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梅芬寫的 傳譯‧詩意‧撒古流(附DVD) 和遠見雜誌編輯部的 玩出探索力:環台66大親子共遊景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遠見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博士班 吳榮順所指導 周明傑的 傳統與遞變:排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 (2012),提出原住民傳統藝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排灣族、歌謠、雙管鼻笛、民族音樂學、功能主義、音樂語義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林素惠所指導 楊依潔的 臺灣原住民百步蛇圖騰轉化為服裝元素之研究—以「排灣族」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排灣族、圖騰、百步蛇、神話、圖像傳播、臺灣原住民服裝的重點而找出了 原住民傳統藝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原住民傳統藝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傳譯‧詩意‧撒古流(附DVD)

為了解決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問題,作者盧梅芬 這樣論述:

  撒古流‧巴瓦瓦隆,1960年出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來自大社村的工藝世家,從小深受家族與部落傳統文化與美學的薰陶。在撒古流的身上可以看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以及兩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與結合。他以多重、跨域的身分,包括:藝術家、教育者、翻譯者,以及書寫者,致力於兩個世界的互相調和與溝通。   巴瓦瓦隆家族中的「pulima」輩出,「pulima」在排灣語中是指「從手」,其意思就是「什麼都能做的人」,也意涵著具有創意、而且手藝精湛的人,藉此致力於實踐出「lalang」,也就是成就出裝飾物或美的事物。   回顧十八歲時的撒古流,在部落中擔任水電工,當年他騎著一臺摩托車在部落間穿

梭,面對部落的現代化,撒古流看見的不是進步,而是「美」的消失。面對原住民文化的流失與斷層,撒古流從1980年代起,便致力於成為排灣族的Pulima,懷抱著排灣族文化、美學的傳承與現代化使命,開始重製「祖靈的居所」,也就是排灣族的傳統古陶壺;到了1990年代,又製作傳統石板屋,以及提出「部落有教室」的主張,成為重建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先鋒。   撒古流心目中的藝術,不只是個人的創作旅途,而是以族群文化復興為職志。目前正朝向闡釋排灣族哲學體系道路前進的撒古流,透過傳統媒材中的陶、鐵與石板,以及圖紋的書寫和繪圖等,以自身獨具的方式,開創一條屬於族群與文化的實踐之路。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

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雕塑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系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原住民傳統藝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廢了一個年假太愉快 終於來更新啦 先跟大家拜個晚年!!! 豪洨息:相聲也進入大業配時代??笑林豪傑的第一個業配是什麼呢??陳杰的夢想即將成真|修編傳統相聲《學電台》

傳統與遞變:排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

為了解決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問題,作者周明傑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以排灣族(Paiwan)的歌樂為研究對象,觀察歌樂從傳統到後續演變的整個面貌,不但廣博的蒐集與探查排灣族不同地區的歌樂,也深入了解每一個時期不同音樂背景之下的歌樂變化。筆者並透過實地觀察採集,以及嚴謹的分析研究,讓排灣族歌樂博大精深的一面呈顯出來。 第一部分的緒論,內容詳述了研究動機、目的、對象、策略與步驟,最重要的是對於研究法理論基礎的敘述,即音樂的功能與音樂語義學。文獻回顧是描述各個時期的文字影音記錄,觀察過去學者的研究成果。至於排灣族文史藝術的章節,詳細闡述了排灣族遷移的歷史以及內部分群,而階級關係則是影響排灣族最深的社會制度。雕刻、琉璃珠、文身、鼻笛、歌謠等藝術

表現,類型繁多、風格華麗,從日治時期開始,就受到專家學者們的重視。 第二部分是對於排灣族人歌樂形態的闡述,從排灣族的兒歌、工作歌、情歌、勇士舞、一般歌舞、五年祭音樂、結婚儀式音樂、一般祭拜等的音樂,理解排灣族人歌樂型態的豐富性,並體會到排灣族人日常生活與歌樂密切的關係。這些歌謠中,兒歌、情歌、勇士舞以及哭調等,各擁有特殊的音樂形式與內涵,很早以前,就吸引了民族音樂學者們的注意,在著作當中常常被提及。 第三部分是對於歌樂結構與美學的深究,這其中,虛詞、聲腔與構詞法的深入探討是過去研究中極為缺乏的部分。虛詞的研究探討牽涉到的不僅是歌詞,也與歌團的組織形態、歌唱習慣、相沿成習的運作模式等

