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 家庭 學雜費減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單親 家庭 學雜費減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順民寫的 台灣的社會安全制度:經驗考察與人文思索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劉若蘭所指導 施幸延的 大專校院持續就學之原住民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研究—以北區大學為例 (2020),提出單親 家庭 學雜費減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生涯成熟態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詹宜璋所指導 邱千睿的 低收入戶社會救助制度經驗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低收入戶、社會救助、審查規定的重點而找出了 單親 家庭 學雜費減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單親 家庭 學雜費減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的社會安全制度:經驗考察與人文思索

為了解決單親 家庭 學雜費減免的問題,作者王順民 這樣論述:

  本書整體論述的主軸扣緊著當代台灣地區與社會安全制度相關聯的時事議題,其中包括你我眼前生活世界裡包羅萬象以及無所不在的生命素材,諸如健康保險、職災保險、年金保險、經濟安全、房屋津貼、育嬰假津貼、兒童保護、托育服務、課後安親、教育改革、兩性平權、老人獨居、霸凌現象、罕見疾病以及身障福利等,來進行社會科學觀點的考察和解讀。   希望藉由社會科學的概念內涵與理論見解,讓時事的評析獲致某種程度理性論述的可能,也期待能夠拉近與讀者們的對話、討論。對此,在編排上分成「社會保險體系」、「社會救助體系」、「福利津貼體系」以及「福利服務體系」四大議題範疇,同時採取「閱報小秘書」(試圖還原當初時事現象的緣起

背景和賡續發展)、「關鍵字」(藉以導引讀者進入行文的論述脈絡當中)與「評論」(主要是作者個人的解讀觀點)三種不同的表述形式。 作者簡介 王順民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博士、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社會福利研究所、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在職專班專任教授   著有:    《宗教福利》    《社會福利服務:困境、轉折與展望》    《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    《社會福利析論》    《社會福利現象的考察與解讀》(2002年度)    《透視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2年度)    《剖析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3年度上)    《考察社會福利現象

——社會時事評析》(2003年度下)    《解讀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4年度上)    《探究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4年度下)(網路版)    《思索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5年度上)(網路版)    《解構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5年度下)(網路版)    《考掘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6年度上)(網路版)    《導讀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6年度下)(網路版)    《闡述社會福利現象——社會時事評析》(2007年度上)(網路版)    《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王順民、郭登聰、蔡

宏昭合著)    《當代台灣地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論文集》(王順民、王篤強、胡慧嫈、郭登聰、鄒平儀合著)    《青少年兒童福利析論——童顏、年少、主人翁!?》(王順民、張瓊云合著)    《生命歷程與家庭福利》  《台灣的社會安全制度:經驗考察與人文思索》

大專校院持續就學之原住民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研究—以北區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單親 家庭 學雜費減免的問題,作者施幸延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原住民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熟態度之關係,透過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109學年度北部地區一般大學的原住民學生共計339位。本研究編制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量表,其中包含個人背景(學校類型、性別、年級、學院領域、於原鄉居住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參與經驗、社團職務、工讀經驗、工讀時數、原資中心參與經驗),校園經驗(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課外活動參與經驗、校園認同、族群認同等),以及生涯成熟態度(生涯信念、生涯探索、生涯規劃、生涯感受)。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校園經驗與族

群認同中,族群認同平均分數最高,課外活動參與經驗則最低。二、生涯成熟態度中,生涯探索平均分數最高,生涯感受平均分數最低。三、學校類型、就讀學院領域、居住部落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活動參與經驗、社團擔任職務、工讀經驗、工讀時數及原資中心活動參與經驗對於校園經驗有顯著差異。四、學校類型、就讀學院領域、居住部落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活動參與經驗、社團擔任職務、工讀經驗及工讀時數對於生涯成熟態度有顯著差異。五、校園經驗各項因素與生涯成熟態度各項因素多數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六、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中,「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課外活動參與經驗」、「經濟狀況

」、「校園認同」、「族群認同」對整體生涯成熟態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關係。而所有因素對於生涯成熟態度解釋力為19.5%至34.5%。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相關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對學校相關單位建議為(一)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將獎勵機制納入規劃(二)完善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之功能,提升學生諮詢與聯繫管道的可近性及(三) 強化學生生涯輔導機制,專業與職涯接軌;對大學生方面建議為(一)主動了解學校資源,增進學習效能,(二)積極參與社團、原資中心活動,增進人際關係及認同。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低收入戶社會救助制度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單親 家庭 學雜費減免的問題,作者邱千睿 這樣論述:

社會救助法雖歷經多次修法,然法定貧窮資格認定能否與實際貧窮生活相互呼應仍有所質疑。尤其在受助家戶經濟狀態沒有太大改變之情況下,卻時見因審查制度規定而影響救助資格,異動降款甚至排除受助資格。為瞭解受助者面對此一制度適格規定的制度認知與詮釋,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雲林縣為研究場域,針對民國99年修法後救助資格降款或不符共計10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其對社會救助法相關審查規定所產生之申請資格與實際經濟狀況之影響。研究發現分述如次:一、在取得低收入戶資格前,家戶列計人口多數自認處於就業困境的狀態,另家庭支出除生活必要開銷外就是家中成員醫療費用、子女教育相關費用及其他臨時性支出;至於其他支持資源

可歸類為正式資源與非正式支持,透過對資源的熟悉度自行決定使用順序。二、取得救助後的改變,相關補助款可以增加家戶收入並視其為穩定財源之一,另外學雜費、相關社會保險之保險費等相關減免和實物捐贈,實際感受明顯受惠之處。三、取消救助資格之原因,除收入超過、動產與不動產變動外,家戶人口計算、互負扶養義務的責任也是成為救助資格申請的枷鎖。至於救助中止之影響,不只是被迫回到原本受助前之拮据生活模式,也可能會加速惡化家戶貧窮狀態,更甚者間接影響子女生涯規劃。四、制度經驗反映了主流社會價值,政府要求貧困者負起道德責任之意涵決定救助與否之關鍵,當家庭責任、工作倫理、動產與不動產的價值計算等考量因素轉換為申請書面上

的數字計算時,便可能與實際貧窮狀態有所出入,與貧困者之現實遭遇與經驗認知相矛盾。顯示受到社會觀感與義務規定的影響下,道德責任成為貧困者受助條件之桎梏。最後,基於研究發現進行討論,對於救助資格審查面向提出建議,以及本研究之研究價值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