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業問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灣失業問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兆玄李誠主寫的 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實踐 和李誠主的 台灣、香港二地人文、經濟與管理互動之探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遠流所出版 。

健行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系碩士班 葉寶文所指導 陳志強的 職訓教育在弱勢低經濟族群之研究 (2021),提出台灣失業問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職業訓練、弱勢族群、多元迴歸分析、兩樣本差異性分析、Heckman兩階段樣本選擇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黃錦山所指導 徐翠蓮的 中年失業者再就業觀點轉化學習 歷程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中年失業者、再就業、觀點轉化學習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失業問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失業問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實踐

為了解決台灣失業問題的問題,作者劉兆玄李誠主 這樣論述:

  本書從實務方面,探討王道文化在21世紀推行的實例。全書分為四部分:第一篇「總論」,探討什麼是王道文化?第二篇「企業管理與王道文化之實踐」,以實際的例子說明企業家們如何推動王道文化,實踐王道文化的精神。第三篇「社會企業與王道文化之實踐」,探討社會企業如何以企業經營的手段來整合勞動市場,協助弱勢團體,達成經濟與社會雙雙發展的目標。第四篇「社會關懷與王道文化之實踐」,論及非營利企業以關懷社會為出發點的經營目標,體現了兼備道德價值與社會效用的王道文化。   期盼全球的華人能在21世紀把東方思想的精髓,特別是儒家思想的現代化,創造出一個新的普世價值,將會對人類的文明有非常特殊的貢獻,如此21世紀

也將成為全球華人的世紀。   作者簡介 劉兆玄   1943年出生,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1987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使清大從理工為主轉型為綜合型大學,在理、工、文等領域成為教育部學術獎章及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獲獎最頻繁的大學;2004年任東吳大學校長,將東吳發展成一流的教學大學。生涯中曾數度接受政府借調,擔任國家重要掌舵員--國科會主委、交通部部長及行政院副院長,2008年接受總統馬英九組閣邀請,出任行政院院長。2009年獲頒政府最高榮譽的「中正勳章」。目前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及台灣本土文化扎根,並多次於海內外宣揚具台灣特色之中華文化及

王道思想。 李誠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與International Labou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ILERA) 常務理事。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 國際工業關係研究協會(IRRA)常務理事、美國美華協會(OCA)全國副會長, 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副校長及代理校長。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勞動市場分析、勞資關係、知識經濟、綠色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中、英文書籍:《人力資源管

理的12堂課》、《台灣的失業問題》、《知識經濟之路》、《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從充份就業到優質就業》、《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1996年以來的台灣失業問題》、《險渡金融海嘯》、《ECFA時代的台灣經濟發展政策》、《王道文化與公義社會》、The Labor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等十餘本。     編者的話/李誠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實踐/劉兆玄 第二篇 企業管理與王道文化之實踐 第二章 新管理典範下的企業倫理/許士軍 第三章 企業經營與王道文化的實踐/施振榮 第四章 台達電的綠色企業與王

道文化的實踐/鄭崇華 第五章 企業倫理與王道文化的實踐/周俊吉 第三篇 社會企業與王道文化的實踐 第六章 社會企業與王道文化的實踐:微型社會企業的發展/王秉鈞 第七章 王道文化與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發展/黃秉德 第八章 社會企業與王道文化的實踐:台灣與香港的比較/官有垣、王仕圖、陳錦棠 第四篇 社會關懷與王道文化之實踐 第九章 王道文化與和信醫院之關懷管理/黃達夫 第十章 家扶的社會關懷與王道文化之實踐/王明仁、藍元杉 第十一章 社會關懷、快樂生產力與王道文化之實踐/陸洛、許伊均 編者序   自從三年前中華文化總會會長,也是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在中央大學提倡以王道文化復

