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職稱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軍職稱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剛寫的 大腦,你在忙什麼?打破迷思的101個提問,看見自己的天才與瑕疵! 和齊錫生的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童軍名詞-中英文對照也說明:幼童軍團長或服務員. cub scout leader(akela) ; 童軍小隊長. partol leader ; 榮譽庭. count of honor(patrol leaders' council ) ; 童軍團長. scoutmaster(scout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聯經所出版 。

銘傳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何祖平所指導 喬春貴的 Covid-19疫情之下企業危機處理態度對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之影響-以北部醫療產業為例 (2021),提出國軍職稱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Covid-19、醫療體系、品牌認同、品牌忠誠度、再度就醫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李世昌所指導 莊淑惠的 醫療院所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以部立南投醫院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新冠肺炎、醫療人員、工作負荷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軍職稱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軍階(中英文對照) - sweetheart16的創作- 巴哈姆特則補充:軍階(中英文對照) ; 中校, Lieutenant Colonel, 同左 ; 少校, Major, 同左 ; 上尉, Captain, 同左 ; 中尉, First Lieutenant, Lieutenant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軍職稱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腦,你在忙什麼?打破迷思的101個提問,看見自己的天才與瑕疵!

為了解決國軍職稱英文的問題,作者徐剛 這樣論述:

  為什麼有人自我感覺良好?有人卻憂鬱自卑?  為什麼有人輕鬆當榜首?有人卻苦無成就?  絲襪和高跟、鞋為何讓男人特別興奮?  吃藥是在幫助大腦,還是愚弄大腦?  手機電磁波煮熟一顆蛋!!電磁波會引發腦部病變?  幽默的人智慧比較高?頭大的人比較聰明?  記憶會自我選擇?為什麼有些記得久、有些忘得快?  每個人腦袋裡都有2隻「海馬」,「海馬」越大隻記憶力越好?  人照鏡子能增強信心,狗也照鏡子嗎?  嘴饞好吃,調整大腦比運動有效?  每個人其實都有一部分腦殘?  男、女的大腦在母親肚子裡就已經不同了?  病態人格除了欠修養,還可能是長了腦瘤?  失語、失智、情緒失控……大腦究竟失去了什麼?

  阿茲海默、帕金森氏症可以治癒嗎?   打破迷思的100個提問  深入大腦皺摺,看見自己的天才與瑕疵   我們以為自己駕馭著大腦,  其實,是大腦創造了我們……   大腦被稱為生命中樞並非浪得虛名,人類所有的基本生存能力與高層次表現,如健康、智商、情緒、創造、膽識、道德、靈性、慾望……乃至於各種運動障礙、精神疾病、長壽與否、同性戀傾向,全都是由大腦所主宰。甚至連現代人在意的身材雕塑、減肥減重能否成功、孩子的身高發育、高智商資優培育,也都與大腦的控制有關!   不暸解大腦,沒有保養大腦,不知運用大腦,你極可能錯過自己的天才,也錯估了腦神經病變的徵兆與警訊。   徐剛教授耗費多年時間研究整理,以

101道打破迷思的提問,從「認識大腦運作」、「探索腦部活動」、「腦科疾病剖析」、「人工腦的醫療科技發展」四大主軸,循序漸進的帶領讀者一窺腦殼下的皺摺世界,讓大家深入了解腦細胞的驚人運作。   書中清楚解析大腦精巧的構造和功能,教導讀者用正確的方式善待、運用和鍛鍊大腦潛能,作者呼籲--腦齡是可以逆轉的!O~1OO歲都能擁有活跳跳的腦細胞。只要時時為自己存好「腦本」,就能聰明到老、健康到老、快樂到老,並且和各種腦部疾症與失智退化說bye-bye!出自專業卻淺顯易懂的大腦科學,在驚奇與趣味的閱讀過程中,你的大腦將跟著赤裸裸地現形,徹底的被翻動!   閱讀本書,你的大腦將更接近天才,並且,更遠離各種腦

疾。 特別收錄   美國南加州大學腦神經研究組授權,大腦白質神經纖維的走向及分佈照片。  各種情況下,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表現。  彩頁大討解剖圖。  以上皆為最新科技的結晶。 作者簡介 徐剛 教授   1945-1951 天津南開中學  1951    畢業于天津南開中學  1951-1953 北京燕京大學協和醫學院基礎組  1953-1958 北京協和醫學院  1958    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   主要經歷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 (Alberta University of Canada) 胸腔科 (Pulmonary Division) 研究員。(四年)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專家。

