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任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印度總理任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IERRE-ANTOINEDONNET寫的 中美爭鋒:誰將左右世界領導權 和(巴基)肖卡特·阿齊茲的 跨界涉險:從銀行家到政治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傳印度副司長級官員將接任駐台代表也說明:印度台北協會會長戴國瀾任期將於7 月屆滿,消息人士稱,曾被借調至印度總理府的副司長級( director )官員雅達夫( Manharsinh L. Yadav ),有可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陝西人民出版社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湯能智的 巴基斯坦穆夏拉夫時期軍文關係之研究(1998-2008) (2021),提出印度總理任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巴基斯坦、穆夏拉夫、軍文關係、軍事政變、民主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東南亞學系 陳佩修所指導 孫自明的 暹羅現代國家邊界的形成與演變 (1867 -1909):地緣政治觀點的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暹羅、國家邊界、世界體系、地緣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印度總理任期的解答。

最後網站原住民部落出身的她當選印度總統創首例 - 上報Up Media則補充:印度 總統是武裝部隊的最高總司令,但總理握有執行實權。慕爾穆將取代現任總統柯文德(Ram Nath Kovind)成為印度第15位總統。印度總統在政治危機之時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總理任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美爭鋒:誰將左右世界領導權

為了解決印度總理任期的問題,作者PIERRE-ANTOINEDONNET 這樣論述:

兩強相爭,誰能勝出? 政治體制│經貿戰爭│地緣戰略│科技競賽│軍事角力│航太發展│擴張版圖 一次盤點,完整分析   中國有可能改變政治體制嗎?   除了民主與專制的對立,激烈的貿易戰爭會再次重演嗎?   高科技、軍事與航太競爭,激烈的角力,誰將站上國際新時代的領導位置?   在國際領導權的角逐中,美國最大的阻礙是什麼?中國又將面臨何種危機? 推薦   王宏恩 美國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方隅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葉  浩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劉仕傑 時代力量國際中心主任   顏擇雅 作家   本書作者董尼德,為法國法新社

資深記者與新聞主編。深耕政治學,並長期旅居亞洲學習中文。長達三十七年的媒體生涯,派駐北京、東京、華沙、尼克西亞、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其資深的新聞資歷,從眾多客觀的數據資料中,抽絲剝繭,並援引諸多新聞媒體的報導與政治人物的觀點,深入探討國際勢力布局。本書分析中國與美國在政治制度、經貿體質、地緣政治、高科技軍事角力等領域的互動走勢,清楚盤整中美兩國歷年概況。並以拜登當選後的後川普時期,其對中與對臺政策的轉變,來分析新時代的中美競爭,誰將左右世界?

印度總理任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巴基斯坦穆夏拉夫時期軍文關係之研究(1998-2008)

為了解決印度總理任期的問題,作者湯能智 這樣論述:

巴基斯坦,全名「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位於南亞,人口約2.28億位居世界第五,擁有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原為英屬印度一部分,1858-1947年與印度同屬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時期),1947年8月14日宣布獨立,成為大英國協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起草憲法,宣布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71年孟加拉由原東巴基斯坦省獨立建國。巴基斯坦原首都喀拉蚩,1958年暫遷至拉瓦爾品第,現在首都位於伊斯蘭瑪巴德。1999年10月12日,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兼陸軍參謀長佩爾韋茲•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發動軍事政變,

宣布解散總理納瓦茲•謝里夫(Nawaz Sharif)的文人政府及國會,並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內閣,穆夏拉夫本人身兼軍隊和政府領導人的雙重職務,自任首席執行官,並頒布臨時憲法令,宣布暫停實施原憲法。2001年6月20日,穆夏拉夫強迫總統穆罕默德•拉菲克•塔拉爾(Muhammad Rafiq Tarar)交出權力,隨後宣誓就任巴基斯坦總統。2008年8月18日,穆夏拉夫由於受到執政聯盟及議會反對而被迫辭職,結束長達九年的執政,之後流亡海外居住於英國倫敦。2008年巴基斯坦恢復民主體制後,首個文人政府亦於2013年完成執政任期。巴基斯坦軍文關係始終處於軍強文弱的緊張對立狀況。本文整體撰擬模式以探討