興中華文化,使全球的華人能在21世紀把東方思想的精髓,特別是儒家思想的現代化,創造出一個新的普世價值,以代替西方世界在20世紀所提出以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為主的普世價值,將會對人類的文明有非常特殊的貢獻,如此21世紀便是全球華人的世紀。此後劉會長又應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的華人社會做類似的演講,宣揚「王道文化」,也引起全球華人熱烈的響應。自2005年起辦理了七屆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會」,也在2012年第八屆活動中,由二十六所兩岸與港澳頂尖大學的校長發起並簽署了一個備忘錄,要共同「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弘揚與發展」。   在2012年11月,劉會長捐出其講座教授之款項與中大

合作,共同辦理了「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實踐」研討會。因為在2011年12月「王道文化與公義社會」研討會中,兩岸三地的學者從理論的觀點探討了王道文化與政治公義,王道文化與社會公義及王道文化與經濟公義,所以本次希望能從實務方面,探討王道文化在21世紀推行的實例,以便其他人士可以借鏡,然後從各不同領域,不同角度來推行王道文化,弘揚王道文化,建立21世紀新的普世價值。   本書是依據此會議中的論文,在會後經外審並由作者修改後的文章,匯集成冊以廣為流傳。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章是由劉兆玄會長探討什麼是王道文化,他在文章中清楚地回答了一般人對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疑慮,疑慮一是王道文化是中國數千年以前的古

文化,在21世紀科技的時代,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要復古嗎?他的回答是,這完全不是復古,王道文化「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完全是今日社會所共同面臨並亟需處理的問題。第二個疑慮是提倡王道文化是否在鼓吹封建八股?劉會長舉例說明施振榮董事長所成立的「王道薪傳班」,孟加拉尤努斯所創的「鄉村銀行」,日本山口繪理子在孟加拉所辦的黃麻袋品牌等,說明王道文化完全不是八股,最後劉會長並指出,如何使用王道文化以和平的手段,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資源,造福人類的作法,來解決釣魚台的爭議。   第二篇是「企業管理與王道文化之實踐」,此篇一開始是許士軍教授的〈新管理典範下的企業倫

理〉一文,許士軍教授從理論觀點指出,在 21世紀倫理已由企業外在因素轉變成管理核心要素,21世紀倫理與互信已成為企業與消費者所極端重視的因素。這表示人類已從世紀末的貪婪、自私和虛偽中醒過來,人民的價值觀從「物質主義」轉向「心靈價值」,又從「消費主義」轉變為對於社會正義與社會公平的關切,這正是王道文化強調的地方。跟著下面三章都是企業家從他們經營的企業中以實際的例子說明他們是如何推動王道文化,實踐王道文化的精神。首先在第三章中宏碁集團創辦人及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指出,他是在傳統的教育中長大,深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具王道價值觀,因此在他創業後看到西方資本主義的盲點,只重視股東權益的最大化,慣於霸道行

事;而王道具有三大核心理念,亦即「永續經營」、「創造價值」、「利益平衡」。他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缺點是「一盤散沙」、「師傅留一手」、「中央集權」與「家天下」,這些都是阻礙組織發展的瓶頸。於是他在宏碁集團中努力推動王道文化,才使宏碁從1976年的100萬新台幣發展到今日的660億美金的成績。   第四章是由台達電子的鄭崇華董事長述說在20世紀後期各國努力從事經濟發展,新科技帶來新產品,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但地球資源卻受到前所未有的大耗損,空氣、水資源及土地環境的大污染,對地球與人類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威脅,因此企業對社會有一種責任,亦即環保與節能減碳。台達電子很認真地去開發綠色環保與節能的產品

,他們在太陽能使用,LED照明的開發,混合動力車的發電機、馬達、整車動力控制系統的研發,不但大大提升了台達電子的競爭力,也成為綠色企業的領頭羊。綠建築廠房的興建更是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的精神發揚到極點,也因為綠色產品的發展,使他們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因而有能力捐助大學,在成大成立「李國鼎科技講座」,中央大學建立「國鼎光電大樓」,清大成立「孫運璿科技講座」,使學術界亦能從事環保與節能減碳及拯救地球的研究。這些都是王道文化的推展與發揚,「推己及人」最好的例子。   在第五章〈企業倫理與王道文化的實踐〉一文中,一向推動企業倫理不遺餘力的信義房屋周俊吉董事長指出經營信義房屋的理念,他是受儒家的影響,

