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城鄉所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大城鄉所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binWallKimmerer寫的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和劉柏宏,侯志仁,連振佑,詹育芳,林蔓娟,謝昀軒,曾毓仁的 社區交往:臺北場所創生紀實【2009-2019】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消失的國度 - 第 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台大城鄉基金會獲得中國壹基金的捐款,支持族人修築通往舊部落的路,這個行動很真實 ... 所師生,利用這筆捐款投入 推薦序/給 AuvinniKadreseng 的序 OO5 推薦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行人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趙子元所指導 王智緯的 公職人員住宅代間生前移轉決策影響因子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 (2020),提出台大城鄉所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代間移轉、住宅政策、家庭支持、影響決策因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園藝學系所 吳振發教授所指導 廖碧勤的 臺灣民眾生態葬認知模式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生態葬、恐懼感、認知-態度-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城鄉所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得] 台大城鄉所丁組- 看板graduate - 批踢踢實業坊則補充:希望對之後報考城鄉所的同學有幫助。 報考系所: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系上排名很差只有89%,大一大約是中後段班,大二開始因為外務很多成績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城鄉所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為了解決台大城鄉所評價的問題,作者RobinWallKimmerer 這樣論述:

「古老的傳說說道, 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 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 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如詩般的植物學書寫★     所幸我們有了羅賓・沃爾・基默爾,   她用來自印第安部落的傳承,以及學術的精準訓練,   為我們尋找人類和苔蘚曾經共享的語言,   也將植物學與自然書寫做了最有機且極富詩意的組合。     ★榮獲2005年美國自然文學最高榮譽「約翰・巴勒斯」文學獎(John Burroughs Medal)   ★出版17年好評不墜,亞馬遜網站五星評價   ★結合「民族植物學」、「科普知識」、「人文關懷」之自然書

寫佳作   ★作者為當代最重要青苔研究權威之一,羅賓・沃爾・基默爾   ★搭配北美知名苔類專家霍華德·阿爾文·克洛姆(Howard Alvin Crum)9幅手繪插圖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博士審訂     ★以小喻大,用印第安精神書寫的科普書   身為美國苔類研究權威,同時也是美國印第安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熊族後裔,加之身為人母、北美原住民作家等不同的角色經驗與獨特血統,羅賓・沃爾・基默爾既擅長精準的科學語彙,也擅長在字裡行間展現印第安人接應自然萬物的思想與深度。     「我們被教導過,   運用植物就是在向它身處的自然表達敬意,   使用植物的方式要讓它的天賦能

夠繼續滋長。」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收錄了基默爾的十九篇散文,她以科普知識為經,生命經驗與部落傳統為緯,揉合生命故事與研究苔類多年的心得。在這系列散文中,有描寫她與女兒、鄰居的日常互動;有在野外採集的刺激冒險;還有超級富豪假借復育之名,邀請她為深山密林裡一座精美絕倫的仿古青苔花園擔任顧問——但她發現,復育是為了遮掩一場遊走灰色地帶、盜取自然的犯行,而自始至終,她都無從得知富豪的真實身分。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有流暢優美的自然書寫,也有清晰洗鍊的科學語言,基默爾試著用不同的知識系統,讓我們突破尺度的限制,理解苔類這種微小植物帶來的啟發,和森林同樣弘大。作者筆調有時像哲學家的座右銘

,有時也像生態科學家的提醒警示,但更多時候,是像部落長老或母親的教誨,悠遠綿長,溫柔纏繞出人類、苔蘚與自然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老、微小,卻支撐一整座森林的植物   苔蘚是最古老的植物,也是最早離開水域,征服陸地的植物。身形僅有雨林的三千分之一,苔蘚卻能蘊養樹木、保護土壤、涵養水分,為昆蟲遮風擋雨,也讓鳥類與熊取用築巢……在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細細密密地支持起了一座森林的運行。     ★長在城市縫隙之間的植物   長在城市裡的苔蘚,和人類有許多共通點:多元、適應力強、抗壓性高,在擁擠的環境也能活得很好,而且還經常旅行!苔蘚的葉片構造和人的肺泡有很多相似點,當它們減少消失,正是

