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處理 名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危機處理 名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天田幸宏寫的 一人創業強化攻略 和陳達弘的 見證狂飆的年代:《大學雜誌》20年內容全紀錄提要(1968-1987)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蔡英文謙卑處理萊豬?前綠委一句「阿扁名言」狠酸 - 風傳媒也說明:總統蔡英文日前發表元旦談話,提及今年起放寬萊豬,指出這歷經三任政府的難題已無迴避空間,她會以最謙卑的心情面對,盼國人體諒,也請大家理解政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星出版 和華品文創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政治研究所 謝奕旭所指導 紀品丞的 國軍危機處理模式之研究—以洪仲丘事件 、阿帕契事件及敦睦艦隊染疫事件為例 (2020),提出危機處理 名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軍、危機處理、洪仲丘事件、阿帕契事件、敦睦艦隊染疫事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李炳曄所指導 梁冠玉的 Teenagers.異想~梁冠玉創作專題 (2019),提出因為有 青少年發展、自我形象、青少年次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危機處理 名言的解答。

最後網站不怕竞争的名言警句 - 新闻則補充:不怕竞争的名言警句导读: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 ...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必须被企业所认知,危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危機處理 名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人創業強化攻略

為了解決危機處理 名言的問題,作者天田幸宏 這樣論述:

18年觀察逾3,000名創業家 累積的經驗值×杜拉克理論 =精準掌握需求、創造顧客、真正持續賺錢的最強創業法則     注意!►自雇人士、斜槓族、有志創業者、連續創業家、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微型企業主、品牌經營者、自由工作者   獲利!►一次掌握當代不朽管理大師杜拉克的理論精髓,避開創業誤區、減少試誤學習,一手打造身心及經濟皆富裕的創業人生     杜拉克:「企業家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不知道經營的基礎與原則。」無論你懷抱多大的熱情、擁有多棒的點子、累積多紮實的工作資歷,如果你沒有發揮強項、掌握需求、創造顧客、持續變現、隨著時代環境應變的能力,你所經營的事業很容易就遭遇挫敗,甚至很快就無以為

繼。     本書為自雇人士、斜槓族、有志創業者、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微型企業主、品牌經營者剖析「生態性小眾戰略」的理論與實務。現今,「創業」的面貌非常多元,可能和你想的完全不同。     ▍ 強強聯手:18年觀察逾3,000名創業家累積的經驗值×研讀杜拉克著作逾250次的精髓剖析 ▍     本書作者天田幸宏,曾經擔任創業家支援情報雜誌《Entre》編輯,18年來觀察超過3,000名創業家與有志創業者,同時以個人身分協助個人創業,幫創業家出書。天田本身也是一人創業家,在本書大方分享適合獨立創業的成功法則,以期幫助讀者走上獨立創業的成功道路。     本書審訂者藤屋伸二,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杜拉

克研究家,以淺顯易懂與極具實踐性的文字,解說艱澀難懂的杜拉克理論,深受中小企業經營者的支持,其著作與審訂書籍累計發行量超過231萬本。     全書根據「成功獨立創業」的7項獲利原則,闡述37名創業前輩的創業故事:   1. 根據「自身強項」選擇事業。   2. 主打明確的「理念」。   3. 確實回應瞬息萬變的「顧客需求」。   4. 建立「獨家市場」,避免捲入價格競爭。   5. 抓得住「理想顧客」。   6. 讓顧客成為「社群」的一分子。   7. 闡述吸引人的「故事」。   案例多元豐富,跨領域、多業態,有趣、好讀又實用!     ◢婚禮企劃、喜帖設計製作   ◢從客訴危機處理專家,轉

型成壓力管理專家,成為作者與企業講師   ◢精米店第三代老闆,如何考取證照成為「米博士」,持續拓展新客源?   ◢競爭激烈的麵包店,如何做出差異化?   ◢專門服務65歲以上銀髮族的房仲業者   ◢傳授「不挨餓的減肥方法」的體重控制專家    ◢媒合海外觀光客體驗日本在地生活型態——「到我家用餐」的創辦故事    ◢代客割草與代客掃墓    ◢自由搏擊手與格鬥技選手比賽服飾訂製服務    ◢只在自家官網、不在其他通路銷售書籍的出版社   ◢「輕鬆做料理,讓更多女性綻放笑容」的男性料理教室   ◢「孩子、家庭、工作、自我,全都很重要」,以育兒媽媽為服務對象的共享辦公室   ◢網頁製作公司老闆斜槓

成為人氣YouTuber   ◢一出生就被診斷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只剩五年壽命,後來創業成立日間照護機構,服務支援罕見疾病病友   ◢「透過炸雞塊實現世界和平」的日本炸雞協會     杜拉克曾說:「絕大多數成功的創新都很平凡」,透過事業,你可以創造只有你才能累積的資產。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樣的人生階段,都希望你能為自己思考不同的可能性,活得更充實豐富。

危機處理 名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家看看這片段,英女王年少時做納粹手勢。我想講的是這個時候希特拉剛當選德國總理,那時候很多人覺得他是好人,也不覺得納粹是邪惡的,而且他們覺得那舉手禮很「得戚」於是很多人也會學的。這片最大問題有愛德華八世,而不知是誰人拍攝,拍攝的人很可能是英女王的父親,因為他不在場,但母親也在場的。伯父在旁邊教他們舉手,拍攝的人很可能是英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