不追求「利」,因為他認為利是「短利」,惟有仁義是「長利」。信義房屋要放眼於長利,眾人之利,並相信長利不與短利相悖,也可望帶來短利,於是有今日企業的成就。在信義房屋創業的初始,房仲業欺上瞞下,巧言令色的交易手法是市場主流,信義房屋堅持倫理的觀念,亦即人與人之間正直信任的關係,在企業倫理上便演變成顧客群、股東群、同仁群、供應商、社會大眾以及企業與自然環境關係間正直、互信、互助的關係。有了此種理念,信義房屋才能對各種利害關係人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此種理念的堅持不但使信義房屋成為房仲產業的清流,也影響到其他同業走向清流之路。當房仲業同業學習信義房屋,把「道」看得遠比「術」為重要時,信義房屋又可以從

創新去開創更多新的經營模式,繼續提升信義房屋的競爭力。周董事長深信王道文化,企業倫理才是使企業真正成功永續經營之道,因此他捐6億給政大辦理信義書院,成立信義企業倫理講座,企業倫理研究發展中心,MBA學程倫理教育,希望能引起各界對倫理教育的重視與關注。   第三篇是「社會企業與王道文化之實踐」。社會企業是指一種創新型的商業模型,它是以企業經營的手段來整合勞動市場,協助弱勢團體,達成經濟與社會雙雙發展的目標,是一種平衡資本主義與社會福利主義的中間路線的企業。在第六章中,王秉鈞教授在其〈社會企業與王道文化的實踐:微型社會企業的發展〉一文中追蹤共產主義的來源與失敗,資本主義之勝利,但又發生2008

年因企業倫理的敗壞,引起全球金融海嘯的問題,因而漸漸發展出此種既非社會主義,亦非資本主義的一種中間路線,亦即能合理經營取得利潤,又能兼顧社會問題的新型社會企業。王教授指出在蘇俄、東歐乃至中國大陸實施共產或社會主義失敗,最近資本主義也出了問題,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應可成為王道,不但在台灣可推行,在其他國家亦可推行,因此應成為21世紀的王道。   黃秉德教授在第七章〈王道文化與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發展〉一文中指出,追求公義社會的王道文化應該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而工作整合型的社會企業能協助實現此公義的社會。所謂工作整合型的社會企業是指政府與企業之外第三部門,其目的在使用企業經營的方法把弱勢族群融入

勞動市場,提供他們工作機會,達成社會公益的目的。在文中他列舉里仁公司,彭婉如基金會,財團法人脊髓損傷基金會(潛能發展中心),喜憨兒基金會等機構皆是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最佳例子。黃教授也指出此種企業的發展最能發揮我國固有互助、互利的王道文化與王道精神。   官有垣、王仕圖、陳錦棠教授在第八章〈社會企業與王道文化的實踐:台灣與香港的比較〉一文中指出,港台二地都有很多社會企業,二地雖然都是華人社會,但是因為社會文化、政治組織的不同,二地社會企業發展有異。基本上,香港的社會企業集中在協助社會解決失業問題,如創造就業機會,從事職業訓練,提升弱勢團體的社會適應力。台灣的社會企業也是以紓解弱勢團體的失業問

