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聯盟副主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獨聯盟副主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能祥、張文隆寫的 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八十回憶暨台灣前途文集 和劉寬平的 歸鄉台灣路/遊子傷漂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典藏世家創意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施正權所指導 郭正原的 台灣活路外交與軟實力關係之研究(2008-2012):心理戰略觀點的分析 (2013),提出台獨聯盟副主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軟實力、馬英九、台灣、活路外交、心理戰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 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 毛惠民所指導 王鐙玉的 陳水扁主政時期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轉變之研究(2000-2008) (2008),提出因為有 三角、時期、戰略、關係、陳水扁、聯美制台、法制法、廢統論、新政府、建設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獨聯盟副主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獨聯盟副主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前進D.C.:國會外交的開拓者王能祥八十回憶暨台灣前途文集

為了解決台獨聯盟副主席的問題,作者王能祥、張文隆 這樣論述:

  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王能祥」是一個可敬的名字。他由鄉下小鎮出走,一路北上進入全台最高學府,接著乘著西風的吹撫跨洋留美,成為最頂尖的華府會計師。但物質環境的提升與外在成就的滿足,並沒有因此使他前進的步伐停駐,他有更宏大的志願──效法猶太人「浪跡天涯,根留母國」的精神,縱身海外台灣人的民主運動!   他數十年如一日,苦心經營與美國聯邦政府行政及立法部門的關係,並積極與柯林頓總統建立溝通管道,終為台灣的未來尋獲一條融入世界的康莊大道。他一路走來的行跡,恰似台灣人近五十年來走出台灣、走進世界的寫照;他為民主犧牲了家庭、友誼、個人生活,也是許多為台灣民主奮鬥的人們共同流淌的血淚。本書是寫王能祥

的故事,同時也是在為台灣的民主寫故事。   書後更附有王能祥累積數十年的心血之作《台灣前途文集》一輯,讀者可藉由作者鞭辟入裡的主張理論,了解台灣民主運動的一頁頁歷史與深沉內涵。 作者簡介 王能祥   於1933年出生於台灣高雄一個基督教家庭。小學讀到三年級時突然被退學。三年後(1946年)以同等學歷考取高雄商業學校,翌年發生228事件,他參與其中,並深深影響他的一生。從大學到赴美進修(1965年),乃至到華府(1972年),他都將台灣前途看成是人生的第一順位。1977年到1985年擔任郭雨新先生首席助理,從事台灣民主運動。其成就包括召開三次國會聽證會以及與柯林頓總統建立溝通管道。王先生因從事台

灣民主運動,導致第一段美滿家庭離散。1980年他再婚,並自1984年起迄今,於華府開設會計師事務所。膝下育有二子一女。 張文隆   1968年生於宜蘭。自幼即受同鄉前輩郭雨新先生影響,高中時期開始從事學生運動,1993年擔任師大校務會議研究生代表,1994年完成不見容於主流學界的碩士論文─〈郭雨新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海軍服役期間,再完成《台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1997年起在三重、蘆洲地區的三民高中,透過反思歷史、針砭時弊,啟蒙眾多青年學子。另一方面繼續文化傳承工作,保留可觀的心靈資產,代表著作為《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

台灣活路外交與軟實力關係之研究(2008-2012):心理戰略觀點的分析

為了解決台獨聯盟副主席的問題,作者郭正原 這樣論述:

台灣國家戰略所面臨的局勢與挑戰可說日益嚴峻,政、軍、經、心四大層面都受到極大壓力與挑戰。政治上,可說受到「中」美聯手打壓。軍事上,除中共武力威脅外,美國亦採取拒絕或暫緩軍售案等手段抵制台灣,造成台灣軍事實力難以應對中共武力威脅;經濟上更是造成台灣至今深遠影響,在心理層面上亦使得雙方人民思想情緒上的對立,台灣局勢日益困頓的同時,反觀例如慈濟功德會等台灣公益性團體,卻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發揮作用,與在地政府組織合作進行慈善援助活動,進而取得好感與信任,這卻是台灣外交部門,在採取硬實力對抗主權國家的傳統外交行為中無法達成的目標。台灣並非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經濟實力亦有限,因此在國際關係中不可

能純粹以硬實力的手段來達成自我期望之目標。而台灣與大陸相比,更是難以在軍事權力上超越大陸。甚至,在全球化與國際互賴加深的前提下,更侷限了軍事權力的運用。當然,這不是說軍事權力不重要。但是台灣投資在軟權力上,或許更具報酬效益。本文研究目地如下:(一)界定軟實力的定義、來源。(二)分析馬英九政府前的軟實力。(三)分析活路外交中的軟實力及其效益。概括而言,台灣受限於硬實力規模以及國際環境壓制,因此有必要另闢途徑。透過資料蒐集,首先釐清軟實力的定義,並且找出台灣過去軟實力建構的具體案例,再分析馬總統展開推動「活路外交」政策後,馬政府「活路外交」政策中軟實力的作用效果實例,以及推動「活路外交」的過程中產

