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學區遷戶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中學區遷戶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寅斌寫的 聚豐園路是一條快樂的街道 和姜子安的 向日葵花園:找到實現幸福的方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學區標準可否放寬不侷限在戶籍地?- 提點子也說明:雖說可將戶籍放在租屋處(房客的權益,但房東不一定非常樂意),但一旦換房子勢必再遷一次戶口,有時候半年一年就換房子,這樣不停遷入遷出也是很麻煩。 提議內容. 學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大學出版社 和台灣東方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余建明所指導 許愛汀的 永康區國民小學就學人口成長率與周邊房價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國中學區遷戶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建物個別特徵、總體經濟因素、房市供需因素、就學人口成長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宋郁玲所指導 林思萍的 新自由主義下被雙重邊陲化的空間與社會? —以近偏鄉小學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新自由主義、教育地理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近偏鄉小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中學區遷戶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建國國中分班- 2023 - keepcave.fun則補充:【本報桃園訊】八德市的國小畢業生遷戶口外流嚴重,衍生八德的大成、八德國中招生惡化隱憂,桃園縣教育處昨天開會檢討,桃園市建國、福豐國中成眾矢之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中學區遷戶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聚豐園路是一條快樂的街道

為了解決國中學區遷戶口的問題,作者劉寅斌 這樣論述:

《聚豐園路是一條快樂的街道》講述著上海寶山一條名不見經傳的街道——聚豐園路是,這條街道上,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教育設施一應俱全。上海大學三萬多名學生給這條街道注入了無限盎然的生機。這條街道上,既有沃爾瑪、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也有地攤烤串、小商小販和黑暗料理;這條街道上,密密麻麻排列著七八個社區,聚居著好幾萬人,他們中既有學富五車的教授,也有朝九晚五的白領,還有群租的打工妹…… 當更多的人們在追求詩和遠方時,本書作者嘗試著將鏡頭和聚光燈對準這條街道上的普通人。在鏡頭下和筆觸間,充滿歡樂,暗含憂傷。這裡既有歌聲,也有哭泣。既能體察到烈火烹油般的繁榮,也能關注到寂寞角落裡無聲的歎息。在

這條街道上,我們看到了全球化的縮影、中國經濟轉型的陣痛以及高速發展的城市給普通人帶來的希冀和焦慮。     劉寅斌   博士,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春秋航空公司行銷顧問、新浪微博傳播顧問、新浪微博商學院首席培訓師、駿地設計企業戰略顧問。 01 月收入2 500元的上海便利店阿姨們,她們的生活,你能想像 得到嗎?………… 1 全上海,估計有上千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 這家位於聚豐園路上的連鎖便利店,有好幾位四十多歲的阿姨:A阿姨、 B阿姨、C阿姨。 她們的月收入2 500元。 她們的老公都是計程車司機。 她們,或者她們的老公,都喜歡

打打小麻將。 這個城市裡,太多的人,收入比她們高。但是,談到幸福感,便利店的 阿姨們,可能會超過這個城市裡的很多人。 在上海這樣的城市裡,她們的幸福感來自哪裡? 02 兩個中產階層家庭之間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12 Linda,38歲,欣雨,39歲,她們是大學時代的閨蜜。 大學畢業後,一個去了上海,一個去了北京。 2016年,Linda賣掉上海和深圳的房子,換了深圳一套900多萬元的學區房。 2016年,欣雨帶著兩個孩子生活在美國,其家庭資產總額保守估計,超過 6 000萬元人民幣。 兩個大學時代的閨蜜,她們之間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聚豐園路是一條快樂的街道 2今天的中國,中產階層

家庭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中產階層如何看待自己的中產階層身份? 03 月入近3萬元的小D,賣掉了上海的房子,選擇離開!………… 25 小D,著名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月收入3萬元,為何選擇逃離上海? 永不停歇的換房遊戲,到底誰是贏家? 戶口、房價、教育、醫療、二胎、養老帶來的現實問題洶湧而來,普通 人將如何應對? 逃離北上廣的背後,是對現實的妥協,還是明智的解脫? 04 外企風光不再,他們選擇移民………… 35 Della家庭年收入近200萬元,為何選擇離開外企,遠赴加拿大重新開始? 昔日熱鬧紅火,如今陷入裁員漩渦,外企今日風光不再? 選擇移民,能否解決房價看空與房價暴漲之間的矛盾? 05