向我們示警了空汙;還有苔蘚的抑菌以及吸收能力,都曾在一戰被廣泛當作棉花的替代品以及傷口敷料……     ★在印第安傳統裡向苔蘚禮敬   傳統的印第安人採集苔蘚,好擦去鮭魚皮上的黏液毒素,也在手套與靴子裡塞進苔蘚,隔絕冬日凜冽的寒氣;在沒有幫寶適的年代,寶寶的搖籃板裡會塞滿舒適的乾苔蘚;還有,在女性的月事隔離小屋裡,會有一籃一籃精挑細選過的苔蘚,好陪伴她們度過這段印第安人認為的靈性高峰;印第安人也將灰苔做成枕頭,據說,那會讓人做上特別的夢……     【內文摘錄】   「一位來自夏安的長輩曾告訴我,要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身為科學家的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可思議。他說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

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樣你所尋覓的自然會出現。」     「學習觀察苔類,比較像是靠聆聽,而非觀看。匆匆一瞥不足以成事。過濾一切雜訊,才能真正聽見樂音。苔類不是背景音樂,它們是交織纏繞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觀察苔的方式,可以像是細細諦聽水流撞擊岩石,溪流有很多種聲音,令人平靜,苔也有各種綠意,使人舒心。」     「在紐約州北部的奧農達加縣,一年當中有幾個向植物表達感謝的儀典,各有其時,首先是楓樹,然後是草莓、豆類、玉米。每年十月在加州的大熊湖鎮就有一場橡實的盛宴。據我所知,沒有一個特殊的儀式是獻給苔蘚的。或許禮敬這些不起眼的小小植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尋常的小小方法。溫柔盛托住小嬰兒、接住經血、為傷

口止血、保暖——我們不就是這樣在世界裡安身立命的嗎?」   共同推薦     王盛弘|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生態與人文作家&插畫家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    崔祖錫|山岳探險與旅遊作家    楊玉鳳|台灣苔蘚學會理事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者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    董景生|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讀者好評     「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突然間變得栩栩如生,因我終於明白箇中一二。讀了這本書,我開始帶著放大鏡出門,對著樹幹仔細

端詳。羅賓・基默爾為我帶來精微細膩的風景。這不只是一本關於苔蘚的書,還是一個北美原住民女性的發聲,也是一個母親的故事,一種透過人類精神講述的科學。作為科學家,羅賓・基默爾結合了經驗論及各種認知方法,她看待世界的獨特觀點令人讚嘆,等著有心人來聆聽她真正的聲音。」──雅尼絲·瑞伊(Janisse Ray)、《餅乾童年的生態學》(Ecology of a Cracker Childhood)、《萬能棉被:回家的冒險》(Wild Card Quilt: Taking a Chance on Home)(暫譯)作者。

公職人員住宅代間生前移轉決策影響因子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大城鄉所評價的問題,作者王智緯 這樣論述:

近年房地產價格扭曲地上漲,加上靠己力儲蓄置產的無力感,使得住宅提供者或購置住宅的資助者的重要性崛起,並且從本質上,住宅逐漸成為代間移轉的偏好選項。過往研究在台灣社會中驗證了住宅代間移轉與奉養行為有密切的關聯性,但在人口結構變遷與公部門移轉支出的變革下,當代的移轉決策仍有待討論。先前研究受限於資料庫的局限性,對於深層意義的問題不易深入探討。本文嘗試建構出台灣社會中住宅代間移轉的樣態與影響因素之框架,進而解釋行為背後的原因。住宅代間移轉不僅存在於家庭內部更涉及於社會體系中,為能全面與完整的探究影響因子。本文透過集群隨機抽樣調查臺中市 45~64 歲育有子女的公職人員,並且分成二元與多項式羅吉特模

