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保存計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古蹟保存計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漢聲雜誌社寫的 長住台灣4波隆尼亞 和漢聲雜誌社的 長住台灣(全四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英文漢聲 和英文漢聲所出版 。

中國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 張震鐘所指導 陳書敏的 影響建築類文化資產的開發行為課題探討 (2020),提出古蹟保存計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建築、文化資產、開發行為、新北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張瓊婷所指導 葉孟妮的 鳳儀書院文化觀光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文化觀光、文化動機、真實性、忠誠度、結構方程模式、偏最小平方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古蹟保存計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古蹟保存計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長住台灣4波隆尼亞

為了解決古蹟保存計畫的問題,作者漢聲雜誌社 這樣論述:

  一個城市具有悠久歷史並不稀奇,稀奇處在於:它既非標榜古蹟的觀光區,又非貧窮落後到不容更新改建的地區,卻能成功的在都市核心區把居民和古老建築一起保存,使現代波隆尼亞人能生活在一個充滿歷史氣息、因文化背景而顯得溫柔敦厚的城市中。   義大利波隆尼亞二十年來進行的歷史核心區保存工作,已成為世界建築學者矚目的經典案例。漢聲編輯數度前往探訪。經過採訪,我們明白這一段為保存都市共同記憶而戰的精采奮鬥史,其核心人物首推羅馬名建築師柴飛拉提,他於一九六四年應聘赴波隆尼亞,擔任歷史核心區修復工作的總策畫師。經過慎密的數年計畫後,於一九七O年開始修復工作。令人驚奇的是:他不只作古屋調查,更深入研究當地居民生活

。以適合當地的「類型學」,也就是把波隆尼亞歷史核心區的房子分為類型A、B、C、D來進行保存與修復。修復工程進行之初,他的重點不放在宏偉的公眾建築上,而是在貧民區推動「古屋新住」的種種構想和實施,使當地居民仍住於當地。在整段古城的修復過程中,他反覆對民眾進行歷史教育,並不厭其煩的與當地居民進行商議和溝通……二十多年過去,如今,波隆尼亞因成功的歷史保存而名聞世,柴飛拉提實居首功。   柴飛拉提的波隆尼亞案例已經成為專業界的典範,對全世界的都市計畫都造成極大影響。在二十年前他提出的工作理念中,特別是「反發展」觀念,對一昧追求成長、發展,如今已蒙成長、發展之苦的台灣,尤有高度的啟發性,是我們應寄以深切

關注的。   本書是由漢聲編輯親赴波隆尼亞採訪、拍照,並邀請總規劃師柴飛拉提、法蘭契斯哥班達利,以及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分別就「民眾參與與古蹟保存」、「波隆尼亞古蹟保存計畫」等主題發表專論。最後更由漢聲總策劃黃永松以手指為喻,來一場有趣又深入的類型學紙上導覽! 圖序 反發展與歷史保存 p.2 從義大利波隆尼亞到台灣的聚落保存─訪台大建城所教授夏鑄九 採訪整理:廖雪芳 p.11 歷史保存 義大利波隆尼亞的經驗/文:夏鑄九 p.41 一九七O年代波隆尼亞都市保存計畫形成之脈絡 波隆尼亞的都市計畫 波隆尼亞保存計畫執行之政治過程 結論 以民眾參與作古蹟保存/文:柴飛拉提 p.74 城市是集體記

憶的一部份 古蹟保存的集體參與 對投機者的鬥爭 古蹟保存作為公共的目標 參與設計 風格的爭議 建築類型學的議題 邁向一個新的都市社區 波隆尼亞經驗─一個共產城市的計畫和歷史保存/文:法蘭契斯哥.班達利 波隆尼亞經驗的三個面向 戰後波隆尼亞的規畫 波隆尼亞的地方分權和民眾參與 歷史核心區的保存計畫 計畫方法論的概念 保存計畫 干預的方法論 歷史核心區住宅計畫的概念和方法 建築類型 政治和立法方面 契約 成就以及未來的發展 類型學之旅─看類型學ABCD四種的建築,先來做五指街之旅 導覽:黃永松 p.137 小指街之旅 無名指街之旅?木頭保存 中指街之旅?訪柴飛拉提 食指街之旅?訪諾切里家 姆指街之

