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蘭經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可蘭經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魯米寫的 魯米詩篇:在春天走進果園(2021年版) 和NeilMacGregor的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印行流通漢譯古蘭經評介也說明:譯古蘭經並非直接由阿拉伯文翻譯而成,而是透過日文(Kamoto Ken'ichi[坂本健一]之版本)或英文. (Rodwell之版本)。Jin Yijiu [金宜久] (1982), “The Qur'an in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立緒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佳靜所指導 范曉雯的 音樂治療對於末期腎病接受血液透析病患在焦慮、憂鬱及疼痛的治療效果:統合分析 (2020),提出可蘭經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末期腎病變、血液透析、音樂治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潘淑滿所指導 陳美琪的 全球照顧鏈的悲歌:失聯社福女性移工生育安置歷程之初探 (2020),提出因為有 全球照顧鏈、社福女性移工、失聯移工、生育安置、多元文化和社會工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可蘭經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燒可蘭經激怒土耳其瑞典挨嗆「別想入北約」 - 台視新聞則補充:丹麥極右派人士日前在瑞典的土耳其大使館前,焚燒伊斯蘭教經典可蘭經,激怒了全球穆斯林,不但中東國家掀起大規模示威潮,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可蘭經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魯米詩篇:在春天走進果園(2021年版)

為了解決可蘭經英文的問題,作者魯米 這樣論述:

  魯米(Rumi)是十三世紀伊斯蘭.蘇菲教的重要詩人。他的作品於十九世紀始被引介到西方世界。被許多歷史學家和現代文學家視為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詩人兼哲學家之一,其歷史地位與中國李白、杜甫,;西方的但丁、莎士比亞媲美,至今被公認為世界文學中的珍貴瑰寶。     九○年代以來,西方興起了對魯米詩歌誦讀的熱潮,其詩集因而成為暢銷書。他的詩歌更被譜成樂曲,風行世界。本書的出版,將如魯米詩中所說的:「讓我們以第三隻眼來看世界。」     魯米的詩所表達的是人類永恆不變的共通真理。這個真理在中國的老莊思想中看得到,在印度的宗教思想中看得到,更是在基督宗教的世界中看得到。正如本書英譯者科爾曼.巴克斯(C

oleman Barks)教授所說,魯米的詩歌正如中國的道家在朋友喪禮中施放的鞭炮。     魯米的詩,隨處閃現生命智慧的靈光,既是空靈的,又是現世的,例如:     >>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名譽的人,   >>飲下你所有的激情。     >>閉起雙眼,以第三隻眼睛觀物,   >>伸出雙臂,要是你希望被擁抱的話。     >>胸懷何其豪放、寬闊;例如:     >>我們有一大桶葡萄酒,卻沒有杯子,   >>棒極了,   >>每晨,我們兩頰飛紅一次,   >>每夜,我們兩頰再飛紅一次。     >>這鎮裡的人,既愛醉漢,也愛警伯,   >>愛他們,如愛兩枚不同的棋子     >>讀魯米的詩,除品賞其

文字的優美,且亦閱讀他的深邃智慧。誠如他告訴我們:     >>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恆在做的事情,都可以為你打開一扇通向精神深處,通向自由的門。     >>本書由美國巴克斯教授英譯,他被公認是魯米在英語世界中的主要詮釋人。中譯梁永安先生,譯文優美。   本書特色     .魯米(Rumi)是十三世紀伊斯蘭.蘇菲教的重要詩人,被許多歷史學家和現代文學家視為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詩人兼哲學家之一。     .魯米詩篇反映了知識上的廣度及宗教體驗上的深度,是波斯詩文集伊斯蘭神祕主義兩大傳統匯合的結晶。     .世界文學的永恆遺產,伊斯蘭文化的偉大作品,閃現生命智慧的靈光,空靈而優美動人。 作者簡介