型的兩階段實證分析,以釐清影響移轉決策行為的因子與住宅的移轉路徑的偏好。實證結果發現男性親代較傾向移轉,且親代對於男性子代仍有所偏好,呈現出父子軸的代間移轉模式。自評健康狀態、單親女性等變數則因為照護需求的產生與尋求新家庭支持資源而選擇透過建立代間契約以保障生活安全。另一方面,具有不動產繼承或置產時曾受過資助經驗的親代會顯著地依循相同路徑對子代移轉,再次驗證住宅代間移轉為資本複製的途徑與關鍵。親代會透過住宅代間移轉拉近與子代的空間距離。三種移轉途徑中,受調查者最偏好現金或借貸形式的資助方案。最後,驗證臺灣社會中,政策變革會促使住宅代間移轉的發生,換句話說,公共領域的變動確實會影響家庭內部的代間

契約。

社區交往:臺北場所創生紀實【2009-2019】

為了解決台大城鄉所評價的問題,作者劉柏宏,侯志仁,連振佑,詹育芳,林蔓娟,謝昀軒,曾毓仁 這樣論述:

  一切的緣起從2009年開始,當時臺北正流行著「國際花卉博覽會」,也因為「花博」的緣故,臺北市政府向市民推出了「臺北好好看」整合型計畫,期望城市發展能在國際會展的帶動下蛻變,從窳陋建築、地標意象、都市景觀到綠美化空間都變得好好看。這個政策的推出,引來了對於容積獎勵與都市永續之爭辯兩極化的評價。《社區交往》一書整理及收錄了近十年來臺北民眾參與社區規劃的實踐案例,也因為各種由下而上、中介其中及由上而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推動,吸引了許多國際都市行動者、研究者加入對話,也促成了更多彼此合作的靈感企劃。   社區之於臺灣鄉土、草根意涵的重要性,早在八零年代以後各種社會運動、九零年代

風靡的「社區總體營造」到兩千年後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以及還有許多其他來自民間的活力,都指出了社區工作的廣義性,及其對於鏈結傳統社會與新的都市發展議程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社區交往》一書整理了一系列藉由不同計畫於臺北所織起的「行動如何帶來改變」的經驗案例,透過規劃行動者的視角,理解不同年代、不同地區所遭遇到的都市問題背景,如何在暫時性的綠地上逐漸找到社群協力社區工作的方法,催生出許多創意的、生活的、親切的在地生活行動,作為可以拉近不同差異社群交往對話、合作交融的都市規劃突破途徑。 各界推薦   大公園是政府營造出來的。那麼,將都市裡的空地改造成小小的公園,也是政府的工作嗎?

不,那靠民間的力量推動即可,但具體應該如何進行呢? OPEN GREEN 計畫一邊協調官民之間的關係,並營造起都市裡許多雖然小卻有魅力的公共空間。如果這些小空間都由政府來規劃,恐怕難免變得單調劃一,而若單由民間來任意設計,結果大概又會良莠混雜不齊。正是因為OPEN GREEN 計畫居中溝通陪伴,與居民間不惜時間,點點滴滴協力創作,如今完成了的公共空間才會受大家喜愛,願意長期使用吧。—山崎 亮| studio-L 代表、慶應義塾大學特別招聘教授   怎樣才能讓城市的社區空間環境可以不斷地變得更快活一些呢?這是我多年參與都市更新處社區營造活動以來思考的一個問題。近悉《社區交往》將出版,深感可喜可

賀。因為其書名就已經點到了問題的重點,如能交往,就必有共性和互利,就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屬於社會人學問題。而一起居住、生活在同一社區的居民們也才是最能實際地了解到那裡的空間環境好在哪裡?不美在哪裡?會涉及到多少政府部門?而且還應掌有政府選票呢。所以,他們的認知調整和能量發揮才是社區環境優化的最基本動力!—戴吾明|建築與文化出版社總編輯   社區營造雖然已經成為普通名詞,但臺灣社會並沒有那麼清楚地體認到它其實應該是個動詞,即便社區一詞,在現階段它也應該是一個動詞!亦即,社區營造就是營造社區──創生或維繫社區感,而營造,就是經營與創造!作為動詞,它就恆常是進行式的,隨著時代遷化而改變著行動的方法