這要講的是愛德華八世,他登基時是喬治五世的長子。登基之後愛上一個美國女人 Mrs Simpson,她已經是離過一次婚,之後和老公認識了愛德華八世。其實她的老公是知道這件事,也蓄意讓給他,雙方寫了很多情信。愛德華八世已是有點怪,三十多歲登基也未結婚,以英國太子來講是非常少有。他登基之後,堅持要娶Mrs Simpson,要她離婚來和他結婚。大家要知道聖公會反對人離婚,尤其英王是不能娶一個離婚女人。而且人們都很討厭她,覺得她是來佔便宜。那是愛德華面對三個選擇,一是放棄和Mrs Simpson結婚,一是退位,一是不理英國首相的反對,繼續結婚,但這會造成一個政治危機。英王是很多國家的元首,像澳洲、加拿大等,要問他們是否接受。當時很多地方都反對。所以他別面選擇地遜位。於是他的弟弟是皇上無話兒的主角,英女皇的爸爸喬治六世登基,封愛德華八世為溫莎公爵。

這片段如此大爭議性,因為愛德華八世是有點親納粹,其實他是半個德國人。而且英國血統和德國血統都很接近,都是日耳曼人。而在1937年,他不理英國首相的反對,去拜會希特拉,跟他談得很開心。二次世界大戰經常有人話希特拉攻佔英國之後,會想找愛德華做傀儡皇帝。所以英國擔心起來,於是把他調到巴哈馬做總督,戰後他在法國住,也沒有回去英國,要到死前不久,大約六十年代才回英國和家族團圓一次。這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

講起溫莎公爵夫人,有些名言是她傳來的。那是在她的枕頭繡著的。其中一個是love is you never have to say sorry 。愛一個人是不需要講對不起。另一個是No woman can be too rich or too thin。一個女人是愈瘦愈好,愈有錢愈好。其實我要講這個愛德華八世是否那麼愛Mrs Simpson,答案為是的。但調轉Mrs Simpson另外還有男人,她的前夫還很愛他的,暗中還寫很多情信給他。但因為這件事太轟動,愛德華為了她不要皇位,還要不見她兩年。那時間處理離婚中,為了他而離婚,若見面的話在法庭上會因認為有姦情而離婚,那是不會批准。他們不見兩年,大家都互相寫信,過了一段時間才能結婚。但這件事太轟動,全世界都注視他們,所以他們都白頭到老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國軍危機處理模式之研究—以洪仲丘事件 、阿帕契事件及敦睦艦隊染疫事件為例

為了解決危機處理 名言的問題,作者紀品丞 這樣論述:

危機發生是在所難免的,重點不在爭誰是誰非,而是在於危機處理,特別在現今科技媒體發達的時代,各種天然災害、人為災難的爆發,都更易於透過各種媒體迅速傳播而公諸於世,輿情自然成為支持政府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樣對於我國軍而言,若在面對危機事件爆發後,未能採取即時有效之處置作為及溝通策略加以回應,則社會大眾對於國軍的支持度與信任度,同樣勢必將遭到質疑與不滿。 故本研究蒐集相關危機處理文獻資料探討,先了解各家學者對危機處理之認知與功能,俾以檢視我國軍現行危機處理的理念與原則,再透過洪仲丘案、阿帕契案和海軍染疫事件進行個案比較,以剖析國軍發生危機之成因、影響的變項及產生之影響,並歸納出國軍

在不同危機事件時是否有相同危機處理模式?又有何相異之處?以期透過文中之探討、比較和分析,對我國軍現行危機處理模式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供爾後危機發生時決策者處理危機之參考。經研究發現國軍在不同的危機案例中,雖都有共通性之處理模式,但在執行成效,也都因受新聞媒體、社群網路等傳播媒介和危機溝通成效不彰的影響,而有諸多需要改善之處,並對國軍危機處理提出「善用危機處理小組」、「善用網路整合溝通」「持續改善公關策略」等三項建議,以期有助於提升國軍危機處理效能。

見證狂飆的年代:《大學雜誌》20年內容全紀錄提要(1968-1987)

為了解決危機處理 名言的問題,作者陳達弘 這樣論述:

  《大學雜誌》命名緣由,引述四書《大學》開宗明義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稱本刊的命名,即源於此。所以《大學雜誌》並不是一本全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讀物,更不是某一大學的校刊。它是為了每一位愛好新知、關心現實的朋友創辦的。   《大學雜誌》曾宣示的努力的方向有三,在立言方面,將以知識分子的理性良知為準繩,對當前國是問題提出嚴肅的諍言。在處理稿件方面,對於各種不同的意見,只要是出自善意,都樂於刊用。尤其是對《大學雜誌》社論提出批評的,更是歡迎。在內容方面,除繼續加強政論時評外,將努力充實有關知識性、思想性和文藝性的文章。   作為知識份子的我們,是有理由感到驕傲與光榮的,

因為歷來的知識份子具有言論報國的一種良好傳統。胡適之先生曾經引述九百多年前宋朝范仲淹在其〈靈烏賦〉裡的爭自由的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說明歷來知識份子認為諫諍是一種天生的責任,是一種極好的傳統。范仲淹寫這篇賦大概是在景祐三年(1036),所以這比美國開國前期亨利柏德烈(Patrick Henry)在1775年所說的爭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還要早740年。但我們爭自由的成績如何?尤其是我們這一代的知識份子究竟盡了多少責任?陶百川先生曾疾呼知識份子應該善盡各人的職責,背起各人的十字架,成為光,做黑暗中的明燈,以言論昭亮人目和人心,昭明政治和社會。   從國家與政府的立場看,

言論的自由可以鼓勵人人肯說「憂於未形,恐於未熾」的正論危言,來替代小人們天天歌功頌德、鼓吹生平的濫調。多年來,我們的政府一直致力於推行開明的自由民主的政治,以期達成更完美社會的理想目標。身為知識份子,我們更應該繼承良好傳統,善盡職責,藉善意的批評和理性的建議,來協助政府,策勵政府,我們深信,以言論參與國是,是現代民主國家的國民,尤其是知識份子的一項無可讓渡的權利,更是一項無可逃避的責任。 本書特色   我們這一代知識份子的責任   ──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成為光,做黑暗中的明燈,   以言論昭亮人目和人心,昭明政治和社會。   五四運動的時候

