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別讓錯誤觀念影響胰島素的藥效! 4個常見的胰島素使用迷思也說明:2021 /07/01 講糖編輯部 ... 注射胰島素會時感到疼痛,有部分是從冰箱拿出來的胰島素約只有2-8℃,注射至體溫36~37℃的身體時, ... 參考資料: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2018)。

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碩士班 陳淑銘、張曉雲所指導 毛佩玲的 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於血糖控制不佳之 第二型糖尿病人的成效探討 (2021),提出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醫病共享決策、血糖控制不佳、第二型糖尿病。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臨床藥學碩士在職專班 王莉萱、唐功培所指導 李婉萱的 運用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探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注射劑之行為意圖 (2021),提出因為有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心因性胰島素阻抗、計畫行為理論、科技接受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2021的解答。

最後網站[指引] 2021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_圖表後製- PTT看板medstudent則補充:「整理台灣目前各種筆型與瓶裝胰島素」 「新增新型混合型胰島素與腸泌素」 「列出常見胰島素八大施打問題」 #胰島素#注射#指引#糖尿病衛教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於血糖控制不佳之 第二型糖尿病人的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2021的問題,作者毛佩玲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血糖控制不佳會增加大小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及死亡風險,而糖尿病人自我健康照護行為是影響血糖好壞的關鍵因素,藉由醫病共享決策以病人為中心之照護方式,由醫護人員和病人共同參與治療決策達成共識,可激發病人成為健康參與者的能力,實現治療目標。研究目的:運用以自我效能理論為基礎之醫病共享決策實施模式,探討血糖控制不佳之第二型糖尿病人的自我效能、健康促進行為及疾病控制改變之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為類實驗之前驅研究,採兩組前後測之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某區教學醫院門診有參與糖尿病共同照護方案且血糖控制不佳之第二型糖尿病人為樣本,進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或對照組,病人無法得知分配組別,共收案60人,每組各3

0人。研究期間為2021年4月14日至2021年9月14日,實驗組接受醫病共享決策照護模式含選擇性會談、可能性會談及決定性會談,實驗組於介入後一週及一個月各進行電訪追蹤行為遵從度。對照組則接受常規衛教。研究工具為人口學資本資料、糖尿病健康識能中文評估量表、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行為量表、醫病共享決策推廣計畫成效評估調查問卷、決策後悔量表。利用SPSS22.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包括以描述性統計方法進行人口學特性分析,推論性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及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檢視兩組之人口學基本資料的差異,以配對t檢定(

paired t-test)及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分析兩組介入前後數值差異及兩組組內、組間差異。研究結果:針對血糖控制不佳之第二型糖尿病人,經由醫病共享決策衛教介入發現:實驗組相對於對照組之結果,在健康識能平均增加0.9±0.29分(p

運用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探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注射劑之行為意圖

為了解決台灣胰島素注射指引2021的問題,作者李婉萱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全球第二型糖尿病的盛行率逐年攀升,而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於2019年統計也已經超過11%,且絕大多數為第二型糖尿病,高血糖問題儼然成為我國國人健康的最大隱憂。糖尿病為一慢性全身性疾病,若長期控制不好會導致諸多併發症的產生,研究顯示,初發病的糖尿病病人若積極治療能顯著降低發生大小血管併發症的機率與降低死亡率。早期基礎胰島素介入治療可使病人血糖快速趨於正常水平,減少不可逆併發症的發生,為病人帶來長期的好處。然而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對於注射胰島素仍抱持抗拒的心態,因而耽誤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時機。國外對於心因性胰島素阻抗已有多項研究,台灣的胰島素注射率遠低於歐美國家,卻鮮少有研究深入探討台灣民眾

對於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看法,因此我們進行這項研究,希望透過問卷方式了解糖尿病患者對於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態度。本研究分別以計畫行為理論和科技接受模型為理論框架,發展出新的量表(以下簡稱為計畫行為理論量表和科技接受模型量表),以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的行為意圖,並進一步比較兩個理論何者較適合用於探討施打胰島素的行為意圖,進而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衛教上,提升胰島素注射率和糖尿病照護的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為一橫斷性研究,採匿名式問卷,同時於板橋某家醫科診所和網路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計畫行為理論量表和科技接受模型量表所組成,其內容包含人口統計資料、糖尿病及其治療相關的知識測驗及影響病患使用胰

島素行為意圖等題項。問卷首先聘請專家做內容效度評估,使用條目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item-level CVI)作為刪題標準,接著以便利性抽樣選取13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前驅測試,二度確保問卷內容的適切性,待問卷全數回收後再執行項目分析、建構效度分析和內在信度分析,以確立問卷的信效度。確保問卷結果符合信效度要求後,利用潛在變數路徑分析法(path analysis with latent variables, PA-LV)分別驗證計畫行為理論研究假設中,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知識對行為意圖的影響,與科技接受模型理論研究假設中,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外部變數對行為意圖的影響。

最後以行為意圖的解釋變異量比較兩個模型解釋力的優劣。研究統計分析p值皆為雙尾檢定,並定義p值小於0.05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研究結果計畫行為理論量表由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4個分量表組成,經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後,總題項數由36題刪減成28題,各分量表信度指標α係數皆>0.6,總量表α係數=0.915,具良好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將態度分量表和知覺行為控制分量表題目各自分為2個構面,符合計畫行為理論原設計信念,唯主觀規範分量表題目分成的2個構面與原設計信念不符,所有題項之因素負荷量皆>0.5。階層驗證性因素分析整體模型適配度指標X2/df=3.04

1、GFI=0.86、RMSEA=0.072具良好適配度,CFI=0.891、TLI=0.876為可接受適配,顯示模型仍有改善空間。計畫行為理論量表對行為意圖的解釋力為83%,其路徑分析結果顯示,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皆會正向直接影響行為意圖,知識則會透過態度和知覺行為控制間接影響行為意圖。科技接受模型量表經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後,總題項數由15題刪減成13題,量表信度指標α係數=0.905,具良好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將題目分成4個構念,符合科技接受模型理論,且每個構念題項數都保留3項以上。驗證性因素分析整體模型適配度指標為X2/df=2.561、GFI=0

.947、RMSEA=0.063、GFI=0.969、TLI=0.959,表示模型適配度優良。科技接受模型量表對行為意圖的解釋力為67.2%,其路徑分析結果顯示,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皆會正向直接影響對胰島素的使用態度,使用態度是行為意圖的主要決定因素,知識則會透過知覺有用性對行為意圖產生間接影響效果。結論計畫行為理論量表和科技接受模型量表皆能良好預測行為意圖,但計畫行為理論對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資訊,故本研究認為,計畫行為理論較科技接受模型更適合用來預測和解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施打胰島素的行為意圖。而根據計畫行為理論量表的結果,施打胰島素的態度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施打胰島素的行為

意圖之主要決定因素,態度又會受到知識的正向直接影響,故醫療人員可透過加強民眾對於胰島素的正確知識來改變病患對施打胰島素的態度,提供糖尿病患者最適當的藥物治療。最後我們可將本研究結果應用於臨床上,提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的意願,以改善糖尿病治療的整體照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