題為大宗,但台灣社會企業目前屬成長的階段,組織形式與活動相當多樣化。他們在論文中也指出,雖然港台二地都是華人,社會企業也相當多,但二地政治與社會制度不同,二地的社會企業的特色會很不一樣,目前此方面的資料不多,今後應加強此領域的研究。   本書的第四篇是「社會關懷與王道文化之實踐」,這些多半是非營利企業,他們經營的目標在關懷社會的問題,他們的財源通常是來自私人捐款或其他機構的資助。醫院是一種非營利的機構,他們的經營應該是以關懷病人的健康為主,但台灣有很多醫院與醫生已經走樣,他們採用商業模式,以賺錢為目標,在過去醫生為病人開刀還有收紅包的現象,現在雖然已減少了很多,但是以數分鐘的速度為病人診斷

,以賺取大筆的診療費用的現象仍然是非常普遍,而和信醫院則與一般醫院不同,黃達夫院長堅持他們的醫生必須與病人對話,給予病人充分的時間溝通,使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而醫生對病人的病情也因此有正確與充分的掌握。在本書第九章中,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指出,非營利事業如宗教、教育、醫療、社福等事業,他們的底線不是利潤,而是改變生命。他認為非營利機構的主要財源是來自社會善心人士之捐助,因此非營利事業經營者必須精打細算,善用捐款人的每一分錢,去發揮最大的效益,改變最多的生命。他認為醫療機構內一個永恆不變的原則是「一切以病人的福祉為依歸」,因此他在本文中舉例說明和信醫院是如何以集思廣益的合作原則,利己利人

的學習態度,設身處地的人際關係,創新求變的處世觀念來發揮關懷病人,保障病人福祉的作法。換言之,和信醫院創辦已二十三年,在此期間他們走的是光明正大,真正關懷病人與社會的王道。   第十章家扶的王明仁與藍元杉先生在〈家扶的社會關懷與王道文化之實踐〉一文中說明,家扶基金會是如何以關懷社會之心在1950年代照顧戰後顛沛的失依兒童,維繫兒童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在1960年代照顧貧窮弱勢家庭的兒童;1980年代台灣社會開始富裕,家扶轉而從事兒童保護工作,防止兒童被虐待或嚴重被疏忽或放棄的情況;到2000年代,更轉入兒童全面的關注,實踐平等對待的價值。在第十一章中,台灣大學的陸洛與許伊均教授指出,西方國家

挾其資本主義,自由主義與科學理性橫行世界,自恃其文化,歷史知識體系與社會制度以先進與主導全球的姿態出現,漠視其他文化,造成不平等的西方與非西方的對立。王道文化之所以具現代重要價值,因為它兼備了道德價值與社會效用,同時也充分體現出「多元一體,和而不同,休戚與共」的自然秩序,揭示了既關懷群體福祉,也尊重個人幸福,追求局部利益,但不能危害全體福祉的特性,此種重實踐精神,並與生命安順為核心關懷的王道文化,足以成就危難時代的諾亞方舟。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十一篇論文的作者在短短期間內完成這些論文,助理黃凱璐,祕書張淑嘉小姐在籌辦活動、催稿等工作的大力幫忙,以及中大校長祕書室同仁和中華文化總會的盧

芝安祕書的協助與幫忙,沒有他們的支持與努力,研討會不可能成功,本書也不可能順利出版,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使一般民眾與政府官員,專家與學者對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實踐與了解有所幫助。 李誠 2013年3月 于中壢