,當時的北大校長蔡孑民先生曾以「愛國不忘求學,求學不忘愛國」兩句話勉勵青年學子,對於今天的青年學生和知識份子而言,其依然是不移的真理。已故的臺大校長傅孟真先生也一再以「敦品、力學、愛國、愛人」訓勉臺大學生,要求他們做到「知識的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養成立信的人格與愛國的情操。竭智盡忠,發揚優秀的文化內涵,建立現代化的民主社會國家。   《大學雜誌》的宗旨:以建立現代化民主國家為信念。始終堅持立場,善盡言責,對國是問題曾經提過許多大膽而嚴正的諍言,一本初衷,以知識份子的身分,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大學雜誌》不是政治團體,而是表達社會公正輿論的公器,絕不容許成為任何私

人的工具。 編者的話 見證狂飆的年代:《大學雜誌》20年內容全紀錄提要(1968-1987) 陳達弘 《大學雜誌》發行人暨總經理   導言 臺灣社會中的歷史意識 陳鼓應 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序 01還有夢想嗎?不要輕言放棄! 鄧維楨 《大學雜誌》創辦人   02《大學雜誌》獨領風騷兩三年 黃榮村 教育部前部長/臺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03沒有私心,基於理念及責任感 何步正 《大學雜誌》前執行編委   04社會代議崛起的先驅 趙永茂 臺灣大學前副校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05舊語言與新篇章: 狂飆年代下的《大學雜誌》 夏春祥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教授   06出

色的知識份子的角色  林景淵 歷史學者/國立中興大學退休教授   07寶島往事並不如煙 邱立本 香港《亞洲周刊》總編輯   08大學是社會的良心 洪三雄 前臺大學生社團主席/現任國票綜合證券公司董事長   09歷史需要保存,歷史更需要解讀與認識 劉吉軒 政治大學圖書館前館長   《大學雜誌》全輯(1968-1987) 創刊號(民國57年1月) 第2期(民國57年2月) 第3期(民國57年3月) 第4期(民國57年4月) 第5期(民國57年5月) 第6期(民國57年6月) 第7期(民國57年7月) 第8期(民國57年8月) 第9期(民國57年9月) 第10期(民國57年10月) 第11期(民國5

7年11月) 第12期(民國57年12月) 第13期(民國58年1月) 第14期(民國58年2月) 第15期(民國58年3月) 第16期(民國58年4月) 第17期(民國58年5月) 第18期(民國58年6月) 第19期(停刊) 第20期(民國58年8月) 第21期(民國58年9月) 第22期(民國58年10月) 第23期(民國58年11月) 第24期(民國58年12月) 第25期(民國59年1月) 第26期(民國59年2月) 第27期(民國59年3月) 第28期(民國59年4月) 第29期(民國59年5月) 第30期(民國59年6月) 第31期(民國59年7月) 第32期(民國59年8月)

第33期(民國59年9月) 第34期(民國59年10月) 第35期(民國59年11月) 第36期(民國59年12月) 第37期(民國60年1月) 第38期(民國60年2月) 第39期(民國60年3月) 第40期(民國60年4月) 第41期(民國60年5月) 第42期(民國60年6月) 第43期(民國60年7月) 第44期(民國60年8月) 第45期(民國60年9月) 第46期(民國60年10月) 第47期(民國60年11月) 第48期(民國60年12月) 第49期(民國61年1月) 第50期(民國61年2月) 第51、52期(民國61年4月) 第53期(民國61年5月) 第54期(民國61年6

月) 第55期(民國61年7月) 第56期(民國61年8月) 第57期(民國61年9月) 第58期(民國61年10月) 第59期(民國61年11月) 第60期(民國61年12月) 第61期(民國62年1月) 第62期(民國62年2月) 第63期(民國62年4月) 第64期(民國62年5月) 第65期(民國62年6月) 第66期(民國62年7月) 第67期(民國62年8月) 第68期(民國62年9月) 第69期(民國62年10月) 第70期(民國62年12月) 第71期(民國63年3月) 第72期(民國63年4月) 第73期(民國63年5月) 第74期(民國63年6月) 第75期(民國63年7月

) 第76期(民國63年8月) 第77期(民國63年9月) 第78期(民國63年10月) 第79期(民國63年11月) 第80期(民國63年12月) 第81期(民國64年1月) 第82期(民國64年2月) 第83期(民國64年3月) 第84期(民國64年4月) 第85期(民國64年5月) 第86期(民國64年6月) 第87期(民國64年7月) 第88期(民國64年8月) 第89期(民國64年9月) 第90期(民國64年10月) 第91期(民國64年11月) 第92期(民國64年12月) 第93期(民國65年1月) 第94期(民國65年2月) 第95期(民國65年3月) 第96期(民國65年5月

) 第97期(民國65年6月) 第98期(民國65年6月30日) 第99期(民國65年8月) 第100期(民國65年9月) 第101期(民國65年10月) 第102期(民國65年11月) 第103期(民國65年12月) 第104期(民國66年2月) 第105期(民國66年3月) 第106期(民國66年4月) 第107期(民國66年5月) 第108期(民國66年6月) 第109期(民國66年7月) 第110期(民國66年9月) 第111期(民國66年10月) 第112期(民國67年2月) 第113期(民國67年2月) 第114期(民國67年4月) 第115期(民國67年5月) 第116期(民國6