  國防醫學院內科學科副教授、教授。最後以一級教授退休。  三軍總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教常會常委。  美國胸腔協會會員。  美國生理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免疫科專科醫師。  考試院考題委員,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顧問。  亞太胸腔雜誌編委。  國家科學員會頒發科研優良獎。  衛生署長頒發醫師公會杏林研究獎。  國防部頒發論文一等獎。  世界名人錄候選人。  紐約科學院院士候選人。   作者出生醫學世家,父親是天津知名胸腔科醫師,設立的「徐維華X線診查部」是內科診所,也是全國第一家最早擁有大型X光的專業胸腔診所。   徐剛教授是跨界發展的奇人。他本人是胸腔內科的專

家,也是生理學學者,更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專家,而令人讚嘆的是他竟同時願意對人腦認真投入研究、分析。三年前作者發現自己罹患直腸癌,手術後化療出現蛋白尿,最後通過骨、腎穿刺,確診多發性骨髓瘤、引發全身類澱粉樣變性,並已累及心臟及腎臟。但他很快克服了垂頭喪氣的階段,下定決心要和時間賽跑,要和癌症搶時間。雖然還有門診、教學、和科研等任務,但每天清晨六時準時起床開始寫作,每天八小時以上,週末及節假日也從未停下撰述書籍的腳步,他的口號是:「活一天就要發一天光、放一天熱!」靠著堅強意志與對學術專業的執著認真,終於順利地完成了這本書,並獲多位專家推崇。

Covid-19疫情之下企業危機處理態度對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之影響-以北部醫療產業為例

為了解決國軍職稱英文的問題,作者喬春貴 這樣論述:

2019年末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首次被發現,隨後在2020年初全球快速蔓延,逐漸變成一場全球性大瘟疫,面對這場百年大疫全世界無一國家能倖免,各國政府相繼實施全面且嚴格的管控措施。這次疫情對世界各國不論在生命安全、醫療體系、政治、社會與經濟等面向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以醫療體系更是首當其衝。各國都在保持醫療量能與保障就醫權利中拔河,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中將災害降至對低。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本土疫情大爆發,期間各大醫院醫護確診案例頻傳引發就醫民眾恐慌。我國於2003年4月份經歷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

S)風暴後,政府記取教訓通盤檢討防疫與疫情發生後的危機處理做精進改善重新檢視國內防疫體系缺失,逐步修訂防疫策略。當國內醫療體系17年後再次經歷 COVID-19 疫情所帶來的危機時,醫療院所在面對危機爆發時對於危機處理的能力將成為影響病患對於醫院是否信任的重要關鍵,進而影響其對品牌的認同與忠誠度更直接影響到病患再度就醫的意願。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危機處理態度的干擾下對品牌滿意度與忠誠度再度就醫意願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資料收集自台灣北部「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就醫民眾共回收321份問卷,扣除非「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就醫的21份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300份,並以SPSS 21版之軟體

進行分析及假說驗證。研究結果發現:醫療機構服務品質正向影響就醫者之滿意度,醫療機構危機處理強化服務品質,正向影響就醫者對醫療機構之滿意度。危機處理滿意度對實體構面、反應構面、保證等構面具有顯著干擾效果。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上的研究建議。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修訂版】

為了解決國軍職稱英文的問題,作者齊錫生 這樣論述:

  太平洋戰爭中的兩個盟友:中國和美國  兩者之間的關係,  既有密切合作,又有尖銳衝突,  為何?   本書根據大量資料,  為讀者提供一個與傳統史學迥然不同的視野   太平洋戰爭爆發和中美建立軍事同盟關係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因為它不但是中國在整個歷史上第一次和西方強國締結實質性的政治軍事合作關係,  而且它在抗日戰爭的最後四年中,  使中國從一個在生死邊沿掙扎的次殖民地國家躍升為世界四強之一。   這個巨變如何產生?  其過程有何特色?  中美兩國處理同盟關係的基本態度有何不同?  它們之間的互動行為對於同盟關係的效率產生何種影響?   針對這些重要問題,本書的目的是在以大量中英

