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亞東南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灣東亞東南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ieh-minWu寫的 銳實力製造機: 中國在香港、台灣、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操作與中心邊陲拉鋸戰 和謝坤鐘的 2023警專地理-滿分這樣讀:依108課綱新編(含111年警專試題解析)[警專入學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千華數位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系 吳斯偉所指導 陳昱凱的 亞太地區航空公司疫情影響下之績效評估 (2021),提出台灣東亞東南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疫情、動態資料包絡分析法、亞太航空公司、效率排名、績效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楊昊所指導 黃以樂的 甚麽是親中?中國-馬來西亞關係近況發展的6M分析(2013年-2018年) (2021),提出因為有 馬來西亞、中國、中馬關係、國際關係理論、6M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東亞東南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東亞東南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銳實力製造機: 中國在香港、台灣、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操作與中心邊陲拉鋸戰

為了解決台灣東亞東南亞的問題,作者Jieh-minWu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了來自香港、台灣與印太地區的精銳研究者, 聚焦於中國如何對其周邊施加影響力以及周邊地區如何給予反作用力, 兩者之間你來我往的拉鋸戰。   香港與台灣兩地由於擔憂失去本土認同,正在對中國進行越來越強力的公民反抗。然而本書要說的是,面對中國影響力進行反抗,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了,只是反抗的動機與強度會隨著個別地區與個別國家而有所不同,因為在不同的社會中,中國的影響力與反作用力的形式也各自不同。本書並提供了一個中心-邊陲的分析架構,用以比較中國在其管轄權之外的地區,作用在經濟、軍事、外交到統戰方面的影響力機制有何不同。 各界推薦     如果「軟實力」的白話文是一種吸引力的話,「

鋭實力」的白話文就是讓受鋭實力運作的國家討厭自己,在威權與民主全球競爭的今天,我們看到俄羅斯與中國正利用開放社會的自由對民主國家進行鋭實力破壞。本書從台灣、香港與印太地區國家的經驗出發,系統性分析中國鋭實力運作,是我們了解二十一世紀民主命運的必讀之作。——陶儀芬,台大政治系副教授     威權銳實力,是指威權強權對周邊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干預實力,目的在削弱民主國家或民主運動,以減少該強權菁英的政治生存風險。中國銳實力不僅對香港、台灣造成重大影響,也擴及整個印太地區,並導致抵抗。黎安友和吳介民兩位頂尖學者編著本書,提供完整的中國銳實力指南,是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清

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處於地緣政治板塊之間的破碎帶,向來是敵對陣營交鋒的前線,台灣人也因此培養出承受銳實力衝擊之韌性。這本合輯從台灣本土脈絡出發,進而納入鄰近的香港、東南亞、南亞、中亞、紐澳等地區個案,試圖梳理銳實力的運作機制、影響部門、及其實際後果。這本書有助於我們理解威權向外輸出擴張的全球邏輯,也進而指出了厚植民主韌性之因應策略。——何明修,台大社會系教授  

台灣東亞東南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一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高金素梅2021.08.26

這幾年,有一些地方推動重建日據時代的神社,為什麼要重建?他們說,重建神社是為了台日友好。

「神社」在這些人腦海中的歷史座標意義是什麼?是類似「二二八紀念碑」?還是像「中正紀念堂」?

今天,在新城神社前,我來為大家上一堂『神社』的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

1938年4月1日,日本政府頒布『國家總動員法』,動員所有人力、物力、財力與設施去支援侵略戰爭,動員範圍是『日本、朝鮮、台灣、厙頁島』。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新秩序』,擴大侵略東南亞與大洋洲的圖謀已顯現。

1939年2月9日,日本政府成立「國民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精神總動員範圍同樣是『日本、朝鮮、台灣、庫頁島』,要這些地區的人民「效忠天皇、膜拜神社,凝聚對戰爭的支持,挺身接受戰爭動員」。那時的規定,膜拜神社同時還要朝日本皇宮的方向遙拜天皇,天皇是神,神社是護國神社。而護『國』神社的『國』,就是發動侵略戰爭的那個軍國主義的日本國。

1940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發動全面亞洲大洋洲侵略戰爭。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天皇公開宣布『天皇是人,不是神』。

這幾個歷史事實清楚的顯示,「神社」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之一,是推動殖民地人民「皇民化」的一環,是凝聚對戰爭支持的「洗腦手段」。

「重建神社」無關台日友好,「重建神社」是一種推動皇民化意識的表態,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一種現象,是一場跨時空的荒謬劇。

我們要如何看待歷史?1972年中日斷交,內政部下令清除日本殖民遺址;民進黨執政,重建日本殖民遺址 神社。國民黨的清除遺址與民進黨的重建遺址,考量的都是政治目的,這都模糊了人民對歷史真相的了解。

台灣的執政者常說「讓世界看見台灣」,但「重建神社」卻是讓世界看到台灣復辟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工具,這種能見度不要也罷。

亞太地區航空公司疫情影響下之績效評估

為了解決台灣東亞東南亞的問題,作者陳昱凱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在疫情影響下,亞太地區航空公司其受影響程度及績效排名,將時間選定在2019下半年、2020上半年及2020下半年三個基期,並利用無導向動態差額資料包絡分析法來探討疫情爆發前、中、後航空之間的排名變化,進而檢視出各變數須調整之比率,藉此比較出公司在疫情期間所做出之經營策略是否提升航空公司在同業間之競爭力。本研究結果顯示2020上半年疫情爆發期間,各家航空公司RPK(收益延人公里)有明顯降低的趨勢,績效排名較差的航空公司應降低營業成本,並將營業重心移往貨運上的提升,以提升其經營效率。從數據也顯示貨運比例最高之五間公司,長榮、中華、國泰、韓亞及大韓航空效率值皆為1,均呈現相對有效率。