我在上海做月嫂,兩個兒子在老家念私立學校………… 44 離開老家,跟隨丈夫來到上海,工作經歷豐富的她,對事業有著自己的 堅持和想法。 兩個孩子留守在家,讀私立學校,她和丈夫努力工作,創造良好的學習 環境,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 關於未來,她沒有迷茫,堅信有耐心就能成事。 在這位普通月嫂身上,都有著哪些不普通的生活哲學? 06 神州專車司機:為了家庭,我只能逃離東北………… 52 上有老,下有小,一個東北大老爺們為什麼跑到上海來開專車? 每天早晨4點出車,夜裡12點收車,一個月能掙1萬多元。除了吃住, 每個月至少給東北家裡寄1萬元。這個東北籍專車司機為何如此玩命地工作? 未來在他的眼裡,是個什

麼樣子? 07 一個上海阿姨的家長裡短………… 62 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上海大家庭。 老父親,部隊裡的廚師長,以軍人作風管理家庭,說一不二; 老母親,郵政局的幹部,退休前從不著家,年年評先進; 姐姐,1965年去新疆支邊,在農場苦了30年,1995年退休,和姐夫一 起回到上海; 姐姐家的女兒,1歲起,就住在上海,跟著外公、外婆生活,她後來的 人生怎麼樣? 姐姐家的老大,跟著父母留在新疆,這個不愛讀書的聰明孩子,他後來 怎麼樣了? 我是家裡小女兒,結婚後住在娘家,幫著爸爸、媽媽燒飯,帶小囡,料 理家務。 後來,我有了自己的女兒。我的女兒結婚後生了兩個小囡,原本很有才 華的女兒,沒法上班了。她

的日子怎麼過? 我最親的弟弟,1998年,發高燒,走了,留下一個6歲的侄子。第二年, 弟媳改嫁,把侄子留給了我的爸爸媽媽。小侄子的未來,會怎麼樣? 幾十年風風雨雨,一個上海阿姨的家長裡短…… 08 這個90後女生的2016,比好多人的一生都精彩!………… 77 賽爾用21天的時間練出腹肌,兩周練出三角肌。 賽爾開了一家西餐廳,生意紅紅火火。 賽爾先在一家義大利小眾奢侈品公司做實習生,一個人幹兩個正式員工 的活;後在網易新聞做實習生,一個人幹N個人的活,有機會對接中國最著 名的四十多檔綜藝娛樂節目。 賽爾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獲得上海賽區一等獎。 賽爾為阿裡巴巴拍了

一個視頻廣告,為New Balance拍了一個平面廣告。 賽爾去山西看壺口瀑布,去柬埔寨看吳哥窟,在雲南的洱海邊籌畫開個客棧。 這個1992年出生的女孩,她怎樣度過連軸轉的2016年? 她的2017年,又有什麼樣的計畫呢? 9 一個上海小家庭的幸福、焦慮和渴望………… 99 這是上海的一個普通小家庭。 丈夫:偉忠,37歲,某世界500強通信公司無線通訊產品技術經理,碩 士學歷,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妻子:儼如,37歲,某世界500強快消品公司管道經理,碩士學歷,畢 業於復旦大學。 女兒:安安,8歲,小學二年級學生,曾就讀於某國際幼稚園。 安安剛上小學的時候,學習跟不上,作業做不完,每晚臨睡前