台灣失業問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新鮮人 #大學 #畢業 #求職 #失業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8 為什麼會出現「今天畢業,明天失業」?
04:05 學用落差就是學生實戰技能不足,導致畢業就失業?
05:20 那麼大學生自己,可以做些什麼銜接職場?
05:54 我們的觀點
06:48 ⚡️圖文不符上課囉⚡️宣傳
07:13 提問TIME
07:27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圖文不符上課囉】粉專連結⚡️
http://bit.ly/2G0yCOe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求職需耐心 主計總處:新鮮人約半年謀職:https://reurl.cc/OKlNy
→ 11月失業率3.7% 大學畢業沒工作比例最高:https://reurl.cc/aKoK9
→ 台灣「缺工」逾23萬,賴清德:上市櫃、外商公司起薪30K太低了:https://reurl.cc/d4E4y
→ 學者談青年就業困境:大學普及滅技職 資訊業過度集中市場供需不均:http://bit.ly/2LK1AWf
→ 產義人力供需資訊網:觀光:https://reurl.cc/qWxeN
→ 勞動部:就業市場情勢分析 7 月月報:https://reurl.cc/7zgxb
→ 漂亮學歷誰沒有?職場決勝關鍵:提升實戰力:https://reurl.cc/d4EZg
→ 高等教育報酬的世代差異_勞動市場結構轉型的影響:https://reurl.cc/XKdn7
→ 好工作不見了嗎?從工作機會變遷談青年就業困境:https://reurl.cc/R3pZr
→ 台灣失業問題是從何時開始的?埋首分析50年歷史,學者揪出「解決就業困境」的關鍵是…:https://reurl.cc/aKoWZ
→ 台灣勞工的地表遷徙:為什麼台北平常人這麼多,過年就唱空城?:https://reurl.cc/6n16O
→ 【學用落差與產學合作系列2】各界在學用落差上的責任:https://reurl.cc/eKerx
→ 曾被老師說念社會系「沒有用」,現在我靠社會學專業,在矽谷上班:https://reurl.cc/9mjlx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職訓教育在弱勢低經濟族群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失業問題的問題,作者陳志強 這樣論述:

弱勢低經濟族群為社會上急需幫助的一群人,在面臨失業的狀況下,也往往更難以順利找到工作,使弱勢低經濟的狀況雪上加霜。政府為解決這些問題,也積極辦理多項職訓、輔導工作,並且給予補助、津貼,以期對弱勢低經濟族群有正向的幫助。本研究之樣本來自104年至108年間,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委託健行科技大學辦理失業者職前訓練之失業學員結訓後三個月的問卷調查之資料,有效樣本數共計1,972筆,並採用兩樣本差異性分析、多元迴歸模型以及Heckman兩階段樣本選擇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探究弱勢低經濟族群在職訓過後,在就業機會與薪資水準方面是否有顯著的提升。研究結果顯示,弱勢低經濟族群與非弱勢族群在就業機會與薪

資水準都有顯著的差異,而參與職業訓練結訓後於90日內找到工作的學員中,弱勢低經濟族群在就業機會與薪資水準的表現,和非弱勢低經濟族群相較,仍屬劣勢。但對弱勢低經濟族群而言,職訓對其就業機會、薪資水準還是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台灣、香港二地人文、經濟與管理互動之探討

為了解決台灣失業問題的問題,作者李誠主 這樣論述:

  近來香港在政治、經濟、高等教育等各方面都有高度的發展,值得研究與關注。本書從三個面向討論台港二地在人文、經濟與管理上的互動:第一部分「台港二地之文化與教育」,敘述了香港新亞書院的成立對二地新儒學發展的影響,以及二地電影的發展背景、交流、特色及差異。第二部分「台港二地之經濟」,探討二地經濟發展的情形與相互間的影響,不同產業結構所造成的勞動市場差別。第三部分「台港二地之管理模式」,比較了港、台、美三地企業溝通的模式、台港二地工作動機與因應策略,以及二地的城市規劃。內容見解極具深度,是從事台灣與香港關係研究的重要背景資料,也是二地政府在擬定政策時的絕佳參考。 作者簡介 李誠   美國

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與International Labou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ILERA) 常務理事。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 國際工業關係研究協會(IRRA)常務理事、美國美華協會(OCA)全國副會長, 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副校長及代理校長。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勞動市場分析、勞資關係、知識經濟、綠色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中、英文書籍:《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台灣的失業問題

》、《知識經濟之路》、《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從充份就業到優質就業》、《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1996年以來的台灣失業問題》、《險渡金融海嘯》、《ECFA時代的台灣經濟發展政策》、《王道文化與公義社會》、The Labor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等十餘本。   編者序/李誠 第一篇 台港二地之文化與教育 第一章 香港新亞書院的成立對台港二地新儒學發展的影響/楊祖漢 第二章 香港、台灣60與70年代抗日愛國電影/林文淇 第三章 香港僑生在台灣與香港二地的成就與貢獻/周慧如 第二篇 台港二地之經濟 第四章 台港二地