  魯米(Rumi)     魯米(Rumi)是十三世紀伊斯蘭.蘇菲教的重要詩人。他的作品於十九世紀始被引介到西方世界,魯米的詩所表達的是人類永恆不變的共通真理,被許多歷史學家和現代文學家視為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詩人兼哲學家之一。   英文譯者簡介   科爾曼.巴克斯(Coleman Barks)     翻譯過數本魯米的作品,公認是魯米在英語世界的主要詮釋者。在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詩歌文學課程長達三十年。   中文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

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書評〉智慧無古今之別,天才卻有大小之分◎何懷碩 〈本書介紹〉 ①伊斯蘭神祕主義重要詩人Rumi/魯米◎編輯部 ②魯米其人、其作品及其思想傳承◎蔡源林 ③關於魯米◎英譯者 巴克斯 ④簡介伊斯蘭教蘇菲派◎中譯者 ⑤魯米情詩的靈魂:幻境◎王亞玲 ⑥關於本書的編排◎英譯者巴克斯 1|酒館:誰帶我來這裡的,誰就得把我帶回家 我們有一大桶葡萄酒,卻沒杯子/走吧

!往內或往外/我們啜飲的酒,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的血液 2|困惑:我有五事相告 成為融化的雪/我們在哪裡?/有-顆光的種子種在你裡面 3|夜氣:虛空與靜默 蘆笛之歌/我的話盡意了嗎?/靜/方熄的燭火/虛空/夜氣 4|春之暈眩:佇立在朝氣勃勃的氣息 春天/今天,就像平常的每一天一樣/有一片田野,它位於是非對錯的界域之外/破曉的微風有秘密要告訴你/在春天的時候,到果園去一遊吧/展開你自己的神話//不在日曆上的一天/日日夜夜,音樂 5|不要走近我:感受分離的滋味  男人與女人的口角/一個空心蒜頭/蒼白的日光 6|節制欲求:你是怎樣殺死你的雄雞的? 真正的男人/紋身/火之中央/讓自己斷奶/冥想之

後/你身上發出的光 7|祕談:河邊的會話 夜裡的對話/門裡門外的對話/萬川共流/永恆的對談/朋友,我們的親密有如如此 8|日出的紅寶石:當個情人  泉水/音符/樂師/乍聽到我的初戀故事/我們是鏡子,同時也是鏡中的臉 9|鶴嘴鋤:探入地下的寶藏 倒錯/解夢/托缽僧 10|渴望得到新琴絃:藝術是對順服的挑逗  一個不存在的埃及/中國藝術與希臘藝術/在你的光輝中,我學會如何愛 11|風中之蚊:合一  風中之蚊/請把這圖案繡在你的地毯上 12|我何幸有些有此良師:謝赫 鷹嘴豆與廚子的對話/跛腳羊 13|故事:粗糙的比喻 我曾往破曉以前來到/兩種奔跑 14|所羅門的詩歌:遙遠的清真寺 所

羅門致示巴/所羅門之冠/遙遠的清真寺 15|三尾魚:為愛豪賭 順著滾滾溪流乘舟而下/三尾魚/我們一生都在互望著對方的臉 16|耶穌之詩:基督是全人類  騎在蹇驢上的耶穌/耶穌為何而跑 17|故事:在巴格達夢見開羅  在巴格達夢見開羅,在開羅夢見巴格達/死與笑 18|綠穗處處:跑來跑去的小孩  綠穗/你分了我的心 19|交織:共同的修煉 水車/穀倉的地板/摸象 20|思慕之歌:私密的修持 一籃新鮮麵包/獨自禱告/包裹自己的人 導讀   〈本書介紹〉Rumi/魯米其人、其作品及其思想傳承 蔡源林     伊斯蘭文明的光輝曾經照耀中古世界達六個世紀之久。當中國的唐帝國文明已漸趨沒落,而