,常常會 緊張地問媽媽:“媽媽,我的作業全做完了嗎?” 在那段時間,每天早晨起床,安安總會情緒低落,哭著鬧著,不願去上 學,儼如、偉忠將如何應對? 作為獨生子女一代人,儼如、偉忠離開家鄉,外地求學,最後就業定居 在上海,他們最大的焦慮是什麼? 10 鐘點工蔡阿姨買房記:眼看房價從7 000元飆到2萬元………… 115 蔡阿姨,53歲,江蘇鹽城人,聚豐園路社區的鐘點工。 蔡阿姨夫婦早年是江蘇鹽城某國有企業的職工,先後下崗。為了供女兒 念大學,夫婦倆來到上海。 花橋是江蘇距離上海最近的一個鎮,也是上海地鐵11號線的終點站。 2013年,蔡阿姨在花橋買了套93平方米的新房,從2013年到2016年

, 這套房子,單價從一平方米7 000元漲到2萬元,總價漲了整整120萬元。 11 最後的磨刀人………… 119 一個72歲的磨刀老人,19年來堅持為人磨刀,自力更生為哪般? 月收入2 000元,如何與老伴一起在上海生存? 磨刀人已老,磨刀事業是否後繼有人? 12 一個不會說話的女生,當被上海善意相待時,她的每一幅畫, 都能看到歡樂,聽到笑聲…… ………… 125 張曼的世界中,從小就沒有聲音。 她憑著手中的一支畫筆,來到上海。 在這座城市裡,她會碰到什麼樣的人? 在這座城市裡,一個不會說話的女生,能找到自己的未來嗎? 13 跑馬拉松的時候,我們在想些什麼? —我和學生們一起跑完了半程馬

拉松………… 136 一群年輕的大學生在參加完馬拉松比賽後,他們在想些什麼? “從來沒跑過那麼遠的距離,身體到達極限後,每跑一步,都是進步, 每多一米,都是新紀錄。” “剛開始,我以為最多能跑8公里,沒想到能拿下半馬,成績為2小時46 分30秒。很多事情,想著想著就get了。相信,還是要相信,一直要相信。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隊友!夥伴!步調節奏,呼吸頻率一致,共同前進、前進!向前、向前, 不停歇!” 14 大時代洪流下的一艘小船:一個家庭的小三線變遷史………… 147 20世紀60年代,為了應對來自蘇聯和美國的雙重軍事壓力,全國各地 成千上萬的人,回應國家召喚,打起背包,告別城市,鑽

進大山,建設三線。 我的外公,就是在那個時代,從重慶去了山東沂蒙山。在隨後的幾十年 中,整個家庭,跟隨大時代的洪流,從西到東,又從東到西。時至今日,家 庭成員分散四方。 曾經有一群人,因為共和國的需要,他們付出青春與歲月,甚至是生命 的代價。對他們來說,一個強大的國家,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15 90後小夥子去智利打天下………… 163 沈非凡,浙江人,1994年出生,201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在上海工作一 年後,2017年4月,他前往智利,進入家族企業工作。 非凡不僅繼承了老一代浙商敢拼敢闖的狠勁,還有著很強的學習能力和 廣闊的國際化視野,新一代浙商正以完全不同的面貌登上舞臺。 16 20

17年,我走遍半個中國,賣了100萬個蘋果………… 174 2015年,還在念大學的小滿開始創業,吃過各種苦頭。堅持賣好產品的 理念,始終沒有動搖過。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蘋果不如小時候的好吃,蘋果也越來越不甜了, 但很少有人主動去尋找原因,也幾乎沒有人試圖改變它。 小滿走遍中國幾乎所有的蘋果產區,終於在新疆找到了最甜的蘋果。 2017年,小滿開了淘寶店,賣出去100萬個蘋果,賺到人生第一勺金。 17 電子競技世界冠軍來到大學課堂——當李曉峰成為SKY………… 185 李曉峰,來自河南一個小縣城的少年,為了成為金庸小說中的大俠,曾 夢想去少林寺習武。習武之夢未成,卻在遊戲世界中找到“大俠”的

