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都市化程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印度都市化程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eremyBlack寫的 人類最精華100年:戰爭、科技、搖滾樂,如何決定了人類思想與行為,未來將朝哪發展,看20世紀史你會理解。 和VaclavSmil的 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以數據解析人類經濟和生存的困局與機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健行科技大學 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班 彭開琼所指導 鄭思維的 東協國家及 OECD 國家之經濟與教育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應用 (2020),提出印度都市化程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2018、東協國家、資料包絡模型、差額變數模型、超效率差額變數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邱士華、劉瑞玲所指導 柯玉潔的 影響青光眼診斷之因素與深度學習輔助青光眼診斷之成效 (2019),提出因為有 青光眼、診斷、社經地位、深度學習、生活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印度都市化程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都市化程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類最精華100年:戰爭、科技、搖滾樂,如何決定了人類思想與行為,未來將朝哪發展,看20世紀史你會理解。

為了解決印度都市化程度的問題,作者JeremyBlack 這樣論述:

  ◎20世紀前,騎兵就是高端武器;20世紀開始,軍備沒延伸到太空就算低端國家。   ◎出國,本是有錢人的特權。20世紀中美國波音客機出現,勞工階級也能海外度假。   ◎農業時代,狗看家、貓抓老鼠,20世紀的大規模都市化,牠們升級為寵物主子。   ◎混沌理論、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經濟和環保誰重要?這是20世紀才開始的新思考。     20世紀才出現的,還包括民族主義、冷戰、西班牙流感、網路與蘋果電腦,   這些看似彼此無關的事件,在20世紀這100年間彼此串聯,   形塑了你我今天看待事物的潛意識。     著作超過百本,被譽為「這時代最多產的歷史學者」傑洛

米.布萊克,   用超過200張驚奇、耐人尋味甚至驚嚇的照片,讓你了解,   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發生了哪些事造成的?   將來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你必須讀完這本20世紀的大事件。     ◎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稱霸、各國出現女總統   20世紀前,人們打仗得靠騎馬,   但歷經工業革命,戰爭型態開始改變,連武器都能量產。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虎式坦克即使夠硬夠兇,仍打不贏美國小戰車。   因為美國有福特與通用這些能大量製造的快速兵工廠。     當時,大部分男人都去打仗了,經濟重擔只能落在女人身上,   女性就此獲得參政權,女權運動也

開始發展。   連《007》電影裡的龐德上司M,都在1990年代由女性主演,   可以想見,未來會有更多女總統、女CEO出現。     ◎科技產品成為可以大量製造販售的民生用品   ──收音機、廣播、電影、到電腦   第一臺收音機是什麼樣子?它讓資訊像水、電、瓦斯一樣打開就來,   在此之前,同樣消息可能得花5到30年才傳播開來,   廣播成了全國性對話媒介,開啟新廣告模式。     1920年代開始,電影提供大眾逃離現實的機會,   成為不同階級都能從事的娛樂活動,   史達林積極擴張共產主義的邊境,但自己先被好萊塢電影征服!     ◎搖滾樂

、毒品、青年文化……次文化綻放,茂盛到成為主流文化   BTS(防彈少年團)從韓國青少年次文化出發,勇奪葛萊美獎最佳流行團體,   影響力遍及全世界。其實,真正的「流行歌」從50年代末期才問世,   到了60年代,披頭四樂團紅遍全球,髮型、衣著、過日子的方式、對愛情的想法,   讓全球爭相仿效,成為次文化影響全世界的先驅。     當時的垮世代文學、迷幻藥、時尚也啟發無數創作者(賈伯斯、手塚治虫……)。   下一個最可能進入主流的次文化產物是什麼?是商機也可能是危機。     20世紀,為何是人類最精華的100年?   為什麼說戰爭、科技、搖滾樂,決定了

人類如今的生存(生活)方式,   文學呢?宗教呢?面對這些即將來臨的變化,   你是唏噓還是興奮,先看過這本書。     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發生了哪些事造成的?   將來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你必須讀完這本20世紀的大事件。   名人推薦     「Special教師獎」得主/吳宜蓉   人文歷史作者/胡芷嫣   知名作家、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東協國家及 OECD 國家之經濟與教育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應用