文原始資料為依據,  全面性檢驗過去歷史論著的正確性,進而提出與傳統史學迥然不同的敘述,  分析和詮釋,促請讀者對這一段重要歷史進行嶄新的思考。 作者簡介 齊錫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教學研究興趣包括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和中國近當代內政外交問題。年輕時業餘愛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老來還希望能夠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話。目前仍在做學生。 序 前言:珍珠港事變前中國之縮影壹、中國外交處境貳、國內情況參、蔣介石作為中國領袖的真相與幻象 第一章 太平洋

戰爭爆發及中國的反應壹、日本攻擊消息傳到中國時貳、蔣介石早期對於建立同盟關係的樂觀和努力參、同盟關係的第一株毒草:對中國的排斥肆、中英摩擦不斷升級伍、中國決心親美陸、小結 第二章 派一位美國將軍到中國戰場壹、蔣介石邀請美國派軍官擔任中國戰區聯軍參謀長貳、美國最初的反應:莊穆將軍的遴選過程參、中美對派華軍官職稱內涵的談判肆、史迪威獲得新任命伍、史迪威對中國的態度陸、史迪威赴華履新柒、小結 第三章 第一次緬甸戰爭:1942年3-4月--同盟國軍事合作的困難壹、第一次緬甸戰爭在中美同盟關係中的重要性貳、珍珠港事變前有關緬甸防務的計畫參、珍珠港事變後盟軍在緬甸的合作肆、戰爭的初期:1942年1-2月伍

、戰爭全面展開:1942年3月陸、1942年4月:戰局大變 第四章 第一次緬甸戰爭:1942年5-6月--慘敗及其影響壹、同盟國戰線總崩潰:1942年5月貳、中美雙方對緬甸戰爭最初評估的差異參、中國憤怒的升級肆、中美兩國對於緬甸戰爭不同的期望伍、緬甸戰役對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 中美關係危機迭起:1942年6-7月壹、中國不斷高漲的怨憤貳、中國對美國軍火和飛機供應指望的落空參、美國飛機的移防肆、三項要求:一個經過加工處理的「危機」伍、一個新危機:史迪威名目繁多的職權 第六章 居里的和解之旅:1942年7-8月壹、居里訪華的背景貳、會談初期的攻防戰參、中美關係衝突的重點肆、一個節外生枝的干擾:宋子文

涉嫌扣留羅斯福電報伍、居里改變策略陸、居里使史迪威職權問題變得複雜化柒、居里訪問的結束捌、蔣介石對居里的觀感 第七章 計劃第二次緬甸戰爭:1942年6月到1943年6月壹、早期作戰計畫貳、最初構想:英美承諾和中國立場參、同盟國開始從承諾中退縮肆、同盟國在緬甸利益的對比伍、1943年初--原始作戰計畫開始縮水陸、1943年5月--一個不尋常的月份柒、小結 第八章 虛幻的樂觀和實質的衝突:1943年6月-1944年6月壹、緬甸作戰計畫重現曙光貳、宋子文的失勢參、在開羅討價還價肆、德黑蘭會議導致計畫改變伍、美國對緬甸戰爭的新態度陸、美國開始翻臉 第九章 第二次緬甸戰爭(1943年冬-1944年秋)及

其影響壹、戰爭終於展開貳、緬甸戰爭和中國的國家利益參、緬甸戰爭事關美國切身利益肆、對緬甸戰爭的另外一種評估 第十章 美國爭取對全部中國軍隊的指揮權壹、念頭的起源貳、史迪威對中國戰區重新燃起的興致和出奇制勝的手法參、蔣介石的回應和提出的條件肆、美國加緊施壓要蔣介石交出軍權伍、蔣介石「辭職」的念頭陸、中國轉移指揮權的步驟柒、8月到9月中旬的談判捌、談判遇上波折8玖、攤牌前夕的狀況 第十一章 蔣介石和史迪威最後的攤牌壹、史迪威撤職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貳、羅斯福9月19日信件的來歷 參、羅斯福9月19日信件的內容和送達方式肆、蔣介石的反應伍、赫爾利逐漸撤回對史迪威的支持陸、史迪威的感受和對策柒、史迪威9月