勞動市場之比較/黃麗璇 第五章 香港服務業對台中介角色的日漸重要化/林昱君、江怡慧 第三篇 台港二地之管理模式 第六章 企業溝通模式:台灣、香港、美國三地公關策略/黃懿慧 第七章 台港兩地工作者之工作壓力歷程──工作動機及因應策略之調節作用/林惠彥、陸洛、蕭愛鈴、吳珮瑀 第八章 城市空間與建築形態:由香港半山的垂直肌理看台北的街廓巷弄/王維仁 編者序   長期以來,台灣學者對香港社會、文化發展及台港合作關係很少關心,很少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其原因是香港在台灣人民的眼中是一個購物天堂,因為它是一個稅率極低的自由港,也因政治的關係,是台灣人民與貨物進出大陸必須經過的轉口站而已。因此

台灣人民與政府對香港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並不關心,在1997年之前數年新加坡政府極力爭取香港金融界上層人士移民新加坡之時,台灣也有人士呼籲政府把澎湖地區開發成香港特區,以便香港的企業與金融中心可遷移到台灣來自由經營,但政府也沒有反應,並且以為在1997年香港回歸大陸以後,它的獨特性會消失,而大陸的上海等其他大城市會取代它的地位。   但是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的是,它在1997年以後並未走下坡,相反地,無論是政治、經濟、高等教育都有高度的發展。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乃至城市大學近年來在國際評比上都名列前茅,這些發展引起台灣學者與人民對香港研究的興趣,特別是近日在香港、台灣二地外交關係提升以後

,港台關係成為一個熱門題目。在此趨勢下,香港中文大學與台灣中央大學合作,在中央大學成立了一個香港研究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一個台灣研究中心,從事台灣與香港關係的研究,也提供二地政府在擬定政策時所需要的背景資料。   中央大學在2012年4月成立香港研究中心並舉辦一場研討會,會中發表的論文作者根據評述人的意見加以修改成為本書,並由中大出版中心出版。本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台港二地文化與教育的發展。此部分包括第一章楊祖漢教授的〈香港新亞書院的成立對台港二地新儒學發展的影響〉。香港新亞書院是在1950~60年間由一批大陸前往香港的學者如唐君毅、錢穆與張丕介等所創立,他們認為中共摧殘了中國固

有文化,因此要藉新亞書院的成立在海外保存並延續中國文化的命脈。上列三位學者與牟宗三先生對新儒家思想的努力耕耘,不但在香港發揮了很大的影響,也對台灣新儒家思想的發展很有幫助,因為這些學者都曾在中央大學作長或短期講學,他們的學生如朱建民、楊祖漢等在中大擔任教職,因而使中大成為台灣新儒學的大本營。在第一章中,楊祖漢教授敘述新亞書院成立的宗旨,成立的過程以及它對台港二地新儒學研究與發揚的情況,是一篇極有歷史價值的文章。   第二章是林文淇教授的〈香港、台灣60與70年代抗日愛國電影〉,該文以抗日愛國電影為背景,探討台港二地電影的特色,兩者表面好像差別很大,因為香港比較自由,特別是中共取得大陸政權以

後,大批上海的電影界人士抵港,他們對抗日的背景比較清楚,因而製造了很多有深度的抗日電影;而在同期間,台灣則因為受政治的影響,電影主題以反共復國為主,抗日為主題的電影不多。但是被人忽略的是,在60~70年間,台灣香港二地電影界的人士有非常密切的互動,很多電影根本無法區別到底是香港的電影還是台灣的電影。過去電影學術界也很少對此時期台港電影界的交流加以關注與研究,本文提供了一個比較台港電影發展異同原因很好的背景,為研究該時期港台電影的特色與互動提供了一個研究的起點。   在1960~80年間,台灣政府很重視僑生,該時期香港與澳門很少大學,因此很多港澳生來台升學,這些僑生畢業後有部分留在台灣,有部

