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河靜鋼鐵董事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塑河靜鋼鐵董事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伍忠賢寫的 東南亞經貿:政治、投資與企業經營(含南亞)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塑河靜鋼鐵搶明志人開出70K 擴徵越南廠台籍幹部也說明:台塑河靜鋼鐵 公司搶在畢業前夕,先招募. 明志科大優秀人才,於三月十四日蒞臨學校進行徵才說明 ... 在越南廠的台籍幹部,擁有優渥出差旅 ... 而這也是河靜鋼鐵董事長林.

國立高雄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 黃清溪所指導 邵勇維的 職業股東之問題與對策 (2009),提出台塑河靜鋼鐵董事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股東大會、職業股東、贈收賄、利益供與、總會屋。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 樊中原所指導 李淑惠的 我國政府對投資大陸產業管制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管制政策、基礎建設產業、金融與電信服務業、高科技產業、經濟安全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塑河靜鋼鐵董事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環境正義何在?越南死魚事件台塑河靜鋼鐵廠道歉一周年民間 ...則補充:今(2017)年6月30日,是台塑河靜鋼鐵公司,坦承包商排放廢水,導致大量魚群死亡的一週年,並承諾賠償5億美金。對許多人來說,悲劇似乎已經落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塑河靜鋼鐵董事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南亞經貿:政治、投資與企業經營(含南亞)

為了解決台塑河靜鋼鐵董事長的問題,作者伍忠賢 這樣論述:

  全球經貿新焦點,洞悉東南亞的未來關鍵趨勢!   當「新南向政策」成為台灣未來的政經貿易焦點   你,還能置身事外嗎﹖   爬梳東南亞及南亞經貿脈絡,實務闖蕩非難事!   一本對東南亞、南亞的政經、投資、公司經營深入淺出的實用寶典   根據最新統計,臺灣對東南亞直接投資1,000億美元,約11.1萬個臺灣人在當地工作,僅次於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更是以高薪挖角臺灣人才。近年來,臺灣政府推出「新南向政策」後,更是加速與東南亞經濟文化間的交流。   如何有邏輯地解析東南亞及南亞?您不得忽略席捲而來的東南亞經濟體!   本書滿足對東南亞經貿有興趣的大學生、企業人士及基金投資人,共十

八個章節個別分析東南亞10國及南亞各國,內容切入核心,讓您能從全球視野到東南亞的在地脈絡,全盤瞭若指掌!  

職業股東之問題與對策

為了解決台塑河靜鋼鐵董事長的問題,作者邵勇維 這樣論述:

我國每年5、6月間,是各上市櫃公司召開股東大會的熱門時期,職業股東也在此時縱橫股東大會,職業股東可區分為協助公司壓制一般股東發言之公司派及利用股東權不當行使,欲從公司處獲得利益之市場派,而綜合我國職業股東案例,我國現行法治面對應職業股東之問題點有,1、以雜誌或顧問等方式與恐嚇取財罪之間的關聯性不明確,犯罪事實難以證明,2、誹謗罪與善意真實原則間之衝突,3、組織犯罪難以證明,4、公司或經營者有不可告人之事,無法與檢警合作,5、檢肅流氓條例多有違憲之處,現已廢止,6、議事手冊及警察權與強制罪等問題。造成我國股東大會撞期、形骸化及檢警到場監控,形成寒蟬效應等畸形之處。綜上所述,我國現行之實務,尚無

法有效對應職業股東,而仍存在上述之問題點,是以本文就此爭點提出上開質疑,希望能引起共鳴,共同商討一勞永逸解決職業股東之對策。日本之立法例,有單位株(後修正為單元株)制度、贈收賄罪及利益供與罪、議長之議事指揮權、整理權、命令退去權等方式對治職業股東(該國稱總會屋),並獲得相當之成效,可作為我國對治職業股東之道。

我國政府對投資大陸產業管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塑河靜鋼鐵董事長的問題,作者李淑惠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論文題目:我國政府對投資大陸產業管制之研究     論文頁數:261校所組別: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畢業時間及題要別: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題要研究生:李淑惠          指導教授:樊中原本研究之目的為釐清政府制定產業投資大陸管制政策自開放初期、「戒急用忍」時期、「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時期、「積極管理、有效開放」、「2008年政黨替換後政策開放」等階段管制政策形成之背景、訂定、內涵後,分析政策演變的原因與過程是否具管制產業西進之影響力。本研究方法係採經濟安全理論之研究途徑,並透過歷史比較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研究,從政經相關文獻中整理歸納,探

討我國產業投資大陸管制政策之成效。 本研究內容除探討產業投資大陸管制政策之形成、內涵與演變過程外,並介紹管制政策中列為管制產業中之高科技產業、服務業、基礎建設產業因群聚效應與市場需求下,迂迴西進中國之發展。 本研究之結論,分研究發現與建言兩部份。研究發現︰管制政策的推行對管制產業西進的成效不彰。本研究最後對產業與政府提出應積極檢討、正視問題與困境,並設法改善之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