為了解決印度都市化程度的問題,作者鄭思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東協國家及OECD國家於2018年參加PISA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等三大素養分數,結合總體經濟變數例如人均GDP(萬美元)、國民總儲蓄佔GDP比例、教育支出佔GDP比例與社會相關指標如網路用戶比例、識字率、人類發展指數與城市化程度,進行經濟與教育相關分析,並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的Super Efficiency SBM超效率差額變數模型,根據投資與產出的相對大小,進行東協會員國家及OECD國家教育的效率研究。研究效率結果後,發現東協國家效率超過1的國家有印度、菲律賓、泰國、新加坡,而在以上國家中參加PISA

平均的素養成績中新加坡的成績是較高的。而OECD國家效率超過1的國家有美國、英國、土耳其、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加拿大、波蘭、墨西哥、立陶宛、日本、愛沙尼亞、捷克共和國、哥倫比亞、斯洛伐克共和國,以上國家中參加PISA平均的素養成績中愛沙尼亞和日本的成績是較高的。其餘國家中效率超過1的國家有台灣、中國、香港、俄羅斯,以上國家參加PISA平均的素養成績中為中國分數較高。研究發現經濟總體與教育有正向的關係,經濟發展程度越高,教育的成果就越高,例如東協國家的新加坡、OECD國家的愛沙尼亞以及其他國家的中國,以上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都很高,經濟發展程度高接收的資訊速度也較快,所以在教育上有更多更完善的資

源。

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以數據解析人類經濟和生存的困局與機會

為了解決印度都市化程度的問題,作者VaclavSmil 這樣論述:

全球百大頂尖思想家;橫跨能源、人口、科技領域的權威專家 「史密爾是我最喜歡的作者。」──比爾・蓋茲   病毒肆虐、晶片短缺、電力不穩、過度使用燃料…… 我們必須看清撼動全球經濟根基的七大困局 何為全球經濟的大挑戰?絕對是能源、小麥、病毒和氣候。 能源概括整個世界的運作,使人類可以生產糧食和材料, 種植一顆溫室番茄需要5茶匙柴油,1公斤的麵包需要80毫升的柴油; 能滿足全球需求量的鋼鐵、塑膠、水泥需要多少燃料? 作者呼籲人類應從過於樂觀的預測、政策中甦醒: 各國的脫碳目標不可能實現, 人造食物取代不了農作物…… 世界真正的現實面,影響經濟最主要的七大關鍵: 1.能源:人類有多依

賴化石燃料? 從19世紀起,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為60倍,20世紀增加為16倍,在過去的220年中,大約增加1500倍。2020年,全球有一半以上的電力來自燃燒煤炭和天然氣。 2.食物生產:如何養活全球80億人口? 由於投入的化石燃料和電力日益增加,作物收穫量才會如此豐富,也能夠預測產量。如果沒有這些人為的能源補貼,就無法為90%的人類提供足夠的營養。 3.材料:氨、鋼鐵、混凝土和塑膠,如何主導世界經濟? 大型的基礎建設和消費者需求,都需要靠大規模的基本材料(塑膠、水泥、鋼鐵、氨)才能達成。生活中的塑膠材料無所不在,你摸摸手邊的滑鼠、筆電或正坐著的旋轉椅;1952年全球塑膠產量只有約2萬噸,

1950年增加到2百萬噸,2000增加到1.5億噸,到了2019年,增加到3.7億噸。 4.全球化:運輸和通訊如何讓世界緊密連結? 在1973年油輪運輸以原油和精煉過的產品為主,占總運輸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到2018年,貨物的運輸量增加到約70%,這個轉變不僅反映出亞洲(特別是中國)日漸成為全球主要消費品的來源地,而且反映出各國的整合和相互依存度都提高。 5.風險:病毒、飲食到天災,為何文明進步沒讓世界更安全、更健康? 現代社會已經消除或減少許多會致命或造成殘疾的風險,例如小兒麻痺症和分娩,但很多危險仍會繼續存在,天災人禍、飲食、疾病和日常活動中的風險。從食物中殘留的農藥到玩具或地毯中的致癌