西方世界尚未脫離「黑暗時代」的封閉狀態之際,信仰伊斯蘭教的諸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及土耳其人,扮演著匯通東西文明的橋樑角色,使伊斯蘭文化在中古後期佔據一支獨秀、獨霸世界的地位。     伊斯蘭傳統蘊育下的神學、哲學、科學、藝術與教育制度等,不但為西方世界保留了希臘羅馬文化的遺產,並將其發揚光大後的成果擴散到西方基督宗教世界,而促成歐洲中古末期經院(Schclastic)教育及學術的發展及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文化的再生,使得因戰亂與封建制度的凋蔽而至文化落後的歐洲社會得以啟蒙而間接促成現代化;而且,伊斯蘭教的旅行家、朝聖者及商人,以其冒險精神及航海能力打通了東西貿易的孔道,從中國的泉州和廣州,經印度

、波斯灣沿岸,遠至西班牙及摩洛哥,無處不有伊斯蘭教徒的蹤跡,故他們扮演東西方貿易中介者的角色,遠早於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及西方的海外拓殖及新航路的發現。     因為體認到伊斯蘭文化遺產對西方世界的重要性,故西方學術界早在十八世紀開始已有專門的伊斯蘭研究,系統性的研究翻譯中古伊斯蘭文化的偉大神學、法律、科學、哲學及文學作品。在這其中,魯米的詩作大概是所有伊斯蘭詩人中最早有歐文翻譯者之一,從十九世紀初的德文翻譯,到今天在美國的「新世代」(New Age)暢銷書架上,都還可看到魯米的作品,故魯米詩集已成為世界文學的永恆遺產之一部。     但在台灣,因為對伊斯蘭文化的研究從未真正開始,對其具代表性的文

學作品裡有中文翻譯者實寥寥可數,大概只有《一千零一夜》及《魯拜集》等,故對像魯米這樣重要的大詩人,台灣讀者恐怕都還很陌生。     魯米和阿塔爾、薩納依並稱中世紀波斯三大詩人。後兩人以長篇史詩著稱,而魯米則以短小抒情詩聞名,其三人之地位如同中國古典詩中的李杜一般。而魯米的狂想式及即興式的天才創作,確有點近似李白,這兩人的相似點為,常以醇酒及音樂為媒介來表現其自由揮灑,豪放不拘的個性。但如此的比較不應造成誤導,究竟李白所處的唐朝文化及魯米所處的中世紀伊斯蘭文化是相當不同的。深入了解魯米所置身的時代背景,及思想文化脈絡是理解其詩作所必須的。     魯米個人的生命及其所處的大時代,都像其詩作一樣,

充滿戲劇性。在歷經了阿拔斯王朝中期近兩百多年的盛世後,伊斯蘭帝國早因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入侵而分崩離析了,雖然伊斯蘭文化能逐漸同化土耳其人而使其注入新的活力,但哈里發中央政權對地方的諸侯毫無權威可言,有時竟成為強大軍閥操縱的傀儡,這情形一直持續到魯米所生長的十三世紀初,就在這哈里發帝國危機的時期,全伊斯蘭世界遭遇到歷史上空前的大災難——蒙古西征。當伊斯蘭教徒在近東地區以其強大的軍隊擊退來犯的基督教十字軍之際,料想不到在遠東其帝國後門突然出現了一大批不知名的凶猛異族入侵。蒙古騎兵橫掃中亞,所到之處燒殺虜掠,許多中世紀著名的伊斯蘭古城,包括撒馬爾干、布哈拉和魯米的故鄉——巴爾赫(Balkh)都被蒙古人

夷為平地。魯米的家庭幸運地因麥加朝聖之旅,在成吉思汗軍隊占領之前幾年就已經遷移,故逃過蒙古人的屠殺。最後,魯米家庭流亡至土耳其中部安那托利亞高原的孔雅(Conya)定居。而土耳其傭兵團在近東地區抵禦了蒙古騎兵,故使近東地區成為在蒙古西征期間伊斯蘭教徒的避難所。其時哈里發帝國的首都巴格達已被蒙古人攻下,哈里發本人被殺害,而阿拔斯王朝的結束,也宣告伊斯蘭帝國大一統的局面從此不再能夠恢復。魯米的一生就是在蒙古西征的動亂中渡過。     魯米像他同時代的其他伊斯蘭學者一樣,接受完整的清真寺院教育,學習伊斯蘭教法學、神學、文法修辭、哲學與科學,並從事蘇菲派(Sufism)神秘主義的修行。故其詩歌反映了知