旅 掌心之旅?再看看大廣場?海神像的修復

古蹟保存計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鐵道部園區歷史、古蹟修復
  
訪問:林一宏 助理研究員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屬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管轄。1884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理工場、塗工場。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邊原有建物,1918年新建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並存,成為南廳舍、北工廠配置,直到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臺北機廠)為止,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
  
  戰後鐵道部改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因都市計畫劃道路塔城街於1967年開通,切斷與西側鐵道部官舍群連結形成今日所見的街廓。1992年臺北市政府指定鐵道部廳舍為三級古蹟,1993年臺鐵總局遷移至臺北車站新廈。2005年文建會委託東海大學、中原大學進行古蹟調查研究及再利用規劃,2006年交通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以及文建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簽訂臺灣博物館系統聯盟協議書,鐵道部古蹟修復再利用工作正式開始,以「鐵道部博物館園區」為基礎概念,目標為建置現代性展示主題之複合使用園區,並整合周邊都市及歷史涵構。
  
  
粉絲頁: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鐵道部園區)
住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2號
電話:022558-9790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影響建築類文化資產的開發行為課題探討

為了解決古蹟保存計畫的問題,作者陳書敏 這樣論述:

一般文化資產面臨開發行為時,往往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各種課題之影響。所以在《文化產保存法》條文內容即有針對開發行為可能損害文化資產的保存,明確訂立法令條文作為依循之規範。此最常被引用來探討及實務執行者,多以文化產保存法》第34條為依據。依《文化產保存法》第34條:「營建工程或其他開發行為,不得破壞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之完整,亦不得遮蓋其外貌或阻塞其觀覽之通道。有前項所列情形之虞者,於工程或開發行為進行前,應經主管機關召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審議會審議通過後,始得為之。」,故文化資產保存範圍或周邊土地倘有營建工程或開發行為,依該規定提送文資審議通過後方可進行後續開發

行為,以保存維護文化資產。本論文之研究主旨即以新北市所轄幾處建築物類文化資產保存之個案,其面臨開發行為影響文資保存課題之因應處理模式,探討這些個案面對開發之課題及因應解決方式,輔以國外文化資產相類似議題的處理機制及案例,檢視《文化產保存法》之相關立法精神與實務執行面的適切性,期能提供文化資產面臨開發行為時,法令規範及開發行為執行者避免發生危害文化資產的各種課題,對涉及影響的文化資產之保存與維護更為周全。

長住台灣(全四冊)

為了解決古蹟保存計畫的問題,作者漢聲雜誌社 這樣論述:

  六O年代,在一片「除舊更新」的聲浪中,有一群關懷本土文化環境的學者專家,默默地開始進行歷史古蹟保存、觀念啟發的工作。   七O年代,新一代專家們嘗試推動新觀念的社區規畫,以民眾參與為重點,從關愛自己「眼所能見、身所能及」的社區環境做起,持續與趨向惡質化的台灣環境抗爭不息。 九O年代,「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已成為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概念,更成為我們賴以重建家園、長住台灣的明確指標。   一九九五年,漢聲集結台灣多年來致力推動「聚落保存,社區發展」學者專家和民間團體努力的成果,推出「長住台灣」專輯,依內容分出「圖庫」、「論法」、「案所」和「波隆尼亞」四大冊。   第一冊「圖庫」為相片集。該書匯集台

灣三十一個社區案例的相片資料,分為「歷史、空間、居民、活動、參與」五個段落,內容包括現今仍在,或已消失的地方建築、風俗人物、民眾容顏和習俗文化,甚至有地方團體進行聚落保存的活動記錄,千餘張的相片資料,拼湊出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的照片得來不易,除了漢聲二十多年田野調查累積的圖像資料外,還有許多是那些長久推動「聚落保存及社區發展」的工作單位,或是長期從事鄉土記錄的報導攝影家們主動提供,其心意使的這批相片益加珍貴。   第二冊為探討觀念及法令的「論法」集。「論」的內容包括由台大城鄉所夏鑄九、劉可?,淡大建築系教授、淡水工作室陳志梧等人撰寫的五篇論文,從探討「什麼是社區」開始