7年7月) 第117期(民國67年9月1日) 第118期(民國67年9月30日) 第119期(民國67年11月) 第120期(民國67年12月) 第121期(民國68年1月) 第122期(民國68年2月) 第123期(民國68年3月) 第124期(民國68年4月) 第125期(民國68年6月) 第126期(民國68年8月) 第127期(民國68年9月) 第128期(民國68年10月) 第129期(民國68年11月) 第130期(民國68年12月) 第131期(民國69年1月) 第132期(民國69年2月) 第133期(民國69年3月) 第134期(民國69年4月) 第135期(民國69年5月)

第136期(民國69年6月) 第137期(民國69年7月) 第138期(民國69年8月) 第139期(民國69年9月) 第140期(民國69年11月) 第141期(民國69年12月) 第142期(民國70年1月) 第143期(民國70年2月) 第144期(民國70年3月) 第145期(民國70年4月) 第146期(民國70年5月) 第147期(民國70年6月) 第148期(民國70年7月) 第149期(民國70年8月) 第150期(民國70年9月) 第151期(民國70年10月) 第152期(民國70年11月) 第153期(民國70年12月) 第154期(民國71年1月) 第155期(民國7

1年4月) 第156期(民國71年5月) 第157期(民國71年6月) 第158期(民國71年7月) 第159期(民國71年8月) 第160期(民國71年9月) 第161期(民國71年10月) 第162期(民國71年11月) 第163期(民國71年12月) 第164期(民國72年1月) 第165期(民國72年2月) 第166期(民國72年4月) 第167期(民國72年6月) 第168期(民國72年7月) 第169期(民國72年9月) 第170期(民國72年10月) 第171期(民國72年11月) 第172期(民國73年1月) 第173期(民國73年2月) 第174期(民國73年5月) 第175

期(民國73年9月) 第176期(民國73年10月) 第177期(民國73年11月) 第178期(民國73年12月) 第179期(民國74年1月) 第180期(民國74年2月) 第181期(民國74年3月) 第182期(民國74年5月) 第183期(民國74年6月) 第184期(民國74年7月) 第185期(民國74年8月) 第186期(民國74年9月) 第187期(民國74年10月) 第188期(民國74年12月) 第189期(民國75年1月) 第190期(民國75年2月) 第191期(民國75年3月) 第192期(民國75年4月) 第193期(民國75年5月) 第194期(民國75年6月)

第195期(民國75年7月) 第196期(民國75年8月) 第197期(民國75年9月) 第198期(民國75年10月) 第199期(缺) 第200期(缺) 第201期(缺) 第202期(缺) 第203期(缺) 第204期(缺) 第205期(民國76年5月) 第206期(民國76年6月) 第207期(缺) 第208期(民國76年8月) 第209期(民國76年9月)   後記   憶老楊,《大學雜誌》前總編輯楊國樞 何步正  《大學雜誌》前執行編委   一枝健筆  一介書生 陳達弘  《大學雜誌》發行人暨總經理   編者的話 見證狂飆的年代:《大學雜誌》20年內容全紀錄提要(1968-1

987) 陳達弘/《大學雜誌》發行人暨總經理   在北大教書的陳鼓應兄返臺,敘舊之餘,談到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的碩博士生,對研究《大學雜誌》非常有興趣,因為《大學雜誌》在當年白色恐怖陰影下,堅持知識分子報國熱忱,鼓吹臺灣政治民主與言論自由,掀起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對當前也處於改革轉型熱潮的中國大陸,極具參考價值。   鼓應兄為了鼓勵這些碩博士生,極力為他們奔走,爭取研究補助經費,為數雖然不多,盛情可感。   當年我和鼓應兄都曾積極參與《大學雜誌》運作,一起見證過那段狂飆的年代,如今年紀漸長,熱情不減。鼓應兄帶來的訊息,感動了我,也激勵了我,我開始思考,可以為有意研究《大學雜誌》的學生,或

有心以史為鑑、積極促進海峽兩岸持續進步改革的人士,做些什麼?   在此同時,政治大學圖書館和我洽談將《大學雜誌》數位化的計畫。幾經考慮,我提供七十年代的《大學雜誌》,供政大將之數位化,方便典藏研究。計畫完成時,政大圖書館特別舉辦一項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主題就是「知識分子與臺灣民主化:《大學雜誌》及其相關人物」。陳鼓應、南方朔、張俊宏、陳玲玉、洪三雄和我,都受邀出席。   政大對史料保存的重視,幾位《大學雜誌》當年的夥伴對那段改革歲月的回憶與肯定,讓我起了一個動念,那就是:《大學雜誌》是否應該重新出發?   《大學雜誌》曾有輝煌的過去,在臺灣政治改革過程中扮演重要的推動者角色。後來因為種種

原因,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暫時停刊。三十多年過去了,臺灣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時期,這一代年輕知識分子是否應該勇敢站出來,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清醒的聲音。太陽花學運呈現出來的新世代心聲,值得深思,國是問題,更需要宏觀視野,多元思考。我希望重新出發的《大學雜誌》,能提供一個平臺,讓這一代的知識分子有報國的發聲管道,甚至兩岸能在這個平臺上交流思想與意見,促進兩岸共同改革與發展。   《大學雜誌》停刊後,臺灣不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甚至國際與兩岸情勢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期間,知識份子有的仍秉持道德良知,不畏權勢,針砭時政,言所當言。但也有人向權位利益低頭,或為特定的意識形態服務,忘了知識分子的堅