、對象與預期。本書源起於政府部門的委託案,但更關鍵的是一群行動者在空間向度的著力,呼朋引伴由點到線到面,創造出或大或小的生活所在。僵冷的城市空間被人關注之後,成為可辨識的場所,吸引特定主體來到身旁,激發某種行動想像,於是捲起袖子動手營造它,汗水混合思念、宣說搭配著記憶,那經驗彰顯了某種存在,這本書讓我們體會了他(她)們的所在。—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   透過多年的實踐反思,本書不僅提供豐富精彩的都市社區設計案例,更讓人體認到,空間創生所涉及的核心,更在於市民一起編織公共生活的新想像。—吳瑪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在都市規劃的論述中,市民、

專業者與公部門各自與彼此間的學習,近年來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在台北市,從社區營造的開展、暫時性綠地的爭議、「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的實驗,再到以「社區交往」為名的國際交往,一路所展現的就是學習與調整。長久以來社區營造或城市再生常被賦予實質且急迫的任務,這些任務固然重要,但一昧對成果的強調卻常常使我們忽略了一些過程中微妙以至精彩的社會學習過程。「社區交往」一書完整地呈現了臺北市從地區改造到社區交往的實踐與學習過程,這個還在進行中的實驗,指引了一個城市治理的新典範。—侯志仁|美國華盛頓西雅圖大學地景建築系 教授   臺灣社區營造政策一詞首見於1994 年,迄今已四分之一世紀。本

書即以過去二十餘年臺北市經驗為主軸,透過其間多個鮮活的個案,勾勒出社區營造在不同階段的作法取向,以及背後草根社群轉化和城市治理價值之改變。縱其所述雖為社區鄰里尺度,然以小言大、見微知著,實可視為理解臺北都市社會與空間轉化的重要切面,值得一讀!—彭揚凱|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都市發展一定要開發土地?一定得有大規模硬體建設?一定要大破大立、除舊佈新?臺灣以及世界各地過去數十年來社區營造的經驗告訴我們:當然不一定!不追求大規劃大藍圖,從最草根的方式著手,反而能夠創造出更細緻動人、更有溫度的地方。《社區交往》梳理了臺北市社區營造的脈絡與這二十多年來的演進,記錄了數個近期從小處著眼

的行動案例,也跨出臺灣,記述了日本、泰國、印尼、荷蘭、美國、紐西蘭等地精彩的社區營造行動。相信這是一本可以啟發都市規劃設計領域學生與專業者的參考書。—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   最近這一年與社區交往組織開始正式交往,許多原本在做的事情,透過他們的參與有了不同的視野,他們號召組隊造訪正興街「天台計畫」與「廢柴遊樂園」陪我們一起玩,我們去「河神的丸子」與「樂活基地」看他們的運作,「場域創生」的概念因為這些交往,彼此有了更多的詮釋與理解。社區營造到底不只是件硬梆梆的營造的事,更多時候是得軟綿綿的在各種社區的隙縫中找尋生機,並在過程中累積的經驗當中,提出適合的介入模式。飄搖的臺灣社會,

社區既堅強又脆弱,好在有社區交往這樣的觀念與行動,串聯挖掘出長久鍛鍊深埋社區裡的各種力量,集結成此冊,足以稱為一本社區武林秘笈。—高耀威|臺南市街區正興同協會理事長   都市是多元差異、多重土地使用的集合體,因此,「都市社區」的規劃營造一直潛藏著難解的內部張力,無論公共領域與私人產權的界分,或領地性社區(所謂在地居民和地方頭人政治)與意向性社群(特定社會價值導向、但未必依賴地緣的組織群體)、在地租賃商家之間的日常交往界面,既是衝突的根源,也是新的都市性與社會關係生成的機會。「社區交往」的珍貴,正是看見了邊界流動、社區社群相互滲透的潛力,由臺灣社區營造與社會運動的獨特脈絡,重新檢視「社區」概念