29日以後的局部讓步捌、羅斯福再度介入玖、最後的掙扎拾、史迪威在美國所受的冷落 第十二章 魏德邁的新途徑--並非太少,確實太遲壹、魏德邁為人處事與史迪威不同之處貳、魏德邁如何處理他與蔣介石和馬歇爾的關係參、魏德邁改革的內容肆、魏德邁的成績單 第十三章 結論第一部 贏得戰爭壹、同盟國的凝聚力貳、中美同盟的特性第二部 處理同盟關係壹、政策目標貳、觀感和假設參、史迪威對於中國政府和蔣介石的認知和假設肆、中國國內政治和軍事現實和蔣介石軍事改革的限度第三部 中美戰時關係的總結壹、美國政策理論上的困難貳、政策運作的困難參、個人因素的重要性肆、中國的失敗與成就 自序   本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的學生時代。

我初到美國去讀研究院時,正值甘乃迪任職總統。當時在美國中西部所見到的,真可以稱得上是土地豐腴,國泰民安,民間充滿樂觀,學術界思想活潑。在經過了麥加錫時代的慘痛教訓後,學術界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氣和衝勁。各種具革命性的理論和學說相繼湧出,那才是一種貨真價實的百花齊放場面。它既讓年青學生們有目不暇接的興奮,又有追趕得喘不過氣來的壓力。   我當時主修的學科是國際關係理論,由於所隨從的老師正是新理論的倡導者,因此縱使我本人只不過是一個未出茅廬的後生晚輩,然而在老師的提攜下,居然有幸和當時世界知名學者們在一起討論問題,並提交自己的論文聆聽他們的指正,並被他們採用和予以發表。對於一個剛剛進入研究院

的嫩學生而言,這種機會對於我個人此後心智的發展,都有莫大影響。   與此同時,我也首次有機會接觸到大量關於中國問題的英文著作。在這種情況下,在我整個研究生生涯裡,國際關係理論是我的正經課,而中國近代史則是我的課外讀物。大約在三,四年內,把當時美國官方出版的對華外交文獻和學術界出版的專著都看了許多。而在這些課外讀物中,最引發我興趣的莫過於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中美同盟關係。我當時認為這些英文書籍的內容不但史料新穎,而且分析入微。特別對於我這麼一個對當時國民黨政權和蔣介石個人深感失望和滿懷抵觸情緒的年輕學生而言,在美國能夠讀到的作品,無論在宏觀和微觀層次上,都讓我感到茅塞頓開和激賞不已。我立即得到的印象

是,有關這個課題的學術成果已經完全成熟,未來的學者大概不可能超越它們去做出新的建樹。   如果說在閱讀這些英文著作過程中,最初曾經有過任何一丁點讓我感到欠缺的話,那就是它們對中文資料的引用不足。比如說,許多學者在分析中美關係時都經常談到蔣介石的動機,但是又不注明史料的來源。然而由於他們那種言之鑿鑿的架勢,與當時美國學術界似乎對中美關係歷史已經形成高度「共識」的氣候,又使我自然地相信他們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只是內心總不免被一絲疑問所困擾,那就是「他們是怎麼知道的?」,「他們的證據是什麼?」。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這個學術成果是豐盛正確的。至於自己心中的這個疑問,其動機並非對現有的學術成果不滿,而只是

認為它是一個美中不足,是沒有提供中文資料去闡述它的論點而已。因此,即便當我最初動念要從事一點有關中美同盟關係的研究時,其目標也非常有限,只是想在現有的學術框架下,針對某些具體的歷史事件去研讀一些中文資料,把一些在英文著作裡沒有交代清楚的事件,以中文史料作為補充或是旁證而已。出於這種心態,所以在最初選擇研究課題時,都是比較瑣碎,著重歷史敘述,既缺乏整體觀,也不打算向現有的學術定論提出評判或是予以推翻。   意想不到的是,在逐漸深入研讀中文原始資料的過程中,開始發現中文資料所呈現的史實和英文著作所引述的史實不但時有矛盾,有時甚至絕然相反。這就讓我原來打算以中文資料做為補充英文著作的設想完全落空了。

而且越是擴大對中文資料的研讀範圍,越是看出中英文在對歷史事件的敘述上經常對不上號。   面對這一意想不到的困境,我最後只好採用一個雖笨拙但是應該可靠的方法,那就是借鏡自然科學家們早已行之有效的實驗方法。簡單的說,科學家的發明或是發現之所以能夠成立,就是因為他們的實驗可以由別人用重複的方式來檢驗它的可靠性。換言之,如果每次用同樣的元素在同樣的條件下運作,就應該會得到同樣的結果。誠然,歷史學的科學性遠不如自然科學,但是如果用同樣的史料,至少也應該得到相近的結果才對。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介入使然,而這種現象本身也就值得加以重視了。   基於這份好奇心的驅使,我開始試著重新去走一遍