識上的廣度及宗教體驗上的深度,是波斯詩文及伊斯蘭神秘主義兩大傳統匯合的結晶。在他的詩作中,我們可以找到當時所流行的蘇菲修行者宗教經驗的再現。他善用《古蘭經》(或稱《可蘭經》)和前代詩人的寓言故事及比喻來開展其主題,但這些典故借用卻被轉化為種魯米式的狂想變奏,使人拍案叫絕。他偏好將舞蹈及音樂的韻律溶入詩歌,故其詩韻不只表現在韻腳上,且展示在字句的抑揚頓挫中,當然這些聲韻特質不可能在翻譯中再現,但其豐富的詩性意象仍可從譯品中得窺其堂奧。據云,魯米可以因著鄰舍金匠的敲擊聲和水磨的淅瀝聲而翩然起舞,詩興大發而創作。舞蹈,對魯米而言是一種崇高的生命律動,是可與宇宙星辰運轉及天使翱翔之運動相呼應的。  

  魯米詩作思想的宗教傳承是相當複雜的。處在近東地區基督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大宗教文明及希臘異教傳統的交接地帶,故希臘哲學及新舊約故事的主題亦可見於其詩作的豐富典故之中,也因此魯米比其他詩人更能具體表現中世紀伊斯蘭文明的普世精神及文化調和主義,故其作品亦能深深震撼基督宗教傳統下的西方知識分子。♫     無論如何,構成魯米詩人靈魂核心的乃是伊斯蘭的蘇菲神秘主義。早期蘇菲派大師的宗教經驗被魯米採用做為人類追求精神超越及終極救贖的象徵。哈拉智(Hallaj ?-922)這位為真主的神聖之愛而犧牲的蘇菲派詩人及殉道者,對魯米而言成為通過死亡而再生的最佳象徵,並具體實踐了穆罕默德先知聖訓的名言:「

在你死前死去。」(Die before you die)對伊斯蘭教徒而言,死亡只是從今世通往來世的過渡,而真主安拉才是人生的最終歸宿,今世的功修只是為來世天堂的永生及真主無限的恩賜做準備而已。對蘇菲修行者而言,肉體死亡不但只是暫時的結束而已,還是一個契機,使人看破世俗榮華富貴的虛幻性,以積極追求真主永恆國度的機會。因此,魯米告訴我們:「真主提供一項最佳的交易:祂買走你們那污穢的榮華富貴而施予你們靈性之光;祂買走這腐朽冰涼的肉體而賜予一個超乎想像的國度。」熟悉《古蘭經》的人都知道魯米這裡使用經文上交易的比喻來說明人生的真諦。魯米以詩的語言表達了蘇菲主義對伊斯蘭教面對死亡,參悟死亡,從而超克死亡之

人生意境的詮釋。     蘇菲派的修行主要依循伊斯蘭教法(Shari’a)的基本功修並實踐清貧禁慾的生活方式,以達到「自我消解」(fana)的境界,由歷經不同的心靈狀態或階段,而達到「非存有」(non-existence)的境界,最終體悟到「非存有」乃真主安拉的神聖本質之一而完成「與真主合而為一」(baqa)。這是人類精神透過不斷自我消解與再生的超越歷程,魯米有一首詩作具體表現這個蘇菲的精神旅程:     我像礦物般死去而變成植物;   我像植物般死去而長成動物;   我像動物般死去而成為人。   為何我要恐懼?   何時我因死去而下降?   然而,再一次我將像人般死去,   而與被祝福的天使

共翱翔;   甚且,我將通過天使的境界而向前邁進:   除了真主之外,一切終將毀滅。   當我犧牲了天使般的靈魂,   我將變成那任何心靈都無法看透者。   哦!讓我不存在,因為,   非存有以一種管風琴的聲調宣告   我們終將歸向祂。♫     本世紀初,伊斯蘭的現代主義學者竟附會地詮釋這首詩為魯米比達爾文更早六百年宣告了生物進化論。其實,科學的進化論甚至還沒搞清楚人的精神靈性活動是怎麼進化出來的呢!對蘇菲派修行者而言,生命中的痛苦及終極的痛苦——死亡,都指向真主的恩賜與愛,是人性成熟完美的必然條件,而魯米的詩作擅長以日常事物來象徵人類經由苦難折磨而終抵完美的存在情境,使人倍覺親切。♫  