持與使命感。國家社會在藍綠惡鬥中虛耗,青年失去報國熱忱,也失去奮鬥方向。   有鑑於此,重新檢視《大學雜誌》當年集結知識分子為國家盡心,為人民發聲的歷史,當有其意義。   《大學雜誌》目前有成立復刊籌備委員會的想法,希望能夠廣納各方意見,我們推出《見證狂飆的年代:《大學雜誌》20年內容全紀錄提要(1968-1987)》,算是籌畫復刊的第一步,由曾任《大學雜誌》主編的鍾祖豪兄與陳芊莉遍閱我個人收藏,以及國家圖書館、臺大圖書館典藏的《大學雜誌》合訂本,從民國57年(1968年)元月創刊起,到民國76年(1987年)9月止,近20年共209期(缺199至204期,另缺207期,因改組而佚失),每

期內容都摘要整理,約七萬多字。這20年來雜誌的人事變動、重大事件,也都有扼要介紹,對研究《大學雜誌》的學子或相關人士,相信會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為了更方便研究與參考,特將這209期的雜誌目錄與所有作者,編成索引作為附錄,也是保存重要史料的一部分。   復刊工作計畫中,千頭萬緒,但我們仍有一顆年輕的心,願和許許多多《大學雜誌》當年的編者、作者、讀者共同為復刊努力,更期盼青年知識分子熱情參與。新的時代要有新的思維,新的創意,請一起回應時代召喚,為臺灣的未來奉獻心力,再做一次歷史見證。   走筆至此,讓我不禁感念幾位老友:   其一,鄧維楨,創辦人(只做事不掛名),草創初期,為理想,出錢

出力,從不計名利。沒有鄧維楨,就沒有《大學雜誌》,也就沒有《大學雜誌》後續的發展。   其二,張俊宏,對臺灣民主改革有其理想並深具卓見。我個人對他溫文儒雅,言人所不敢言之道德、勇氣,深為折服。我們給他一個雅號「政治醫生」。前二年,他還是一本初衷,不改其志,在臺大法學院舉辦「狂飆年代與知識份子」研討會二天。場面盛大,很成功。   其三,何步正,臺大經濟系,香港僑生,草創初期擔任總編輯,對人力資源開發有他的一套,我的參與也是受其邀約。   其四,阮義忠、郭承豐、藍榮賢及其他美編,對《大學雜誌》的美編設計上,有參與及貢獻者,一併致謝。   又不禁讓我追思起兩位:兼負《大學雜誌》重責大任的陳少

廷社長與楊國樞總編輯。   可以說,《大學雜誌》因他們築基,才有往後20年的璀璨歷史。   最後,要特別感謝華品文創出版公司總經理王承惠有出版家的高度大器與知識見解,同意出版本書,也謝謝總編輯陳秋玲為編務的順利而費心,更謝謝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為佚失的缺期,動用各大學館際合作,並促其同仁努力協尋,盡力補全本書的辛勞,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特藏管理組張惠真女士協助本書封面掃描事宜,在此一併致謝。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有助於更多讀者及研究者。 導言 臺灣社會中的歷史意識 陳鼓應/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一、   《大學雜誌》產生於臺灣的一個特殊年代。   一九四九年國府退守臺灣,

同年五月宣布島內進入戒嚴狀態,隨即頒布嚴苛的《懲治叛亂條例》。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橫守臺灣海峽,麥卡錫主義的白色恐怖散播到臺灣,蔣氏政權獲得CIA的技術支援,在島內進行地毯式的大逮捕。自此以後,戒嚴時期延續三十八年之久,史稱臺灣的「白色恐怖時代」。一九六○年九月四日,《自由中國》雜誌創辦人雷震因刊物內批評時政的言論而遭逮捕、雜誌也被查封。自此,言論界噤若寒蟬,整個六十年代籠罩於政治的高壓陰霾中,時人稱其為「啞巴的一代」。直至七十年代初期,由於國際局勢的調整加上島內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提升,戰後成長的青年乃結群而出,於一五七一年元月改組《大學雜誌》,這個群體後來被稱作「《大學雜誌》集

團」。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三年間,臺灣社會接連發生三個重大事件:《大學雜誌》改組,「保釣」運動興起於臺大、政大各校園以及「臺大哲學系事件」。事實上,後兩個事件的進展都與《大學雜誌》的言論傳播密切相關。   七十年代初期,在革新浪潮的推動下,《大學雜誌》交織著民主到民族、人權到主權的言論主軸。直至《夏潮》雜誌出現,可以說這一主軸或顯或隱地貫穿於整個七十年代的思想言論界。八十年代以後,雖然臺灣政治結構發生重大轉變,黨外刊物蜂擁而出,但在理論層次與思想內涵上,卻十分單調,所觸及的議題多屬新聞相關的政論性質。在理論層次和思想內涵上遠不及《大學雜誌》與《夏潮》,更不如五十年代《自由中國》雜誌來得

激盪人心。下面容我簡要陳述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間的思想言論進程。   二、   五十年代以來,《懲治叛亂條例》的頒布及其執行,致使大陸時期制定的《憲法》形同虛設,《條例》儼然凌駕於其上,成為威權統治迫害異己的殘酷工具。七十年代,我蒐集到許多老政治犯的判決書。僅一九五○年,島內便發生桃園案、臺中案、麻豆案等三大政治案件,大量逮捕所謂思想有問題的異己份子。每次逮捕都秘密進行,即使平民也送至軍法審判,而且一審判決。一般來說,作家和知識份子多以《條例》第七條「以文字、圖書、演說,為有利於叛徒之宣傳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量刑;被視為情節嚴重者,則以二條一死刑起訴或終身監禁。根據「戒嚴時期補償基金會」的