,進一步介紹世界性社區環境保存的先導思潮,最後落實到如何引導民眾參與規劃我們自身的社區環境並付諸實施。另外,「法」的部份則是對針對「文化資產保護法」中不合時宜部分,提出學者與相關人士研討出的「民間版」,提供政府改善的方案。   第三冊名為「案所」集,其中「案」指的是社區保存案例,「所」則是推動保存的規畫所。本書集結了台灣進行社區保存的三十一個重要案例,按時代及進入規畫先後期狀態,分為四個階段介紹。此外,為具備世界眼光,也特別製作了歐洲、美洲及亞洲各國社區保存案例,供讀者參究。在規劃所的介紹方面,本書共介紹了包括台大城鄉所等六間相關學校系所、淡水社區工作室等五個民間團體,以及三個政府單位,讓讀者

好好認識一下,這些多年來默默推動生活環境改善的幕後英雄!   第四冊「波隆尼亞」,它是義大利波河南方的歷史古城,更是「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的經典作品。早在二十多年前,羅馬建築師柴飛拉提即來此進行古城歷史核心區的保存。他提出「反發展」觀念,並著手於「把人和建築一起保存」長期艱辛的工作。本書是由漢聲編輯親赴波隆尼亞採訪、拍照,並邀請總規劃師柴飛拉提、法蘭契斯哥班達利,以及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分別就「民眾參與與古蹟保存」、「波隆尼亞古蹟保存計畫」等主題發表專論。漢聲總策劃黃永松更以五指做比喻,為讀者進行一場類型學紙上導覽。 長住台灣1 序 台灣聚落保存案例分布圖p.4 歷史篇 p.9 空間篇

p.49 居民篇 p.109 生活篇 p.141 參與篇 p.181 長住台灣2 圖序 p.2 論述篇 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訪台大建城所夏鑄九、劉可強教授 採訪:吳美雲 整理:吳美雲.廖雪芳 p.25 什麼是聚落保存?/文:夏鑄九.顏亮一.林鍪 p.47 為何保存?為誰保存?─古蹟保存意義的建構與重構 文:夏鑄九 p.57 動員記憶、創造城市 社區歷史保存的初步題綱/文:陳志梧 p.63 怎麼設計?如何參與?/文:劉可強 p.77 法令篇 文化資產保存法「民間版」修正草案 p.81 長住台灣3 出版序 p.2 圖序一.向孩子學習社區規畫/文:奚淞 p.4 圖序二.做自己的主人,為慶城社區

鼓掌/文:王玉萍 p.14 案例篇 國內聚落保存案例 p.24 國內聚落案例一覽表 p.25 第一階段案例 p.32 .淡水老街.土林新街.大龍峒.饒河街.深坑街.大溪老街.頭城和平街.安平老鎮 特寫 台灣古蹟保存-開風氣之先 p.48 第二階段案例 p.52 .詔安社區.鹿港古市街.屏東霧台村 特寫 台灣最後一條古蹟街/文:漢寶德 p.62 第三階段案例 p.68 .九份.卯擙.長潭里漁村.淡水河岸.芝山岩.迪化街.三峽老街.好茶舊社.澎湖二崁.馬公中央里 特寫 為現代都市人點燃一盞微弱的明燈─談舊好茶重建 文:塔伊里.卡霧斯盎 p.110 特寫 側記二崁社區在保存計畫─推動過程中走過的歲月

文:吳瓊芬 p.120 特寫 這是我的家/文:王玉萍 p.130 第四階段案例 p.134 .慶城社區.湖口老街.北埔.大社村.大茅埔.新港.安平延平街.美濃.蘭嶼朗島.蘭嶼野銀 特寫 聚落保存之我見/文:賴志彰 p.146 世界聚落保存案例 p.166 .義大利波隆尼亞.德國艾特玲根鎮.迗國紐約小義大利區.美國舊金山唐人街.日本聚落保存一覽表.南韓安東郡洽回.新加坡中國城 特寫 日本町並保存的先驅-妻籠宿的歷程/整理:張慕璇 p.188 單位系所篇 學校系所 p.202 台大建城所.淡大建研所.華梵建築系.中原建研所.成大建築系.逢甲建築系202 民間團體 p.214 漢光建築事務所.樂山