  魯米的兩部詩集——《詩篇》(Diwan)和《智慧律詩》(Mathnawi),在他逝世後,即已傳遍西起土耳其,東至印度的廣大伊斯蘭地區。其門徒在魯米的孔雅出生地建立了「梅夫拉維」(Merlevi)教團,以發揮魯米以音樂舞蹈做為蘇菲修行法門的教導,該教團並受後來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獎掖。透過鄂圖曼帝國,魯米的詩作傳入西方世界而為十九世紀歐洲東方學者所熟知。 在巴格達夢見開羅,在開羅夢見巴格達 不要再製造低沈的鼓聲了!把鼓棍包起來吧! 把你的旗子立在開闊的田野上吧!不要再鬼鬼祟祟地東張西望了。 你要嘛看到意中人,要嘛你會人頭落地! 如果你的喉還沒準備好喝酒,把它割掉!如果你的眼還沒準備好目睹合

一的豐盛,讓它瞎掉! 我會用我全部的激情、全部的精力尋找朋友,直到我明白此乃多一舉。 在一個人走過好些冤枉路以前,真理之門不會在他面前開啟。 正如數學上的「負負得正」一樣,人只有在經歷兩次的錯誤以後,才會找到正確答案。 也許一個尋路者會說:「如果我早知道路的話,就不用東找西找了。」 但如果沒有東找西找,他又如何能知道路! 你恐懼失去某個高位,以為它可以帶給你好處,但好處最後往往來自別的地方。命運常常玩這種相反的把戲,它讓你向著某個方向投出希望,卻從你意想不到的方向滿足你的希望。 它讓你困惑而驚訝,讓你對未知不再那麼排拒。 你計劃以裁縫師為業,但最後當上的卻可能是你從未想過的鐵匠。 我不知道,我

所渴望的合一是會透過我的努力而來呢,還是會透過我的放棄而來。 我像一頭被斬首的小雞,因擔心元神總有辦法自我身體逸走而慌張地撲翅。 渴望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從前有一個人,繼承了大筆的金錢和土地,但迅即把財富揮霍殆盡。那些靠遺產致富的人,不會知道金錢的價值。 同理,我們不知道靈魂的價值,因為那是我們白白得來的。 那人落得孑然一身,一無所有,像沙漠裡的貓頭鷹。 先知說過,真正的尋道者必須像琵琶全然的虛己,       否則它無法奏出甜美的妙音。

音樂治療對於末期腎病接受血液透析病患在焦慮、憂鬱及疼痛的治療效果:統合分析

為了解決可蘭經英文的問題,作者范曉雯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末期腎病變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是世界各國及台灣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於衛生福利部 2018 年死因統計中,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位居第九,持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與其他各國比較,美國 2018 腎臟病年報中公佈全球末期腎病變排行,台灣仍高居世界第一。研究目的:約有 8 成的末期腎病變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治療,面對透析,末期腎病變患者更常常飽受生理及心理的煎熬,音樂治療是臨床上非常便利且可運用的非藥物治療,可以減輕患者生理與心理的壓力。研究方法:本論文搜尋了五個資料庫,針對音樂治療對於血液透析患者焦慮、憂鬱及疼痛的影響,各收錄 5、2

