有經濟發展與社會流動性解釋的重要著作。作為一個具有歷史深

度的經濟現象分析者,克拉克在選材與分析方法上都有相當的可信度,這是無庸置疑的。於是本書留下的觀點與結論,除了前述引發的學術爭辯外,或許還有讀者閱讀後的一點不安:「我怎麼沒有個富爸爸!」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副所長 統治階層與下層階級——社會流動性定律圖1.1是戈凡區(Govan)的一個小男孩。戈凡區就在我的故鄉格拉斯哥(Glasgow),在我的青少年時期(1970年代)是個慘淡、貧窮的地區。這名男孩長大後,他的兒女、孫兒女和曾孫兒女的生活情況會不會一樣?假設一個有同等能力的中產階級小孩,被安置在戈凡區同樣的家庭,他有多大可能性將來也會和父母一樣貧窮?對照之下,圖1.2顯示

我成長的優渥郊區格拉斯哥街道,正確名稱是里奇蒙街(Richmond Drive)。在這條街長大的孩子,將來社會地位的可預測程度又有多高?如果他們在戈凡區長大,他們的命運又會改變到何種程度?這些問題向來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努力探索的主題。大多數人相信高社會流動率是健全社會的基礎。除非任何力爭上游的公民都有機會出人頭地,否則我們如何能合理化資本主義經濟裡如此典型的所得、財富、健康和壽命不平等?如果在民主體制下,位居所得分配下半部的人沒有機會透過市場機制獲得這些好處,他們為什麼不以激烈手段從上半部的人奪取資源?對代際流動性(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我們可以採用一種方便的

測量方法,就是探究父母和子女的所得、財富、教育、職業位階,甚至壽命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介於0到1,0代表完全的代際社會流動性,世代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在這類情況下,我們完全無法從子女的出生情況預測他們的結果。相關性如果是1,則代表完全沒有流動性,子女和父母的地位存在完全的相關性——我們可從任何一個子女的出生情況預測所有結果。這種代際的相關性與另一個重要概念緊密關聯,即回歸平均數速度率(rate of regression to the mean,計算的方法是1減去相關性)。這是每個偏離社會平均狀態的家庭或社會群體,在每一個世代向這個平均狀態移動的平均速率。因此我們把代際相關性視為特性的持續率

(persistence rate)。相關性愈小,社會中特定優勢和劣勢結構解體的速度就愈快。

印度種姓制度下榮譽處決之研究

為了解決印度種姓通婚的問題,作者蔡仰定 這樣論述:

摘要  印度獨立後,政府開始有意識的調整各種種姓的平等,並實施一連串的平權計畫,影響的人數是世界上各種平權計畫中佔最多數的。特別是為了保障低階種姓在印度受教育及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權利而出現的「矯正歧視計畫」。首先,安貝卡受尼赫魯之邀在西元1950年起草印度憲法。其中第17條明文廢除低階種姓中的不可觸摸者(untouchable),並且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公開提到這個名詞。並對所有低階種姓之其它基本權利進行保障。然而印度憲法實施迄今六十餘年,種姓制度帶來的歧視與侵犯依然沒有在印度社會中消失,甚至根深蒂固地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侵犯低階種姓的各項基本人權,其中又以女性所受到的侵害更加難以根絕。  本文以

印度人民在面對種姓時所受到的箝制來切入,探討在印度教傳統的意識形態之下,產生了什麼與其他國家特別不同的現象。印度,在法律條文上邁開穩健且現代化的步伐,總體看來宗教法的地位不斷在下降,世俗成文法的地位與日俱增。但在現代印度婚姻實況中,宗教雖然在法律中的地位在下降,其規範依然深植在信徒心中,反映在現實上,持續存在一種捍衛種姓名譽的特殊現象,此即是榮譽處決(honor killing)。榮譽處決係指高階種姓婦女下嫁低階種姓男子時,男女雙方將受到女方家人以私刑殺害,並稱此行為乃是為了捍衛種姓榮譽。即便國家從法律制度上,提升了印度女性的婚姻自主權,並由政府鼓勵種姓之間通婚,依然無法阻止印度種姓內婚的習俗

。如果有相戀的男女,試圖跨越種姓之間的隔閡互相通婚,仍舊會面臨到非常嚴峻的考驗。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印度的人民受到傳統種姓觀念影響這麼深的原因;以及印度婦女因歷史流傳的種姓制度普遍受到的歧視以及人權侵害,並提出如何解決榮譽處決的方案。關鍵字:印度教、種姓制度、達利特、甘地、安貝卡、矯正歧視計畫、榮譽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