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淡水社區工作室.古風古蹟協會 特寫 訪樂山文教基金會丘如華談聚落保存/文:奚淞 p.222 特寫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p.228 特寫 專家+民眾=社區改革,一起攜手參與/文:奚淞 p.230 政府單位─行政院文建會.內政部民政局.省住都局 p. 244 附錄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工作經驗/文:王鴻楷 p.250 長住台灣4 圖序 反發展與歷史保存 p.2 從義大利波隆尼亞到台灣的聚落保存─訪台大建城所教授夏鑄九 採訪整理:廖雪芳 p.11 歷史保存 義大利波隆尼亞的經驗/文:夏鑄九 p.41 一九七O年代波隆尼亞都市保存計畫形成之脈絡 波隆尼亞的都市計畫 波

隆尼亞保存計畫執行之政治過程 結論  以民眾參與作古蹟保存/文:柴飛拉提 p.74 城市是集體記憶的一部份 古蹟保存的集體參與 對投機者的鬥爭 古蹟保存作為公共的目標 參與設計 風格的爭議 建築類型學的議題 邁向一個新的都市社區  波隆尼亞經驗─一個共產城市的計畫和歷史保存/文:法蘭契斯哥.班達利 波隆尼亞經驗的三個面向 戰後波隆尼亞的規畫 波隆尼亞的地方分權和民眾參與 歷史核心區的保存計畫 計畫方法論的概念 保存計畫 干預的方法論 歷史核心區住宅計畫的概念和方法 建築類型 政治和立法方面 契約 成就以及未來的發展  類型學之旅─看類型學ABCD四種的建築,先來做五指街之旅  導覽:黃永松 p

.137 小指街之旅 無名指街之旅.木頭保存 中指街之旅.訪柴飛拉提 食指街之旅.訪諾切里家 指街之旅 掌心之旅.再看看大廣場.海神像的修復

鳳儀書院文化觀光研究

為了解決古蹟保存計畫的問題,作者葉孟妮 這樣論述:

  觀光旅遊是現代人調劑生活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而參觀文化遺產景點或參加文化活動,更受到遊客的喜愛。觀光旅遊收益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而觀光旅遊的重要成分─文化資源則是全球觀光旅遊競爭力的指標之一。文化觀光是以文化資源作為旅遊目的或旅遊目的地,在文化觀光領域中,以「真實性」作為評估文,化資產的重要概念,不過「真實性」並非國內觀光旅遊研究的主流。本研究以「真實性」為研究架構的核心,建構「文化動機」、「客觀真實性」、「存在真實性」與「忠誠度」的研究模式,對研究對象進行實證調查,以了解文化遺產觀光表現是否符合真實性的要求,以及在該文化遺產觀光活動中,真實性是否成為文化動機的產出結果以及忠誠度的驅動

因素。 本研究以高雄市鳳山區文化古蹟鳳儀書院的遊客為研究對象,在2021年4月3日至5月2日間,採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透過問卷調查結果,運用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研究模型中各構念之間的假設。驗證後結果發現,研究假設皆呈現正面顯著關係,即文化動機構念正面影響客觀真實性構念、文化動機構念正面影響存在真實性構念、文化動機構念正面影響忠誠度構念、客觀真實性構念正面影響忠誠度構念以及存在真實性構念正面影響忠誠度構念。經研究分析後,發現此研究模型具備可驗證性,且研究結果有助於彌補觀光旅遊研究的缺口。 從研究結果可知,鳳儀書院的遊客為了發掘新景點、享受平靜氣氛、與親友共度時光,以及為了文化目的與

增加知識選擇鳳儀書院作為旅遊目的地,而遊客能夠從鳳儀書院的建築、陳設及展覽感受到書院的歷史與文化,也能從參觀的過程體驗到個人與歷史文化的連結,而且遊客願意再訪或者推薦他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