分出國留學,並在美、加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再回台工作,其他回僑居地工作,對當地的教育與經濟很有貢獻。留在台灣的僑生對台灣的經濟、教育、醫療等領域也都有相當的貢獻。在本書第三章中周慧如女士訪問了劉炯朗、林百里等港澳僑生,述說了他們對台灣經濟發展與教育的貢獻。這是政府與民間從來未有系統性探討的議題,政府可以從本文中得一啟示,為什麼在1990年後港澳僑生人數大減,這一方面因為陳水扁把華僑分割成老僑與台僑,以致不少老僑出走,另一原因是港澳近年來慢慢也成立了很多大學,學生可以留在港澳升學,不必來台。政府此時應檢討今日的僑生政策,繼續提供具吸引力的環境吸引優秀僑生來台升學,為台灣爭取經濟與社會建設所缺乏的傑出

人才。   本書第二部分是有關台港二地經濟發展的情形與相互間的影響,其中包括第四章黃麗璇教授與第五章林昱君及江怡慧兩位研究員的論文。黃麗璇教授在其文中比較台灣與香港二地過去三十年間經濟發展的特徵,以及它們不同的產業結構如何造成二地勞動市場結構與人力資本、薪資、失業等的差別。黃教授指出,在過去二十年香港的薪資不斷地上升,台灣則是呈現倒U型,先是上升然後開始下降。什麼原因造成港台薪資趨勢的差別?是台灣勞動市場不夠開放?或只是台灣經濟在轉型時的陣痛?黃教授認為真正原因有二﹕(1)台灣在過去二十年勞工福利與保障勞工權益立法的幅度與速度遠大於香港,造成台灣勞動市場的僵化﹔(2)台灣勞動市場開放度與競

爭力都低於香港,因此香港勞動市場的經驗可供台灣參考。林昱君與江怡慧在第五章〈香港服務業對台中介角色的日漸重要化〉一文中述說自ECFA簽訂以來,兩岸政治關係有顯著的改善,因而台港二地的經貿與文化關係也熱絡起來,香港與台灣的互補作用不但沒有因1997年香港回歸大陸而減少,相反地台商對於「立足香港,放眼大陸」有很大的興趣,投資也因而增加;香港金融與保險業對拓展台灣市場也非常感興趣與重視。換言之,香港服務業在台港二地經濟互補的功能上日趨重要。   本書第三部分是台港二地管理的比較。香港在1997年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台灣在二次大戰前是日本的殖民地,二地受兩種截然不同文化與法律制度的影響,因而二地管

理方式亦相異。但是自1970年以後,台灣留學美、加人士大增,與美國經濟關係亦日趨密切,在管理上受美式管理影響甚深。本書的第六章中,黃懿慧教授比較了港、台、美三地企業溝通的模式。黃教授指出,在香港的企業中,西方理論為基礎所發展出的傳播溝通策略,如資訊中介傳播與雙向對等溝通,都比中國傳統的關係策略重要;而台灣的企業則是最注重雙向對等溝通,其次是借助第三人的人脈網絡,個人層次與面子,人情很少使用。西方傳播模式在美國較普遍,美國勝於香港,香港勝於台灣,資訊中介傳播的使用在美、港及日本之間並無差別。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無論東、西方企業的員工都會承受高度的工作壓力,因為他們的雇主都必須競相提升企