物,隱藏在牆壁和嬰兒爽身粉裡的石棉,到人為破壞的全球暖化現象。 6.全球暖化:脫碳言之過早?富裕國家正落實減緩氣候變遷? 早在1958年,我們就清楚二氧化碳濃度加倍與實際暖化程度之間的關連,但我們選擇加倍燃燒化石燃料,過度依賴的結果導致我們很難斷然捨棄,否則就得耗費更高的成本。 7.生物圈退化:災難頻繁、資源匱乏、生育率低,如何面對作繭自縛的生存空間? 夏季大火、海平面上升,礦產枯竭、資源稀少、環境退化。我們不能確定未來人口是會增加到150億,或是縮減到48億,我們也不確定面臨的流行病是會更輕微,或是更嚴重,不過我們必須對未來打下好的基礎,結果會取決於我們所採取的行動。 作者為什麼寫這

本書? 人類的發展有許多值得讚許的成就,我們對物質世界和所有生命形式的了解,已經達到史無前例的擴展。 人類專研各式的知識,高度專業化卻讓知識變得晦澀難懂,鮮少人連世界如何運作都只有粗淺的了解,連小麥如何種植、鋼鐵如何製造都無法確實回答,甚至無知。 都市化讓都市居民和生產食物的方式脫節,也跟製造機器和設備的方式脫節。生產活動和機械化程度與日俱增,全球卻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事提供文明能源和構成現代世界的材料。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每年冶煉、鑄造和軋製的鋼鐵將近10億噸,但這些全都由中國14億人口當中不到0.25%的人完成,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會站在高爐旁邊。這種脫節的情況發生在世界各地

。 美國現在大約只有3百萬人直接從事食物生產的工作——實際犁田、播種、施肥、除草、收割、照顧動物的人,總共不到美國人口的2%。 麵包和肉品是怎麼來的? 一隻小豬多久會變成豬排,需要幾個星期? 現代世界中的很多人對答案毫無頭緒 本書致力於減少人類對世界的理解缺陷,並針對人類生存和繁榮最基本的主要現實狀況做說明,以科學的角度,解釋世界究竟如何運作,提供主導世界經濟的七大關鍵,讓人類更能意識到未來的限制和機會。

影響青光眼診斷之因素與深度學習輔助青光眼診斷之成效

為了解決印度都市化程度的問題,作者柯玉潔 這樣論述: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首要原因之一,所伴隨之視覺功能缺損會對病患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衝擊。延誤就醫是導致青光眼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越嚴重的青光眼其治療效益越差,需耗費的醫療資源越多。經由提升青光眼的診斷率,以增加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的機會是減少青光眼性視覺損傷對病患個人與對整體社會經濟衝擊的首要工作。經由石牌地區的老年族群眼疾普查,我們發現即使在健保制度的照護之下,青光眼診斷率只達三成。為探究可能造成低診斷率的原因,我們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社經地位對青光眼診斷狀態的影響,發現病患個人與居住地區的社經狀態與都市化程度、以及健保使用情況都會影響到被診斷為青光眼的機會。在校正年齡、性別、就醫

頻率與居住地區的社經狀態與都市化程度後,收入較低的族群比較容易被診斷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而收入較高的族群容易被診斷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且青光眼的診斷狀態存在著城鄉差距,所以如何能降低城鄉差距與社經地位對青光眼診斷之影響,是提高青光眼診斷率之要務。此外針對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患者,我們發現教育程度會影響到靑光眼病患視覺相關的生活品質,所以如何提升民眾對青光眼的認知也是改善青光眼照護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為提升青光眼的診斷率,利用既有的健保系統,植入人工智慧,輔助基層醫療院所或是缺乏青光眼專科醫師的醫院進行青光眼篩檢也許是一個可行的方向。我們選用臺北榮總的眼底照片資料庫共944張照片,以深度學習建置青光眼

診斷模型,並搭配分析視神經盤凹槽比例的機器學習模型,建制集成學習模型,目標為利用眼底照片進行青光眼的篩檢。該深度學習模型在臺北榮總測試相片集可以達到95.0%的診斷率,其敏感度與特異性為95.7%與94.2%,而集成模型之診斷率為90.4%,未能再提升診斷能力。但若利用來自印度之公開眼底照片集中的測試照片集測試該模型的診斷率,深度學習模型受限於有限之訓練影像數量沒有辦法有很好的可推論性,但集成模型可以有效提升對外來照片集的診斷率至80%。為提升深度學習模型對外來影像之診斷能力,我們採用少許的外來測試集以微調深度學習模型,這個模式可以大幅改善深度學習模型對外來影像的診斷能力。我們並試著深度學習診

斷系統安裝在眼科門診當中,以評估這個系統在現實情境下的使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