感覺, 並走上電子競技職業選手的道路。 日復一日每天18—20小時的訓練,最困難的時候就靠一天一個水煎包支 撐,李曉峰從一個普通的遊戲愛好者成為2005年、2006年WCG世界冠軍、 2007年世界亞軍,並因此被電競愛好者尊稱為“中國電競第一人”。 2017年10月30日,李曉峰來到上海大學的課堂,和同學們分享他的遊 戲人生。 18 那些人到中年才明白愛的人………… 201 旅居美國的Z君,20世紀90年代末大學畢業,2000年赴美留學,目前 任某飛機製造公司工程師。2018年週末的一天,在西雅圖機場,偶遇二十多 年音信全無的大學時代初戀女友…… 20世紀90年代,L君和W君是就讀於某985

高校的同窗好友。大學畢業 那年,在首都機場,W君送女友去美國。女友決絕地對W君說,千山萬水, 永生難見,不必再聯繫。登機前,女友突然轉身,對W君說,如果20年後, 你還記得我,來找我吧!2017年,距離機場一別,已過去整整20年。在這 20年裡,W君和女友沒有任何聯繫。W君現在是某大型民營集團的董事長, 好朋友L君任職於某高校,而W君的女友移民加拿大。2017年夏,W君拉上 L君,一起飛往溫哥華,去兌現那個20年之約…… 小D在澳大利亞讀研究生時,曾和一位俄羅斯姑娘相戀。2007年畢業後, 小D回到廣州,俄羅斯姑娘去了莫斯科。僅半年時間,兩人就從無話不談發 展到無話可談,他們平靜地選擇了分手。

2017年,小D乘飛機去法蘭克福, 從莫斯科轉機。在莫斯科機場下飛機的那一刹那,他想起了俄羅斯姑娘。通 過Facebook,小D找到俄羅斯姑娘的聯繫方式,並撥通了她的電話…… 後記………… 209   前言 聚豐園路是上海寶山區一條名不見經傳的街道。它地處上海的西北角,位於中環和外環之間,長約1.6公里。聚豐園路的最東面,是上海大學和一座尼姑庵,最西面,是一個小廟和一棟宏偉的教堂。距離教堂兩三百米外,有一處公墓。公墓旁,是一個已開盤的精品豪宅社區。 這條街道上,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教育設施一應俱全。上海大學三萬多名學生給這條街道注入了無限盎然的生機。這條街道上

,既有沃爾瑪、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也有地攤烤串、小商小販和“黑暗料理”。這條街道上,密密麻麻排列著七八個社區,聚居著好幾萬人,他們中既有學富五車的教授,也有朝九晚五的白領,還有群租的打工妹…… 當更多的人們在追求詩和遠方時,我嘗試著將鏡頭和聚光燈對準這條街道上的普通人。在鏡頭下和筆觸間,充滿歡樂,暗含憂傷。這裡既有歌聲,也有哭泣;既能體察到烈火烹油般的繁榮,也能關注到寂寞角落裡無聲的歎息。在這條街道上,我們看到了全球化的縮影、中國經濟轉型的陣痛以及高速發展的城市給普通人帶來的希冀和焦慮。 沒有人會太在意這條街道,它既不出名,也不代表什麼。但我只想記錄下此時的中國,此刻的上海,一條普通街

道上正在行走的人和正在發生的事。這些人或許是您的朋友,或許是您身邊那個擦肩而過的人,或許就是您自己。生活在上海,我們可曾真的認識那些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們?我們可曾真的熟悉自己生活的街道?我們可曾真的瞭解身邊的這座城市?此刻,聚豐園路上人來人往,這裡依然是一條快樂的街道①。 劉寅斌 2018年5月1日  

永康區國民小學就學人口成長率與周邊房價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國中學區遷戶口的問題,作者許愛汀 這樣論述:

臺灣的國民中小學入學方式採用學區制,父母為了讓子女就讀優良學校,會遷移戶口,甚至購屋。是以本研究在探討國民小學就學人口成長率與周邊房價之關係,以臺南市永康區小一新生人數排序前三名的永康國小、永信國小及大橋國小學區周圍一公里為研究範圍,研究期間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蒐集房價實際成交資料6,546筆作為實證研究分析,以特徵價格法與分量迴歸模型,從建物個別特徵、總體經濟因素、房市供需因素、就學人口成長率等四個層面因素進行探討。其特徵價格法實證結果發現臺南市永康區永康國小、永信國小及大橋國小學區周圍一公里的房價皆受到屋齡、五大行庫平均房貸利率及就學人口成長率的影響,以屋齡和五大行庫平均