以前學者們已經走過的老路,也就是儘量去閱讀他們在英文學術著作中所引用過的原始資料。即使這些資料多年來已經被學術界廣泛接納,甚至重複引用,幾乎已經成為具有高度性權威的「定論」時,我也把原文再看一遍,不敢輕易放過。我之所以這樣做的動機,無非是想求得一個安心,指望能夠肯定地知道英文學術著作是在扎實的史料基礎上建構完成,同時也希望借此找出一個理由來說明,為什麼中英文著作之間的差距會如此之大。   這種嘗試一旦開始,才發現英文資料的閱讀工作量遠遠超過原先的估計。其中一個原因是,學術界大量著作是根據英文史料寫成,它們引用的資料來自各方面。另一個原因是,英文的重要史料在數量上的確比中文豐富。如果一位學者想要

在這個領域內取得發言權的話,當然應該充分瞭解過去學者著書立說的根據是什麼。   本書作者在花了許多年時間閱讀英文原始資料後的體會,大致可以分為三方面。第一,現有的英文學術著作的確引用了大量而又豐富的史料。許多學者治史態度的勤奮和認真,使得他們能夠把歷史學研究的成績不斷向前推進。這種努力值得欽佩和借鏡。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西方歷史學家能夠佔據學術界的陣地,在世界史學界贏得主導地位。第二,某些學術著作對史實的敘述並不完全正確。它們不但經常錯誤地敘述中國史,也錯誤敘述美國史。錯誤的敘述難免導致錯誤的分析和結論,兩者都應該加以修正。第三,有價值的英文原始史料其實遠比目前學術著作所已經引用者更豐富。一部份原

因是這些史料雖被廣泛引用,但是它們的重要性並未被學者們所體察。另外一部份原因是,當有些史料的內容不符合學者們預設的立場或是結論時,它們就可能被忽視或蓄意掩蓋,乃至被扭曲。   一旦有了這種體會,作者就開始相信,中文和英文對史實的敘述之所以對不上號,與其說是它們一方肯定有錯誤或是偏差,還不如說是它們沒有被學者充分地結合運用。因此,戰時中美軍事合作關係史絕非一門已經「蓋棺論定」的學問,它反而是一塊可以讓學者去耕耘的肥沃土壤。通過查證舊的史料和發掘新的史料,學者們可以有機會去重新思考歷史問題,檢驗學術成果,並進而開闊學術視野。   本書所引用的資料大致分為兩個部份:中文資料和英文資料。   中文資料

部份包括三類: 第一類是戰時中國領導人的個人文件。這包括宋子文,孔祥熙,顧維鈞,陳誠,胡適,陳光甫,熊式輝,蔣介石,王世杰,徐永昌,翁文灝等人的日記或是回憶錄。在其中,近年蔣介石日記的公開當然最為重要。第二類是政府原始檔案文件。其中包括大量報告,部會間的公文來往,領導人之間的書信,電報,手諭,手稿,備忘錄,駐外機構和人員(使館和武官)的情報,請示等等。另外還有中國,美國,及其他盟邦間的外交文電,軍事計畫,戰鬥報告等等。雖然這些資料在原先都是保密的,但是在過去幾十年來已逐漸解密。第三類是歷年來以中文出版的有關中美同盟關係的學術著作,和政府重要文件彙編。   英文資料部份同樣包括三類。第一類是美國

政府制訂對華政策的主要領導人的私人文件檔案。這些人包括羅斯福,居里,項貝克,馬歇爾,史迪威,魏德邁,陳納德,竇恩,和波特勒等人。第二類是史迪威和馬歇爾之間大量的無線電通訊,魏德邁和馬歇爾之間的書信來往,國務院的內部文件和指令,美國參謀總長會議的會議記錄,英美參謀總長聯席會的會議記錄,英美兩國軍方的來往文電和會談紀要,盟邦重要國際會議的記錄(開羅會議),作戰計畫草案或是決議案。第三類則包括所有的重要官方文件(國務院)和政府公報,和有關羅斯福,史汀生,馬歇爾,摩根韜,李海,霍普金斯,赫爾利,拉鐵摩爾,赫爾等領導人的雜記,日記,或訪問記錄。當然,英文中有關美國政府對華外交政策和軍事計畫的學術專著也是