及 5 個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使用 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 2.0 進行獨立評估及 Review Manager 5.3 進行統合分析,統合分析納入 9 個隨機分派試驗共 608 位血液透析病患,探討血液透析過程中藉由音樂治療能否降低患者的焦慮、憂鬱及疼痛程度。研究結果:統合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結果顯示,在焦慮程度上,音樂治療與常規血液透析相比標準化平均數差異為 1.00 [0.18, 1.82] (95% 信賴區III間),透過音樂治療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進行透析時的焦慮,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然而異質性達 91%,進行敏感度分析,剔除 Babamo

hamadi,2015 等人的研究後,異質性下降為 0%,音樂治療與常規血液透析相比標準化平均數差異為 0.51 [0.27, 0.76] (95% 信賴區間),音樂治療相較常規血液透析,仍有較佳的降低焦慮效果,且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憂鬱納入了兩個隨機對照試驗,共 102 位血液透析病患,結果顯示音樂治療可以降低病患的憂鬱程度 SMD = -1.72 [-2.83, -0.60]。然而合併的結果呈現高度異質性 I2 = 83%,可能原因為納入的其中一項研究使用的介入方式為可蘭經,根據我們的觀察,宗教性質的介入效果有較好的降憂鬱程度,這點在音樂治療對於焦慮的影響也有同樣的發現。因憂鬱結果僅納入

2 個隨機對照試驗,因此未做進一步的次族群分析。音樂治療對於透析病患疼痛程度的影響,我們納入了 5 個隨機對照試驗,顯示音樂治療能降低透析病患的疼痛程度 SMD = -1.78 [-2.36, -1.20]。結論:所以本研究針對音樂治療對減輕焦慮、憂鬱症及疼痛進行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都支持音樂治療的療效。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為了解決可蘭經英文的問題,作者NeilMacGregor 這樣論述: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我們」是誰?誰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政治問題,其實也是信仰問題 當我們決定如何與諸神共處,我們也決定了如何與彼此共存   今日,在印尼、奈及利亞、緬甸、埃及,有些社群會遭受攻擊、有些個人會遭到殺害,理由都是他們的信仰使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變成了陌生人;許多國家的移民政策(尤其是美國)當中那些反移民的論點通常都是以宗教的語言表述;法國政府禁止婦女在公開場合穿戴布卡;瑞士舉行全民公投,禁止穆斯林建立清真寺宣禮塔;德國的德勒斯登有數千人定期

上街遊行,抗議所謂的「伊斯蘭化」。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宣稱他們的國家利益和完整性遭受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威脅,即使後者流亡海外,其所擁有的唯一權力不過就是他所代表的宗教信仰。   宗教,或說信仰,從來就不只是宗教信仰。   每個社會都會有一套建立認同的信念和假設,它界定人存在的意義、區分社群,在許多地區甚至是政治的動力;這套信念和假設通常被稱為信仰、意識形態或宗教,但它絕對不只是「信仰」或「宗教」。    《諸神的起源》綜觀歷史、環視全球,審視器物、地景和儀式活動,書中不討論宗教史,不探討信仰,更不會替任何信仰體系辯護;本書探究的是這套共有的信念對社群或國家的意義、它如何形塑個體

與國家的關係,以及人們在這套信念底下究竟相信些什麼、依何而行動,透過怎樣的方式定義「誰能夠成為我們」。   第一部 我們在天地間的位置:各個社群對宇宙自然的理解不同,這些故事與動物、火、水、光,以及四季相關,從理解衍生的儀式強化了社群的身分認同。     第二部 因為相信,因而相聚:透過社會性的儀式慶典、共同祈禱歌唱等活動,讓短暫的生命得以被納入社群,個人的生命跨越世代與其他生命互動。   第三部 信仰的劇場:人們如何以公開的儀式展示對神的信仰,又如何重新定義並想像精神上的社群;以及在這樣的場域,政治與宗教如何密不可分。   第四部 神像的力量:神聖的雕像和畫像引領信徒走進一個文字無法描

述的世界,人們透過想像共處一個時空,塑造團結,得到指引和保護的力量。   第五部 一神還是多神?:人該如何與自己的神相處,又該如何與他人的神明共存?這位神或許是一位至尊崇高的存在、或許是人性化的群神,也可能是生活在我們四周的地方神靈。   第六部 人間的權力與神聖的力量:信仰如何在人統治的國度裡茁壯成長,而國家之於信仰又可能發生什麼困難與問題。   BBC Radio 4和大英博物館攜手合作,由前大英博物館館長、知名作家尼爾.麥葛瑞格執筆撰述。   全新觀點切入人類的信仰,以物件、地景和儀式活動,探索宗教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超過200張精美全彩圖像,透過珍貴的物件、藏品