資料,五、六十年代以來審理的政治案件多達一萬三千多件。由此可見,政府公權力的無限膨脹和濫用,以至於蒙受不白之冤的民眾不可勝數。此番「白色恐怖」的特殊局勢於六十年代達到高潮。   五十年代雷震創辦的《自由中國》半月刊,在蔣氏政權特務統治陰森壓抑的氣氛中,發出振聾發聵的諍言。至一九五七年,該刊連續發表多篇社論抨擊時政,如,〈反攻大陸問題〉、〈政治的神經衰弱症〉、〈「反共」不是黑暗統治的護符〉。這些言論形成官方與民間的緊張對立,官方輿論嚴厲地斥責該刊物為宣揚「反攻無望論」。胡適之先生知曉後更是十分緊張,認為「反攻大陸」是「金字招牌」,並撰文〈容忍與自由〉,提醒知識份子需保有容忍的態度,強調容忍比自

由更重要。隨後,殷海光先生撰寫了〈胡適論「容忍與自由」讀後〉,闡明「自古至今,容忍的總是老百姓,被容忍的總是統治者」,告誡胡適先生「不應以這個社會對你底『無神的思想』容忍為滿足,而應以使千千萬萬人不因任何『思想問題』而遭監禁甚至殺害為己任」。   《自由中國》這類文章的發表,正是我們在大學求學的階段。那一時期,在學界復古主義和道統意識構成觀念的牢籠,緊緊地禁錮著我們。該刊物發出震撼人間的呼聲,激起時代的「掃霧運動」,使我們這一代的在校大學生既看清現實,又大開眼界。臺大校園內由師長們所散發出的五四精神,借助《自由中國》的平臺,在思想觀念上得到推展,成為我們的驅動力和創發力。   《自由中國》

半月刊的社論連續多期真砭時弊、檢討政策弊端,觸怒了當局的神經。最終,這一知識群為首的雷震被捕,由《自由中國》倡導的民主運動也隨即宣告終結。往後的十年間,臺灣社會的知識份子遁入群體性沉默,沒有一本政論性的刊物出版。只有一本討論文化問題的《文星》雜誌,可以算作知識份子在文化議題上發出個別聲音的唯一平臺。   從六十年代初,存在主義思潮便進入校園,以其對西方現代性諸多困擾的反思,衝擊著青年學生的思考。我個人在此時借助尼采和莊子的思想,用以表達我對自由民主的嚮往。一九六六年,我忽然因為當局迫害殷海光教授(參見殷海光《我怎樣被迫離開臺灣大學》)而遭受牽連。隨著大學專任教職被解除,我的現實生活跌入了前所

未有的窘境。六十年代後半期,李敖、陳映真、柏楊等作家相繼被捕;身處特殊時期的我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啞巴的一代」。直至《大學雜誌》的改組,這一沉悶的局面才真正得到改觀。可以說,《大學雜誌》接續著一個特殊時代的自由呼聲,承載著一個特殊時代的民主記憶。   三、   七十年代伊始,島內經濟實力穩健攀升,教育體系也日趨完善。然而,黨內元老重臣派卻積弊深重,觀念陳腐,阻礙新生力量接管政事。因此,上層結構老舊僵化與經濟發展日趨繁盛間的張力,推動著各行各業謀求政治社會的除弊更新,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值此之時,光復後在臺灣受教育的第一代知青,迎合時代的主題,結群而出,數十名的社務委員以聯合署名或集體論政的形

式參與《大學雜誌》的改組擴充,將其由思想文化性刊物扭轉為社會政治類期刊。一九七一年元月,在《大學雜誌》第三十七期(改組後首期)上,我寫了一封〈給蔣經國先生的信〉(與劉福增、張紹文聯署發表),文中回應了蔣先生指出青年人不發言的社會現實,我們認為青年人不是不願發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不敢說,或覺得說了也沒用」。同期,〈臺灣經濟發展的問題〉(邵雄峰)、〈容忍與了解〉(陳鼓應)、〈消除現代化的三個障礙〉(張景涵)、〈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陳少廷)這四篇時政性文章一經面世,便引起輿論的關注(參看第三十八期〈對上期的幾點意見〉一文)並招致當局的警覺。〈容忍與了解〉是我寫的第一篇政論性的文章。文中我曾這樣說

:「安全人員的安全工作造成很多人的不安全感」,這是我在白色恐怖時代中的內心感受,這也道出當時大多數人的心聲。文章的開頭,我還指出看待現實問題需要「拉開視線,從廣大的文化背景與歷史的洪流中去看」。   一九七○年秋,美日合謀操縱釣魚島主權紛爭,海外學生運動率先反抗帝國主義的蠻橫。同時,中央政府在危機處理上極度失職,當局無法在艱難時刻捍衛民族尊嚴與主權完整。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五日,「保釣」運動發生,臺大、政大學生為保衛中國領土釣魚臺而向美使領館示威。同年五月,《大學雜誌》第四十一期刊登「保釣」運動專號。是年十月,由我擔任輪值主編的《大學雜誌》第四十六期,陸續登載〈國是諍言〉長文(張景涵等十餘位簽署

)、〈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陳少廷)、〈釣魚臺問題對話錄〉(王曉波)等多篇政論性專文。此後,由臺大法代會學生陳玉玲和洪三雄主辦的「言論自由在臺大」座談會,以空前的規模轟動校園,會議實錄更被《大學雜誌》第四十七和第四十八兩期轉載。時隔數週,法代會又舉辦了「民主生活在臺大」座談會。會後,我將發言稿撰寫成〈開放學生運動〉,並在《大學雜誌》第四十九期上發表。言論力度的逐步增強,隨即引來當局的警覺以及中央日報對我為時六天的連續抨擊。   一九七二年夏,我懷著「朝聖」般的心情首度赴美探親。當時,美國是我眼中「自由」、「民主」的燈塔;其「自由」、「民主」的理念,是我用來對抗白色恐怖時期獨裁政權的精神武