房貸利率而言,呈負向顯著影響;以就學人口成長率而言,呈正向顯著影響。其分量迴歸模型實證結果顯示,就學人口成長率對永康國小、永信國小及大橋國小學區周圍一公里的低價位群、中價位群及高價位群房屋的房價均有正向顯著影響,有助於提升房價。

向日葵花園:找到實現幸福的方法

為了解決國中學區遷戶口的問題,作者姜子安 這樣論述:

  幸福就是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   人生有時是不能盡如人意的,我們常會有『回不去』的遺憾,但不管遭逢多麼大的生死離別,相信沒有『過不去』的事情。   社會時時上演著遭逢變故的家庭,天災人禍下往往造成許多破碎不完整的家庭。這是一個父親逝世留下幼女寡母的感人故事,看年幼卻懂事的小蟬如何在這樣的變故中,用正面與永不放棄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困境,努力將幸福及歡樂感染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實現幸福的方法到底是甚麼呢?甚麼又是你想要的幸福呢?    不管多崎嶇的路  走順了  也就平坦了   小蟬的爸爸過世了,她努力想完成爸爸的心願,讓周邊的親人都能過著幸福的日子,沒想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她獲知原本以

為的爸爸媽媽竟然是外公與外婆。然而,混亂了的祖孫與父女關係並沒有影響她的人格,最真誠的愛可以撫平傷口,最認真的態度可以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看看小蟬怎麼在眾人的合力下,完成了一座幸福的花園……   小蟬才六年級,爸爸年紀卻不小。這年爸爸過世了,留下大大的花圃事業,媽媽很傷心,許多事都交給啞巴叔叔處理,小蟬雖然也想念爸爸,見到媽媽的低落,只好試著堅強起來,安撫媽媽,也學著投入種植作業,擔起花圃的經營責任。   燦叔聾啞,燦嬸稍有智能障礙,他們的兒子,也是小蟬的同學阿勳,智商也不高,看到他們一家人可以歡歡喜喜的一起用餐、工作、嬉鬧,小蟬好羨慕。   班長楊忍冬知道小蟬家在機場旁經營花圃,便請他爸爸帶他

去參觀。忍冬的爸爸楊守一在一所餐旅學院餐飲科當教授,他說忍冬從小喜歡飛機,不只收集飛機模型,每次看到飛機還一直追著跑。互動更頻繁後,小蟬知道忍冬對飛機的喜愛,其實是源於對過世媽媽的思念,他小時認為死去的媽媽是在天上,能接近天空的飛機就是接近媽媽的橋梁,長大後,知道飛機到不了媽媽的地方,卻也改不過愛飛機的習慣。   一隻小貓的出現,讓燦叔發現智障燦嬸原來是懂得照拂生命的,他慢慢的讓燦嬸接近花圃,學著做些簡單的事。連阿勳也會幫著打雜。   小蟬覺得一切都要漸漸好轉時,家裡突然來了個姐姐,她打扮俗豔,連同先生和一個三歲小孩要來賣掉這個花圃,拿回她當得的財產。媽媽強力維護,給了一些錢,先打發走他們,並

且痛定思痛的振作起來,與小蟬及蔡叔一家共同投入花圃經營,好應付這個姐姐的索取。   登記國中就學學區時,小蟬發現戶口名簿裡,她竟然登記的是爸爸媽媽的養女,她驚詫的問媽怎麼一回事,媽媽才解釋:她是爸爸的續絃,那個俗豔的姐姐則是爸爸的女兒,爸爸娶她時,這個女兒非常反對,於是離家出走,三年後,大著肚子回來生個女嬰,沒幾天,留下女嬰又出走,那個女嬰就是小蟬。原本應該是阿公阿嬤的爸爸媽媽,為了給小蟬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才收養她,並登記為養女。   小蟬對自己的際遇極為震撼,但是她知道,不管是阿公阿嬤,或爸爸媽媽,都是全心愛她的,她不能因此離開,去依靠生下她的姐姐媽媽。   阿嬤媽媽非常高興小蟬選擇跟隨她