巴基斯坦自英屬印度時期、印巴分治後獨立建國,迄穆夏拉夫發動軍事政變,開啟巴基斯坦第四次軍事管制時期,期透過軍文關係理論分析及歷史回顧,探討穆夏拉夫主政時期(1998-2008)軍文關係發展、軍事政變及軍隊民主化過程所產生的影響,最後分析巴基斯坦軍文關係特色、影響與評估,有助解釋巴基斯坦軍文關係發展模式,期為爾後研究奠定基礎。

跨界涉險:從銀行家到政治家

為了解決印度總理任期的問題,作者(巴基)肖卡特·阿齊茲 這樣論述:

在擔任花旗銀行資深高級管理人員三十年後,肖卡特·阿齊茲於1999年軍事政變後加入巴基斯坦軍事政權。兩年後,9.11事件使巴基斯坦成為了國際反恐活動的重要戰略同盟。作為這一系列事件的參親歷者,這本書講述了他巴基斯坦這一世界爭端旋渦中心擔任要職的心路歷程。 阿齊茲在巴基斯坦近代歷史上最為引人注目的經濟好轉期起主導作用,並與美國達成了援助巴基斯坦的一攬子計畫。競選總理時,在一次基地組織的炸彈襲擊中倖免於難,這次事件促使他進一步投身全球的反對恐怖主義事業。在外交上,他運籌帷幄,很好地把握和處理了巴基斯坦與美國、阿富汗、印度和中國的外交關係。 書中的材料均來自阿齊茲本人的任職經歷,另外還有數百小時與決

定當今世界格局的全球領導人的會見記錄,書中的人物包括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詹姆·斯鐘斯將軍、托尼·布雷爾等。 肖卡特·阿齊茲 2004年至2007年擔任巴基斯坦總理。在此之前,他曾擔任巴基斯坦財政部長5年,並在花旗銀行工作長達30年。任職期間,阿齊茲主導了巴基斯坦歷史上規模最為宏達的一次經濟變革,挽救了瀕臨破產的巴基斯坦經濟。2001年他被《歐洲貨幣》雜誌推選為年度財長。2006年,受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委託,阿齊茲主持了旨在改革和提高聯合國一致性的專家諮詢小組會議。他常在世界各地就地緣政治和經濟問題等涉及廣泛的領域發表演說。阿齊茲是牛津大學格林坦普學院高級客座研

究員、卡拉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榮譽法律博士,他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也是在卡拉奇大學獲得的。安娜·米哈伊洛娃畢業于牛津大學,主修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為《星期日泰晤士報》的獲獎記者,也是《旁觀者》雜誌的撰稿人,同時擔任獨立電視公司的嘉賓主持人。 引子 越洋來電 第一章 兩場政變 第二章 死裡逃生 第三章 本·拉登:誰知道什麼? 第四章 美國的交易性外交 第五章 在阿富汗與盟友為敵 第六章 卡紮菲的見面禮 第七章 反恐冷戰 第八章 與印度談核安全 第九章 和普京共進晚餐 第十章 扭轉經濟頹勢 第十一章 華爾街:政治的搖籃 第十二章 花旗在沙特不斷成長 第十三章 為美國和伊朗牽線搭橋

第十四章 “中國雄獅醒了” 第十五章 貝娜齊爾複出 第十六章 治理之道 第十七章 巴基斯坦,何去何從? 各章注釋 致謝 本書原名為From Banking to the Thorny World of Politics。這一書名的翻譯,讓我們思量了好一陣子,由衷感歎嚴複所謂“一名之立,旬月躑躅”的道理。最終書名定為《跨界涉險:從銀行家到政治家》,試圖體現作者肖卡特·阿齊茲(Shaukat Aziz)從花旗集團執行副總裁到巴基斯坦財長、總理的身份轉變,以及雖然競選過程中經歷自殺式爆炸襲擊,但矢志不渝,報效祖國的傳奇經歷。 肖卡特·阿齊茲是一位典型的世界公民,在花旗任職30