密切相關,本章節筆者更試探性的完成了一個由虛詞所建構出來的歌謠分類。聲腔的研究,是以聲音人類學的聲學知識以及吳榮順教授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藉由排灣族不同時期歌者聲腔的蒐集,以及電腦軟體的解析,讓聲音從聽覺訊息轉成視覺化符號,清楚的呈現出不同時期的聲音演變。美學的思考方面,是以音樂語義學的理論為基礎,音樂語義學既然是一門研究音樂意義之學,本章節也引用這個理論,理解排灣族歌樂在經歷不同時空背景後,其音樂意義的形成與確立。構詞法的研究部分,構詞的分析研究是理解排灣族歌樂歌詞結構的最好方式,筆者所歸納出四種種構詞模式,有助於理解排灣族歌樂在於語言以及表達上的諸多疑問。 歷經時代的演變,排灣族的音樂

也隨著族人的生活型態產生變化,昔日歌樂與階級制度緊密的聯繫,如今也已不復見,可見,族人的音樂本身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人民文化生活的腳步,呈現出音樂形式與內涵的演變。

玩出探索力:環台66大親子共遊景點

為了解決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問題,作者遠見雜誌編輯部 這樣論述:

  1. 探索教育 (遠征式學習)的全球新趨勢   2. 家長教戰守則:家長如何引導子女到戶外有效學習?如何應用「體驗學習圈」的方法?   3. 親子遊互助團體:荒野協會的炫蜂團經驗   4. 家長分享個案:生態旅行-作家劉克襄、陪你去環島-盧蘇偉、藝術教育-版畫家潘仁松   5. 全台66個親子共遊景點推薦   主題旅行:國家公園、環島自行車道、觀光工廠…

臺灣原住民百步蛇圖騰轉化為服裝元素之研究—以「排灣族」為例

為了解決原住民傳統藝術的問題,作者楊依潔 這樣論述:

臺灣原住民文化屬於南島民族文化的一部份,它相當獨特且豐富,展現出人類在適應環境、人群互動等諸多方面的創造性,而背後的重要元素,非原始藝術--「圖騰」莫屬。在歷史上,臺灣原住民雖然歷經清朝、日本與國民政府的統治,對其經濟、社會、風俗、信仰皆造成重大的轉變,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面臨這些外來力量時雖然有所改變,卻也轉化與創造出特殊的面貌。換言之,原住民圖騰並非一成不變的,尤其以象徵守護神的百步蛇圖騰來說,彼此之間的內在意涵、外在形貌都可能有所不同,傳統生活、神話世界、部落人物,都是原住民藝術家取材的重點,他們運用不同的方式,再現各民族文化的真實,透過圖騰設計告訴世人自己部落的故事。百步蛇圖騰具多樣

的形式呈現,除了具有藝術價值之外,也包含了不同的圖像傳播意涵,可透過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提出之圖像學原理,來加以檢視其圖像語言。守護神百步蛇來自於各族群背後的神話傳說,而後轉化為圖騰以象徵各族群,但神話不能單一地加以解釋,而是在要將它們放在「變形」的神話群關係中解釋。也就是說,百步蛇圖騰雖然會因為創作者的設計靈感,而有各種不同的美感呈現,但其基本象徵與約定俗成的意義是差別不大的,因此回顧「神話學」相關文獻有其必要性。本論文聚焦於排灣族百步蛇圖騰的圖像分析,由於臺灣原住民的傳統圖騰經常會呈現在他們的服裝上,加上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日顯重要,「服裝」為其中較普及,最常被人拿來討

論的一項產業,因此研究者欲探究百步蛇圖騰轉化為服裝元素的歷程。首先蒐集文獻資料加以探討,以神話學與圖像學原理解釋百步蛇傳統意象,進一步藉由深度訪談法檢視百步蛇圖騰文本分析的結果,藉以了解百步蛇圖騰轉化為服裝元素之傳播過程。期盼本研究的結果可作為有志於研究原住民傳統藝術暨推廣其文化創意產業者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