非看不可的資料。   依照作者的觀點,當前不少學術著作(尤其是眾多的英文著作中)存在兩個需要改正的缺點。   第一,它們雖然聲稱討論中美同盟關係,但其實著重點是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很少討論中國政府的對美政策。即使不得不談到後者時,最多也只是一筆帶過,很少能夠提出細緻的敘述或是深入的分析。更有進者,即使在它們偶而處理的過程中,它們多半只是提出假設,臆度,和猜測,很少能夠列舉事實來支持它們的說法。這種現象當然無法令人滿意。最淺顯不過的理由是,一個兩國同盟關係是一個雙方互動的關係。其中任何一方所持的觀感,認知,和所做出的決定都能引起對方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又會刺激原來一方下一波的反應。這種「反應─反反

應─再反應」的行為模式,是任何想要闡述同盟關係的學者們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因此,假如學者們只以其中一方的目光去研究同盟關係的話,他們就無法讓讀者們真正瞭解同盟關係中極為豐富而又錯綜複雜的互動內容。不幸的是,現有的學術著作中很少著力去剖析同盟的「關係」。換言之,它們只講了故事的一半。   第二,正因為某些研究者選擇只把研究重點放在一方(美國),因此他們沒有興趣去參考另一方(中國)的資料去充實他們的敘述。最糟糕的情形是有關中國的基本史實都會有錯誤的敘述。但是這也難怪,因為有的學者根本不懂中文,但是仍然寫出大部頭的中美同盟關係著作。中文資料的完全不被引用,最後不但導致他們的史實敘述缺乏完整性和平衡性

,也必然損害到他們分析的客觀性和合理性。   有鑑於此,本書最基本的願望,不是在於面向目前的學術成果去做翻案文章,也不是為了歷史上的某人某事去做專題性的更正工作,而是在中文和英文兩部份史料的基礎上,全面性地重新去梳理戰時中美軍事合作關係,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新的史實敘述,特別強調的方法論是兩國之間的互動關係。如前所言,一方的行為不但會引動另一方的反應,即使是一方對事實的誤解或是對另一方動機的誤判,也會引動一連串後繼的誤解和誤判的結果。就像是一盤棋局或是一場拳擊一樣,只有當學者們把雙方的行為和動機都充分描繪出來時,讀者才能看清楚這個活動的本質。如果關係的一方缺席或是變成隱形人,那麼讀者只會墜入五里霧

中。由於本書作者認為「互動」是中美同盟關係的最重要的本質,而本書的目的是要想把這些關係以動態的方式顯示出來,因此,對於某些熟知中美同盟關係史而又細心的讀者而言,在閱讀本書時應該可以發現,本書所引用的一部份歷史事件看起來相當眼熟,因為它們早已被學者們多次引用過。但是它們在本書中所描繪的故事卻和以往的著作有重大不同之處。其原因是本書作者認為有許多「眾所周知」的史料往往曾經被多次誤用,因此需要加以重新組織,在本書中做為一個新的描述的素材或是新的立論的依據。更重要的是,本書還發掘了許多以往著作所忽略甚至是有意規避的史料。本書作者希望通過這些新史料去填補以往學術著作的局限性。本書最低的願望是把歷史的真相

呈現給讀者們,進而向讀者們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去分析這段歷史的重要性和複雜性。在回歸歷史原貌的工作上做出一份努力。更進一步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本書能夠把「前事」說得明白清楚,使中美兩國政府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或是吸取一些教訓,進而把兩國的關係處理得更平穩順利,那就更是本書的意外收穫了。   在本書漫長的研究準備期間,作者曾經得到許多單位的協助。在研究資料方面,中文資料部份曾多次得到地處臺灣新店的國史館同仁們的慷慨協助,不但在提供資料上服務態度專業,而且在照顧訪問學者生活的工作上也是盡心盡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贈送的出版品也給作者很大的方便。此外還使用過國民黨黨史委員會和國防部史政編譯

