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西區大墩十街74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蔡宗德所指導 陳怡青的 台中中興國樂團歷史沿革與發展 (2016),提出台中市西區大墩十街74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樂團發展、現代國樂、楊秉忠、陳裕剛、台中中興國樂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葉憲峻所指導 鄭曉琦的 台中市柳川、綠川沿岸景觀之發展與變遷 (2009),提出因為有 柳川、綠川、違建、柳川景觀、綠川景觀、景觀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中市西區大墩十街74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中市西區大墩十街74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中中興國樂團歷史沿革與發展

為了解決台中市西區大墩十街74號的問題,作者陳怡青 這樣論述: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原省立台中圖書館)於1972年增設「藝術教育中心」。當時館長宋新民鑑於中華國樂企待發揚,徵得教育廳同意於1974年9月籌組創立中興國樂團,由楊秉忠擔任第一任指揮,是為台灣省第一個公家經費補助的國樂團。楊氏帶領期間,《阿里山雲海》專輯於1978年榮獲行政院新聞局評選為「唱片出版金鼎獎」,為「金鼎獎」設置以來第一張國樂唱片獲此殊榮。 而後,指揮因故離職,由副指揮林月里、洪鎮平接任指揮。1979年,樂團在全省巡迴為旅法聲樂家姜成濤伴奏民歌之後,林、洪兩位老師也相繼去職離團。之後,館長馬廣亨聘當時低音組長黃慶聲成立「指揮小組」。至1981年9月,一個契機的轉變,楊秉忠推薦國

立藝專國樂科主任陳裕剛教授擔任指揮一職。陳氏帶領期間,首創以臺灣歷史的觀點創作《蓬萊春暖》、《鄉音情懷》國樂專輯,以及春、秋兩季百場的巡迴演出。直至1997年6月10日第304場於中興堂演出「高山流水」演奏會之後,省立台中圖書館為了朝專業化圖書館發展,不再續辦附設國樂團業務。 台中中興國樂團對台中市現代國樂發展史上,舉足輕重。國樂團由省立圖書館行政支援運作,樂團成員主要來自台中師專國樂社、中聲電台國樂社、華光國樂團,成員多為各級學校專任教師,促使中部地區業餘國樂團蓬勃發展,國樂人才輩出。其樂團活動歷程橫跨台灣解嚴前後,於是在文中探討權力時代下的教育,如何影響樂團成員音樂創作思維。在歷史的

探訪過程中,意外連結至日治時期民間藝人之貢獻。本文以歷史文獻的收集分析與田野調查方式,以歷任指揮為分期,建構台中現代國樂的在地化歷程。

台中市柳川、綠川沿岸景觀之發展與變遷

為了解決台中市西區大墩十街74號的問題,作者鄭曉琦 這樣論述:

柳川、綠川為貫串台中市市區之主要河川,藉由了解其沿岸景觀之變遷與發展,可窺探一部分台中市舊市區百年來發展變遷之歷程。本文之研究法主要為文獻研究,尤以報紙及政府檔案資料為主,再輔以詳盡的田野調查,並蒐集各類相關資料,加以分析與統整,力求史料的真實性。隨著社會進步,都市中的親水空間更形重要。柳川、綠川經日治政府對其規劃整治及移植垂柳,使當時的台中市享有「小京都」之美名。台灣光復後,大批移民將柳川、綠川兩岸柳樹砍除、興建臨時屋舍,使原有景觀遭受破壞。當時在柳岸邊的住戶生活單純、富人情味,而綠川沿岸則產生出名噪一時的綠川商業區。市府於1960年代起逐步拆除柳川、綠川沿岸違建,於1987年完成違建拆除

工作,並不斷進行柳川、綠川兩岸綠美化工作,逐步恢復原有的美麗河岸風光。本文乃參酌韓國首爾清溪川與高雄愛河之成功整治經驗,希冀台中市政府能儘速建立完善之雨、污水分流下水道系統,讓河川常保潔淨,提供市民休憩的好地方。藉由本研究,一者紀錄城市時空之變遷,一者拋引營造柳川、綠川沿岸美麗風情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