業的競爭力,但目前的研究都以西方國家員工的處理工作壓力方式為主。其實東、西方情境不同,處理的方法亦異,目前西方國家研究所得的結論並不適用於東方國家。在本書的第七章中,林惠彥、陸洛、蕭愛鈴及吳珮瑀訪問了台港二地的員工,探討二地工作動機與因應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工作限制對工作滿意,工作績效有預測的效果,因而了解員工的工作動機是現代組織的重要管理課題。組織可以透過授權增加員工的自主性,創造一個員工「樂在工作」並足以發揮所長且追求自我實現的良好工作環境,紓解員工的工作壓力,進而留住優秀人才,創造具競爭力的人力資本。凡是到過香港的人都會驚奇香港彈丸之地可以容納如此龐大的人口,而城市的規劃也是如此井然有序。

相反地,很多人都覺得台北欠缺城市規劃,都市更新計畫總是在原地踏步,城市有點雜亂。香港大學的王維仁教授在第八章〈城市空間與建築形態:由香港半山的垂直肌理看台北的街廓巷弄〉一文中述說香港雖然在陡峭的坡地上容許5到10的容積率的開放,這是任何城市都不容許的,但是香港在優越的自然條件,高效率的法治與公權力機制下,保持了半山區的生活品質。相反地,台灣是新生沙泥岩層,土質鬆疏,很難像香港建築極高的樓層,公權力的不彰使台灣的山坡地開發不當,擋土牆排水基礎設備不佳,這些都是造成台灣城市與建築雜亂的主要原因。   本書是中央大學香港研究中心成立數月以來第一期研究成果報導,本書得以順利的出版,要感謝各位作者在

短短的期間內趕出這些有深度,有見解的台港經濟、文化與管理比較的論文,我們也要謝謝中大對本計畫財務上的支援,中大行政大樓祕書室及台經中心各同仁在研討會上的幫助,黃凱璐小姐與張淑嘉小姐對本書出版工作的協調,催稿與對稿等的大力協助,一併致謝,沒有以上各單位的充分合作,本書是無法面世的。 中央大學代理校長 李誠 2012年12月于中壢

中年失業者再就業觀點轉化學習 歷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失業問題的問題,作者徐翠蓮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年失業者再就業觀點轉化學習歷程,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得到瞭解中年失業者再就業所遭遇的困境。二、探討中年失業者再就業觀點轉化學習的過程。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中年失業者再就業的相關建議。 為達本研究目的,訪談了六名中年失業者,進行半結構式一對一的訪談調查,得到中年失業者再就業經歷觀點轉化學習的整個歷程。透過訪談及資料分析,並與文獻對話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中年失業者面對突來的非自願性離職的重大轉變,內心恐慌且焦慮不安 二、對非自願性離職的中年失業者的經濟、家庭、社交有著巨大影響 三、中年失業者因個人需求動機再就業,其謀職過程處處詆損著自尊心及自信心 四、中年失業者因原

有技能不符現今需求,而難再覓得有相對需求的工作 五、中年失業者因生理體能的無法負荷而流失工作機會 六、中年失業者因背負著非自願性離職的標籤,而被拒於門外 七、中年失業者透過親友介紹、引薦,而得以成功再就業 八、中年失業者發掘自己的興趣特長,確立方向後,成功創業 九、中年失業者在經歷觀點轉化學習的關鍵事件中,陷入兩難困境,產生不安等負面情緒 十、中年失業者經觀點轉化學習之批判反思的過程中,透過自我檢視、改變而獲益 十一、中年失業者經觀點轉化學習付諸實際行動,實踐實習計畫,積極努力學習,而得以新角色重建新生活 再依據上述研究結論,對中年失業者再就業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一、中年失業者藉由觀點轉化,學

習面對困境與挫折 二、中年失業者經由觀點轉化,學習放下身段檢視自我,釐清自我能勝任的工作特質 三、中年失業者經由轉化學習,學習增能改變,提升自我價值 四、中年失業者實踐觀點轉化學習歷程,規劃學習計畫、付諸行動,以新的自我重建新生活 五、中年失業者應廣結人脈,讓自己被看見,而得以成為再就業助力 六、因著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的推助,中年失業者應持續增能學習,隨時備 好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