局的資料。其他在美國的中文和英文資料部份給予我協助的有:羅斯福總統圖書館,國會圖書館,國家檔案庫,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密歇根大學圖書館,史丹福大學圖書館,胡佛總統圖書館,和馬歇爾將軍圖書館。   在研究經費方面,我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任教時,1980年代曾得到教授研究費的補助。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時,1990年代曾多次得到慷慨的教授研究經費補助和研究假期,使我在海外的研究工作得以持續。2002-2003年度承蒙臺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厚愛,聘請為該所特聘研究員一年,並提供非常優良的研究

環境。2007年秋季又承胡佛總統圖書館邀請,專程到該館閱讀蔣介石日記。對於以上這些學術研究機構及工作人員的善意關懷,專業協助,和經費資助,都使我感激不盡。除此之外,作者沒有接受任何來源的補助,也沒有循由其他途徑取得任何不向一般學者開放的資料。   多年來還有一大群家人,朋友和同行關心我的研究進展,並且給予各種程度的指教和協助,在此只能向他們致誠摯的謝意。在本書定稿之前,承蒙兩位不具名的評審員對稿件做出細心的閱讀和坦陳的批評指正,使作者得以及時改正錯誤和充實內容。最後又承聯經出版社方清河先生費神在文字上提出許多寶貴建議。他們的精神支援和具體協助都是本書得以問世的重要因素。但是還是有三位人士對於本

書的出版所做的貢獻,需要特別提出。   一位是鄒讜教授。我剛到芝加哥大學念書時,正值他的經典之作(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出版。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該書所展示的深刻度超過許多其他同期乃至後期的著作。他的治學態度和成就在日後的年歲裡也給我提供了一個自我期許的楷模。雖然當時依照學校課程規定,我只選修過鄒先生兩門課,但是在此後數十年中,我一直和他保持密切聯繫,也接受過他和鄒夫人盧懿庄博士無盡的關懷和提攜。鄒先生更令我景仰的卻是他的為人風範。真純,無私,寬厚,謙虛,誠懇,和助人等種種君子的美德,都自然而然地在他身上流露無遺。因此,無論在道德上或是文章上,鄒先生是我一生中有幸

認識的一位好老師,他的關照和鼓勵都令我懷念不已。本書寫作的原始動機可以說來自鄒先生的言教和身教。   第二位是美國馬歇爾將軍圖書館的Martha S. Gansz女士。在我去該館研讀資料之前與她毫不相識,研究工作結束後也沒有保持聯繫。但是我在該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她所顯示的專業素養,盡心盡意的協助,主動的關切和人情的溫暖,使我的閱讀效率增加數倍。如果世上資料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素養都能和Gansz女士一樣的話,學術發展的速度將會突飛猛進。她是我能夠想像的最好的資料管理員和研究協助人的楷模。因此,我對她有一股難以自抑的感激,同時體會到自己是何等的幸運。   第三位是我的朋友陳永發教授。

他多年來不但一直鼓勵和關心我的研究進度,而且在本書粗稿完成後,慷慨地答應為我審讀。在此後一段長時間裡,永發兄花費了大量寶貴時間和精力,提出各種修改的建議。舉凡在史證,推理,分析和立論等各方面,本書都得到了他無數的珍貴意見。作為一位同行和朋友,他對本書所提出的坦誠批評和慷慨協助,實在是作者最大的受益。   當然,本書內容還存在的謬誤之處,仍然是作者個人的責任。

醫療院所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以部立南投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國軍職稱英文的問題,作者莊淑惠 這樣論述: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討醫療院所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現況與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對之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醫療院所從業人員為研究對象,以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問卷調查法共計發放 303 份問卷,獲得有效問卷 303 份,有效問卷率 100%。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一、在背景變項中性別以「女性」、年齡以「41-50 歲」、年資以「16-25 年」、職稱以「護理人員」為最多。二、就現況來看,工作壓力得分 3.20、休閒活動參與得分

2.88、身心健康得分 2.71。三、背景變項中的「年齡」及「職稱」會對工作壓力造成顯著之差異。而「年齡」及「年資」會對休閒活動參與造成顯著之差異。而「性別「「婚姻」、「年齡」、「年資」及「職稱」均會對身心健康造成顯著之差異。四、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狀況具有顯著相關存在,而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參與達部分顯著相關,休閒活動參與及身心健康也達部分顯著之相關。本研究針對其研究結果提出相關之建議以作為參考依據。關鍵詞:新冠肺炎、醫療人員、工作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