在都市再生中的角色,並從各類的市民行動及草根動員找回交陪初心和城市中的公共意識。—康旻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集眾之智、集眾之力、集眾之惠,是人類生存共居形成的自然法則。而都市的集體意識建構,更是仰賴社區及群居的個體集合。人是生活的主體,社群則具備集體行動力,充滿改變世界的動能及無限可能。在本書中我們可以尋找與社區交往的N種靈感,將希望與夢想的創意種子,植入到社區最裡層的需要,創造豐沛的生活想像,鏈結更多社區的資源與夥伴,共同參與生命中轉變的喜悅,邁向共創、共善、共融、共生的未來社會。歡迎熱愛與社區交往的群眾朋友們拜讀本新創級聖經,書中有著與國際同步的臺北經驗,闡述普羅新

價值及世代思潮。—謝明同|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主任秘書

臺灣民眾生態葬認知模式研究

為了解決台大城鄉所評價的問題,作者廖碧勤 這樣論述:

高齡人口比例逐年提升,使得死亡人數亦跟著增加,但是公墓用地面積、納骨塔數量逐年減少,目前大部分的民眾死後多採用火葬,值得注意的是採取生態葬的人數正在逐年增加,顯示臺灣民眾對於死後採用葬法的觀念與做法,正在逐漸轉變中。然而現階段民眾對於生態葬的了解有多少?願意採用的狀況又是如何?政府部門該如何推展呢?是現階段重要的研究議題。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臺灣民眾對生態的認知、態度與行為模式。本研究首先進行文獻回顧、專家及民眾訪談後,歸納出民眾對生態葬認知的關鍵因子共十項、推展生態的因子共八項、生態葬行為的因子共二項。以此為基礎,進行臺灣民眾的問卷調查,共獲得334份有效問卷,並進行多變量分析,平均數分析

結果顯示民眾對於生態葬區的恐懼感明顯低於其他葬法;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職業為公務人員、無特定宗教信仰的民眾對於生態葬的認知、推展方式與採取意願,明顯高於其他人。二元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對於納骨塔恐懼感高、但對於生態葬恐懼感較低、且認同生態葬具有生態永續功能、生態葬墓園可提供其他功能給民眾,越有可能採取生態葬。另外,以K平均法進行集群分析,將受測者分為3個集群,認同組佔24.9%、潛力組佔45.8%、不認同組佔29.3%,比較其平均數及單因子變異數檢定後,發現認同組對生態葬恐懼感最低、且對生態葬的認知最高、採取生態葬意願及願付價格也最高;潛力組次之、不認同組最低。路徑分析

結果指出民眾對於生態葬的認知會顯著的影響對生態葬的推展、採取生態葬的行動,但是生態葬的推展對於採取生態葬的行動較不顯著。經由檢討認知-推展-行動的模式後,建構起臺灣民眾對於認知-態度-行為模式,再次進行民眾問卷調查,獲得409份有效問卷,平均數分析結果顯示民眾認為生態葬是一種未來趨勢的認知最高,對於生態葬活動進行過程比較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的正面態度最高,認為採取生態葬不需購買骨灰罐、棺柩、墓地等行為因素認同感最高。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女性、41歲以上、居住離島者對於生態葬的認知、態度、行為認同程度較高。路徑分析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對於生態的認知顯著的影響其態度,態度亦顯著影響其行為,唯認知影響行

為不顯著。綜合上述,發現約四分之一的民眾對生態葬有高度的認同感及採取意願,並且民眾的認知會影響其態度,態度又會影響行為,也就是說未來推動生態葬時,應優先改善民眾對其認知與態度,有助增加民眾採取的意願。此外,經由專家訪談結果發現,現階段政府部門仍需強化生態葬的用地規劃、相關規範及作業準則,以及結合私部門共同推展生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