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科 會 歷年研究 計 畫 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 科 會 歷年研究 計 畫 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寫的 港灣工程基本資料庫之建置與應用(1/2)(POD)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宜蘭大學 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班 何武璋所指導 葉容榕的 暫時性都市主義下閒置空間規劃策略探討–以臺北市為例 (2021),提出國 科 會 歷年研究 計 畫 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暫時性都市主義、暫時性使用、閒置空間、都市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文化觀光資源碩士班 陳緯華所指導 謝佳勳的 台糖公司研究機構組織及研究之分析(1945—2021) (2020),提出因為有 台糖公司、臺灣總督府糖業試驗所、臺灣省糖業試驗所、糖業研究機構、台糖公司研究所、砂糖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 科 會 歷年研究 計 畫 查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 科 會 歷年研究 計 畫 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港灣工程基本資料庫之建置與應用(1/2)(POD)

為了解決國 科 會 歷年研究 計 畫 查詢的問題,作者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這樣論述:

  臺灣目前有四個國際商港及其輔助港,每個港在港埠的創建及長期的維護下,都累積了相當龐大的工程資料,本中心已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工具,將其中四個主要港口的碼頭、地質等資料加以數化建檔,且製作成查詢系統。本計畫規劃於今後兩年內,邀集本中心各研究群參與資料之收集及建置,繼續整補相關資料,並利用程式語言建立查詢管理流程,建置各分港及輔助港的查詢內容,另外針對台灣港埠所曾遭受的重大破壞,如颱風、地震等特定災損情形,計畫配合醫療救災環境之調查,嘗試建立港灣地區防救災體系。   本計畫在年度內依港研中心研究業務之類別,分六個子計畫來彙整中心歷年研究成果,擴建本所港研中心之港灣工程基本資料庫系統,並撰寫分析

程式及查詢模組。年度內所執行的五個子計畫分別為:(一)港灣地區地工資料建檔及液化自動分析模組之建立、(二)港灣地區港工材料建檔及查詢展示模組之建立、(三)港灣地區海氣象資料彙整建檔、(四)港灣設施結構資料更新建置、(五)建構港灣工程基本資料網路查詢系統、(六)運用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建立港灣地區防救災體系之研究。建置作業所採用的主要工具,包含桌上型及網路型地理資訊系統,並運用相關程式語言來開發應用模組。   年度內所完成的工作,計有八大項:(1)系統架構擴建規劃設計(2)地質資料之更新及擴建(3)液化自動分析模組之建立及應用(4)海氣象調查資料查詢模組之更新及建構(5)碼頭板樁腐蝕調查資料查詢模組

之建構(6)貨櫃碼頭運量查詢模組資料擴建(7)港灣工程基本資料網路查詢系統建構(8)港灣地區防救災體系架構規劃建置。後續計畫將繼續擴增資料內容,期使所建資料庫系統更臻完善。

暫時性都市主義下閒置空間規劃策略探討–以臺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國 科 會 歷年研究 計 畫 查詢的問題,作者葉容榕 這樣論述:

在都市規劃中,傳統規劃方法可能導致許多空間未被充分利用,且多數時間為閒置的狀態,當更多元之使用者和內容及更廣泛的空間結合時,都市彈性隨之增加,能於有限時間內將空間暫時性使用率提升增加都市快速、靈活的適應能力,因應都市突如其來的變化(Lydon & Garcia, 2015; Stevens & Dovey, 2019)。從歷年研究顯示,我國閒置空間一直是多年來被關注的議題,無論政府單位或私人機構皆提出許多政策與配套來推動空間活化,因此如何將閒置空間規劃能更貼近當地需求並有效被利用為首要重點,亦為本研究期許暫時性都市主義觀點可以協助我國閒置空間跳脫舊有模式,在政策規劃與民眾需求間達到平衡。本研

究透過文獻回顧與深度訪談檢視國外閒置空間利用發展及我國目前空間利用之內涵,並考量我國閒置空間發展之成熟度,以臺北市作為主要探討對象,其因為該地區公私部門對於相關政策、推動程序、實務經驗與統計數據較為完備。首先針對國外暫時性都市主義於閒置空間利用之相關模式進行案例蒐集,接著比較我國目前政策與實際作為進行資料分析,最後透過專家、相關人經文獻收集與訪談分析發現閒置空間再利用可以透過三個面向作詮釋,包含一、空間與功能:使用者與目標功能設定,為整個閒置空間最初階之程序,按地方的各種統計數據來推估其使用面向需求可能性,進一步賦予而滿足其功能;二、區域內涵:區域所蘊含的意義或目標。探討社區或一定範圍內中長期

的規劃,配合各構面研擬出由數個小空間所組織成的具代表性區域發展方向;三、國家永續發展:符合整體社會或國家之長期發展。理解暫時性使用空間與國家政策發展之關係,提出永續發展的策略,並經彙整及分析後之規劃方案配套,在閒置空間暫時性使用策略之實踐可包括「策略機制的制定」、「使用者特性與區位選擇」、「適宜之誘因」、「多方溝通」、「多元交流」,而在閒置空間暫時性使用之永續包括「營造社區共同發展意識」、「閒置空間的釋放」、「維護管理」、「民眾參與」、「資訊透明化」。本研究後續透過我國空間規劃領域專家及相關策略參與者深度訪談梳理策略與永續面向所發展之閒置空間應用方式,並以我國臺北市現有之活化空間進行檢討,探討

在暫時性閒置空間規劃及政策須調整之處,同時檢視多元與可行性,逐步建構出符合我國閒置空間暫時性使用策略規劃內涵。

台糖公司研究機構組織及研究之分析(1945—2021)

為了解決國 科 會 歷年研究 計 畫 查詢的問題,作者謝佳勳 這樣論述:

在臺灣尚未全面發展工業化前,砂糖是為國家賺進巨額外匯的主要來源,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糖公司)更曾是家喻戶曉的國營企業。然而,筆者好奇的是台糖公司研究機構在台糖公司發展階段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透過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筆者歸納以下研究成果:以組織面而言,1901-1944年間,糖業是臺灣總督府重視的產業,為此1933年成立臺灣總督府糖業試驗所。筆者深入了解研究機構的分工與變化,1945年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研究機構在1945-1998年間的變化及1999-2021年台糖公司因應轉型進行縮編,至今研究機構調整為4個研究組的精簡配置。以人力面而言,日治時期的重要職位由日本人擔任,而當中華民

國政府來臺後,重要職位改由外省人擔任,而臺灣人無論在日治時期或戰後都是被賦予較低的職位。在1945年至1982年間,研究人員為數100多人,專長著重在農業領域,但2021年,研究人員僅有33人,專長以化學為主,對照過去有顯著變化。本論文亦分析1949年至2003年的評議會制度,並延伸整理1946年至2003年的研究彙報,歸納歷年研究主題以「植物保護」、「植物營養」、「農藝」為重心。本論文結論筆者建議:台糖公司各事業部應讓研究人員回歸研究機構、聚集內部研究能量,並藉由產學合作導入外部產業技術、刺激目前現有人力與時俱進,並依據公司發展方向,適時調整研究領域。由於台糖公司的核心資源是「農業」、「畜殖

」及「土地」,台糖公司研究機構應積極推動農業和畜殖產業升級,並針對全球暖化議題,提早因應變化,如研發耐熱性植物品種等。