、繪畫、地景、歷史照片,構成一部信仰的敘事史。 本書特色   ◎BBC Radio 4和大英博物館合作,透過物件、地景和儀式活動,探索信仰之於人類社會真正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闡明宗教與政治的複雜關係,並透過場景和歷史人物事件描述,為當今世界衝突根源提出新解。   ◎透過物件構成一部信仰的敘事史,並以此作為了解不同社群的入口,研究他們如何想像、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好評推薦   這部流暢易讀的宗教研究作品顯示宗教對我們這個世界十分重要,過去如此,現在亦然。……任何想讓生命更為豐富的人——就算無法改變他的生命——都能從這部傑出的作品中獲益。——《倫敦標準晚報》   麥葛瑞格以

豐富的學養,開拓了許多新的觀察角度,職是之故,《諸神的起源》才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啟發人心。——《星期日泰晤士報》   文字清晰,風格獨具,照片更是精彩絕倫——全書總共收入彩色與黑白圖片兩百三十張。一部精緻的通俗作品,討論的主題是宗教的物質史。——《書目雜誌》   一趟宛如旋風般快速,但又令人深感愉悅的世界宗教之旅……既是一部優秀的比較宗教研究,也是一部令人省思的精彩作品。——《科克斯評論》  

全球照顧鏈的悲歌:失聯社福女性移工生育安置歷程之初探

為了解決可蘭經英文的問題,作者陳美琪 這樣論述:

在全球化的脈絡下,女性移工為了經濟因素,成為全球照顧鏈的一環,看似增加了女性就業機會,其實是加劇了性別差異及照顧工作女性化的刻板印象。當全球照顧鏈在探討照顧的剩餘價值或情感轉移時,鮮少有人注意到女性移工在他國的生育困境及被剝奪懷孕權利。 台灣社福移工主要來自印尼,現約20萬名印尼籍育齡婦女在台擔任照顧工作。每年查獲在臺懷孕或生產,並接受機構安置的失聯移工婦幼約為200人,尚不包括女性移工自行在家生產未通報的數字,隨著逐年攀升的移工產子人數,失聯移工在臺生育一事已成為需要關注的社福事件。雖然台灣已不再要求女性移工驗孕,並給予她們生育的權利,但大部份女性移工仍面臨生育與工作的困難抉

擇。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失聯社福女性移工在面臨生育及工作的決策歷程,及瞭解工作者對於多元文化案主的服務經驗及反思。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訪問8位受安置之失聯社福女性移工及6位官方及民間機構的工作者。研究結果發現:一、社會結構對女性移工的限制:女性移工因社會結構的限制及支持系統的薄弱,使得她們在懷孕後就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二、回歸以兒童最佳利益為主體:從兒童最佳利益的角度思考,母嬰共同安置於成人收容場所,是否能讓移工後代享有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三、跨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勝任能力: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多元文化案主時,需要增加自身的多元文化能力,避免因為對跨文化案主的偏見及刻板印象,而產生認知上的偏誤。綜

上所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一、應建立雇主、仲介及女性移工,三方權力對等的協議機制。二、女性移工返國生產後優先進用及免再付仲介費用。三、保障雇主應享的權益,不會因為移工懷孕而產生損失。四、協助成立社福女性移工互助團體。五、移工的求職自由市場,讓移工聘用的機制回歸自由市場。六、成立針對女性移工的跨部會專責部門。七、透過實務訓練及多元文化教育來提升工作者的多元文化內涵。 本次研究的8位女性失聯移工,因機構結束安置服務而再度失聯,她們不信任官方的安置機構,寧願再度違法失聯也不願意進入政府的安置場所。失聯女性移工對民間機構的信任感,才是促使她們願意出面自首的關鍵因素,當政府要結束民間非法

安置服務時,應考量如何將信任感延續下去,創造一個更友善的安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