年間,曾在巴基斯坦、希臘、美國、英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約旦、沙烏地阿拉伯和新加坡等國任職,後來先後擔任中歐、東歐、中東、非洲以及亞太地區的業務主管,直至任職副總裁,主管集團全球財富管理業務。1999年,阿齊茲受佩爾韋茲·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將軍之邀,出任巴基斯坦財長,2001年即被《歐洲貨幣》雜誌推舉為“年度財長”(Finance Minister of the Year)。2004年,阿齊茲出任巴基斯坦總理,2007年卸任,任滿一個任期,成為該國首位任滿一個任期的總理。在巴政府任職期間,他力推結構改革,增加管理透明度,重建巴基斯坦在海外的信譽度,受到廣泛讚譽,任內巴

基斯坦經濟增長顯著,人均收入上升,貧困人口減少,投資激增,負債及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這本回憶錄詳述了作者任職財長和總理的過程以及任職期間戰略舉措的形成和實施,展現了其超群的經濟管理能力,以及作為一位享譽全球的金融家對世界經濟格局和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獨到見解。例如,作者在第十章中說道,他任財長時,巴基斯坦經濟已“岌岌可危”,“債務如幽靈般困擾著我們,揮之不去”。在隨後的幾年裡,巴基斯坦致力於調整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關係,推行私有化、放寬監管和自由化的結構改革,採取有力措施在穩定匯率的同時鼓勵外資進入巴基斯坦市場,加大反腐力度。這些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初見成效,國家經濟增速、海內外投資

總額、股票交易額和外匯儲備便達到或超過歷史最高水準,國內生產總值幾近翻番。到2007年阿齊茲卸任時,巴基斯坦貧困人口從1999年的32.1%降至17%,外匯儲備從9.91億美元增長到165億美元。他在任幾年間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達到4.9%,巴基斯坦也因此被列入“新金磚十一國”(the Next Eleven)。 作者在書中也用大量篇幅記錄了巴基斯坦政壇的風雲變化,其中包括穆沙拉夫將軍領導的軍事政變、前總理納瓦茲·謝裡夫(Nawaz Sharif)的流亡以及貝娜齊爾·布托(Benazir Bhutto)的複出與遇害。同時,阿齊茲也詳盡論述了自己對巴美、巴印、巴阿、巴中等關係的態度和觀點

,以及他本人與包括卡紮菲、普京、納紮爾巴耶夫等國際政要的交往,其中包括美國突襲本·拉登對巴美關係的重大影響。 肖卡特·阿齊茲對中國和中國人民抱有友好感情,任職期間曾多次訪華,卸任後也常常受邀出席中國有關重大活動。2015年3月,肖卡特·阿齊茲成為博鼇亞洲論壇理事,同年6月和12月還參加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和“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並致辭。同時,他還是中投公司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民投全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一帶一路”生態農業與食品安全論壇主席。本書第十四章主題為中國,作者對中國“和平崛起”“和諧社會”和“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予以高度肯定,感謝中國長期以來對巴基斯坦的援助,並積極評價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談到南海問題,阿齊茲說:“以我在任和離任期間和中國領導層的交往來看,我並未發現中國在領土擴張上有任何企圖。我認為,這一誤解源於對中國外交策略的嚴重誤讀。” 本書的翻譯工作由所署名的三位譯者合作完成,其中吉文凱同志承擔第二、四、十二、十三、十六和十七章,南健同志承擔第十和十一章,其餘部分由姜亞軍同志完成。 感謝肖卡特·阿齊茲先生對我們的信任,將本書翻譯任務交由我們完成,並先後兩次在訪華期間撥冗與我們討論有關問題。 北京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教授和巴基斯坦駐華使館中巴經濟走廊特使紮法爾先生在本書翻譯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並承擔了譯稿的審校

工作,我們在此一併致謝。 感謝西安外國語大學對本書翻譯和出版給予的支持,校長王軍哲教授多次過問翻譯、出版事宜並提供相關指導。 感謝陝西人民出版社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的鼎力協助。