,也允諾要一起好好完成爸爸來不及完成的功課──讓每個親人都能過著幸福的日子。不過,再好的願望,也敵不過現實的壓力,他們實在沒能支付姐姐媽媽的索求,必須拍賣花圃,遷移他處。   忍冬得知這個消息,與爸爸作了討論,於是決定買下花圃,並重新規劃,將花圃定為向日葵主題花園,裡頭有餐廳,也有觀機棚。   計畫進行順利,連教授的學生都加入了。燦叔管理花圃、小蟬整理小盆栽、媽媽負責賣花、阿勳和燦嬸機動幫忙,楊教授負責總管理、教授的學生負責餐廳裡的飲食、音樂,忍冬則負責當觀機棚的嚮導。每個人都能貢獻力量,成為「幸福花園」最幸福的員工。 作者簡介 姜子安   一個嚮往規律生活的地球公民,居住於高雄水畔,家裡養了

一隻貓咪、兩個孩子。她習慣每週去爬柴山三次,到那兒探望獼猴、松鼠和許許多多的動物小朋友,以及植物老朋友 。曾經,她連續四次上山都遇到一隻脖子長了腫瘤的松鼠,第五次去就沒看到牠了,為此,她傷心了很久,不知道牠現在過得好不好。又有幾次,獼猴沒有經過她的同意,就攔路打劫,搶了她的大餅、玉米、菱角、礦泉水,和心愛的帽子,讓她氣得頭頂冒煙,從此,黑頭髮就慢慢變白了。   她的電子信箱是[email protected]

新自由主義下被雙重邊陲化的空間與社會? —以近偏鄉小學為例

為了解決國中學區遷戶口的問題,作者林思萍 這樣論述:

從新自由主義觀點下,教育財在當今社會中成為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自由競爭的產業,競爭的確有利將不適合的學校透過本機制進行淘汰,然而教育資源透過這種方式分配是否公平依舊存疑,所以教育亦有準公共財的概念,透過積極的差別待遇來達到實質的分配正義,在台灣我們使用《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來做為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要參考,如此一來學校的區位和族群組成成為重要指標,在這兩種觀點之下,那些離市區有20至30分鐘車程,又達不到偏鄉等級的近偏鄉小學成為被忽略的對象。本研究透過半結構訪談教職員、原學區家長、跨學區家長及地方行政人員,探討近偏鄉區域學校發展的困境、家長在選擇市區/原近偏鄉學校的能動性,來回應主要問題:「近

偏鄉區域國小學童家長的學校選擇與社會階層及空間特性的關係?」研究發現以下幾點,第一、近偏鄉區位及族群所造成的邊陲確實存在,近偏鄉小學明顯被排除在教育部積極補助、保護的對象,又因族群多以漢人為主,不符合大眾對於弱勢的想像,亦缺乏民間補助,因鄰近幹道反而教育及民生需求容易成為個人責任或被犧牲的對象;第二,以教育市場化淘汰效率不佳的小校的思維不適用且缺乏地方觀點,雖研究區學校師資穩定、學生學力高於全縣平均,並且發展特色課程,受限區位封閉、教育市場競爭大,學生人數依舊有限;第三,近偏鄉家長選校能動性的關鍵因子為日常節奏,其次為教育價值觀;第四,鎮上家長與近偏鄉家長在跨區就讀中的能動性差異包含資訊取得、

教育相關費用、教育價值觀、戶口移動與學校接納度。;第五,近偏鄉學校的主要服務對象仍應為社區居民,近偏鄉學校的存在意義在於學校在社區中具有教育以外多元的功能,並且為新興弱勢家庭的保護傘。本篇研究指出近偏鄉學校教育資源缺乏以及近偏鄉地區家庭在學校選擇的尷尬處境,並且說明維持近偏鄉學校的存在對於近偏鄉區域家長、社區的重要性。關鍵詞:新自由主義、教育地理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近偏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