器。但是我到了美國,看到美國越戰後期的百業蕭條,而軍事工業卻一枝獨秀;看到美國政府一方面在媒體上宣揚「自由」、「民主」,一方面卻用坦克、大炮支持多國的獨裁政權。就連這片所謂「自由」、「民主」的土地,都是早期透過對印地安原住民的殺戮掠奪得到的。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世界警察」的不正義,正如羅斯福總統所自詡的:美國就是一座「民主兵工廠」。的確,「民主」其表,「兵工廠」其裡──軍事干預別國並建立百餘處軍事基地。而在加州校園,我又親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烈錄影,此情此景,喚醒我幼年時期對日本戰機轟炸故鄉福建長汀的記憶。書本中文字記載的百年近代史,也越發地鮮活起來:不止一個國家侵略你,而是多國侵略你;不

止一個國家欺凌你,而是多國欺凌你。民族情懷與主權觀念瞬時撞擊著我的心靈,著實激盪起我內心深處的歷史意識。   「保釣」運動與旅美經歷大幅地拓展了我的思想視野,同時也迫使我反思:歷史意識於我們而言何其重要!一旦真實的過往被人為地抹去,那麼產生出來的歷史知識便有所偏執,而這也使得完整歷史的圖像,會被各種現實需要切割成意義破碎的片段,正如我們這一代青年一度被美國官方的片面宣揚蒙蔽住雙眼。尼采就曾說到:「過分缺乏歷史意識,就會像阿爾卑斯山下的居民般視野狹隘」。自此之後,民主與民族、人權與主權成為我現實人生中的關鍵議題。而這一議題正是一九七三年「臺大哲學系事件」爆發前《大學雜誌》不分省籍、不分統獨的群

體言論主軸。五十年代,《自由中國》抨擊專制政體而倡導民主和人權;七十年代,《大學雜誌》遭遇軍事霸權而宣揚民族與主權。前者對內而後者對外,伴隨其中的是視域的漸漸寬廣與思考的逐步深刻。直至七十年代後期的《夏潮》和《臺灣政論》,也都遵循這一主題運轉而推進其言論活動。可以說,民主運動自此融入了抵禦外侮的特殊意涵。   探親期滿我即返臺,同年十二月四日,「民族主義座談會」在臺大舉辦。我將上述感想在會上進行表述,引起官方決定使用政治力來壓制「保釣」運動,隨後便發生「臺大哲學系事件」。   如今,時代畢竟不同了,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際遇多艱,卻能激發出一種冒險患難的拼搏精神。當年「保釣」運動的學生領袖,如洪

三雄、陳玲玉、錢永祥等,他們不僅在校成績優異,而且極具社會關懷和民族情操。與現在的草莓族或「太陽花學運」的風雲人物形成鮮明對照,他們連最基本的「服貿」內涵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這不禁使我想起喬治‧奧威爾的一句話:「Ignorance is power」(無知就是力量)。   時代畢竟不同了,我雖然曾經呼籲開放學生運動,可我們那時學運的核心主張是抵禦外侮,反對國際軍國主義者的不正義,並且呼籲同學們要擁有充分的責任心和歷史感。   時代畢竟不同了,我們那時正處於「白色恐怖」時期的一黨專權之下,而如今的兩黨政治則流為惡性競爭。最終,帶頭的學生卻淪為政黨的工具,恰似我當年極力批判的「職業學生」。  

 四、   此次,政大圖書館將去年(2013)的這場學術會議整理成冊,我想對館長劉吉軒與數位典藏組暨組長莊清輝表達由衷感謝,也利用這個機會,將個人與這本論文集的關係作個說明。   最早是在四、五年前政大圖書館的數位典藏計畫,當時擔任組長的譚修雯,與柯雲娥、張惠真等諸位女士積極地與我聯繫,希望個人提供民主運動的相關資料。構想很好,幾位更是熱心,我也有意願提供,尤其是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相關史料,只是後來在兩地忙碌的過程中,我們的聯繫就少了,計畫因而擱置。三年前,感謝任教於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的夏春祥,願意在研究相關主題的過程中,將兩方重新聯繫起來,並積極地聯絡各方人士籌辦2013年底的研討會。

  在去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大學雜誌》的回顧與前瞻」的會議場次中,我們當年的親身經歷者有機會在公開場合一同回味過往,也互相惕勵地看向未來。後來,我也看到了由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何卓恩教授的博士生韓毅勇,和協助我整理檔案、記錄現場的助理黃建波整理出來的會議討論逐字稿,他們幾位與當天下午幾位青年學者與研究生對於《大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更是今日表達對那個時代紀念的最佳方式。所有這些都讓我倍覺溫馨,也想起我的老師殷海光過世前給我的一封信,他說:「鼓應,此刻在燈下和你寫信,說不出的淒涼。人與人之間,只有內心溝通,始覺共同存在。人海蒼茫,但願有心肝的人,多多相互溫暖。」(本文轉載自《大學之道》201

4年12月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 編) 後記 憶老楊,《大學雜誌》前總編輯楊國樞 何步正/《大學雜誌》前執行編委   1968年,我在臺大,唸經濟系。在臺大附近溫州街,租房子。同居人有王曉波,黃樹民,陳秋坤,王中一和黃榮村。都是臺大不同系的學生。經常來往的朋友,有鄧維楨,蘇慶黎,王拓,胡卜凱,郭譽先,劉容傑。是各路人馬的大本營。   鄧維楨已畢業。獨資辦《大學雜誌》,邀我當編輯。出文集,杜鵑花城的故事,大虧。雜誌出刊,鄧老是老板兼打雜,我是約稿編輯校對,一腳踢。曉波,王拓,卜凱,所有朋友都是推銷員,一律義工。四個月下來,全賠。   老鄧不幹了。我們僑生,我,邱立本,甄燊港,馮