2023警專地理-滿分這樣讀:依108課綱新編(含111年警專試題解析)[警專入學考]

為了解決台灣東亞東南亞的問題,作者謝坤鐘 這樣論述:

  ◎收錄111年警專地理試題與解析    ◎依108課綱新編,精準命中考點核心    ◎表格系統化整理,重點記憶也能考前衝刺    ◎最新試題解析‧逐題詳盡解說      內容與架構說明    學習地理的學生們常常說「地理好難喔!」、「好多要用背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們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環境出現斷層,即使常說喜歡旅遊,但仍發現他們在地圖的閱讀與環境上的認識甚為陌生。事實上,地理就是生活,我們生活在環境的舞台上,理解這舞台上的地表道理,既有趣又知性,如果能和生活經驗脈絡緊扣,自然會提升對於地理學習的興趣,更能符應當前以「閱讀理解」為導向的考試型態。      因此,在編寫過程,本書寫作的

特色著重於探討地表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相互關係及區域特性,同時以圖表爬梳相關的地理概念,架構地理脈絡,在準備考試時,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理解與記憶相關的主題。      本書內容根據108課綱(教育部107年4月16日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同時,補充筆者在多年教學過程中,自己精心製作的教材以及學生學習後的反饋,有助於有效率的掌握課程內容,進一步理解與深化。      學習方法    1.善用觀察與讀圖能力    在警專的命題型態中,對於地圖判讀甚為重視,尤其是透過等高線圖與各種地形結合,故讀者在準備地形時,務必看得懂等高線及其地理意義。整體上,警專的地理命題重視基本概念的理解

以及地圖判讀。同時,利用統計圖表來呈現人文議題的方式,例如:使用三角圖解法比較人口結構、產業型態與國家層次,或使用直方圖呈現人口金字塔,以及常用的次數分配表呈現的數量關係。      2.善用4WIH架構地理概念    以4W1H出發,掌握WHERE-文化區的範圍、WHO-何種語言屬之、WHY-該區為何呈現某一文化特色與景觀、HOW-該區居民如何與環境共生共榮、WHAT-是什麼原因形塑出該區文化景觀……等。試著認識與理解該學習方式,將有助於學習效率。      ****      有疑問想要諮詢嗎?歡迎在「LINE首頁」搜尋「千華」官方帳號,並按下加入好友,無論是考試日期、教材推薦、解題疑問等

,都能得到滿意的服務。我們提供專人諮詢互動,更能時時掌握考訊及優惠活動! 

甚麽是親中?中國-馬來西亞關係近況發展的6M分析(2013年-2018年)

為了解決台灣東亞東南亞的問題,作者黃以樂 這樣論述:

2013年至2018年之間,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關係可謂是達到了新高點。在此期間,中馬兩國在許多面向展開合作關係,包括軍事、經貿、教育及文化等等。雙方的合作關係甚至成為了馬來西亞2018年全國選舉的重點議題之一,當時執政者以首相納吉.拉薩(Najib Razak)為首,其發起或支持的許多中馬合作工程案備受質疑,被批評是「親中」的表現。其中一個大力批評納吉親中的群體為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而他們於2018年全國選舉中的勝利無意間也被刻畫成「反中派」的勝利。整起事件的過程中,「親中」的使用似乎是貶義用途。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開始時,馬來西亞普遍華裔也高度關注此

事,而「親中」與「反中」逐漸成為了嘲諷意味極重的政治標籤。馬來西亞在2013年至2018年之間與中國的互動關係似乎也被貼上了一樣的標籤。甚麼是親中?本研究認為目前「親中」作為形容詞的用法帶有犧牲自主權,並妥協自身立場的含意。中馬關係中是否真的有如此現象?現今有關兩國互動關係的理論架構,主要以「遠近」為衡量單位,或是以國對國之反應來判斷其關係之本質,如:新現實主義中的「抗衡」(Balancing)、「扈從」(Bandwagoning)或「避險」(Hedging)。然而,由此角度並未能充分解釋「親中」,因為這些理論主要以國家行為者(state as actor)為衡量基準,缺乏了深入到社會層級互動

之考量。國家行為者制定決策的考量主要以可衡量之客觀元素,如:國家之硬實力(Hard power),但「親中」的表現似乎有意忽略此元素,以「偏好」(preference)作為制定決策之基本考量,社會行動者(societal actor)也因此是探討「親中」之定義重要的研究對象。本研究嘗試以Andrew Moravscik所提出的自由主義理論架構,結合Chia-Chien Chang及Alan H. Yang所提出的6M分析法,對中馬在2013年至2018年之間的互動過程進行分析,並以此探討「親中」之定義。馬國社會中第二大族群就是具有「中華情結」之華裔群體,馬國的「親中」表現極有可能由此開始。但本

研究發現馬國「親中」的表現除了源自於華裔社會行動者,也可能從處在執政層級之巫裔社會行動者。本研究以6M分析法歸納出2013年至2018年之間重要的「親中」事件,並總結出兩大「親中化」過程,即「由上至下」(國家行為者至社會行動者)以及「由下至上」(社會行動者至國家行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