生的影響,哪些是屬於軟實力的部份。並且與前任扁政府時期作一比較檢正孰優孰劣。最後結論則從心理戰略來看「活路外交」達成哪些心理戰略的效益進行評估。換言之,本文試圖先找出台灣歷史進程中的軟實力作為,再來探究「活路外交」政策的執行成果,與前任陳總統任內的「烽火外交」相比,孰優孰劣?是「活路外交」比較走的出去?國際活動空間較大?還是比陳總統任內的國際環境更差?以及馬總統提出「活路外交」後的軟實力成果,並且分析活路外交下的軟實力,達成心理戰略的哪些效益。

歸鄉台灣路/遊子傷漂泊

為了解決台獨聯盟副主席的問題,作者劉寬平 這樣論述:

  這一套合訂本,是30年代出生的劉寬平,20歲以前在台灣台南日本和國民黨專制統治下成長的記憶,以及高中畢業即前往美國求學創業奮鬥的點點滴滴,也包括他不畏威脅在美國搞台灣獨立精神的驚險故事;而退休後回台灣故鄉一圓他推動台灣民主政治的夢想,卻最後在「瑞士公文事件」讓一生清譽蒙冤、難以辯白。他確實有話要說,說愛台的心志,說民主的理想,說在美管理經營白人企業的經驗,說被列為黑名單不能回家的恐懼,說對父母的敬愛和遺憾…一生經歷的高低起伏、峰迴路轉和一般人十分不同,認同台灣這塊土地的人都值得一讀。 本書特色   ◎旅美50年,曾擔任駐瑞士代表。  ◎台灣子民在美國創業艱辛的故事。  ◎為台灣為民主努

力的奮鬥。 作者簡介 劉寬平   1935年出生於台灣台南,高中畢業和陳屨安等外省世家子弟受短暫軍訓後去美國讀書,是第一批在海外搞台灣獨立的人士之一。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國際行政碩士,擔任過美國前卅大企業之一的亞洲區總裁,退休後回台擔任兩屆APEC領袖代表顧問,立法委員及駐瑞士代表。目前仍在幕後以著述出書及各地演講傳播,即使巴金森症纏身身體行動不便,仍孜孜不倦為台灣民主政治的進步不斷發聲。

陳水扁主政時期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轉變之研究(2000-2008)

為了解決台獨聯盟副主席的問題,作者王鐙玉 這樣論述:

摘 要本文藉由戰略三角理論之建構模式,探討2000至2008年期間陳水扁總統主政時期,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轉變;期間政權更替、政策起伏,故呈現承先啟後的樣貌;美「中」台間即具有此種特徵。而戰略三角是在分析國際現勢時,逐步形成之產物。戰略三角關係一旦形成,則當賽局與第二位賽局者制定任何政策或反應時,都須注意第三者可能的反應,並提早因應,故本研究選擇其間八個特殊事件,代表三邊關係的轉折:「EP3事件與對台軍售」、「九一一事件」、「一邊一國」與」「公投制憲」、「廢統論」、繼「終統事件」後又提「兩國論」與「催生新憲」、「正名運動」與「去中國化」、以及推動「入聯公投」與「公投綁大選」等事件結果。藉由陳

水扁總統主政八年期間所推動上述一系列「台獨意識」活動的事件發展過程中,從戰略三角的理論加以分析,據此延伸至2008年總統大選結果,台灣通過二次政黨輪替後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的變化情勢,做一對照比較,並為我國未來國際政治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及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建議如下:第一,台灣當前應有的視野是,掌握內在民主自由發展的優勢主觀條件,與身處全球亞太區域安全多邊環境下的客觀條件,促使戰略三角朝羅曼蒂克類型發展;台灣應避免在雙邊利益與衝突中邊緣化,或淪為兩邊討好中失去主體性,積極與美國溝通並互信;對中共態度採取務實,以「擱置爭議,互信互利」的兩岸政策穩定兩岸情勢,在互不否定的原則基礎上,使

美「中」台戰略三角以台灣為「中心」,扮演穩定平衡雙邊的「樞紐」角色,創造多邊三贏的局面。第二,美國的兩岸政策雖有「戰略清晰」與「戰略模糊」的爭論,但是均有「台灣不獨、中共不武」的主張;中共的紅線為「反分裂法」的制定:此法限制了中華民國早已消滅的主張,但也更具體地壓縮台獨勢力;中華民國自1911年建國以來,在中華民國憲法的依存與實際施行下,目前仍屹立於台灣已經存在97年的事實不容改變,中華民國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的具體內涵與精神,「不統、不獨、不武」才是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的最大公約數。第三,未來台灣執政當局應該採取以下手段:(一) 戰略三角關係應屏除本位主義、排除政黨及個人因素的干擾;(二) 採

取柔性靈活的試探性策略;(三) 維持多邊彈性的戰略三角動態平衡模式;(四)應以台灣主體意識的實質內涵為中心,保持「戰略彈性」的兩岸與外交政策,形成美國、中共為「側翼」下,朝向具有積極制衡雙方利益與衝突的「樞紐」角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