耀明,卓伯棠,共同集資,募款硬索,勉強出版了幾期。都是窮學生,無以為繼。張俊宏邀請青商會,獅子會資助,張襄玉也出資支持,直到環宇出版社接手發行,編輯社員擴充,《大學雜誌》才算納入正軌。   經常出席編務的編委有,楊國樞,丘宏達,陳鼓應,張俊宏,許信良,鄭樹森,何步正。鄭、何是政大臺大學生,楊、丘、陳,是臺大老師,張和許是國民黨中央黨部的黨工。編輯部在張俊宏家。日常編輯開會是在羅斯福路臺大師大之間的一家咖啡室。   楊國樞是最負責任的編委,看最後大校,因此我和樹森經常要去臺大心理系他的辦公室談稿件。編委間,我們互相直呼名字,但和國樞見面次數特多,我和樹森覺得特別親切,就叫他老楊。有一次,國樞

請我倆吃飯,説:你們為什麼叫我老楊老楊的呢,好像叫花王老楊一様。我和樹森一起說,我們改。   其實也是,國樞是系主任,我倆是學生。在系辦公室學生叫系主任老楊,是有點那個。之後,我稱呼他楊教授。相安無事。及後,開編輯會議,我們慣了互叫名字,鼓應,俊宏,信良。就這樣子叫。單獨稱他是楊教授,每個人都抬起頭來,那裡來的教授?這下子,國樞坐不住了。又請吃飯,就叫我國樞,成麼。自此,直呼其名。   好幾年後,我去心理系探望楊國樞和黃榮村。一起吃飯。楊是系主任,黃是老師。黃尊稱楊教授,我一下子還是老規矩,國樞。榮村瞪起眼睛看我,好無規矩。蓋我和榮村是同輩,都是學生輩。   國樞當編輯,十分專心盡力,比

較敏感的內容,他會和我一起到印刷廠,看上機印刷前最後大樣,校對再三無誤,才簽字上機。   編輯事務上,看法容有不同,當時大家都稱心直說。萬一出事了,國樞也一力承擔,絕不避肩。   楊國樞兄是我看到的,在這個時代,難得一見的真君子。 後記 一枝健筆 一介書生 陳達弘/《大學雜誌》發行人暨總經理   日前從陳鼓應兄處聽到少廷兄仙逝的消息,隨後接到前南投縣長彭百顯兄轉來的訃聞,證實了這個不幸的消息。回想當年我們一起在《大學雜誌》共事的日子,真是百感交集。   1968年《大學雜誌》創刊之初,少廷兄投身編務,之後更擔任社長,與《大學雜誌》眾多有志之士,無懼威權體制壓力,提出了知識份子對國

事的建言,為臺灣的民主化與自由化,開拓出一個波瀾壯闊的局面。   1970年《大學雜誌》改組,我擔任總經理,與少廷兄接觸頻密,相知更深,對他那種言人所不敢言,為公理正義,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非常欣賞。而他堅持理想又不失率真的書生本色,也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大學雜誌》當時匯聚了思想前衛又胸懷抱負的知識青年,對時局頗多批判,少廷兄即是其中一枝健筆,有所主張,無不振聾發聵,發人深省。「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一文,就是少廷兄最具代表性的大作,勇於挑戰法統禁忌,觸怒當道,引爆軒然大波,但也讓這個敏感議題攤在陽光下接受檢視。他公開主張中央民意代表應該全面改選,超越時代的眼光,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今回顧,除了感佩,更多感慨。   他雖然以雜誌論政,以文章報國,但不主張參政,更反對藉由雜誌做為私人選舉或從政的工具,並為此寫了社論,標明此一原則。為此,與雜誌內一位有意參選的重量級同仁意見相左,甚至爆發衝突,連我也捲進去,恩恩怨怨,糾纏多年。   我何其有幸,在參與《大學雜誌》運作時,能有機緣和少廷兄一起為雜誌、為理想打拚,也見證了少廷兄的嶙峋風骨。   在臺灣民主化、自由化的過程中,少廷兄的心血與貢獻已載於史冊,希望後人在緬懷之餘,也能深刻體會這位臺灣民主鬥士的典範,讓書生報國的情操與傳統延續下去。   2012-11-09 《自由時報》刋登

Teenagers.異想~梁冠玉創作專題

為了解決危機處理 名言的問題,作者梁冠玉 這樣論述:

摘 要本創作以teenagers形象為主體,從青少年階段最密切相關的升學與學習、家庭與親子關係、同儕與兩性互動、次文化衝擊等角度切入,形成創作的脈絡。同時以家中朝夕相處的青少年孩子圖像作為藍本,參考文獻並加進自身經歷的教養體悟,作為圖像的延伸與內涵的演譯,組構在系列畫作中,除了藉畫筆來構築屬於青少年期孩子們的生活、思維方式與自我形象展現。並以壓克力彩繪作為創作的主要媒材。 本創作由描寫青少年生活的「異想」作出發,逐步延伸為「所思」「所夢」「所為」三個系列,分別是以青少年視角為主的「所思」〜青少年身處蛻變中的掙扎,著重於負面的表述。「所夢」〜將成長的苦難轉化為挑戰的勇氣,在冒險及想像中

找到成就與樂趣。「所為」〜帶著自信與作為來適應屬於這階段的挑戰與磨難,成長的蛻變從此綻放。 創作除依循主軸發展,形式上同時也進行各種構圖、技法筆觸、色彩、象徵手法的嘗試和實驗、表現張力,以期將創作的內涵作出最佳的詮釋。從為人母的立場述說對青春期孩子的期待,從教育者的立場來作另類的提醒,展現科技世代孩子們可能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