暹羅現代國家邊界的形成與演變 (1867 -1909):地緣政治觀點的分析

為了解決印度總理任期的問題,作者孫自明 這樣論述:

19世紀下半葉,暹羅成功地維持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成為當時東南亞地區的唯一。 而在其追求國家獨立的奮鬥歷史過程中,我們也觀察到了暹羅國家現代邊界因而形成,以及後續一系列的變遷更動。本論文即是期望通過此一現代國家邊界形成與此一系列變遷,及其相應的實質邊境線劃定歷史實例之研究,從中能發現、論證出其所蘊含的理論意涵。 19世紀下半至20世紀初是殖民帝國主義風潮的最高峰,這也是暹羅之所以與其他諸多亞非洲「前現代國家」同樣面臨遭受到西方殖民主義者擴張與殖民命運的根本原因;據此,本研究採取「地緣政治理論」為研究途徑,正是基於(古典)地緣政治理論的思想發韌即是為了殖民帝國主義者之工具性使用。

而其中「國家有機體-The organic state」與「生存空間 - Lebensraum」理論則是此(古典)地緣政治理論之核心價值,即國家有如「生命有機體」般為了生存與成長,必須有足夠的「生存空間」,而生存空間不足時,國家的擴張就成為必須,這也是本研究中英、法兩國向印支半島殖民擴張的原因;同時又由於西方殖民帝國向亞非國家的擴張,正也是西方「現代世界體系」向亞、非「前現代國家體系」擴張,故在本研究中亦援用「現代世界體系」之理論觀點來詮釋此國家「生存空間」之總合。 本研究為一長時間的歷史研究,同時聚焦問題之「整體」與「結構」,故採「歷史結構分析」研究方法。 因此;在研究時間軸的縱深上,

首先是以時間序列的方式分期依序對19世紀當時現代世界體系中心之歐洲國際政治局勢進行較長時間之觀察;而其所觀察時間從所謂歐洲現代世界之始的「30年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 (第三章),以對所謂的歐洲中心的情勢做基礎的了解 。 之後再觀察這些歐洲帝國主義國家(主要是英國與法國)在印度支那半島之殖民擴張,及隨後兩國在此一區域之殖民競爭與領土擴張,與最終在暹羅發生碰撞與衝突的等等歷史現實與結果(第四章)。 而於此同時;暹羅做為被擴張的主體,其在國家遭受生存威脅時所相應而生之種種回應,也是結構系統中必須觀察的能動力量來源(第五章)。 在進行長時間序列的歷史觀察後,本研究接著運用(暹羅)現代國家邊

界的形成與變遷的歷史現實為樣本,分析其背後所蘊含之空間結構能動力量;因此,先逐段分析了暹羅各段現代邊界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中包括分別與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與英屬馬來亞的邊界。(第六章) 接著引用前文所敘之歷史觀察為參照基礎, 進以解構現代世界體系中各項牽動暹羅現代國家邊界形成與變遷的能動因子,及其能動力量;這分別包含了邊界形成與每次變動當時,其相應時期的國際政治格局、各主體國家對外政策,以及國家內政、經濟與社會等等之情勢(第七章)。 最後運用(英、法與暹羅簽訂)各次與暹羅現代邊界形成與異動相關條約內容之檢驗分析,先依條約簽訂時間是屬之歐洲國際政治歷史分期,依序分析論證暹羅的外交與國際貿易

事務與歐洲中心「現代世界體系」的關聯性;同時並從條約的內文訴求針對性,來對照驗證古典地緣政治理論中「國家有機體」對「生存空間」(即「領土」) 擴張時,其對「資源」目標之針對性。(第八章) 本研究最終在從一、「生存空間」的「國家有機體」(地緣政治結構能動);二、暹羅現代國家邊界之地緣政治意涵;以及 三、 暹羅的回應 - 弱國地緣政治實踐三個面向一共提出了六項發現;論證了暹羅現代國家邊界形成與變遷,其歷史現實的背後都隱涵著在「現代世界體系」的空間結構中的諸「地緣政治」能動力量間相互角力、妥協與平衡之意涵。(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